引子 尋找新生活(2)
故事源起於鋰城。它是圓球高緯度地區的一個小城,人口不過1021(三進位下的約數,十進位下為二千一百八十七),遠離繁華,地多人少。也正因此,鋰城的空氣清新自然,環境安寧舒適。在人類的聚居地中,只有氦城堪與之媲美。
鋰城的邊緣有一個宇航俱樂部,120(十五)年前,1000(二十七)名來自不同城市、不同專業、熱衷於宇宙航行的年青人聚集在此,成立了這個俱樂部。他們的目標很簡單:依靠自己努力,實現穿曲宇航,尋找一處從來沒有人探索過的地方。從仿製宇航模型開始,他們不辭辛苦,一步步耕耘,終於在今天實施了第一次成功的穿曲宇航實驗。這次實驗是在碳城大學和變星公司幫助下完成的。俱樂部成員的主要工作是:先用望遠鏡尋找一個目的地,計算出目的地的方向坐標、路線、距離,然後計算穿曲宇航的能源和信息需求量,最後設計宇航飛船;計算和設計完成後,將宇航飛船設計圖交給有製造能力的公司,定做飛船,再將航行數據交給有能力承辦穿曲宇航業務的公司、政府或者大學,由他們實施宇航發射。
要進行穿曲宇航,需要在引力場中打通一個蟲洞,物質、能量和信息都要通過這個蟲洞到達宇宙另一頭。如此巨大的能量,只有政府、大學或大公司的專業機構才能提供。租用它們的儀器設備得花錢,定做飛船也得花錢,能源費、材料費、信息費、工藝費……一樣都少不了。很多公司、政府和大學就靠著承包五花八門的項目獲取自身的運轉經費。
在這次實驗中,碳城大學和變星公司分別承包了飛船製造和飛船發射項目。可宇航俱樂部的錢又從哪兒來呢?原來,他們在完成俱樂部的工作之餘,也兼操副業:有人在公司里兼職,有人靠設計製作新奇的宇航模型賣給玩具公司賺錢,一個叫永離的人,則依靠自己數學專業的優勢,受僱於多所大學,承擔一些複雜的理論計算工作。準備這次實驗,花掉了他們多年的積蓄。不過這點付出比起他們精神上的收穫,微不足道。飛船成功返回的時候,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跳著高,互相碰撞著身體,幾近癲狂。一個人趁此機會向大家提議:我們要個孩子吧!
這是圓球人的習慣:在一群人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時候,便會舉行「繁殖儀式」。據說,此時分裂出的孢子集合了舍主全部生命信息的精華,孕育出的孩子也將具備每個舍主的長處。想想120(十五)年嘔心瀝血的奮鬥歷程,大家心有所感,都被這個提議打動了——將自己長期積累的生命信息通過孢子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發揚光大、更上一層,是每個人的驕傲。尤其是那些不久於人世的垂垂老者,只要能看到自己的「心意」在下一代人中得到保存和延續,便可心中寬慰、安詳而去。
「這是我的第二個破娃了!」辰欣說。兩年前他在一家公司兼職時認識了一群朋友,已經和他們舉行了一次繁殖儀式,有了一個孩子。算起來,那孩子已經兩歲了。
「你那第一個破娃叫什麼?」
「小環。」
「呵,小環!我們又多了一個朋友!」
「還會再多一個!」
1000(二十七)個人,各自從身上分裂出一個孢子,結合成一小團孢質。隨後,孢質外層與空氣接觸的部分獨立出來,形成孢膜,把多面體一樣的孢質裹在裡面。孢質和孢膜共同組成了孢體。繁殖儀式結束後,永離把剛剛長出孢膜的孢體輕輕地放在一個宇航模型的座椅上。這個宇航模型是大家的玩具,也是大家的實驗器材。他們會把一種叫密粒的小生物放在裡面,作模擬太空人,也常用它和密粒做仿真航行試驗。模型座椅和真椅子一樣,中央有一個凹坑,是為了使人坐穩,孢體就臥在這個凹坑裡。打這天起,大家不約而同地都給自己放了假,每天只工作一小會兒,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呵護這個小生命上了。
其實孢體和人一樣,只須吸收空氣中的養分就能維持生長。為了讓小傢伙更健康,朋友們拿來一些營養液餵他。最初幾天孢體一直像顯微鏡下的原子圖案似的,每個孢子都還保持著自身的形狀,只是黏在一起。或許是營養液起到了催化作用,不到1000(二十七)天,孢體內的所有孢子已經完全融合,表面也逐漸光滑圓潤,變成了一個渾圓的球體,直徑是成年人的1200(四十五)分之一。這時候,大夥琢磨著,該給小東西起名字了。
穿航、航成、宇航、洞洞……一群人就像掉進了蟲洞,怎麼起都離不開宇宙航行,可誰都不滿意別人取的名。最後,永離給出個名字:圓環。
聽到這兩個字,人們不說話了,收回舞動的觸手,呆臥著思忖了半天。永離也不說話,等著大家的反應。按說,圓和環,是圓球人名字中最常見的兩個字,叫這個名字的肯定還有。不過重名和常用並不是問題,取名關鍵在立意。
「好!」終於有個人跳下椅子,在地上彈了兩彈說:「圓光,環光,兩個最大的自然光源,再加上我們的圓球,叫圓環,正好!」
安靜了一會兒,開始有人表示同意,然後就是更多的人同意,最後是1000(二十七)個人一致同意。從此以後,圓圓的小東西有了自己的名字。
每天,大家都對著孢體「圓環」、「圓環」地叫,小傢伙也隨著叫聲一努一努地往大長,似乎專為了討人歡心。到11000(一百零八)天頭上,孢體內部開始產生氣泡,充斥在孢質和孢膜之間。隨後幾天氣泡越來越多,越變越大,相互連通,直到孢膜完全脫離孢質,被孢質產生的氣體吹成一個氣球。氣球越脹越大,只待它一撐破,新生命就出來了。此時因為孢質已經與孢膜脫離,營養液滴上去也不會被吸收,大家只能靜等著圓環脹破氣球順利出生。
可足足等了20(六)天,只見氣球變大,卻不見它脹破。孢膜已被撐得近乎透明,能看到裡面蠢蠢欲動的小生命了,可就是不破。按圓球人的慣例,孩子要自己撐破孢膜才算圓滿降生,大家只好繼續等下去。時間越久,人越著急。一天,兩天……到了破膜期……過了破膜期……眼巴巴又盼了100(九)天,還不見動靜。此時,大家在著急之外,又加上了擔心——每過一天,所有人的心就收緊一圈。朋友們輪流值班,時刻注意圓環的情況。慢慢地,氣球的膨脹速度減緩了。圓環還在裡面努力地放出氣體,卻收效甚微。
直等到第11200(一百二十六)天,氣球不再膨脹了。大夥圍攏在氣球周圍,發現裡面的小東西脈動微弱,每一次脹縮都拖延許久,格外艱難,已經放不出更多氣體。
孢膜外的空氣,開始緊張起來。大夥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怎麼辦?眼看一個未出膜的生命就要死在孢膜里了。
「刺破它!」事到現在,也只有這麼辦。圓球人遇上難產也沒別的法,刺破孢膜救孩子要緊。從脫離孢質那一刻開始,組成孢膜的胞元就一個接一個死去,喪失了吸收養分的功能,孢質要靠前期積累的養分呼出氣體來撐破它。要是一直撐不破,養分消耗殆盡,又得不到補充,只有等死。再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活圓環就得成了死圓環。已經晚產110(十二)天,破膜而出已不可能,不能再等下去了。
再不敢耽擱,永離抄起身邊一個錐子扎過去——「噗」,氣球破了。顯然裡面的氣壓已經沒有前幾天那麼大。要是圓環自己撐破,就會是響亮的「嘭!」。孢膜一破,人們忙不迭地把它剝開,好讓圓環透透氣。小小的球體依然微弱地脈動著,全身灰暗。看見他奄奄一息,大夥的心都揪得緊緊的。有人拿過營養液來滴了幾下。還好,雖然微弱,可小球並沒有停止脈動。大家靜靜地等待著。過了好一陣,伴著「唉——」一聲長長的詠嘆,圓環開始了正常呼吸,孢質形態下一脹一縮的脈動停止,身體的變化漸趨平緩,色澤由灰暗轉為光潤,脫離了危險。所有的人也都「唉」一聲,舒了口氣。
孩子是活下來了,可朋友們都為他擔心:這麼羸弱的小身體,連孢膜也撐不破,以後會怎樣?只有永離盯著宇航模型座椅上的孢膜發呆。思索良久,他對朋友們說:「我覺得問題出在孢膜上,我想把它送到醫院檢查一下。」
聽了他的話,有的人莫名其妙,有的人卻已猜到了八九分:「你是說孢膜可能……」永離壓了壓身子,表示自己明白他的意思,便扯起要命的孢膜出了俱樂部。
鋰城的邊緣有一個宇航俱樂部,120(十五)年前,1000(二十七)名來自不同城市、不同專業、熱衷於宇宙航行的年青人聚集在此,成立了這個俱樂部。他們的目標很簡單:依靠自己努力,實現穿曲宇航,尋找一處從來沒有人探索過的地方。從仿製宇航模型開始,他們不辭辛苦,一步步耕耘,終於在今天實施了第一次成功的穿曲宇航實驗。這次實驗是在碳城大學和變星公司幫助下完成的。俱樂部成員的主要工作是:先用望遠鏡尋找一個目的地,計算出目的地的方向坐標、路線、距離,然後計算穿曲宇航的能源和信息需求量,最後設計宇航飛船;計算和設計完成後,將宇航飛船設計圖交給有製造能力的公司,定做飛船,再將航行數據交給有能力承辦穿曲宇航業務的公司、政府或者大學,由他們實施宇航發射。
要進行穿曲宇航,需要在引力場中打通一個蟲洞,物質、能量和信息都要通過這個蟲洞到達宇宙另一頭。如此巨大的能量,只有政府、大學或大公司的專業機構才能提供。租用它們的儀器設備得花錢,定做飛船也得花錢,能源費、材料費、信息費、工藝費……一樣都少不了。很多公司、政府和大學就靠著承包五花八門的項目獲取自身的運轉經費。
在這次實驗中,碳城大學和變星公司分別承包了飛船製造和飛船發射項目。可宇航俱樂部的錢又從哪兒來呢?原來,他們在完成俱樂部的工作之餘,也兼操副業:有人在公司里兼職,有人靠設計製作新奇的宇航模型賣給玩具公司賺錢,一個叫永離的人,則依靠自己數學專業的優勢,受僱於多所大學,承擔一些複雜的理論計算工作。準備這次實驗,花掉了他們多年的積蓄。不過這點付出比起他們精神上的收穫,微不足道。飛船成功返回的時候,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跳著高,互相碰撞著身體,幾近癲狂。一個人趁此機會向大家提議:我們要個孩子吧!
這是圓球人的習慣:在一群人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時候,便會舉行「繁殖儀式」。據說,此時分裂出的孢子集合了舍主全部生命信息的精華,孕育出的孩子也將具備每個舍主的長處。想想120(十五)年嘔心瀝血的奮鬥歷程,大家心有所感,都被這個提議打動了——將自己長期積累的生命信息通過孢子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發揚光大、更上一層,是每個人的驕傲。尤其是那些不久於人世的垂垂老者,只要能看到自己的「心意」在下一代人中得到保存和延續,便可心中寬慰、安詳而去。
「這是我的第二個破娃了!」辰欣說。兩年前他在一家公司兼職時認識了一群朋友,已經和他們舉行了一次繁殖儀式,有了一個孩子。算起來,那孩子已經兩歲了。
「你那第一個破娃叫什麼?」
「小環。」
「呵,小環!我們又多了一個朋友!」
「還會再多一個!」
1000(二十七)個人,各自從身上分裂出一個孢子,結合成一小團孢質。隨後,孢質外層與空氣接觸的部分獨立出來,形成孢膜,把多面體一樣的孢質裹在裡面。孢質和孢膜共同組成了孢體。繁殖儀式結束後,永離把剛剛長出孢膜的孢體輕輕地放在一個宇航模型的座椅上。這個宇航模型是大家的玩具,也是大家的實驗器材。他們會把一種叫密粒的小生物放在裡面,作模擬太空人,也常用它和密粒做仿真航行試驗。模型座椅和真椅子一樣,中央有一個凹坑,是為了使人坐穩,孢體就臥在這個凹坑裡。打這天起,大家不約而同地都給自己放了假,每天只工作一小會兒,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呵護這個小生命上了。
其實孢體和人一樣,只須吸收空氣中的養分就能維持生長。為了讓小傢伙更健康,朋友們拿來一些營養液餵他。最初幾天孢體一直像顯微鏡下的原子圖案似的,每個孢子都還保持著自身的形狀,只是黏在一起。或許是營養液起到了催化作用,不到1000(二十七)天,孢體內的所有孢子已經完全融合,表面也逐漸光滑圓潤,變成了一個渾圓的球體,直徑是成年人的1200(四十五)分之一。這時候,大夥琢磨著,該給小東西起名字了。
穿航、航成、宇航、洞洞……一群人就像掉進了蟲洞,怎麼起都離不開宇宙航行,可誰都不滿意別人取的名。最後,永離給出個名字:圓環。
聽到這兩個字,人們不說話了,收回舞動的觸手,呆臥著思忖了半天。永離也不說話,等著大家的反應。按說,圓和環,是圓球人名字中最常見的兩個字,叫這個名字的肯定還有。不過重名和常用並不是問題,取名關鍵在立意。
「好!」終於有個人跳下椅子,在地上彈了兩彈說:「圓光,環光,兩個最大的自然光源,再加上我們的圓球,叫圓環,正好!」
安靜了一會兒,開始有人表示同意,然後就是更多的人同意,最後是1000(二十七)個人一致同意。從此以後,圓圓的小東西有了自己的名字。
每天,大家都對著孢體「圓環」、「圓環」地叫,小傢伙也隨著叫聲一努一努地往大長,似乎專為了討人歡心。到11000(一百零八)天頭上,孢體內部開始產生氣泡,充斥在孢質和孢膜之間。隨後幾天氣泡越來越多,越變越大,相互連通,直到孢膜完全脫離孢質,被孢質產生的氣體吹成一個氣球。氣球越脹越大,只待它一撐破,新生命就出來了。此時因為孢質已經與孢膜脫離,營養液滴上去也不會被吸收,大家只能靜等著圓環脹破氣球順利出生。
可足足等了20(六)天,只見氣球變大,卻不見它脹破。孢膜已被撐得近乎透明,能看到裡面蠢蠢欲動的小生命了,可就是不破。按圓球人的慣例,孩子要自己撐破孢膜才算圓滿降生,大家只好繼續等下去。時間越久,人越著急。一天,兩天……到了破膜期……過了破膜期……眼巴巴又盼了100(九)天,還不見動靜。此時,大家在著急之外,又加上了擔心——每過一天,所有人的心就收緊一圈。朋友們輪流值班,時刻注意圓環的情況。慢慢地,氣球的膨脹速度減緩了。圓環還在裡面努力地放出氣體,卻收效甚微。
直等到第11200(一百二十六)天,氣球不再膨脹了。大夥圍攏在氣球周圍,發現裡面的小東西脈動微弱,每一次脹縮都拖延許久,格外艱難,已經放不出更多氣體。
孢膜外的空氣,開始緊張起來。大夥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怎麼辦?眼看一個未出膜的生命就要死在孢膜里了。
「刺破它!」事到現在,也只有這麼辦。圓球人遇上難產也沒別的法,刺破孢膜救孩子要緊。從脫離孢質那一刻開始,組成孢膜的胞元就一個接一個死去,喪失了吸收養分的功能,孢質要靠前期積累的養分呼出氣體來撐破它。要是一直撐不破,養分消耗殆盡,又得不到補充,只有等死。再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活圓環就得成了死圓環。已經晚產110(十二)天,破膜而出已不可能,不能再等下去了。
再不敢耽擱,永離抄起身邊一個錐子扎過去——「噗」,氣球破了。顯然裡面的氣壓已經沒有前幾天那麼大。要是圓環自己撐破,就會是響亮的「嘭!」。孢膜一破,人們忙不迭地把它剝開,好讓圓環透透氣。小小的球體依然微弱地脈動著,全身灰暗。看見他奄奄一息,大夥的心都揪得緊緊的。有人拿過營養液來滴了幾下。還好,雖然微弱,可小球並沒有停止脈動。大家靜靜地等待著。過了好一陣,伴著「唉——」一聲長長的詠嘆,圓環開始了正常呼吸,孢質形態下一脹一縮的脈動停止,身體的變化漸趨平緩,色澤由灰暗轉為光潤,脫離了危險。所有的人也都「唉」一聲,舒了口氣。
孩子是活下來了,可朋友們都為他擔心:這麼羸弱的小身體,連孢膜也撐不破,以後會怎樣?只有永離盯著宇航模型座椅上的孢膜發呆。思索良久,他對朋友們說:「我覺得問題出在孢膜上,我想把它送到醫院檢查一下。」
聽了他的話,有的人莫名其妙,有的人卻已猜到了八九分:「你是說孢膜可能……」永離壓了壓身子,表示自己明白他的意思,便扯起要命的孢膜出了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