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尋找新生活(1)
這是一顆碩大的固態行星,全宇宙獨一無二:體積大,密度大,質量大。它的「夥伴」們也都是些大塊頭:兩顆固態星,六顆液態星,九顆行星,繞著一顆更大的恆星運轉。這顆固態行星就位於環繞恆星的第三條軌道上。這兒距離適中,冷熱相宜,厚厚的大氣包裹著星體,還有一顆身材碩大的衛星,保護它免受外來侵襲。得天獨厚的條件,孕育出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圓球文明。用「鍾靈毓秀」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他們人口不多,滿星球只有幾百個城市,以化學元素(包括同位素)的名稱命名。若按原子量從小到大排列,可依次叫做氫城、氕城、氘城、氚城……。當然,城市的名字只是個代號,體現的是本城的特點或市民的喜好,跟排序毫無關係,城市的排序在圓球上也沒有意義。
他們管自己的星球叫「圓球」,恆星叫「圓光」,衛星叫「環光」。圓球自轉一周是一天,繞圓光公轉一周是一年,環光繞圓球公轉一周是一月。一年裡分120(十五)月,一月1220(五十一)或1221(五十二)天。這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時間單位,一直沿用至今。
科學發達以後,他們用更標準、更精細的單位重新作了統一:時間的基本單位,是電子從氫原子第二軌道躍遷至第一軌道時所放光子頻率的倒數;距離的基本單位,是真空光速與時間最小單位的乘積;質量的基本單位就是質子質量;能量的基本單位,是光速平方與質量基本單位的乘積。生活中常用的時間、空間、質量和能量單位,都是基本單位的整數倍。至於一天當中的具體時刻,按他們約定俗成的傳統慣例,全球統一以矽城時間為準(不分時區),稱為「標準時間」。
圓球人採用獨特的三進位計數,這緣於他們的體型:正像星球的名字一樣,圓球人就是個「圓球」。遠古人類能夠直接獲得的計數工具,就是自己的身體,對圓球人而言,就是他們身體的周長和直徑之比。那時沒有精密的計算工具,甚至連語言都還沒產生,說不出「一二三」來,人在地上滾一圈的長度,差不多正好用自己的身體量三下,滿三歸一,就產生了三進位(至於發現身體周長超過直徑的三倍、乃至發現圓周率,那都是文明社會建立以後的事了)。
為什麼要丈量長度呢?圓球生物大多靠攝取大氣和地表的養分維持生命,不存在「大魚吃小魚」的問題。但一定空間內養分是有限的,消耗掉的養分要等待死亡生物的降解揮發來補充。因此,占有必要的、維持生命的養分空間,就是它們的生存目標。
對常年不斷遷徙的低等生物來說,養分無窮無盡。可人類自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就過著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圈一塊能夠常年供給養分的地方,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丈量空間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講到這兒讀者們一定也知道了,上面的年月日數,也是用三進位計數法表示的。
就整個圓球來說,能夠維持生命的資源量遠遠超過生物個體的總數。但是,人不是一生下來就均勻地散布在全球各地,而是相對聚集的。當某地的資源不夠養活更多人時,新一輩的圓球人,就要主動去尋找、開拓新的領地。直待老一輩中有人死去,他的那塊空間才由後來者占據。這導致了兩種前後相繼的結果:首先,人類不必為了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和資源拿刀動槍,更不必為了生存大開殺戒,這裡的空間被分完了,就到別處去;接著,為開拓新領地而進行的探險和遷徙,便因生存壓力而產生,並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這也是大多數孩子真正邁向獨立生活的第一步。當某地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達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零——時,此地的居民便可免去遷徙的勞頓,依靠這裡的養分世代生存下去。人類(和大多數圓球生物)的孢子分合繁殖方式使他們的數量不可能大規模增長。他們往往是10(三)人以上共同孕育後代——這一過程叫「繁殖儀式」:每人從身體上分裂出一個孢子,這個孢子攜帶了他本人的生命信息,然後所有孢子合成一體,融為一團孢質,並自然產生一層孢膜,保護孢質正常生長。經過11000(一百零八)天,孢質生長成型,放出氣體,撐破孢膜,一個新生命就來到人世。
分裂孢子的過程並不好受,雖然只裂去身體的很小一部分,卻和受傷沒什麼區別。人類身體堅韌,能隨意改變形狀而不會破裂,多數人僅僅在繁育後代時才「破身」。圓球人一生中可裂殖的次數大多在1000(二十七)次以下,10(三)次以上。一個人一輩子多不過產生1000(二十七)個孢子,能分裂出1000(二十七)個以上算了不得了。所以,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口的增加主要來源於壽命的增長,而不是出生率的提高。當人類的平均壽命穩定以後,人口數量就慢慢地相對固定下來。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很久。
多孢子的結合方式使人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了眾多前輩的生命信息。生命信息逐代積累,讓他們一代比一代強,文明進化的速度也逐年加快,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
所知越多,接觸到的未知也越多,好奇心就越強。聚居地的相對穩定,本應使人類的遷徙和探險精神隨著這些行為的減少而消失殆盡。然而,好奇心驅使下的探險,卻使這種發自生物本能的習性,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好奇和探險,就成為集人類物質與精神追求(前者在今天幾乎已經不復存在)於一體的生活必需。
好奇心使人產生探索的動力,也給人帶來了無窮的挑戰,也就使得人類的生活少了很多悠然、舒適和安逸。從古至今,不外如是。從全球探險到星際探險,穿曲宇航技術成熟以後,又有了宇際探險。探險者們膩煩了在環光和圓球之間飛來飛去,厭惡了在荒涼熾熱的堅固地表上往返徜徉,失去了在煙波浩渺的液態海洋里遨遊的閒情逸緻,不飛則已,一飛就多少光年,從一個星系跨入另一個星系——這可不像跨進鄰居家門那麼簡單:平均每1001(二十八)次宇際飛行就有一次失敗,太空人或者在事故中被撕得粉碎,或者滯留在遙遠的宇宙深處坐待生命終結,或者杳無音信地消失在未知的虛空中。
以生命為代價滿足好奇心的故事在圓球司空見慣,說也說不完。但有一個故事,卻不落此俗套。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名太空人——雖然並非一個專業太空人。他沒有經歷過宇航事故,每次飛行都平安無恙,可他的朋友們、夥伴們,包括所有認識他、關心他的人,卻憂心忡忡,千方百計試圖勸說他放棄宇際之旅。因為他的飛行不是為了探險,而是別有目的:對另一個文明的神往,已緊緊攫住他的心;對自身文明的失望,更讓他去意堅決。可是,當經歷過兩種文明生活的悲歡離合之後,他的神往、他的失望都削弱了。許多感情——說得出的,說不出的——複雜地交織在一起,連他自己也無從判定:究竟哪個文明更好?哪個文明更真實?自己到底該屬於誰?兩個文明,一顆人心,何去何從?奪心的歷程,從離開圓球那一刻開始了。
故事前後總共不過一年半,即使算上引子裡這部分「前傳」,也不到120(十五)年。可就在這一年半——或者不到120(十五)年——的時間裡,主人公卻足足跨越了兩個時代,親歷了兩世情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他到底經了什麼,見了什麼,又想了什麼呢?也許,透過主人公留給我們的三個問題,我們能夠窺見一二:
什麼是智慧?為什麼會有智慧?智慧的意義何在?
心靈是自由的嗎?有限的心靈,如何理解無限的世界?
一切都在變嗎?除了變化,還有什麼能在變化中永恆?
至於主人公留下的其他文字,或因記憶的模糊和疏漏、或因傳播中的訛誤和失散、或因後人出於不同角度的解讀,使它們與真正的歷史越差越大、越離越遠,很多敘述已不符合現實的發展。歷史事實究竟如何?對今天的人來說,它只存在於你、我——我們自己心裡。
不過,切莫以為故事僅止於此。讀者們不妨捫心自問:當你對現實的世界不滿或失望時,你會選擇適應它、逃避它、還是改變它呢?除了適應它、逃避它、改變它以外,還有沒有別的選擇呢?你是否想過另外創造一個新世界呢?這個問題,邊看故事邊想吧!與對歷史的認識一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他們人口不多,滿星球只有幾百個城市,以化學元素(包括同位素)的名稱命名。若按原子量從小到大排列,可依次叫做氫城、氕城、氘城、氚城……。當然,城市的名字只是個代號,體現的是本城的特點或市民的喜好,跟排序毫無關係,城市的排序在圓球上也沒有意義。
他們管自己的星球叫「圓球」,恆星叫「圓光」,衛星叫「環光」。圓球自轉一周是一天,繞圓光公轉一周是一年,環光繞圓球公轉一周是一月。一年裡分120(十五)月,一月1220(五十一)或1221(五十二)天。這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時間單位,一直沿用至今。
科學發達以後,他們用更標準、更精細的單位重新作了統一:時間的基本單位,是電子從氫原子第二軌道躍遷至第一軌道時所放光子頻率的倒數;距離的基本單位,是真空光速與時間最小單位的乘積;質量的基本單位就是質子質量;能量的基本單位,是光速平方與質量基本單位的乘積。生活中常用的時間、空間、質量和能量單位,都是基本單位的整數倍。至於一天當中的具體時刻,按他們約定俗成的傳統慣例,全球統一以矽城時間為準(不分時區),稱為「標準時間」。
圓球人採用獨特的三進位計數,這緣於他們的體型:正像星球的名字一樣,圓球人就是個「圓球」。遠古人類能夠直接獲得的計數工具,就是自己的身體,對圓球人而言,就是他們身體的周長和直徑之比。那時沒有精密的計算工具,甚至連語言都還沒產生,說不出「一二三」來,人在地上滾一圈的長度,差不多正好用自己的身體量三下,滿三歸一,就產生了三進位(至於發現身體周長超過直徑的三倍、乃至發現圓周率,那都是文明社會建立以後的事了)。
為什麼要丈量長度呢?圓球生物大多靠攝取大氣和地表的養分維持生命,不存在「大魚吃小魚」的問題。但一定空間內養分是有限的,消耗掉的養分要等待死亡生物的降解揮發來補充。因此,占有必要的、維持生命的養分空間,就是它們的生存目標。
對常年不斷遷徙的低等生物來說,養分無窮無盡。可人類自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就過著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圈一塊能夠常年供給養分的地方,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丈量空間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講到這兒讀者們一定也知道了,上面的年月日數,也是用三進位計數法表示的。
就整個圓球來說,能夠維持生命的資源量遠遠超過生物個體的總數。但是,人不是一生下來就均勻地散布在全球各地,而是相對聚集的。當某地的資源不夠養活更多人時,新一輩的圓球人,就要主動去尋找、開拓新的領地。直待老一輩中有人死去,他的那塊空間才由後來者占據。這導致了兩種前後相繼的結果:首先,人類不必為了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和資源拿刀動槍,更不必為了生存大開殺戒,這裡的空間被分完了,就到別處去;接著,為開拓新領地而進行的探險和遷徙,便因生存壓力而產生,並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這也是大多數孩子真正邁向獨立生活的第一步。當某地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達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零——時,此地的居民便可免去遷徙的勞頓,依靠這裡的養分世代生存下去。人類(和大多數圓球生物)的孢子分合繁殖方式使他們的數量不可能大規模增長。他們往往是10(三)人以上共同孕育後代——這一過程叫「繁殖儀式」:每人從身體上分裂出一個孢子,這個孢子攜帶了他本人的生命信息,然後所有孢子合成一體,融為一團孢質,並自然產生一層孢膜,保護孢質正常生長。經過11000(一百零八)天,孢質生長成型,放出氣體,撐破孢膜,一個新生命就來到人世。
分裂孢子的過程並不好受,雖然只裂去身體的很小一部分,卻和受傷沒什麼區別。人類身體堅韌,能隨意改變形狀而不會破裂,多數人僅僅在繁育後代時才「破身」。圓球人一生中可裂殖的次數大多在1000(二十七)次以下,10(三)次以上。一個人一輩子多不過產生1000(二十七)個孢子,能分裂出1000(二十七)個以上算了不得了。所以,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口的增加主要來源於壽命的增長,而不是出生率的提高。當人類的平均壽命穩定以後,人口數量就慢慢地相對固定下來。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很久。
多孢子的結合方式使人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了眾多前輩的生命信息。生命信息逐代積累,讓他們一代比一代強,文明進化的速度也逐年加快,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
所知越多,接觸到的未知也越多,好奇心就越強。聚居地的相對穩定,本應使人類的遷徙和探險精神隨著這些行為的減少而消失殆盡。然而,好奇心驅使下的探險,卻使這種發自生物本能的習性,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好奇和探險,就成為集人類物質與精神追求(前者在今天幾乎已經不復存在)於一體的生活必需。
好奇心使人產生探索的動力,也給人帶來了無窮的挑戰,也就使得人類的生活少了很多悠然、舒適和安逸。從古至今,不外如是。從全球探險到星際探險,穿曲宇航技術成熟以後,又有了宇際探險。探險者們膩煩了在環光和圓球之間飛來飛去,厭惡了在荒涼熾熱的堅固地表上往返徜徉,失去了在煙波浩渺的液態海洋里遨遊的閒情逸緻,不飛則已,一飛就多少光年,從一個星系跨入另一個星系——這可不像跨進鄰居家門那麼簡單:平均每1001(二十八)次宇際飛行就有一次失敗,太空人或者在事故中被撕得粉碎,或者滯留在遙遠的宇宙深處坐待生命終結,或者杳無音信地消失在未知的虛空中。
以生命為代價滿足好奇心的故事在圓球司空見慣,說也說不完。但有一個故事,卻不落此俗套。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名太空人——雖然並非一個專業太空人。他沒有經歷過宇航事故,每次飛行都平安無恙,可他的朋友們、夥伴們,包括所有認識他、關心他的人,卻憂心忡忡,千方百計試圖勸說他放棄宇際之旅。因為他的飛行不是為了探險,而是別有目的:對另一個文明的神往,已緊緊攫住他的心;對自身文明的失望,更讓他去意堅決。可是,當經歷過兩種文明生活的悲歡離合之後,他的神往、他的失望都削弱了。許多感情——說得出的,說不出的——複雜地交織在一起,連他自己也無從判定:究竟哪個文明更好?哪個文明更真實?自己到底該屬於誰?兩個文明,一顆人心,何去何從?奪心的歷程,從離開圓球那一刻開始了。
故事前後總共不過一年半,即使算上引子裡這部分「前傳」,也不到120(十五)年。可就在這一年半——或者不到120(十五)年——的時間裡,主人公卻足足跨越了兩個時代,親歷了兩世情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他到底經了什麼,見了什麼,又想了什麼呢?也許,透過主人公留給我們的三個問題,我們能夠窺見一二:
什麼是智慧?為什麼會有智慧?智慧的意義何在?
心靈是自由的嗎?有限的心靈,如何理解無限的世界?
一切都在變嗎?除了變化,還有什麼能在變化中永恆?
至於主人公留下的其他文字,或因記憶的模糊和疏漏、或因傳播中的訛誤和失散、或因後人出於不同角度的解讀,使它們與真正的歷史越差越大、越離越遠,很多敘述已不符合現實的發展。歷史事實究竟如何?對今天的人來說,它只存在於你、我——我們自己心裡。
不過,切莫以為故事僅止於此。讀者們不妨捫心自問:當你對現實的世界不滿或失望時,你會選擇適應它、逃避它、還是改變它呢?除了適應它、逃避它、改變它以外,還有沒有別的選擇呢?你是否想過另外創造一個新世界呢?這個問題,邊看故事邊想吧!與對歷史的認識一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