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章 皇位
第930章 皇位
豪格的突然退兵讓人實在意外,博穆博果爾也想不明白他為何會退兵,又為何會在馬上就要拿下奴兒乾的時候退兵。
但不管怎麼說,豪格的退兵讓索倫部又有了喘息的機會,接下來隨著漫長冬天的到來,大清是不可能再出兵攻打索倫部了,也就是說索倫部獲得了寶貴的半年時間。
而且豪格這麼一退,剛剛北撤的部落也不用繼續向北了,能夠重新回到奴兒干居住,以渡過這個寒冬。雖然在之前的北撤安排之下,博穆博果爾下令毀掉了奴兒乾的諸多設施,現在看起來未免很是可惜。可至少這些毀掉的設施還能抓緊時間重新修建,相比一無所有的北方要強上不少,再加上豪格的撤退也讓面臨的危機徹底消除,這對索倫部而言是件好事。
雖然心中高興,可博穆博果爾依舊沒想明白豪格這樣做的原因,因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豪格都沒退兵的理由啊!
這個疑問直到第二年春天,一個消息從南方傳來後博穆博果爾才恍然大悟,他這才搞明白了豪格當初之所以退兵的原因。
其實當時的豪格也不想退兵,眼看著奴兒干就在眼前,只要拿下奴兒干哪怕解決不了索倫部的主力,也能徹底破壞掉索倫部在這裡的一切,未來索倫部的生存會更加艱難,這樣的話大清只需要繼續逼迫,索倫部走投無路之下只能投降大清。
可就在這個時候盛京那邊傳來消息,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一般讓豪格驚呆了。
大清皇帝,也就是他的阿瑪皇太極駕崩了,皇太極死的極其突然,雖然他這些年身體一直欠佳,可在外人眼裡皇太極依舊看起來很是健康。而且他駕崩的前一日也沒看出什麼預兆,不僅接見了幾個臣子,商談了政事,還召見了代善等八旗勛貴,討論了等豪格北征之後對大明的用兵安排。
當時皇太極精神很好,絲毫沒有半點發病的預兆,處置完公務後還用了晚飯,飯後還看了一會兒奏摺,直到戌時歇下。
可沒想睡下沒多久,剛過亥刻皇太極就不行了,伺候的宮人急忙喊來太醫救治,可太醫趕到時皇太極已沒了呼吸。短短一個多時辰皇帝猝死,這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皇太極死的太過突然,他駕崩後大清內部是一片混亂,因為皇太極死前沒來得及留下遺詔,更沒指定接班人,大清下一任皇帝是誰根本就沒安排,這一下大清皇位空懸,沒了當家人。
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又是掌控實際兵權的皇子,按理說是最合適的繼承人之一。而且皇太極生前雖沒留下遺詔,但從安排豪格掌控戶部,這一次又讓豪格領征北大將軍之職帶兵打索倫部之舉來看,皇太極原本就是打算讓豪格繼位的。
這點許多人心裡都明白,可明白歸明白,但真正讓豪格繼位卻也有人不願。因為豪格的實力太強,而且軍中有著不少親信,再加上豪格的脾性格比較直,平日裡得罪了不少人,一旦他上位當了皇帝對有些人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當即就有人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君,要推舉皇太極的其他兒子繼承大統,可支持豪格一派的人連忙反對,表示皇太極的幾個兒子中成人之中只有豪格的能力最強,而且皇太極生前已有立豪格為儲君的打算,只不過來不及做而已。
現在皇太極突然駕崩,豪格作為皇長子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最合適的繼位人選,而且現在豪格不在盛京在外領兵,皇帝之位怎麼能繞過豪格擅自決定呢?
為此兩派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誰都沒能說服誰,而且那些八旗勛貴們一部分各自站隊,有的支持豪格,有的覺得另行推舉更合適,還有些人打起了重歸八旗推舉制度的打算,意圖用皇太極駕崩一事做文章,按照八旗議政方式和當初皇太極當大汗一樣推舉新的領頭人,琢磨著從中撈取好處。
各方面的心思不同,導致了大清內部根本顧不上其他,全捲入了這場皇位繼承的大事中。而豪格的親信第一時間就派快馬給正準備進攻奴兒乾的豪格送去了急信,讓豪格儘快回盛京,而且必須要快,因為如果他不能儘快回來,一旦盛京這邊出了結果,大位落入旁人手中,豪格就沒半點機會了。
接到消息的豪格驚愕之餘為自己阿瑪突然駕崩痛哭不已,同時也明白自己必須立即回去。這時候他哪裡還顧得上什麼索倫部不索倫部?一旦拿不到皇位,皇位落入他人手中的話,他豪格就徹底完了。
當年皇太極是怎麼登上大汗之位的?當了大汗後皇太極又是怎麼對待他的那些兄弟的?作為皇太極的長子他太了解了。
無論怎麼說,他豪格都是皇太極當之無愧的第一繼承人,假如他當不上皇帝,皇位落到其他人手裡的話,那麼他豪格的下場絕對悽慘,到時候被人神不知鬼不覺弄死的可能性極大。
為了皇位,為了自己的性命,豪格必須馬上趕回盛京,就這樣豪格立即下令全軍撤退,以最快的速度回師。緊趕慢趕之下,半個月後豪格終於回到了盛京,等到了盛京發現皇位的歸屬還沒最終決定時,豪格這才鬆了口氣,急急忙忙趕往皇宮,見到停靈的皇太極棺木放聲大哭,直喊「阿瑪!阿瑪!兒子來晚了,阿瑪你怎麼這麼就走了?為何不等等兒子!為何不讓兒子見阿瑪您最後一面……。」
豪格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淚如雨下,見者無不感慨豪格的孝心,並為豪格如此傷心而垂淚。
等哭完後,豪格把眼淚擦乾也顧不上休息,直接就找到人詢問皇位繼承一事,得知不少人中有的要推舉其他人繼位,還有的意圖打著八旗議政名義的方式準備奪取皇帝之位後,豪格是氣不打一處來,跳腳痛罵對方一番後並以先皇長子的名義要求眾人入宮,重新商討皇位的歸屬權。
豪格回來的速度太快了,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而且豪格在八旗內部不僅有著實權,手裡還有強大的軍權,再加上原本就有不少人支持豪格,他這一回來讓原本就複雜的形勢變得更為複雜了。
等召集的人陸續到後,豪格也不繞圈子,直接表示自己作為皇長子最有權力繼承大統來當這個皇帝。可他的話剛剛說完,幾個八旗勛貴就表示反對,他們表示大清繼承大金,本就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基礎上成立的,當初皇太極當大汗就是通過內部推舉的,而後來所謂的皇帝只不過是大汗的名稱改變罷了,實際上性質卻是一樣。
既然皇太極是這麼登基,那麼皇太極駕崩後皇帝之位也應該按照當初的推舉制度來進行。作為八旗的勛貴都有爭奪皇位的權利,怎麼能因為他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就應該把皇位給豪格呢?這不符合祖制。
假如是這樣的話,當初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就應該是大貝勒代善當這個大汗而不是皇太極來當,現在皇太極也沒留下遺詔,就應該按照制度來推舉,誰有能力就由誰來當,你豪格就算是皇長子也只是推舉中的一員卻沒有例外。
這個態度讓豪格氣得不行,大汗和皇帝能一樣麼?大汗是大汗,皇帝還是皇帝,大汗可以推舉,可天下從來沒聽說過皇帝還有推舉的?皇帝之位都是父死子續,或者兄終弟及,哪裡有推舉皇帝的情況出現?他們這些理由聽起來有道理,實際上是故意偷換概念,意圖用大汗之位來混淆皇帝之位,其用意就是阻止自己登上大位。
氣急敗壞的豪格當即就和他們爭吵起來,雙方針鋒相對吵得不可開交,最終這場會議不歡而散,沒能有任何結果。
隨後的幾日,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
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豪格的府上,表示自己擁戴豪格為君的態度。就連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從這些情況來看豪格的把握是極大的。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可八旗其他力量也不弱,尤其是代善的威望極高,雖然代善本人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但架不住他的兒子孫子和其他別有用心的人把他推舉到台前,和豪格打起來了擂台。
這其中上躥下跳最厲害的就是多爾袞了,皇太極還在的時候多爾袞乖的和綿羊一樣,在皇太極身邊就和條舔狗似的,凡是皇太極說的話,他多爾袞全力支持,凡是皇太極要打擊的,他多爾袞鞍前馬後充當先鋒,所以多爾袞深受皇太極的信任,在八旗的權利和地位也不斷穩固。
現在皇太極剛剛駕崩,多爾袞這傢伙就變了嘴臉,不光直接反對豪格繼位,更串聯拉攏了許多八旗勛貴以推舉制度為由要另立皇帝。其中固然有多爾袞自己的野心在,同時也有多爾袞向來和豪格不和的緣故。
兩人雖然年紀相仿,也是叔侄,可豪格從來就看不起多爾袞,覺得這傢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皇太極在世還好,有皇太極護著豪格也拿多爾袞沒辦法,可現在皇太極已經駕崩了,一旦讓豪格當了皇帝,他多爾袞弄不好就會被大權在握的豪格給弄死,所以多爾袞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豪格如願,就算自己當不了皇帝,也要把豪格當皇帝的這件事給攪黃。
(本章完)
豪格的突然退兵讓人實在意外,博穆博果爾也想不明白他為何會退兵,又為何會在馬上就要拿下奴兒乾的時候退兵。
但不管怎麼說,豪格的退兵讓索倫部又有了喘息的機會,接下來隨著漫長冬天的到來,大清是不可能再出兵攻打索倫部了,也就是說索倫部獲得了寶貴的半年時間。
而且豪格這麼一退,剛剛北撤的部落也不用繼續向北了,能夠重新回到奴兒干居住,以渡過這個寒冬。雖然在之前的北撤安排之下,博穆博果爾下令毀掉了奴兒乾的諸多設施,現在看起來未免很是可惜。可至少這些毀掉的設施還能抓緊時間重新修建,相比一無所有的北方要強上不少,再加上豪格的撤退也讓面臨的危機徹底消除,這對索倫部而言是件好事。
雖然心中高興,可博穆博果爾依舊沒想明白豪格這樣做的原因,因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豪格都沒退兵的理由啊!
這個疑問直到第二年春天,一個消息從南方傳來後博穆博果爾才恍然大悟,他這才搞明白了豪格當初之所以退兵的原因。
其實當時的豪格也不想退兵,眼看著奴兒干就在眼前,只要拿下奴兒干哪怕解決不了索倫部的主力,也能徹底破壞掉索倫部在這裡的一切,未來索倫部的生存會更加艱難,這樣的話大清只需要繼續逼迫,索倫部走投無路之下只能投降大清。
可就在這個時候盛京那邊傳來消息,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一般讓豪格驚呆了。
大清皇帝,也就是他的阿瑪皇太極駕崩了,皇太極死的極其突然,雖然他這些年身體一直欠佳,可在外人眼裡皇太極依舊看起來很是健康。而且他駕崩的前一日也沒看出什麼預兆,不僅接見了幾個臣子,商談了政事,還召見了代善等八旗勛貴,討論了等豪格北征之後對大明的用兵安排。
當時皇太極精神很好,絲毫沒有半點發病的預兆,處置完公務後還用了晚飯,飯後還看了一會兒奏摺,直到戌時歇下。
可沒想睡下沒多久,剛過亥刻皇太極就不行了,伺候的宮人急忙喊來太醫救治,可太醫趕到時皇太極已沒了呼吸。短短一個多時辰皇帝猝死,這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皇太極死的太過突然,他駕崩後大清內部是一片混亂,因為皇太極死前沒來得及留下遺詔,更沒指定接班人,大清下一任皇帝是誰根本就沒安排,這一下大清皇位空懸,沒了當家人。
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又是掌控實際兵權的皇子,按理說是最合適的繼承人之一。而且皇太極生前雖沒留下遺詔,但從安排豪格掌控戶部,這一次又讓豪格領征北大將軍之職帶兵打索倫部之舉來看,皇太極原本就是打算讓豪格繼位的。
這點許多人心裡都明白,可明白歸明白,但真正讓豪格繼位卻也有人不願。因為豪格的實力太強,而且軍中有著不少親信,再加上豪格的脾性格比較直,平日裡得罪了不少人,一旦他上位當了皇帝對有些人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當即就有人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君,要推舉皇太極的其他兒子繼承大統,可支持豪格一派的人連忙反對,表示皇太極的幾個兒子中成人之中只有豪格的能力最強,而且皇太極生前已有立豪格為儲君的打算,只不過來不及做而已。
現在皇太極突然駕崩,豪格作為皇長子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最合適的繼位人選,而且現在豪格不在盛京在外領兵,皇帝之位怎麼能繞過豪格擅自決定呢?
為此兩派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誰都沒能說服誰,而且那些八旗勛貴們一部分各自站隊,有的支持豪格,有的覺得另行推舉更合適,還有些人打起了重歸八旗推舉制度的打算,意圖用皇太極駕崩一事做文章,按照八旗議政方式和當初皇太極當大汗一樣推舉新的領頭人,琢磨著從中撈取好處。
各方面的心思不同,導致了大清內部根本顧不上其他,全捲入了這場皇位繼承的大事中。而豪格的親信第一時間就派快馬給正準備進攻奴兒乾的豪格送去了急信,讓豪格儘快回盛京,而且必須要快,因為如果他不能儘快回來,一旦盛京這邊出了結果,大位落入旁人手中,豪格就沒半點機會了。
接到消息的豪格驚愕之餘為自己阿瑪突然駕崩痛哭不已,同時也明白自己必須立即回去。這時候他哪裡還顧得上什麼索倫部不索倫部?一旦拿不到皇位,皇位落入他人手中的話,他豪格就徹底完了。
當年皇太極是怎麼登上大汗之位的?當了大汗後皇太極又是怎麼對待他的那些兄弟的?作為皇太極的長子他太了解了。
無論怎麼說,他豪格都是皇太極當之無愧的第一繼承人,假如他當不上皇帝,皇位落到其他人手裡的話,那麼他豪格的下場絕對悽慘,到時候被人神不知鬼不覺弄死的可能性極大。
為了皇位,為了自己的性命,豪格必須馬上趕回盛京,就這樣豪格立即下令全軍撤退,以最快的速度回師。緊趕慢趕之下,半個月後豪格終於回到了盛京,等到了盛京發現皇位的歸屬還沒最終決定時,豪格這才鬆了口氣,急急忙忙趕往皇宮,見到停靈的皇太極棺木放聲大哭,直喊「阿瑪!阿瑪!兒子來晚了,阿瑪你怎麼這麼就走了?為何不等等兒子!為何不讓兒子見阿瑪您最後一面……。」
豪格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淚如雨下,見者無不感慨豪格的孝心,並為豪格如此傷心而垂淚。
等哭完後,豪格把眼淚擦乾也顧不上休息,直接就找到人詢問皇位繼承一事,得知不少人中有的要推舉其他人繼位,還有的意圖打著八旗議政名義的方式準備奪取皇帝之位後,豪格是氣不打一處來,跳腳痛罵對方一番後並以先皇長子的名義要求眾人入宮,重新商討皇位的歸屬權。
豪格回來的速度太快了,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而且豪格在八旗內部不僅有著實權,手裡還有強大的軍權,再加上原本就有不少人支持豪格,他這一回來讓原本就複雜的形勢變得更為複雜了。
等召集的人陸續到後,豪格也不繞圈子,直接表示自己作為皇長子最有權力繼承大統來當這個皇帝。可他的話剛剛說完,幾個八旗勛貴就表示反對,他們表示大清繼承大金,本就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基礎上成立的,當初皇太極當大汗就是通過內部推舉的,而後來所謂的皇帝只不過是大汗的名稱改變罷了,實際上性質卻是一樣。
既然皇太極是這麼登基,那麼皇太極駕崩後皇帝之位也應該按照當初的推舉制度來進行。作為八旗的勛貴都有爭奪皇位的權利,怎麼能因為他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就應該把皇位給豪格呢?這不符合祖制。
假如是這樣的話,當初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就應該是大貝勒代善當這個大汗而不是皇太極來當,現在皇太極也沒留下遺詔,就應該按照制度來推舉,誰有能力就由誰來當,你豪格就算是皇長子也只是推舉中的一員卻沒有例外。
這個態度讓豪格氣得不行,大汗和皇帝能一樣麼?大汗是大汗,皇帝還是皇帝,大汗可以推舉,可天下從來沒聽說過皇帝還有推舉的?皇帝之位都是父死子續,或者兄終弟及,哪裡有推舉皇帝的情況出現?他們這些理由聽起來有道理,實際上是故意偷換概念,意圖用大汗之位來混淆皇帝之位,其用意就是阻止自己登上大位。
氣急敗壞的豪格當即就和他們爭吵起來,雙方針鋒相對吵得不可開交,最終這場會議不歡而散,沒能有任何結果。
隨後的幾日,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
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豪格的府上,表示自己擁戴豪格為君的態度。就連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從這些情況來看豪格的把握是極大的。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可八旗其他力量也不弱,尤其是代善的威望極高,雖然代善本人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但架不住他的兒子孫子和其他別有用心的人把他推舉到台前,和豪格打起來了擂台。
這其中上躥下跳最厲害的就是多爾袞了,皇太極還在的時候多爾袞乖的和綿羊一樣,在皇太極身邊就和條舔狗似的,凡是皇太極說的話,他多爾袞全力支持,凡是皇太極要打擊的,他多爾袞鞍前馬後充當先鋒,所以多爾袞深受皇太極的信任,在八旗的權利和地位也不斷穩固。
現在皇太極剛剛駕崩,多爾袞這傢伙就變了嘴臉,不光直接反對豪格繼位,更串聯拉攏了許多八旗勛貴以推舉制度為由要另立皇帝。其中固然有多爾袞自己的野心在,同時也有多爾袞向來和豪格不和的緣故。
兩人雖然年紀相仿,也是叔侄,可豪格從來就看不起多爾袞,覺得這傢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皇太極在世還好,有皇太極護著豪格也拿多爾袞沒辦法,可現在皇太極已經駕崩了,一旦讓豪格當了皇帝,他多爾袞弄不好就會被大權在握的豪格給弄死,所以多爾袞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豪格如願,就算自己當不了皇帝,也要把豪格當皇帝的這件事給攪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