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四章 周王奏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924章 周王奏報

  除了江南案外,就是現在范毓馪的案子了,這個案子也是周安民一直在跟蹤主導至今。眼下看著已經要收網了,可朱慎錐卻讓他把最後的功勞讓出去,周安民心中自然是不情願的,但他卻沒想這也是朱慎錐最初就打算好的。

  朱慎錐和周安民雖是做戲,可同時也是半真半假。借著之前的機會把周安民革職,朱慎錐同時也想借用這件事讓周安民徹底離開錦衣衛,從而脫離錦衣衛的工作崗位。

  周安民不是普通人,他是長公主的駙馬,也是皇帝的姐夫,朱慎錐在發跡之前周安民幫他許多,可以說當年如果沒有周安民的幫助,他朱慎錐根本不會有後來的成果,說不定早因為連飯都吃不飽活活餓死了。

  無論是最初販賣私鹽還是後來朱慎錐逐步做大,周安民一直都無條件地支持朱慎錐。並且利用他在錦衣衛的身份和地位協助良多,朱慎錐最終能夠發動,起兵入京掌控天下,直到最後坐上皇位,周安民功勞甚大。

  以周安民的功勞和身份,別說掌管錦衣衛了,哪怕再給他更高的官職都不為過。可周安民這些年卻一直勤勤懇懇為朱慎錐辦事,從不驕傲自大,更不忘乎所以,深得朱慎錐信任。

  雖說帝王無情,朱慎錐雖然是皇帝可真要讓他當一個無情之人是不可能的,何況周安民這樣的親人呢?用周安民掌控錦衣衛一是因為周安民本就是錦衣衛的人,二來錦衣衛這樣的強力機構在周安民的手中才能讓朱慎錐徹底放心。

  可問題在於錦衣衛可不是普通部門,大明開國以來錦衣衛都指揮使中能善終者寥寥無幾,錦衣衛作為皇帝的爪牙和走狗說白了就是一個干髒活的工具,一旦這個工具沒了作用,又或者需要背黑鍋的時候,錦衣衛都指揮使的下場都是非常悽慘的。

  如果是旁人也就罷了,朱慎錐哪裡會管他們死活,一副手套髒了丟了再換就是,可周安民卻是不同,他可是自己的姐夫,一直站在自己背後支持自己的親人。

  哪怕朱慎錐在,能夠一直護著周安民卻也難保未來情況的變化,假如周安民繼續呆在錦衣衛對他來說不是什麼好事。今日聖眷在身,明日人頭落地,這種情況歷朝歷代都有,大明也是一樣,人性這種東西是沒辦法去猜測和判斷的,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出現,朱慎錐決定趁這個機會直接就讓周安民退出錦衣衛更好。

  再者現在這個案子和江南案還有著極大不同,江南案所牽扯的只是東林一脈的官員包括地方士紳還有商人等等,就算這個案子影響大了些,那也是官場政治上的行為,而且此案在隨後的操作中還有其他各黨對東林黨的出手,由於這些人的緣故,錦衣衛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反而不大。

  但現在這個案子可不一樣,這個案子可是宗室案,還牽扯上了宗室謀反、賣國等罪名,直接出手的不僅是錦衣衛還會有宗人府,而且後者只是作為案發後的判決包括處置等等。

  但錦衣衛就不同了,錦衣衛插手宗室案件,哪怕是皇帝的授意也會讓大明宗室極度不滿,這些宗室大部分雖然沒有權利,但他們的身份都很尊貴,而且許多人還和勛貴、朝廷官員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旦讓他們就此恨上了錦衣衛,就會把掌控錦衣衛的都指揮使視為仇敵,就算現在沒辦法報復,可誰能保證以後不落井下石?

  周安民總不見得以後一直防備著宗室的報復吧?這樣的話他日子別過了,而且長公主和周安民還有孩子呢,他們兩個兒子年齡也不小了,萬一因為此事被牽連進去,他朱慎錐怎麼能忍心?

  所以朱慎錐反對周安民再摻和此事中,尤其是最後的收網工作。這些事已沒必要再讓周安民出面了,吳孟明去干就行了。

  反正吳孟明這人就是朱慎錐故意抬起來當周安民的替罪羊的,以後但凡有什麼罪名或者問題全部都是吳孟明的,和周安民再無半點關係。

  再借這個機會讓周安民徹底脫離錦衣衛,等過些日子找個理由給他重新封個官職,如此周安民就平穩落地了,未來周家也不會有任何後顧之憂,由此可見朱慎錐為了此事可算是絞盡腦汁,安排的妥妥噹噹。

  聽完了朱慎錐的話,周安民心中既感動又感慨,更為自己當年不遺餘力幫助朱慎錐而慶幸不已。

  只有自己人才能為自己著想啊!周安民不由得感慨,起身就朝著朱慎錐拜了下去,眼中熱淚盈眶。

  「姐夫不必如此,起來起來。」朱慎錐連忙攙扶起周安民,拉著他的手真心道:「當年家裡窮,要不是姐夫救濟哪裡有我今日?這些年姐夫更是不遺餘力幫我,如沒有姐夫的幫忙,我也當不了這個皇帝。」

  「姐夫如此待我,我自當以國士待之,哪裡不能為姐夫考慮?此事既然已到了這個程度,後續姐夫就不要插手了,讓吳孟明去辦即可,姐夫安心休息些日子,等此案了了,我對姐夫自有其他安排,姐夫儘管放心就是了。」


  「臣……臣謝陛下厚恩,陛下之恩臣粉身難報,請陛下放心,臣定然不負陛下……。」周安民流著熱烈神情激動道,見他如此朱慎錐好言安慰了幾句,這才讓周安民的心情漸漸平息下來。

  接著,朱慎錐向周安民說起後續的收網事宜,這些事雖是吳孟明去辦,可具體的交接還是要周安民和吳孟明配合,等這件事完成後周安民就可以正式脫身了。

  兩人正談著細節呢,就在這時候乾清宮總管太監盧九德來了,小心稟報說道開封的周王剛有奏書加急送來。

  「周王的奏書?」聽到這話,朱慎錐和周安民都是一愣,兩人交換了下眼神,朱慎錐表面不動聲色,讓盧九德把奏書拿來。

  等盧九德把奏書送上,朱慎錐擺手讓他退下後就打開奏書看了起來,沒看幾眼神色頓時就放鬆了,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陛下,周王……?」

  「你也看看吧。」朱慎錐也不解釋,直接把周王的奏書給了周安民。

  周安民接過後細看,很快就看完了奏書中所寫,等看完後他臉上不由得露出詫異,和剛才朱慎錐一樣也多了幾分輕鬆。

  「周王不愧為賢王啊!」周安民雙手把奏書交還給朱慎錐,同時評價了這麼一句。

  朱慎錐點點頭:「周王此舉倒是少了朕一個麻煩,而且此事一旦發動後,有周王為證,協助宗人府也便利的多。這樣,你調整一下,讓吳孟明馬上派人先去聯絡周王,由周王配合錦衣衛捉拿范毓馪等人,隨後押解至京。」

  說到這他停頓了下,想了想又道:「再派人私下問問周王,讓他隨行來一趟京師協助宗人府辦案,如他願意來,周王一行好好安排,千萬不要失了禮節規矩,更需精心招待。」

  「臣明白了,臣這就去安排,此外陛下還有什麼吩咐?」

  「就這樣吧,其他的沒了,儘快去辦,和吳孟明交代清楚,隨後你就回府歇息著,這些日子就不要再出府了。」

  「臣遵旨……。」周安民領旨謝恩,起身告辭離開。

  等周安民走後,朱慎錐的目光落在周王加急送來的奏書上,心情很是不錯,臉上笑容更多了幾分。

  就像他剛才說的那樣,周王是一個聰明人,也是一個明白人。他來的這本奏書內容無他,正是向皇帝稟報范毓馪之事。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周王告訴皇帝,在前幾日突然有一人來周王府拜訪,按理說以周王的身份是不見普通人的,但因為他王府的總管太監告知周王,這個人是有名的晉商,買賣做的極大,周王雖擁有封地,整個開封都屬於周王的,以周王府多年下來的積蓄,周王並不缺錢,雖不敢說富甲天下,但在大明也是屬於超級有錢人之一了。

  但因為之前李自成和其他流寇在河南一地的戰亂緣故,周王府為配合官兵圍剿流寇,再加上當時開封被圍岌岌可危,周王為了保住開封城散盡千金招募壯勇和城中百姓一起守城,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僅僅此戰,就幾乎把周王府的家底差不多掏空了,戰後開封是保住了,可周王的家財卻由此散去了大部分。戰後,周王還給了許諾的賞賜,這就讓他手頭更為緊了幾分,這些日子周王一直在想辦法彌補損失,而作為藩王他能用的辦法並不多,除了向地方百姓壓榨外,就是靠田地收入,又或者做買賣賺錢了。

  周王在開封的名聲不錯,幾代周王又是個明白人,很清楚把手伸向百姓弄銀子不是什麼好辦法。當初大明流寇四起不就是因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麼?為了找一條活路這才聚集起來造反。

  何況河南一地包括開封在內這些年飽經戰火之患,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現在內亂剛剛平息,正是休養生息的時候,現在逼迫百姓不等於飲鴆止渴?萬一激起民變反而不是好事,周王又不傻,怎麼可能這麼做?

  至于田地收入也是有限,種地能有多少收成基本是固定的,而且還要看老天爺是否賞臉。

  所以周王更看重的是王府的一些買賣,這才是彌補損失的大頭。所以當聽說王府總管太監說有一個晉商要求見自己的時候,周王還是很高興的,這些年因為和蒙古的邊貿再加上山東開海的海貿,北方商人尤其是晉商發展異常迅猛,假如能搭上這條線,以周王府的地位聯手賺些銀子是件紅事。

  就這樣周王就見了這個晉商,可這一見就見出問題來了。一開始還算正常,談的都是平常事,包括一些生意上的話題。可聊著聊著對方居然試探問起了周王對朝廷的看法,尤其是對如今天子取代崇禎皇帝的態度等等。

  這些話頓時引起了周王的警惕,周王當即訓斥對方究竟何意,對方卻笑嘻嘻說沒什麼意思,只是閒聊罷了,如果王爺不愛聽他就不提了,有得罪之處還請王爺多多見諒。

  周王立即就對此人有了防備之心,在他看來區區一個商人怎麼會關心這些,而且他的言語之中根本不像是閒聊,反而有一種挑唆的意味。見周王起了疑心,對方也沒深談下去,又閒聊了幾句就起身告辭。等人走後周王越想越覺得不對勁,直接找來王府太監追問對方究竟什麼來歷,一開始王府太監還想隱瞞,可被周王直接看穿,大怒之下一頓板子打下來,這太監被揍得哭爹喊娘直接就招了,得知對方的真正身份後周王大吃一驚,明白此事的重大,他連忙派王府衛士去找尋范毓馪下落,意圖抓住這個傢伙問清楚實情。

  可在開封城內找了兩日都沒找到范毓馪,無奈之下周王沒了辦法,最終想來想去覺得此事不可隱瞞,這才寫了奏書,特意讓人快馬加鞭送至京師到了皇帝的手中。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