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五章 直入主題
第905章 直入主題
定下了教習堂的兩位新師傅,朱慎錐的神態顯得很是高興,接著繼續和孫承宗就剛才的話題閒聊了幾句。
「先生身為東林一脈,對於東林中各人自當了解?」朱慎錐說著說著突然問道。
孫承宗心中微微一動,他表面平常回道;「回陛下,老臣雖是東林一脈,可並非傳言那樣,說起來老臣這個東林黨只是因為先首輔方汝愚緣故,老臣同方汝愚私下交好,而方汝愚又是東林之人,就此就被算在了東林黨中,其實從實際來看,老臣只是掛了個東林的名頭罷了。」
朱慎錐當即笑了起來,孫承宗這話倒也沒錯,孫承宗和方從哲是好友,而方從哲是當年的內閣首輔,東林黨的中堅和大佬。因為他們私交的關係,孫承宗就被算到了東林黨人中,可實際上要說孫承宗是東林黨還是有些勉強的,但他從來也沒否認這點,畢竟孫承宗當官當的晚,而當時東林黨的勢力龐大,他在朝中做官如沒有點背景是根本坐不穩這個官的。
再加上後來孫承宗當了天啟皇帝的老師後開始發跡,一躍成為了大明薊遼督師,由此當上了朝廷重臣。
那時候魏忠賢開始冒頭,以魏忠賢為核心的閹黨逐漸形成,而魏忠賢為了幫助天啟皇帝鞏固皇權,採取了打壓東林黨的舉動,東林黨開始受到了強力壓制,為了和魏忠賢對抗,東林黨也看上了孫承宗在天啟皇帝面前的超然地位,為此拉攏孫承宗為東林黨所用,以同魏忠賢抗衡,就這樣孫承宗就成了東林黨的一張招牌。
「不管如何,天下人卻不這麼認為,恐怕先生自己也難解釋清楚吧?」
孫承宗默默點頭,朱慎錐說到了關鍵,自他同方從哲交好開始,自己身上東林黨的痕跡就洗脫不了的,無論實際情況如何,天下人看待自己就是東林黨,而孫承宗也無法否認這個事實。
嘆了口氣,孫承宗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老臣唯本心爾,是東林如何,不是東林又如何?老夫也無需分辨。」
「這話說的倒也不錯。」朱慎錐點頭道:「可有些事並非人意,身不由己也無他法。當年先生受先帝重用,執掌遼東,背後固然有著東林出力,可之後先生離開遼東,同樣也因東林的緣故。」
孫承宗輕嘆了口氣,是啊,成也東林敗也東林,假如沒有東林黨的背景,他當年當不了這個薊遼督師,可問題也因為東林黨的緣故,他孫承宗最終捲入朝堂紛爭,被迫離開遼東,不能說一個遺憾。
可問題朱慎錐怎麼突然提到這些往事了?當年的事都過去好多年了,眼下自己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了,雖再次被召回京師,還當上了教習堂的總師傅,可他孫承宗卻沒在朝廷繼續擔任實職,朝堂上的一些事已和他無關了,而他平日除了每日入宮給太子、宋王授課之外,回府後基本不見外人,更不同京中官員來往,今天朱慎錐一番話繞來繞去,話題始終不離東林二字,這讓孫承宗似乎想到了什麼。
正當孫承宗若有所思的時候,朱慎錐開口問了他一個問題,就是詢問他作為東林黨人,對於東林黨究竟是怎麼看的,尤其是東林黨目前在朝堂和地方的各方面的作為和看法。
隨著朱慎錐這個問題的問出,孫承宗心裡猛然一緊,微微低頭琢磨著朱慎錐究竟想幹什麼。難不成朱慎錐今天見自己並非教習堂一事,也根本不是要和自己商議教習堂師傅人選?其真正的目的是打算向東林黨下手了?
一直以來,孫承宗心裡清楚朱慎錐是一個強勢的皇帝,以武力登上帝位的皇帝怎麼能和普通的皇帝相比呢?東林黨自成立以來,對國家的影響極大,而且這數十年來在朝堂和地方盤根錯節,已成了不容忽視的一股政治勢力。
雖然天啟、崇禎兩朝,對東林黨都有打壓,尤其是前者用魏忠賢差一點把整個東林黨一網打盡,可最終東林黨還是挺了過去。而且作為東林一脈的孫承宗比外人更清楚東林黨的潛力,東林黨真正的力量除去朝堂外更在地方,尤其是江南各省尤為如此,再加上同地方士紳、商人的結合,更導致東林黨的力量極其龐大。
面對皇帝的詢問,孫承宗也不能不作答。他思索了片刻,就東林黨的實際情況向朱慎錐解釋了起來。孫承宗沒有遮掩粉飾,實話實說,以較為公正的角度講述了他對東林黨的看法。
孫承宗告訴朱慎錐,東林黨實際上只是一個以學識和政見為基礎結合起來的一群讀書人學派罷了,並非真正的黨派。東林黨的起源是東林書院,而東林書院創於北宋政和元年,但後因為戰火被廢棄,直到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重修書院,並在此講學後才恢復。
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提出了他的政治觀點,並寫下了著名的一副對聯,而這副對聯後來也成了所謂東林黨人的座右銘。
因為顧憲成的思想影響,後來贊同他政治觀點的學子聚集在東林書院,談論實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天下為己任,就此形成了後來的東林黨。從這點來看,實際上東林黨和普通學派沒太大區別,所不同的是因為東林書院的巨大影響力和後來這些學子陸續邁入官場,圍繞東林書院形成了一個新興政治團體,相互報團取暖,這才演變成了後來的東林黨。
東林黨的政治觀點從本質來說並沒問題,但再好的政治觀點通過每個人的理解卻又是不同。再加上人和人之間的區別,還有權利、利益各方面的緣故,幾十年下來東林黨內魚龍混雜,真正為國為民的東林黨人不是沒有,而頂著東林黨名頭的人卻是更多。
孫承宗說道:「以老臣之見,這天下實際並無什麼東林或其他黨,無非就是以地域、學派、籍貫等方面形成的團體罷了。其實這種情況早就有之,比如同鄉、同窗、同年、師生等等,只是之後起了變化,以至政見不同,變成了現在這番。」
「呵呵,黨同伐異。」朱慎錐笑著說了一句。
孫承宗默默點頭,這點他不否認,正是黨同伐異造成了後來的局面,而各黨之人也因為爭鬥而爭鬥,早就脫離了最初的理念,對此孫承宗也是心中有所不滿的。
「先生,朕想請教你一事。」
「不敢言請教,陛下所詢,老臣自當盡力為陛下解答。」
「朕問的是,如朕要向東林黨下手,徹底剷除此黨,先生對此事如何看?」朱慎錐以很平常的語氣說出了一句讓孫承宗猶如五雷轟頂的話來,孫承宗當即身子微微一震,臉色頓時就變了,看著朱慎錐的目光帶著複雜,同時露出了驚愕,還有一絲茫然和無奈。
孫承宗起身,朝著朱慎錐拜下,言語帶著略微的顫音道:「老臣向陛下請罪,如陛下要這樣做,老臣萬萬不能答應,這無關老臣同東林,而是陛下如要對東林黨下手等於挑起黨錮之禍,此事一旦做了必然引起大變,天下大亂就在眼前,還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怎麼?你孫承宗是怕朕要對你動手?惜命不成?」朱慎錐冷眼打量著這位老臣,開口問道。
孫承宗苦笑道:「老臣已年近八十,活的夠久了,陛下如對付老臣,老臣這條性命給了陛下也無妨。但老臣之所以反對陛下此舉並非為了自己,更不是為了東林一脈,而是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著想啊!我大明好不容易有了陛下這等明君,如今解決了內患,遼東戰場也趨向平穩,眼下正是國家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以至中興的大好機會。」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一旦陛下對東林黨下手,必然掀起風波,這可不是小事。老臣知曉陛下對朝中黨爭不滿,一直打算整頓朝綱,以固皇權。對此老臣心中是贊同的,可老臣也以為有些事絕對不能操之過急,為君者當以大局為重,行事更當穩重才對。老臣剛才也說了,東林一脈有弊不假,但東林中人也不都是如此,正直為國之士依舊不少,能臣也有,陛下不分青紅皂白一併處置,哪怕陛下軍權在握,可一旦這麼做了引發的後果卻極其嚴重。」
「為我大明江山,為陛下,老臣一人死不足惜,但老臣不願讓陛下因一己之念鑄成大錯,以至天下大亂啊!」
「孫承宗,你說的這些朕也明白,但如今局勢想來你也清楚,朕登基已有年,北地還算安穩,但南方情況如何你也知道。尤其是東林黨自持身份,結黨為朋,拉攏地方,相互勾結,對朝廷陽奉陰違,如此下去大明還是朕的大明麼?如此,你教朕如何做?難不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任其分裂國家?」
孫承宗心中暗暗叫苦,朱慎錐所說的也是事實,這點他不否認。
東林黨在南方的根基的確龐大,而朱慎錐當了監國後到現在成為皇帝,大明南方對中樞的態度的確也是陽奉陰違,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朱慎錐是絕對不會罷休的。
那個皇帝會願意讓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如果再過上幾年,大明南北就實際形成分裂了,朝廷政令根本到不了南方,那麼南方的大明還是大明的疆土麼?那些官員百姓還是大明的子民麼?如果孫承宗是朱慎錐,他也不會放任這種情況繼續發生。
可問題在於一旦朱慎錐真的做了,那麼就不是小事。直接以武力鎮壓南方,到時候腥風血雨無法避免,雖然東林黨會因此被連根拔起,可東林黨中也有忠君愛國之人啊!難不成讓這些人也被一同陪葬?
況且之後很可能會引發戰爭,如果南北對峙戰火四起的話,大明又將陷入內亂,而遼東的皇太極依舊虎視眈眈,到時候甚至有亡國的可能,孫承宗怎能讓這種情況出現?
(本章完)
定下了教習堂的兩位新師傅,朱慎錐的神態顯得很是高興,接著繼續和孫承宗就剛才的話題閒聊了幾句。
「先生身為東林一脈,對於東林中各人自當了解?」朱慎錐說著說著突然問道。
孫承宗心中微微一動,他表面平常回道;「回陛下,老臣雖是東林一脈,可並非傳言那樣,說起來老臣這個東林黨只是因為先首輔方汝愚緣故,老臣同方汝愚私下交好,而方汝愚又是東林之人,就此就被算在了東林黨中,其實從實際來看,老臣只是掛了個東林的名頭罷了。」
朱慎錐當即笑了起來,孫承宗這話倒也沒錯,孫承宗和方從哲是好友,而方從哲是當年的內閣首輔,東林黨的中堅和大佬。因為他們私交的關係,孫承宗就被算到了東林黨人中,可實際上要說孫承宗是東林黨還是有些勉強的,但他從來也沒否認這點,畢竟孫承宗當官當的晚,而當時東林黨的勢力龐大,他在朝中做官如沒有點背景是根本坐不穩這個官的。
再加上後來孫承宗當了天啟皇帝的老師後開始發跡,一躍成為了大明薊遼督師,由此當上了朝廷重臣。
那時候魏忠賢開始冒頭,以魏忠賢為核心的閹黨逐漸形成,而魏忠賢為了幫助天啟皇帝鞏固皇權,採取了打壓東林黨的舉動,東林黨開始受到了強力壓制,為了和魏忠賢對抗,東林黨也看上了孫承宗在天啟皇帝面前的超然地位,為此拉攏孫承宗為東林黨所用,以同魏忠賢抗衡,就這樣孫承宗就成了東林黨的一張招牌。
「不管如何,天下人卻不這麼認為,恐怕先生自己也難解釋清楚吧?」
孫承宗默默點頭,朱慎錐說到了關鍵,自他同方從哲交好開始,自己身上東林黨的痕跡就洗脫不了的,無論實際情況如何,天下人看待自己就是東林黨,而孫承宗也無法否認這個事實。
嘆了口氣,孫承宗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老臣唯本心爾,是東林如何,不是東林又如何?老夫也無需分辨。」
「這話說的倒也不錯。」朱慎錐點頭道:「可有些事並非人意,身不由己也無他法。當年先生受先帝重用,執掌遼東,背後固然有著東林出力,可之後先生離開遼東,同樣也因東林的緣故。」
孫承宗輕嘆了口氣,是啊,成也東林敗也東林,假如沒有東林黨的背景,他當年當不了這個薊遼督師,可問題也因為東林黨的緣故,他孫承宗最終捲入朝堂紛爭,被迫離開遼東,不能說一個遺憾。
可問題朱慎錐怎麼突然提到這些往事了?當年的事都過去好多年了,眼下自己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了,雖再次被召回京師,還當上了教習堂的總師傅,可他孫承宗卻沒在朝廷繼續擔任實職,朝堂上的一些事已和他無關了,而他平日除了每日入宮給太子、宋王授課之外,回府後基本不見外人,更不同京中官員來往,今天朱慎錐一番話繞來繞去,話題始終不離東林二字,這讓孫承宗似乎想到了什麼。
正當孫承宗若有所思的時候,朱慎錐開口問了他一個問題,就是詢問他作為東林黨人,對於東林黨究竟是怎麼看的,尤其是東林黨目前在朝堂和地方的各方面的作為和看法。
隨著朱慎錐這個問題的問出,孫承宗心裡猛然一緊,微微低頭琢磨著朱慎錐究竟想幹什麼。難不成朱慎錐今天見自己並非教習堂一事,也根本不是要和自己商議教習堂師傅人選?其真正的目的是打算向東林黨下手了?
一直以來,孫承宗心裡清楚朱慎錐是一個強勢的皇帝,以武力登上帝位的皇帝怎麼能和普通的皇帝相比呢?東林黨自成立以來,對國家的影響極大,而且這數十年來在朝堂和地方盤根錯節,已成了不容忽視的一股政治勢力。
雖然天啟、崇禎兩朝,對東林黨都有打壓,尤其是前者用魏忠賢差一點把整個東林黨一網打盡,可最終東林黨還是挺了過去。而且作為東林一脈的孫承宗比外人更清楚東林黨的潛力,東林黨真正的力量除去朝堂外更在地方,尤其是江南各省尤為如此,再加上同地方士紳、商人的結合,更導致東林黨的力量極其龐大。
面對皇帝的詢問,孫承宗也不能不作答。他思索了片刻,就東林黨的實際情況向朱慎錐解釋了起來。孫承宗沒有遮掩粉飾,實話實說,以較為公正的角度講述了他對東林黨的看法。
孫承宗告訴朱慎錐,東林黨實際上只是一個以學識和政見為基礎結合起來的一群讀書人學派罷了,並非真正的黨派。東林黨的起源是東林書院,而東林書院創於北宋政和元年,但後因為戰火被廢棄,直到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重修書院,並在此講學後才恢復。
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提出了他的政治觀點,並寫下了著名的一副對聯,而這副對聯後來也成了所謂東林黨人的座右銘。
因為顧憲成的思想影響,後來贊同他政治觀點的學子聚集在東林書院,談論實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天下為己任,就此形成了後來的東林黨。從這點來看,實際上東林黨和普通學派沒太大區別,所不同的是因為東林書院的巨大影響力和後來這些學子陸續邁入官場,圍繞東林書院形成了一個新興政治團體,相互報團取暖,這才演變成了後來的東林黨。
東林黨的政治觀點從本質來說並沒問題,但再好的政治觀點通過每個人的理解卻又是不同。再加上人和人之間的區別,還有權利、利益各方面的緣故,幾十年下來東林黨內魚龍混雜,真正為國為民的東林黨人不是沒有,而頂著東林黨名頭的人卻是更多。
孫承宗說道:「以老臣之見,這天下實際並無什麼東林或其他黨,無非就是以地域、學派、籍貫等方面形成的團體罷了。其實這種情況早就有之,比如同鄉、同窗、同年、師生等等,只是之後起了變化,以至政見不同,變成了現在這番。」
「呵呵,黨同伐異。」朱慎錐笑著說了一句。
孫承宗默默點頭,這點他不否認,正是黨同伐異造成了後來的局面,而各黨之人也因為爭鬥而爭鬥,早就脫離了最初的理念,對此孫承宗也是心中有所不滿的。
「先生,朕想請教你一事。」
「不敢言請教,陛下所詢,老臣自當盡力為陛下解答。」
「朕問的是,如朕要向東林黨下手,徹底剷除此黨,先生對此事如何看?」朱慎錐以很平常的語氣說出了一句讓孫承宗猶如五雷轟頂的話來,孫承宗當即身子微微一震,臉色頓時就變了,看著朱慎錐的目光帶著複雜,同時露出了驚愕,還有一絲茫然和無奈。
孫承宗起身,朝著朱慎錐拜下,言語帶著略微的顫音道:「老臣向陛下請罪,如陛下要這樣做,老臣萬萬不能答應,這無關老臣同東林,而是陛下如要對東林黨下手等於挑起黨錮之禍,此事一旦做了必然引起大變,天下大亂就在眼前,還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怎麼?你孫承宗是怕朕要對你動手?惜命不成?」朱慎錐冷眼打量著這位老臣,開口問道。
孫承宗苦笑道:「老臣已年近八十,活的夠久了,陛下如對付老臣,老臣這條性命給了陛下也無妨。但老臣之所以反對陛下此舉並非為了自己,更不是為了東林一脈,而是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著想啊!我大明好不容易有了陛下這等明君,如今解決了內患,遼東戰場也趨向平穩,眼下正是國家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以至中興的大好機會。」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一旦陛下對東林黨下手,必然掀起風波,這可不是小事。老臣知曉陛下對朝中黨爭不滿,一直打算整頓朝綱,以固皇權。對此老臣心中是贊同的,可老臣也以為有些事絕對不能操之過急,為君者當以大局為重,行事更當穩重才對。老臣剛才也說了,東林一脈有弊不假,但東林中人也不都是如此,正直為國之士依舊不少,能臣也有,陛下不分青紅皂白一併處置,哪怕陛下軍權在握,可一旦這麼做了引發的後果卻極其嚴重。」
「為我大明江山,為陛下,老臣一人死不足惜,但老臣不願讓陛下因一己之念鑄成大錯,以至天下大亂啊!」
「孫承宗,你說的這些朕也明白,但如今局勢想來你也清楚,朕登基已有年,北地還算安穩,但南方情況如何你也知道。尤其是東林黨自持身份,結黨為朋,拉攏地方,相互勾結,對朝廷陽奉陰違,如此下去大明還是朕的大明麼?如此,你教朕如何做?難不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任其分裂國家?」
孫承宗心中暗暗叫苦,朱慎錐所說的也是事實,這點他不否認。
東林黨在南方的根基的確龐大,而朱慎錐當了監國後到現在成為皇帝,大明南方對中樞的態度的確也是陽奉陰違,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朱慎錐是絕對不會罷休的。
那個皇帝會願意讓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如果再過上幾年,大明南北就實際形成分裂了,朝廷政令根本到不了南方,那麼南方的大明還是大明的疆土麼?那些官員百姓還是大明的子民麼?如果孫承宗是朱慎錐,他也不會放任這種情況繼續發生。
可問題在於一旦朱慎錐真的做了,那麼就不是小事。直接以武力鎮壓南方,到時候腥風血雨無法避免,雖然東林黨會因此被連根拔起,可東林黨中也有忠君愛國之人啊!難不成讓這些人也被一同陪葬?
況且之後很可能會引發戰爭,如果南北對峙戰火四起的話,大明又將陷入內亂,而遼東的皇太極依舊虎視眈眈,到時候甚至有亡國的可能,孫承宗怎能讓這種情況出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