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野心和現實
上層政府說著要鎮壓革命,而底層民眾也是一個勁的叫囂引領全歐洲。他們的代表就是斯拉夫派。
斯拉夫派主張斯拉夫民族的統一,俄羅斯帝國必須確立在巴爾幹的領導地位,發揮解放者的作用,這是符合俄羅斯利益的。通過藉助自己的斯拉夫人盟友,可以解決一系列外交問題,使斯拉夫人從奧斯曼和奧地利的統治下解放出來。
斯拉夫派認為,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政策必須具有進攻性,堅持巴爾幹地區是俄羅斯的利益地帶,認為要維護俄羅斯在巴爾幹的利益,俄羅斯與奧匈帝國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反對俄羅斯與普魯士、奧地利接近,認為俄羅斯在其中只是一個犧牲品。在他們看來,復興神聖同盟,實際上就是要反對斯拉夫人民。他們也對德國的統一很警惕,認為統一後的德國是俄國的最大障礙,必須要剷除。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俄國的經濟情況,俄國的工業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在烏拉爾、莫斯科地區、快速發展的聖彼得堡和波羅的海地區以及其他幾個已經有著良好基礎的中心地區。在廣大的南部地區,工業沒有增長。北方及中部地區向南方輸送工業品和手工藝品,南方則向北方輸送穀物、肉類產品和黃油。特定地區形成了地區產業優勢。
契約性強迫工業勞動力在俄國的普遍,這是與西歐工業發展的一個顯著不同。「占有的」或「附屬的」的工人——也就是國有農民被束縛於一家工廠,被迫在私人或國家企業中長時間艱苦勞作,這從彼得大帝時代以來就興盛起來。農奴主也可以用契約把他們的農奴派至非貴族的生產者手中,俄國的工業舉步維艱,而這萬惡之源就是農奴制。
隨著經濟艱難發展,為了給知識分子一個發泄口。一直叫囂要奪回君士坦丁堡這個東正教聖城就成為政府的宣傳政策,因為沒有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俄國比其他國家展現出更強的侵略性。
南方的奧斯曼和波斯兩國開始改革對聖彼得堡方面來說不值一提,只要強大的帝國軍隊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此時的德黑蘭已經完全變樣,道路修整了,還開始建設路燈和下水道,電報線也在全城鋪設。這裡已經開始向現代城市前進了。
工業化的氣息在德黑蘭蔓延,市民們也感覺自己的日子過的不一樣了,有的人抓住機會從事工商業,有的人則參加各種新式考試,成為教師公務員這類新知識分子。
納賽爾丁審核著工商部設立新工廠的提案,這是一家紡織工廠,使用資金80萬里亞爾,百分百政府經營。
之前已經成立了鐵路和電報局,在大不里士也有些政府控制的企業。但這家企業是國家工商部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家國有企業,自然要重視。
「殿下,這家工廠將在阿巴斯港落戶,將僱傭工人1500人,從印度購買棉花生產,再出口到世界各地。」
海珊向納賽爾丁說著這個計劃,國營企業只是第一步,然後就是這個紡織廠帶來的蝴蝶效應,這會吸引其他人投資建廠,從而帶動工業發展。
「這個沒什麼問題,但為什麼要在阿巴斯港建設?」納賽爾丁詢問。
「殿下,在阿巴斯港設立是經過部門考察的結果。工廠需要的原料可以經過海運過來,製作的成品可以直接出口,交通也方便。」
既然他們這麼說,納賽爾丁也簽字同意。看看能不能快速回籠資金,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帶動本國投資。
「我國現在的工業基礎還是很薄弱,需要政府引導商人投資。所以建設工廠更多的是示範作用。希望你們能夠隨時關注工業情況。」
只靠政府引導還是不夠,所以在其他政策上政府也儘量給予優惠。包括在銀行獲得低息貸款,減免工商業稅收等,總之政府能做的地方都做了。接下來就交給時間了。
——————————
大不里士到工業化氣息是最濃厚的,在這裡的工廠工作是務工人員最多的收入方式。
穆拉德滿心歡喜的來到大不里士,這裡和巴庫很不一樣,高聳入雲的煙囪,還有當地人嘴裡說的什麼改革,歐洲之類的話語。
但這些和他沒有關係,自從來到這裡後,他就找到一份礦工的工作,每天負責去地底下挖煤,一個月大概能拿到9、10個裡亞爾。一天10到12小時,比種地還要累。
不過這裡的東西比巴庫豐富,而且也不用受那些俄羅斯老爺的欺負,他也這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此時在穆拉德正和多年的好友馬哈茂德商議,大不里士鋼鐵廠要抽調人手的事。這不是他們閒的沒事幹,而是他們屬於被抽調的一員。
「我打聽過了,只要調過去,一個月就可以有15里亞爾。直接比這裡高了一半。」
「又來了,我看你腦子裡只有錢了,不過也對,這裡比巴庫賺的多多了。」馬哈茂德說道。
「好吧不說這個了。這次被抽調到的人員有20%的加工資,如果升職還能賺的更多」穆拉德說出自己得到的消息。
「現在我真的愛死這裡了,只要努力工作,就會有出頭之日。我還要把弟弟妹妹接到這裡,讓他們讀書,將來說不定能成為公務員或者老師。這樣就有政府工資了。」
由於亞塞拜然地區的工業化程度較高,所以這裡的教育程度相比於其他地方也比較高,除了一些軍官學校,還有給予基本教育的文法學校,當然也有大不里士高等學院,負責教授農業、工程等學科。
「還好你現在工資高了不少,才能負擔起你弟弟妹妹的學費。要是還和我一樣的話,估計你也攢不起錢了。」談到弟弟妹妹,馬哈茂德也想起了自己的妹妹,家裡打算將她許配給隔壁村子的一個小伙。這個小伙子還不錯,挺勤奮的一個人。
「唉,要是我們是伊朗人就好了。」穆拉德感嘆到。
「是啊」
他們都認為跟著伊朗走比俄國有前途多了,就是不知道伊朗王師何日才能回到巴庫。
斯拉夫派主張斯拉夫民族的統一,俄羅斯帝國必須確立在巴爾幹的領導地位,發揮解放者的作用,這是符合俄羅斯利益的。通過藉助自己的斯拉夫人盟友,可以解決一系列外交問題,使斯拉夫人從奧斯曼和奧地利的統治下解放出來。
斯拉夫派認為,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政策必須具有進攻性,堅持巴爾幹地區是俄羅斯的利益地帶,認為要維護俄羅斯在巴爾幹的利益,俄羅斯與奧匈帝國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反對俄羅斯與普魯士、奧地利接近,認為俄羅斯在其中只是一個犧牲品。在他們看來,復興神聖同盟,實際上就是要反對斯拉夫人民。他們也對德國的統一很警惕,認為統一後的德國是俄國的最大障礙,必須要剷除。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俄國的經濟情況,俄國的工業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在烏拉爾、莫斯科地區、快速發展的聖彼得堡和波羅的海地區以及其他幾個已經有著良好基礎的中心地區。在廣大的南部地區,工業沒有增長。北方及中部地區向南方輸送工業品和手工藝品,南方則向北方輸送穀物、肉類產品和黃油。特定地區形成了地區產業優勢。
契約性強迫工業勞動力在俄國的普遍,這是與西歐工業發展的一個顯著不同。「占有的」或「附屬的」的工人——也就是國有農民被束縛於一家工廠,被迫在私人或國家企業中長時間艱苦勞作,這從彼得大帝時代以來就興盛起來。農奴主也可以用契約把他們的農奴派至非貴族的生產者手中,俄國的工業舉步維艱,而這萬惡之源就是農奴制。
隨著經濟艱難發展,為了給知識分子一個發泄口。一直叫囂要奪回君士坦丁堡這個東正教聖城就成為政府的宣傳政策,因為沒有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俄國比其他國家展現出更強的侵略性。
南方的奧斯曼和波斯兩國開始改革對聖彼得堡方面來說不值一提,只要強大的帝國軍隊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此時的德黑蘭已經完全變樣,道路修整了,還開始建設路燈和下水道,電報線也在全城鋪設。這裡已經開始向現代城市前進了。
工業化的氣息在德黑蘭蔓延,市民們也感覺自己的日子過的不一樣了,有的人抓住機會從事工商業,有的人則參加各種新式考試,成為教師公務員這類新知識分子。
納賽爾丁審核著工商部設立新工廠的提案,這是一家紡織工廠,使用資金80萬里亞爾,百分百政府經營。
之前已經成立了鐵路和電報局,在大不里士也有些政府控制的企業。但這家企業是國家工商部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家國有企業,自然要重視。
「殿下,這家工廠將在阿巴斯港落戶,將僱傭工人1500人,從印度購買棉花生產,再出口到世界各地。」
海珊向納賽爾丁說著這個計劃,國營企業只是第一步,然後就是這個紡織廠帶來的蝴蝶效應,這會吸引其他人投資建廠,從而帶動工業發展。
「這個沒什麼問題,但為什麼要在阿巴斯港建設?」納賽爾丁詢問。
「殿下,在阿巴斯港設立是經過部門考察的結果。工廠需要的原料可以經過海運過來,製作的成品可以直接出口,交通也方便。」
既然他們這麼說,納賽爾丁也簽字同意。看看能不能快速回籠資金,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帶動本國投資。
「我國現在的工業基礎還是很薄弱,需要政府引導商人投資。所以建設工廠更多的是示範作用。希望你們能夠隨時關注工業情況。」
只靠政府引導還是不夠,所以在其他政策上政府也儘量給予優惠。包括在銀行獲得低息貸款,減免工商業稅收等,總之政府能做的地方都做了。接下來就交給時間了。
——————————
大不里士到工業化氣息是最濃厚的,在這裡的工廠工作是務工人員最多的收入方式。
穆拉德滿心歡喜的來到大不里士,這裡和巴庫很不一樣,高聳入雲的煙囪,還有當地人嘴裡說的什麼改革,歐洲之類的話語。
但這些和他沒有關係,自從來到這裡後,他就找到一份礦工的工作,每天負責去地底下挖煤,一個月大概能拿到9、10個裡亞爾。一天10到12小時,比種地還要累。
不過這裡的東西比巴庫豐富,而且也不用受那些俄羅斯老爺的欺負,他也這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此時在穆拉德正和多年的好友馬哈茂德商議,大不里士鋼鐵廠要抽調人手的事。這不是他們閒的沒事幹,而是他們屬於被抽調的一員。
「我打聽過了,只要調過去,一個月就可以有15里亞爾。直接比這裡高了一半。」
「又來了,我看你腦子裡只有錢了,不過也對,這裡比巴庫賺的多多了。」馬哈茂德說道。
「好吧不說這個了。這次被抽調到的人員有20%的加工資,如果升職還能賺的更多」穆拉德說出自己得到的消息。
「現在我真的愛死這裡了,只要努力工作,就會有出頭之日。我還要把弟弟妹妹接到這裡,讓他們讀書,將來說不定能成為公務員或者老師。這樣就有政府工資了。」
由於亞塞拜然地區的工業化程度較高,所以這裡的教育程度相比於其他地方也比較高,除了一些軍官學校,還有給予基本教育的文法學校,當然也有大不里士高等學院,負責教授農業、工程等學科。
「還好你現在工資高了不少,才能負擔起你弟弟妹妹的學費。要是還和我一樣的話,估計你也攢不起錢了。」談到弟弟妹妹,馬哈茂德也想起了自己的妹妹,家裡打算將她許配給隔壁村子的一個小伙。這個小伙子還不錯,挺勤奮的一個人。
「唉,要是我們是伊朗人就好了。」穆拉德感嘆到。
「是啊」
他們都認為跟著伊朗走比俄國有前途多了,就是不知道伊朗王師何日才能回到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