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開荒熱,太子要吃花?
第258章 開荒熱,太子要吃花?
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這自然是行不通的。
神武宮內。
李承乾正在查看最新匯報上來的一批造冊名錄。
這是遼東,新羅兩地,部分州縣上報的土地造冊名單。
遼東,這可是後世十多億人口的糧倉。
但就現在而言,開發的地方,實在是太過稀少了。
在沒有小冰河時期的情況下,溫暖的氣候,最為適宜耕種。
第一次小冰河期,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
第三次則是從唐末到五代十國再到北宋建立。
如今大唐初立,還有兩百多年的國祚,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也是在兩百多年後了,這可是十代人。
所以遼東這個地方,自然不可能說放棄。
兩百多年種植出來的糧食,那可是真正的天文數字。
那麼,怎麼才能讓遼東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呢。
說到底,還是人力資源。
所以,李承乾想出來了個最佳調動積極性的辦法,那就是開荒送田。
只要是開荒出來的田地,百姓可自留三層,且能得到官府認可,進行登記造冊,並給地契文書。
這樣一來,百姓們對於開荒的積極性,將會得到最高程度的提升。
其實嚴格來說,很多世家是偷摸進行開荒的,然後把這些良田隱沒下來,不報官府,也就沒有賦稅。
當今大唐的世家,大部分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導致人口隱匿跟土地隱匿。
不僅是世家,一些偏僻地方的百姓,也是偷偷開荒種田。
可這是違背朝廷律法的,一旦發現,不僅沒收田產,還有巨額罰金跟徒刑,完全沒有安全保障,也不能買賣交易。
現在,李承乾允許自留三成,這對於百姓來說,莫過於天上掉餡餅了。
有了地契文書,這些田產不僅能世代傳承,買賣交易,還能受到官府保護。
只要努力干,多開荒,就能坐擁數百畝良田。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樣的誘惑,是無比巨大的。
就在這個政策實行之後,大量的中原百姓,都已經躍躍欲試,準備移民遼東。
在大量漢人移民遼東的情況下,那麼大唐對於遼東地區的掌控,才能徹底的實行下來。
「瘋了,這些百姓都瘋了。」
「殿下,整個遼東,新羅之地的百姓,現在全都跑出來開荒,市面上的耕牛跟農具,價格正在瘋漲。」
「據說耕牛已經漲到了三萬文,曲轅犁也漲到了七千文,鋤頭、鐮刀、耙這些,也是翻了好幾倍的價錢。」
「還有,聽說有些地方,為了都開荒,都已經出現累死人的現象了。」
「長孫傳話來說,遼東城那邊現在有大量中原百姓入關,都是奔著遼東來的,人數可能已經有超過數萬人的規模。」
「從營州,不,從大唐來遼東的路上,已經是絡繹不絕的百姓,都是奔著開荒來的。」
李德謇語氣驚嘆。
當初太子實行這個開荒送地契的政策後,其實很多官員,都是覺得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太子這樣的做法太虧了。
李德謇也是這麼想的。
明明可以徵召百姓徭役開荒,為什麼要送出三成田產呢,還給他們造冊送地契文書,這豈非是虧了官府。
可誰想到,這個政策下達之後,所有百姓都瘋狂了。
開荒的速度,簡直超乎想像,讓幾乎所有人大跌眼睛。
一個壯年一天的開荒量受多種因素制約,大致範圍在十分之一到一畝左右。
如果是土質疏鬆、砂石較少的熟地,或是靠近水源、歷經多年耕種後拋荒的土地,開墾難度較低,一個壯年勞力,配合較為鋒利的鐵農具,正常勞作下,一天開墾半畝是比較正常的。
在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形成的鬆軟土地,開墾時阻力小,或許還能更多。
相反,碰上土質黏重、遍布石塊、樹根的生荒地,耗費的體力和時間會成倍增加。
像山地、丘陵的荒地,清理石塊、斬斷盤根錯節的樹根就極為耗時。
開墾的速度,跟農具質量影響巨大,若手持精良鋒利的鐵犁、鐵鋤,能更高效破土、翻土。
要是只有簡易粗鈍的石斧、木耒等原始農具,效率會大打折扣。
正常徭役開荒,大家自然不可能說拼命干,即便有監工,也是想盡辦法偷懶,普通壯年每天,也就十幾分之一畝地,還可以更少。
可是現在,在沒有監工的情況下,幾乎全家上陣,奮力開荒。
這可是給自己做事,能跟被官府強制做事一樣嗎。
有些擔心政策會變,真就拼命干,持續高強度勞作下累死,也不算稀奇了。
李承乾聽聞匯報,面上卻不見絲毫焦急,反倒是露出幾分胸有成竹的笑意,負手踱步至窗邊,望著殿外巡邏的禁衛,緩聲道:「這才剛開始,百姓們憋悶太久了,有這樣一個出人頭地、掙下家業的機會,自然要拼上全力。」
現在的遼東大地,大概是最為清正廉明的時候了,沒有了貴族的壓迫,沒有腐敗的官府,所有的一切從頭開始,政策上下通行。
這個時機,對於生活在遼東大地的人來說,是最幸福的時候。
此刻不拼命攢家底,還能有什麼時候呢。
李德謇撓撓頭,還是有些不解:「殿下,可這物價漲得如此離譜,耕牛農具貴了好幾倍,不少窮人壓根買不起,開荒速度遲早要慢下來,再者,累死人可不是小事。」
「這事傳開,中原的世家,肯定要以此作文章了。」
就目前來說,李承乾在中原的名聲,尤其是除開長安之外的地方,可以說是很差勁了。
這個時代消息閉塞,傳播受限,百姓們能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別人怎麼說,就是什麼。
先前因為發明設計曲轅犁的事情,讓李承乾在整個大唐名聲大噪,可是現在,世家為了打擊太子的影響,不少地方已經開始編制各種謊言,來暗中針對太子。
這些方式,基本上是以流言的形式。
比如曲轅犁根本不是太子打造的,而是某個工匠,他的技術被太子發現,太子不僅沒有重用他,還把他關在地牢里嚴刑拷打,最後得到了製造曲轅犁的技術,占為己有。
還有太子最好男風,晚上沒幾個男人陪著,根本不能入睡。
總之是怎麼離譜怎麼來。
地方官府都是世家的狗腿子,對這樣的事情,自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文人殺人,筆就是最好的刀。
哪怕是傳到長安也無所謂,一些亂七八糟的流言,誰能查出源頭呢。
暫時來說,李承乾拿他們也沒辦法。
李承乾微微抬手,打斷了他的話:「莫慌,孤早有安排。鐵器工廠已經準備了大量農具,曲轅犁,這次一次放出去,平抑物價,耕牛這邊,通知各地公廨,以平價租賃給百姓。」
「至於自己累死,這確實沒得辦法。」
幹活累死其實就是猝死,這種自己找死的行為,誰還能攔住呢。
其實真累死的也沒幾個,只是因為這樣的死亡方式很奇葩,這才會廣為流傳。
請您收藏_()
「殿下思慮周全!
李德謇微微思索後又道:「只是這再過幾月便是秋季了,屆時攻打百濟,徵召士卒恐怕會有些許麻煩。」
「因開荒之事,先前殿下批准大量士兵休沐回家幫忙,這作戰之際,士卒們會不會全無心思,只想著開荒,影響士氣?」
李承乾手下的士兵,也不可能都是職業病兵,大多數還算是屯田兵為主。
因為這次政策推行的問題,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一個勞力,可就代表了數十畝良田。
按照正常來說,每天開荒半畝地,一月就能有十五畝。
上交七成留三成,也能有個四五畝地。
干兩月就能有十畝地了。
這個時代,十畝地的產量,哪怕是交完賦稅之後,也能勉強養活普通的五口之家了,再干點副業,就很好的活著,逢年過節,還能吃上一口肉啥的。
所以李承乾特批,麾下的士卒,可以回家幫著開墾荒地。
遼東三百萬人口,新羅百萬餘口,壯年勞動力怎麼著也在百萬之上了。
這個時期,從十五歲到六十歲,基本上都算勞動力。
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天,大約能開荒出來至少四十萬畝田地,到官府手裡,也就是李承乾手裡的七成,就是二十八萬畝。
一個月呢,那就是八百四十萬畝。
當然,實際上是沒有這麼多的,畢竟開荒不是說簡單的挖土就行,還需要建設水利工程。
但這個數值,也不可能低於每月兩百萬畝。
理論數值跟實際數值相差懸殊,不是因為貪腐,而是本身很多勞動力還有自己的田地需要種植,不可能說全員去開荒,那已經有的良田不種糧食呢?
不過這個數目,也是非常之大了。
這可是在原本已經有的良田基礎上的新增。
也因為開荒太過誘惑,讓李德謇擔心影響士氣。
李承乾呵呵一笑,道:「無事,屆時宣布下去,作戰之際,開荒所得皆不算數,也好讓大家把田地好好維護一番,這樣將士們也能安心打仗。」
其實現在已經不用去擔心士氣的問題了。
很多人只看到李承乾以這樣的方式,去調動百姓的積極性,卻沒看到另一方面。
實則如今遼東,新羅百姓們的利益,已經是跟李承乾綁定在一塊了。
這條政策是李承乾發布的,百姓們也不傻,如果太子不在了,還會有人承認這些開荒得來的地契文書嗎。
這就是民心,民意。
大唐太子的意志,已經徹底的深入到遼東大地百姓心中。
「殿下英明。」李德謇躬身作揖。
李承乾想了想,再問道:「對了,讓你去找的棉花,現在如何了。」
李德謇回道:「已經確定了,曾經高昌國那邊,就多有種植,大唐國內也有不少。」
「我已經讓人去購買,不需要多久就能送來,屆時種滿庭院。」
說到這裡,李德謇有些期待:「聽說開花之後,雪白一片,想來必然極其美麗。」
李承乾有些失笑道:「我要你去弄棉花來,可不是為了觀賞的。」
中原地區南方,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棉花從印度經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地區,起初,棉花在這些區域多是作為觀賞植物,之後才慢慢用於紡織。
北邊這塊,棉花從西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地區,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逐漸出現了棉織品。
大唐期間,棉花種植跟紡織技術,還沒有得到統治著的重視,棉花種植技術跟紡織技術也沒有得到推廣。
一直到宋末元初時,北方才有些許地方有了一定規模的棉花種植跟紡織興盛,但影響並不算大。
一直到元朝事情,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提倡植棉,還設置了相關機構推廣種植、紡織技術,棉花種植在中原地區得以大面積鋪開,為明清時期棉紡織業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棉花這塊,忽必烈顯然是很有功勞的。
雖說元朝亂七八糟,但忽必烈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功勞的。
也是因為這些關係,元朝才被承認為中原傳統王朝的一份子,包括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認可了元朝的正統地位。
這裡頭,最為主要的是,蒙古帝國是幾乎是滅亡在忽必烈的手裡,是他帶著漢人北伐蒙古。
對於中原來說,最難的就是在茫茫大漠上找到蒙古部落的蹤跡。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攻打蒙古,大半精力都是花費在找人上。
然而忽必烈表示,哥幾個在蒙古哪個犄角旮旯貓著,別人不知道,他還能不知道?
直接把蒙古聖地哈拉和林屠了一遍,燒了自己老家,楊了自己老巢。
也是因此,忽必烈被稱為蒙古帝國歷史上最大的叛徒。
李德謇有些不懂。
難道棉花也能吃?
吃花這等事,他聽說過,在劍南道那邊較為流行,當地土著最喜歡吃花。
劍南道,也就是後世雲南,只是這個時候還沒有雲南的稱呼。
所以,太子想吃花了?
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這自然是行不通的。
神武宮內。
李承乾正在查看最新匯報上來的一批造冊名錄。
這是遼東,新羅兩地,部分州縣上報的土地造冊名單。
遼東,這可是後世十多億人口的糧倉。
但就現在而言,開發的地方,實在是太過稀少了。
在沒有小冰河時期的情況下,溫暖的氣候,最為適宜耕種。
第一次小冰河期,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
第三次則是從唐末到五代十國再到北宋建立。
如今大唐初立,還有兩百多年的國祚,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也是在兩百多年後了,這可是十代人。
所以遼東這個地方,自然不可能說放棄。
兩百多年種植出來的糧食,那可是真正的天文數字。
那麼,怎麼才能讓遼東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呢。
說到底,還是人力資源。
所以,李承乾想出來了個最佳調動積極性的辦法,那就是開荒送田。
只要是開荒出來的田地,百姓可自留三層,且能得到官府認可,進行登記造冊,並給地契文書。
這樣一來,百姓們對於開荒的積極性,將會得到最高程度的提升。
其實嚴格來說,很多世家是偷摸進行開荒的,然後把這些良田隱沒下來,不報官府,也就沒有賦稅。
當今大唐的世家,大部分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導致人口隱匿跟土地隱匿。
不僅是世家,一些偏僻地方的百姓,也是偷偷開荒種田。
可這是違背朝廷律法的,一旦發現,不僅沒收田產,還有巨額罰金跟徒刑,完全沒有安全保障,也不能買賣交易。
現在,李承乾允許自留三成,這對於百姓來說,莫過於天上掉餡餅了。
有了地契文書,這些田產不僅能世代傳承,買賣交易,還能受到官府保護。
只要努力干,多開荒,就能坐擁數百畝良田。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樣的誘惑,是無比巨大的。
就在這個政策實行之後,大量的中原百姓,都已經躍躍欲試,準備移民遼東。
在大量漢人移民遼東的情況下,那麼大唐對於遼東地區的掌控,才能徹底的實行下來。
「瘋了,這些百姓都瘋了。」
「殿下,整個遼東,新羅之地的百姓,現在全都跑出來開荒,市面上的耕牛跟農具,價格正在瘋漲。」
「據說耕牛已經漲到了三萬文,曲轅犁也漲到了七千文,鋤頭、鐮刀、耙這些,也是翻了好幾倍的價錢。」
「還有,聽說有些地方,為了都開荒,都已經出現累死人的現象了。」
「長孫傳話來說,遼東城那邊現在有大量中原百姓入關,都是奔著遼東來的,人數可能已經有超過數萬人的規模。」
「從營州,不,從大唐來遼東的路上,已經是絡繹不絕的百姓,都是奔著開荒來的。」
李德謇語氣驚嘆。
當初太子實行這個開荒送地契的政策後,其實很多官員,都是覺得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太子這樣的做法太虧了。
李德謇也是這麼想的。
明明可以徵召百姓徭役開荒,為什麼要送出三成田產呢,還給他們造冊送地契文書,這豈非是虧了官府。
可誰想到,這個政策下達之後,所有百姓都瘋狂了。
開荒的速度,簡直超乎想像,讓幾乎所有人大跌眼睛。
一個壯年一天的開荒量受多種因素制約,大致範圍在十分之一到一畝左右。
如果是土質疏鬆、砂石較少的熟地,或是靠近水源、歷經多年耕種後拋荒的土地,開墾難度較低,一個壯年勞力,配合較為鋒利的鐵農具,正常勞作下,一天開墾半畝是比較正常的。
在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形成的鬆軟土地,開墾時阻力小,或許還能更多。
相反,碰上土質黏重、遍布石塊、樹根的生荒地,耗費的體力和時間會成倍增加。
像山地、丘陵的荒地,清理石塊、斬斷盤根錯節的樹根就極為耗時。
開墾的速度,跟農具質量影響巨大,若手持精良鋒利的鐵犁、鐵鋤,能更高效破土、翻土。
要是只有簡易粗鈍的石斧、木耒等原始農具,效率會大打折扣。
正常徭役開荒,大家自然不可能說拼命干,即便有監工,也是想盡辦法偷懶,普通壯年每天,也就十幾分之一畝地,還可以更少。
可是現在,在沒有監工的情況下,幾乎全家上陣,奮力開荒。
這可是給自己做事,能跟被官府強制做事一樣嗎。
有些擔心政策會變,真就拼命干,持續高強度勞作下累死,也不算稀奇了。
李承乾聽聞匯報,面上卻不見絲毫焦急,反倒是露出幾分胸有成竹的笑意,負手踱步至窗邊,望著殿外巡邏的禁衛,緩聲道:「這才剛開始,百姓們憋悶太久了,有這樣一個出人頭地、掙下家業的機會,自然要拼上全力。」
現在的遼東大地,大概是最為清正廉明的時候了,沒有了貴族的壓迫,沒有腐敗的官府,所有的一切從頭開始,政策上下通行。
這個時機,對於生活在遼東大地的人來說,是最幸福的時候。
此刻不拼命攢家底,還能有什麼時候呢。
李德謇撓撓頭,還是有些不解:「殿下,可這物價漲得如此離譜,耕牛農具貴了好幾倍,不少窮人壓根買不起,開荒速度遲早要慢下來,再者,累死人可不是小事。」
「這事傳開,中原的世家,肯定要以此作文章了。」
就目前來說,李承乾在中原的名聲,尤其是除開長安之外的地方,可以說是很差勁了。
這個時代消息閉塞,傳播受限,百姓們能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別人怎麼說,就是什麼。
先前因為發明設計曲轅犁的事情,讓李承乾在整個大唐名聲大噪,可是現在,世家為了打擊太子的影響,不少地方已經開始編制各種謊言,來暗中針對太子。
這些方式,基本上是以流言的形式。
比如曲轅犁根本不是太子打造的,而是某個工匠,他的技術被太子發現,太子不僅沒有重用他,還把他關在地牢里嚴刑拷打,最後得到了製造曲轅犁的技術,占為己有。
還有太子最好男風,晚上沒幾個男人陪著,根本不能入睡。
總之是怎麼離譜怎麼來。
地方官府都是世家的狗腿子,對這樣的事情,自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文人殺人,筆就是最好的刀。
哪怕是傳到長安也無所謂,一些亂七八糟的流言,誰能查出源頭呢。
暫時來說,李承乾拿他們也沒辦法。
李承乾微微抬手,打斷了他的話:「莫慌,孤早有安排。鐵器工廠已經準備了大量農具,曲轅犁,這次一次放出去,平抑物價,耕牛這邊,通知各地公廨,以平價租賃給百姓。」
「至於自己累死,這確實沒得辦法。」
幹活累死其實就是猝死,這種自己找死的行為,誰還能攔住呢。
其實真累死的也沒幾個,只是因為這樣的死亡方式很奇葩,這才會廣為流傳。
請您收藏_()
「殿下思慮周全!
李德謇微微思索後又道:「只是這再過幾月便是秋季了,屆時攻打百濟,徵召士卒恐怕會有些許麻煩。」
「因開荒之事,先前殿下批准大量士兵休沐回家幫忙,這作戰之際,士卒們會不會全無心思,只想著開荒,影響士氣?」
李承乾手下的士兵,也不可能都是職業病兵,大多數還算是屯田兵為主。
因為這次政策推行的問題,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一個勞力,可就代表了數十畝良田。
按照正常來說,每天開荒半畝地,一月就能有十五畝。
上交七成留三成,也能有個四五畝地。
干兩月就能有十畝地了。
這個時代,十畝地的產量,哪怕是交完賦稅之後,也能勉強養活普通的五口之家了,再干點副業,就很好的活著,逢年過節,還能吃上一口肉啥的。
所以李承乾特批,麾下的士卒,可以回家幫著開墾荒地。
遼東三百萬人口,新羅百萬餘口,壯年勞動力怎麼著也在百萬之上了。
這個時期,從十五歲到六十歲,基本上都算勞動力。
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天,大約能開荒出來至少四十萬畝田地,到官府手裡,也就是李承乾手裡的七成,就是二十八萬畝。
一個月呢,那就是八百四十萬畝。
當然,實際上是沒有這麼多的,畢竟開荒不是說簡單的挖土就行,還需要建設水利工程。
但這個數值,也不可能低於每月兩百萬畝。
理論數值跟實際數值相差懸殊,不是因為貪腐,而是本身很多勞動力還有自己的田地需要種植,不可能說全員去開荒,那已經有的良田不種糧食呢?
不過這個數目,也是非常之大了。
這可是在原本已經有的良田基礎上的新增。
也因為開荒太過誘惑,讓李德謇擔心影響士氣。
李承乾呵呵一笑,道:「無事,屆時宣布下去,作戰之際,開荒所得皆不算數,也好讓大家把田地好好維護一番,這樣將士們也能安心打仗。」
其實現在已經不用去擔心士氣的問題了。
很多人只看到李承乾以這樣的方式,去調動百姓的積極性,卻沒看到另一方面。
實則如今遼東,新羅百姓們的利益,已經是跟李承乾綁定在一塊了。
這條政策是李承乾發布的,百姓們也不傻,如果太子不在了,還會有人承認這些開荒得來的地契文書嗎。
這就是民心,民意。
大唐太子的意志,已經徹底的深入到遼東大地百姓心中。
「殿下英明。」李德謇躬身作揖。
李承乾想了想,再問道:「對了,讓你去找的棉花,現在如何了。」
李德謇回道:「已經確定了,曾經高昌國那邊,就多有種植,大唐國內也有不少。」
「我已經讓人去購買,不需要多久就能送來,屆時種滿庭院。」
說到這裡,李德謇有些期待:「聽說開花之後,雪白一片,想來必然極其美麗。」
李承乾有些失笑道:「我要你去弄棉花來,可不是為了觀賞的。」
中原地區南方,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棉花從印度經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地區,起初,棉花在這些區域多是作為觀賞植物,之後才慢慢用於紡織。
北邊這塊,棉花從西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地區,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逐漸出現了棉織品。
大唐期間,棉花種植跟紡織技術,還沒有得到統治著的重視,棉花種植技術跟紡織技術也沒有得到推廣。
一直到宋末元初時,北方才有些許地方有了一定規模的棉花種植跟紡織興盛,但影響並不算大。
一直到元朝事情,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提倡植棉,還設置了相關機構推廣種植、紡織技術,棉花種植在中原地區得以大面積鋪開,為明清時期棉紡織業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棉花這塊,忽必烈顯然是很有功勞的。
雖說元朝亂七八糟,但忽必烈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功勞的。
也是因為這些關係,元朝才被承認為中原傳統王朝的一份子,包括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認可了元朝的正統地位。
這裡頭,最為主要的是,蒙古帝國是幾乎是滅亡在忽必烈的手裡,是他帶著漢人北伐蒙古。
對於中原來說,最難的就是在茫茫大漠上找到蒙古部落的蹤跡。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攻打蒙古,大半精力都是花費在找人上。
然而忽必烈表示,哥幾個在蒙古哪個犄角旮旯貓著,別人不知道,他還能不知道?
直接把蒙古聖地哈拉和林屠了一遍,燒了自己老家,楊了自己老巢。
也是因此,忽必烈被稱為蒙古帝國歷史上最大的叛徒。
李德謇有些不懂。
難道棉花也能吃?
吃花這等事,他聽說過,在劍南道那邊較為流行,當地土著最喜歡吃花。
劍南道,也就是後世雲南,只是這個時候還沒有雲南的稱呼。
所以,太子想吃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