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大唐也在推行太子新政了(元旦快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52章 大唐也在推行太子新政了(元旦快樂)

  扶餘義慈一直在思考如何破局。

  畢竟他對戰勝大唐太子,是真的沒有一點把握。

  尤其是在新羅就這麼被大唐太子吞併的情況下,頓時讓扶餘義慈有些慌了手腳。

  先前的計劃,一下子就徹底作廢了。

  原本還想著,新羅臨陣叛亂,直接俘虜大唐太子,甚至還有機會謀取到霹靂火。

  現在全都化作夢幻泡影。

  扶餘義慈端坐在王座之上,眉頭擰成了一個深深的「川」字,開口打破了沉悶的寂靜:「如今局勢緊迫,向大唐投降這步棋,必須慎之又慎,派去長安的人選更是重中之重,諸位有何高見?」

  使者的人選很是重要,這涉及到整個百濟的安危。

  一個不好,大唐皇帝那邊不重視的話,整個百濟都要成為現在高麗,新羅那樣。

  扶餘義慈不能接受,百濟官員貴族更不能接受。

  朴順楨率先出列,拱手說道:「大王,臣以為鴻臚寺卿鄭文煥可擔此任。他久歷外交之事,熟悉各類出使流程,與大唐官員也曾打過交道,經驗十分老到。」

  一旁的老將廉成冷哼一聲:「鄭文煥太過綿軟,咱們這次去,不單是遞降書,還得想法子攪亂大唐宮廷,他那性子,唯唯諾諾的,能成什麼事?」

  朴順楨面露不悅:「廉將軍,出使大唐,靠的可不是舞刀弄槍,言辭交鋒、洞察人心才是關鍵,鄭文煥的沉穩,正能應對複雜局面。」

  大臣金洪吉作揖道:「大王,臣舉薦鎮軍將軍朴勇俊,他為人果敢堅毅,有勇有謀。若遇突發狀況,他既能護住自身安危,又可隨機應變,不至於被困在長安城中,任人拿捏。」

  朴順楨連連搖頭:「糊塗!咱們這是求和、離間,又不是去打仗,帶個渾身殺伐之氣的將軍,怕是剛踏入長安,就被大唐視作挑釁,還談什麼使命?」

  眾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扶餘義慈聽得心煩意亂,抬手猛地一拍扶手:「夠了!都別爭了,你們說的這些人,要麼缺了膽識,要麼少了謀略,如何能成事?」

  這時,角落裡一直沉默的老臣金在賢緩緩開口:「大王,老臣斗膽進言,太子扶餘隆其實最為合適。」

  金在賢已經年邁,平時很少發言,算是三朝元老。

  正常情況下,都是在家養老,不會參與百濟朝廷的決策。

  只是這次關係重大,若是有什麼問題,整個家族都要蒙難,所以他也坐不住了。

  太子扶餘隆,便是扶餘義慈的嫡長子,也是最為重視的兒子,日後百濟的繼承人。

  這個太子的稱呼,還是延續漢朝時期的喊法,非是皇太子,而是王太子。

  一直到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制定新的朝貢體系,周邊國家受大明王朝宗藩體系以及儒家文化影響,在強化繼承人地位合法性、遵循嚴格冊立程序時,傾向於把原本通俗稱呼的「太子」,改用更契合禮制規範的「世子」之稱。

  此後太子便成為中原王朝唯一繼承人的稱呼。

  原本紛擾的殿內,因為老臣金在賢的一番話,頓時變得安靜下來。

  扶餘義慈陰沉著臉。

  良久才問道:「非是太子不可?」

  老臣金在賢並未直接回答,而是講述道:「太子身份尊貴,乃我百濟未來儲君,大唐皇帝勢必會以禮相待,給幾分薄面,不至於連面見大唐皇帝都沒有機會。」

  「大王沒去過長安,並不知道在長安,不管是哪國的使臣,想要面見大唐皇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等上數月半載,也是尋常,若真等了那般久,恐怕大唐太子的大軍,已經打過來了。」

  「再者太子聰慧好學,心思玲瓏,文治武功,皆是出色,有太子出面,比之其他人也能更為完成使命。」

  「同時,也能讓大唐皇帝,感受到我們投降的決心。」

  「當初,高麗像隋朝反覆投降,以至於現在中原對於投降之事,極其謹慎,只有太子前往,才能打消大唐皇帝和大唐百官的疑慮。」

  眾人紛紛側目,扶餘義慈面露猶豫之色:「隆兒年紀尚輕,從未經歷過這般複雜詭譎的局面,我實在是放心不下。」

  金在賢上前一步,輕聲勸道:「大王,正因太子年輕,才更容易讓大唐放下戒心。咱們暗中選派幾個機靈能幹的謀士跟隨,一路提點輔佐,不愁大事不成。此刻危機關頭,也唯有太子才能在大唐那裡博出最大的機會。」


  眾大臣都低著頭,殿內氣氛凝重得幾乎能滴出水來。他們也明白,這是一場豪賭,把太子送出去,就等於把百濟的未來交到了大唐的掌心。

  扶餘義慈依舊眉頭緊鎖,內心天人交戰。

  最開始他是想讓大唐皇帝跟太子之間矛盾加深,好讓百濟從而脫身。

  可是現在,說是讓太子去充當使者,實際上就要讓太子去大唐當質子。

  從假意投降變成了真投降。

  朴順楨這時輕聲說道:「大王,若為太子周全考慮,可在隨行人選上多下功夫。挑些能說會道、精通大唐風俗民情的謀士,再配上幾個忠心耿耿、武藝高強的護衛。一路上悉心照料,到了長安,也能保太子周全。」

  老將廉成也附和道:「是啊,大王!咱們還可以準備些奇珍異寶,百濟的特產好物,讓太子帶去獻給大唐皇帝,也好拉近些關係,助太子行事。」

  金在賢再次開口道:「大王,時間緊迫,早做決斷為妙。」

  看似是出謀劃策,實則是犧牲王權,成就臣權。

  只有真投降,才能讓大唐皇帝信任,而使得大唐太子不能名正言順的出兵百濟。

  扶餘義慈沒有立即回答,緩緩起身,在王座前踱步,每一步都仿佛承載著百濟的國運。

  沉默良久,扶餘義慈停下腳步,長舒一口氣,仿佛下了極大的決心:「好,就讓太子去吧。」

  「朴順楨,你負責挑選隨行人等,定要千挑萬選,把最得力的人手聚齊。廉成,你去搜羅珍寶,只選最好的,莫要讓大唐小瞧了咱百濟。」

  「遵大王令」二人齊聲領命。

  扶餘義慈又看向金在賢:「金老,你經驗豐富,這幾日便同隆兒多講講其中利害,教教他應對之策,莫要讓他在長安城裡失了分寸。」

  金在賢躬身道:「老臣遵令,定不遺餘力輔佐太子。」

  扶餘義慈擺擺手,示意眾人退下,自己則步履沉重地走向後殿,他要親自把這個決定告知扶餘隆。

  此刻的他,滿心憂慮,只盼著扶餘隆此去能在絕境中為百濟撕開一道生機。

  且也清楚,這次長子一去,便再也沒有了見面的機會。

  按照中原王朝對他國質子的傳統,百濟的繼承人,依舊會是扶餘隆。

  但只有自己死後,長子才會被允許返回百濟繼承王位。

  這一面,便是最後一面了。

  ——

  長安城。

  太極宮,太極殿,早朝。

  晨曦的微光透過殿門的縫隙,絲絲縷縷灑在太極殿內。

  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不怒自威,目光環視群臣後,緩緩開口說道:「朕聽聞太子在遼東施行了一套新政,別具新意,今日讓晉王給諸位講講,大家敞開了議一議,若真有可取之處,朕有意在大唐境內逐步推行。」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這番話讓房玄齡眉頭皺起,雖說他自從看了太子新政的內容後,就知道肯定會得陛下心意,但沒想到陛下的動作會這麼快,還直接讓晉王開口。

  李治身姿挺拔,穩步上前,施了一禮後,朗聲道:「回稟父皇,太子於遼東之地,大膽革新,將縣令之權細緻三分,設為文、武、法。」

  「文司全力操持縣城發展、水利農耕、賦稅諸事,為民生謀福祉。」

  「武司專職負責治安緝拿,保一方百姓安寧。」

  「法司嚴謹執掌刑律,維繫公正。」

  「縣令統籌全局,縣丞、縣尉各安其位,互不干涉。」

  「此外,縣令之下還另設縣學、課稅司、農業司、商業司、審計司等諸多衙署,縣尉之下,每十里設治安司,織密管控之網。」

  很顯然,李治在李泰那邊表達的意思,是自己模稜兩可的隨便說說。

  實際上,李治不僅細細研讀了太子新政,還找了心腹們共同商議解讀。

  太子新政,不僅是能加強中央集權,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打擊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的根本就在於各郡縣之中,若郡縣權力被拆分,也意味著五姓七望需要去讓族人爭奪更多的官職。

  而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原本權力架構的削弱。


  李治話音剛落,魏徵第一個出列,面帶微笑,眼中滿是讚賞:「陛下,老臣以為太子此新政著實高妙。當下各地郡縣,事務繁雜如亂麻,常因權責不清,致使諸事拖沓。」

  「太子這般細分權責,專人專事,恰似快刀斬麻,效率定能大幅躍升。」

  「且縣學教化百姓,培育賢才,商業司盤活坊市,帶動經濟,長此以往,必能讓地方蓬勃興盛,老臣全力支持。」

  魏徵雖說是太子黨,但並非是無腦站位太子。

  關於太子新政之事,他回去後,仔細研究了許久,心中已經認定,確實是要比現在的大唐制度要更加優越。

  在魏徵心中,其實沒有太多世家皇權的區分,更希望的是大唐越發繁榮昌盛。

  況且這權力的拆分,影響最大的是五姓七望,跟普通的世家關係不大。

  褚遂良立即站了出來,拱手作揖道:「陛下,老臣有不同看法。我大唐疆域廣袤,南北東西民情風俗、經濟狀況差異巨大,遼東新政專為當地初附、情況複雜所謀,貿然推行全國,恐如削足適履,難收實效。」

  「再者,新增諸多衙署,官員數量勢必暴增,薪俸、物料耗費巨大,百姓賦稅負擔恐難承受啊。」

  在朝堂上,褚遂良是自然要站在世家角度來說話的。

  這時,工部侍郎閻立德站了出來,神色興奮:「陛下,臣倒是覺得大可一試。太子新政里重視水利建設與農業種植,這正合我工部專長。」

  「有專業的農業司統籌,水利工程必能規劃得更為精巧,灌溉農田,糧食增收有望。況且,商業司運作得好,工坊林立,朝廷稅收只會增多,前期投入何愁沒有回報?臣支持推行。」

  閻立德雖說不算太子黨,但其實早就已經成為了太子的崇拜者。

  本身工部這塊就是以各項工藝技術立足,而太子的多項發明,包括對原有技術的改革創新,早就已經收攏了大部分工部官員的心,這一點,是李承乾自己都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聽聞太子新政的內容,閻立德自然希望能夠推廣開來。

  禮部侍郎王珪也附和道:「陛下,禮部也認同嘗試一二。縣學若能在各地紮根,教化普及,禮儀之風定會更盛,於我大唐風化傳承、人才培育益處頗多,正是契合我朝崇文之策,不應因噎廢食,錯失良政。」

  五姓七望影響是大,但在李世民刻意的打壓下,朝廷政治中心裡,五姓七望的勢力不大。

  況且這太子新政,一開始百官心中還有些擔心,畢竟太子跟陛下那點事情,百官稍微有點門路的,都有些知曉,在朝廷都算不得多大秘密了。

  可現在陛下很明顯是支持的,否則晉王怎麼敢這麼說。

  站在高管的角度,對於地方的權力分化,則意味著中央集權。

  朝廷百官,就是中央啊。

  長孫無忌見眾人各執一詞,便上前一步,從容說道:「陛下,兩方所言皆有考量之處。新政理念新穎,潛力巨大,但推行全國確有風險。不妨選派幾處有代表性的縣試點推行,既可控風險,又能檢驗成效,待磨合順暢,有了經驗,再做定奪不遲。」

  李世民微微點頭,目光平和又透著睿智:「眾卿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朕心甚慰。既如此,便依長孫愛卿提議,選幾處縣試點推行太子新政,由晉王牽頭,協同三省六部,精心籌備,萬不可敷衍了事。」

  「遵旨!」群臣齊聲回應,聲音在大殿內迴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