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陌上花開
第465章 陌上花開
誰都沒想到,大文豪蘇軾居然有這樣的騷操作。
他在幹什麼?
說得好聽,他在輸出中原文化,聖賢經義,他在為遼國掃盲,他為天下人人有書讀,人人有功練的偉大事業操碎了心。
說得難聽,他在煽動遼國的權貴子弟謀反。
看看他挑選出來的知識點,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什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大宋立國以來,哪個宋使敢這樣作死?
偏偏蘇軾就敢,他似乎無所畏懼,煽動謀反的話說得光明磊落,就只差明著告訴這些弟子們,拿起你們的武器,這世界不該是現在的樣子!
在座的弟子們也不全是無腦的,原本大家對蘇軾的授業感到非常榮幸,
畢竟這位可是當世文豪,活的。
可是聽了幾堂課後,有些腦子不太笨的弟子開始感覺有點不對勁了。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難不成古代中原的聖賢們都在教這些?
教大家遇到不公就謀反,就干他娘的?
這怎麼聽都不像是正常人能說出來的話,倒像是落草為寇的盜匪之流才會幹的事兒。
—蘇夫子拿錯教科書了吧?
於是,有了別樣心思的弟子表面恭敬,但還是默默記下了蘇軾授業的內容。
他們要回去問問長輩,這對嗎?
蘇軾渾然不覺弟子們的反應,或者說,他根本不在乎。
簡而言之,蘇軾要搞事。
身為宋使,出使遼國以來,只與遼帝見了一面,就被耶律洪基輕飄飄打發了,把他仍在館驛不聞不問,就等他自己識趣告辭走人。
蘇軾怎麼可能就這麼走人?
宋使的身份,是趙孝騫親自說服官家,為他爭取來的。
原本蘇軾已被章懷打壓得抬不起頭,縱然章懷被趙孝騫整治得服軟了,
但蘇軾個人仍然前程黯淡,除了告老致仕,別無他途。
是趙孝騫最後拉了他一把,不惜搭上自己的面子,在官家面前遊說,官家才給了蘇軾一次機會,讓他出使遼國。
重任在肩,滿志的蘇軾,到遼國後卻被當頭淋了一盆涼水,
他被遼帝忽視了,他這個宋使毫無存在感,遼帝沒興趣與他談兩國的事。
趙孝騫好不容易為他爭取的前程,而他出使一趟遼國啥都沒幹,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去了?
當然不行!
蘇軾雖已是花甲之年,但仍滿腔報國的豪氣,無論對大宋,還是對趙孝騫,他都無法辜負。
所以蘇軾要在上京搞事,他要讓遼國的君臣權貴都注意到他,他要讓遼人都能聽到他的聲音,他還要為大宋立功,為趙孝騫長臉。
哪怕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蘇軾也在所不辭。
他的家國情懷,他的豪放灑脫,不能只體現在文章詩詞裡,詞章再華麗,也不過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他要實實在在為大宋做一些事,他的人生理想,從來就不是什麼大文豪,而是成為這個積弱百年國家裡挽狂瀾的砥柱中梁,上報君恩,下澤黎民。
被遼帝冷落,蘇軾就已有了搞事的心思,不過沒找到合適的時機,所以他才一直賴在上京不走。
開玩笑,啥事都沒幹成,蘇軾怎麼可能走?
直到數日前,宋遼前線傳來消息,趙孝騫率部全殲遼軍五萬,耶律淳倉惶逃竄,大宋收穫立國以來最大的勝利。
聽說消息後,蘇軾激動壞了,獨自在館驛內又哭又笑,又是面南而拜。
平復情緒後,蘇軾定下神,他知道,搞事的時機來了,宋軍的勝利是他最大的底氣,有了這股底氣,他才能從容不迫地給遼國權貴子弟授課,才能這般作死地煽動權貴子弟們謀反。
權貴子弟們會謀反嗎?
當然不會,作為遼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怎麼可能拆自家的牆角。
但蘇軾給弟子們授業的內容一定會傳出去,這就夠了,他要遼帝耶律洪基看到他,正視他,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與他聊。
那時候,才是他這個宋使為大宋發光發熱的時候。
課堂上,蘇軾繼續侃侃而談:「都吃過雞蛋吧?雞蛋這東西,從外部被打破,它不過是別人嘴裡的一道菜,如果它從內部破殼,那麼它就是新生,
你們品,仔細品,品其中的道理。」
蘇軾再次給權貴子弟們種下了邪惡的種子。
很多弟子開始露出困惑之色,察覺不對勁的人越來越多,但眾人表面上還是非常恭敬地表示受教。
蘇軾微笑授須。
如果你們覺得老夫上的課不對勁,相信老夫,那不是錯覺。
一堂課結束,弟子們紛紛告辭。
蘇軾坐在屋子裡,有一口沒一口地飲著酒,表情非常的愜意。
一道身影悄無聲息地走進屋子,不等蘇軾異,來人卻轉身關上了門,
然後笑吟吟地看著他。
蘇軾打量來人一番,皺眉道:「你是何人?」
來人朝蘇軾躬身長揖一禮:「下官皇城司勾當公事甄慶,是河間郡王趙孝騫的屬官,奉趙郡王之命,特來密見蘇學士。」
蘇軾一愣,接著喜道:「趙孝騫封郡王了?」
甄慶微笑道:「郡王殿下為大宋立下蓋世潑天之功,理應晉爵。」
蘇軾連連點頭,提起酒罈狠狠灌了一口,似乎在為趙孝騫慶賀。
沒錯沒錯,確實值得封郡王,趙子安,哈哈,郡王殿下,好樣的!不愧是趙氏子弟,不愧是我大宋昂藏大丈夫!」
說完蘇軾斜警了甄慶一眼,道:「老夫雖向來不喜皇城司,不過在這異國他鄉,你又是子安的屬下,不知為何老夫卻瞧你有些順眼了。」
甄慶臉上仍堆滿了笑容,態度不敢絲毫失禮,
「能被蘇學士看順眼,實在是下官三生之幸,下官多謝蘇學士垂青。」
蘇軾嗯了一聲,淡淡地道:「你來見我作甚?」
甄慶恭敬地道:「下官今日接到郡王殿下的密信,信中囑咐下官見蘇學士一面。」
「子安要你轉告老夫什麼?」
「郡王殿下讓下官轉告蘇學士,、『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蘇軾當即一愣,接著眼眶迅速通紅,渾濁的老淚不由自主地滑落蒼老的雙頰。
這句話不是趙孝騫和蘇軾所創,它是五代時期吳越王錢寫給王妃的家信里的一句話,短短一句,道盡相思。
值得一提的是,錢的後人英才輩出,為千年後的華夏付出甚巨,其中包括錢公學森先生,錢公三強先生,錢公偉長先生等等。
蘇軾甚敬錢謬其人,曾經親自為錢謬書寫碑文,並為「陌上花開」這一句賦詩三首,名曰《陌上花》。
今日蘇軾又聞陌上句,又恰逢春暖花開的時節,應情應景,卻是知交好友催他歸矣,其中情義,怎能不令他流淚涕零。
默默流淚半響,蘇軾方才哽咽地道:「回去轉告子安,老夫—-暫不歸也。」
甄慶訝然:「為何?」
蘇軾搖搖頭,從懷裡掏出一封早就寫好的信,道:「轉交此信給子安,
老夫不歸之因,其中盡述矣。」
說完蘇軾朝甄慶揮了揮手,道:「速回,莫引人注目,你我雖道不同,
但都是報國的漢子,身處龍潭虎穴,爾等當保重。」
甄慶說不出話來,將信妥善地收入懷中,然後沉默地朝蘇軾長揖一禮,
正欲告辭,甄慶卻突然轉身,道:「郡王殿下還有一句話欲轉告蘇學士。
「說。」
「郡王殿下說,他在真定府親自獵得一頭壯年黑熊,特意為蘇學士留了一隻熊掌,而且是肉質肥美的前掌,熊掌已醃製風乾,就等蘇學士歸來,與您大快朵頤。」
蘇軾哈哈一笑:「子安那文弱模樣,居然能獵熊?騙鬼去吧,簡直不知廉恥!」
說著說著,蘇軾又流下淚來,臉上卻強撐著笑:「告訴子安,熊掌給老夫留著,一口也不准動。」
飛狐兵馬司。
趙孝騫坐在官署正堂,面前站著一名從真定府遠道而來的文吏。
文更大約是真定府推官之類的人物,趙孝騫沒仔細問。
他是被李清臣派來凜事的。
上月,趙孝騫率部與遼軍激戰之時,真定府來了一批官吏。
官吏是朝廷經政事堂諸位相公商定,由吏部從一批寄祿官中篩選了一批,補充到真定府各個官職位置上的。
自從趙孝騫以雷霆手段拿問了劉謙諒等官員後,真定府的官場幾乎被清除了一半,涉案官員皆被拿問下獄,押送汴京治罪。
犯官拿下了,位置卻空了,真定府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李清臣一人身兼數職,人都快累成狗了。
而朝廷的辦事效率卻奇慢無比,趙孝騫催請政事堂補充真定府官更的奏疏遞上去兩個多月了,直到今日那些官員才赴任。
這樣的效率,趙孝騫也真是開了眼界,又不方便在奏疏里指著章的鼻子罵街。
面前的文吏凜報過後,便垂手安靜地站在一旁,一臉恭敬地等候趙孝騫的吩咐。
趙孝騫沒什麼吩咐,他這個真定知府如今是類似於精神領袖般的存在,
從來不管正事,都扔給牛馬們去干。
牛馬們倒也自覺,尤其是李清臣,身為真定府判官,大小事務仍老老實實派快馬送到飛狐兵馬司票報,生怕給趙孝騫留下擅專的壞印象。
其實趙孝騫根本沒印象。
他放眼的地方,說是星辰大海未免有點誇張,但絕不止真定府的一畝三分地。
誰都沒想到,大文豪蘇軾居然有這樣的騷操作。
他在幹什麼?
說得好聽,他在輸出中原文化,聖賢經義,他在為遼國掃盲,他為天下人人有書讀,人人有功練的偉大事業操碎了心。
說得難聽,他在煽動遼國的權貴子弟謀反。
看看他挑選出來的知識點,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什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大宋立國以來,哪個宋使敢這樣作死?
偏偏蘇軾就敢,他似乎無所畏懼,煽動謀反的話說得光明磊落,就只差明著告訴這些弟子們,拿起你們的武器,這世界不該是現在的樣子!
在座的弟子們也不全是無腦的,原本大家對蘇軾的授業感到非常榮幸,
畢竟這位可是當世文豪,活的。
可是聽了幾堂課後,有些腦子不太笨的弟子開始感覺有點不對勁了。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難不成古代中原的聖賢們都在教這些?
教大家遇到不公就謀反,就干他娘的?
這怎麼聽都不像是正常人能說出來的話,倒像是落草為寇的盜匪之流才會幹的事兒。
—蘇夫子拿錯教科書了吧?
於是,有了別樣心思的弟子表面恭敬,但還是默默記下了蘇軾授業的內容。
他們要回去問問長輩,這對嗎?
蘇軾渾然不覺弟子們的反應,或者說,他根本不在乎。
簡而言之,蘇軾要搞事。
身為宋使,出使遼國以來,只與遼帝見了一面,就被耶律洪基輕飄飄打發了,把他仍在館驛不聞不問,就等他自己識趣告辭走人。
蘇軾怎麼可能就這麼走人?
宋使的身份,是趙孝騫親自說服官家,為他爭取來的。
原本蘇軾已被章懷打壓得抬不起頭,縱然章懷被趙孝騫整治得服軟了,
但蘇軾個人仍然前程黯淡,除了告老致仕,別無他途。
是趙孝騫最後拉了他一把,不惜搭上自己的面子,在官家面前遊說,官家才給了蘇軾一次機會,讓他出使遼國。
重任在肩,滿志的蘇軾,到遼國後卻被當頭淋了一盆涼水,
他被遼帝忽視了,他這個宋使毫無存在感,遼帝沒興趣與他談兩國的事。
趙孝騫好不容易為他爭取的前程,而他出使一趟遼國啥都沒幹,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去了?
當然不行!
蘇軾雖已是花甲之年,但仍滿腔報國的豪氣,無論對大宋,還是對趙孝騫,他都無法辜負。
所以蘇軾要在上京搞事,他要讓遼國的君臣權貴都注意到他,他要讓遼人都能聽到他的聲音,他還要為大宋立功,為趙孝騫長臉。
哪怕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蘇軾也在所不辭。
他的家國情懷,他的豪放灑脫,不能只體現在文章詩詞裡,詞章再華麗,也不過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他要實實在在為大宋做一些事,他的人生理想,從來就不是什麼大文豪,而是成為這個積弱百年國家裡挽狂瀾的砥柱中梁,上報君恩,下澤黎民。
被遼帝冷落,蘇軾就已有了搞事的心思,不過沒找到合適的時機,所以他才一直賴在上京不走。
開玩笑,啥事都沒幹成,蘇軾怎麼可能走?
直到數日前,宋遼前線傳來消息,趙孝騫率部全殲遼軍五萬,耶律淳倉惶逃竄,大宋收穫立國以來最大的勝利。
聽說消息後,蘇軾激動壞了,獨自在館驛內又哭又笑,又是面南而拜。
平復情緒後,蘇軾定下神,他知道,搞事的時機來了,宋軍的勝利是他最大的底氣,有了這股底氣,他才能從容不迫地給遼國權貴子弟授課,才能這般作死地煽動權貴子弟們謀反。
權貴子弟們會謀反嗎?
當然不會,作為遼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怎麼可能拆自家的牆角。
但蘇軾給弟子們授業的內容一定會傳出去,這就夠了,他要遼帝耶律洪基看到他,正視他,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與他聊。
那時候,才是他這個宋使為大宋發光發熱的時候。
課堂上,蘇軾繼續侃侃而談:「都吃過雞蛋吧?雞蛋這東西,從外部被打破,它不過是別人嘴裡的一道菜,如果它從內部破殼,那麼它就是新生,
你們品,仔細品,品其中的道理。」
蘇軾再次給權貴子弟們種下了邪惡的種子。
很多弟子開始露出困惑之色,察覺不對勁的人越來越多,但眾人表面上還是非常恭敬地表示受教。
蘇軾微笑授須。
如果你們覺得老夫上的課不對勁,相信老夫,那不是錯覺。
一堂課結束,弟子們紛紛告辭。
蘇軾坐在屋子裡,有一口沒一口地飲著酒,表情非常的愜意。
一道身影悄無聲息地走進屋子,不等蘇軾異,來人卻轉身關上了門,
然後笑吟吟地看著他。
蘇軾打量來人一番,皺眉道:「你是何人?」
來人朝蘇軾躬身長揖一禮:「下官皇城司勾當公事甄慶,是河間郡王趙孝騫的屬官,奉趙郡王之命,特來密見蘇學士。」
蘇軾一愣,接著喜道:「趙孝騫封郡王了?」
甄慶微笑道:「郡王殿下為大宋立下蓋世潑天之功,理應晉爵。」
蘇軾連連點頭,提起酒罈狠狠灌了一口,似乎在為趙孝騫慶賀。
沒錯沒錯,確實值得封郡王,趙子安,哈哈,郡王殿下,好樣的!不愧是趙氏子弟,不愧是我大宋昂藏大丈夫!」
說完蘇軾斜警了甄慶一眼,道:「老夫雖向來不喜皇城司,不過在這異國他鄉,你又是子安的屬下,不知為何老夫卻瞧你有些順眼了。」
甄慶臉上仍堆滿了笑容,態度不敢絲毫失禮,
「能被蘇學士看順眼,實在是下官三生之幸,下官多謝蘇學士垂青。」
蘇軾嗯了一聲,淡淡地道:「你來見我作甚?」
甄慶恭敬地道:「下官今日接到郡王殿下的密信,信中囑咐下官見蘇學士一面。」
「子安要你轉告老夫什麼?」
「郡王殿下讓下官轉告蘇學士,、『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蘇軾當即一愣,接著眼眶迅速通紅,渾濁的老淚不由自主地滑落蒼老的雙頰。
這句話不是趙孝騫和蘇軾所創,它是五代時期吳越王錢寫給王妃的家信里的一句話,短短一句,道盡相思。
值得一提的是,錢的後人英才輩出,為千年後的華夏付出甚巨,其中包括錢公學森先生,錢公三強先生,錢公偉長先生等等。
蘇軾甚敬錢謬其人,曾經親自為錢謬書寫碑文,並為「陌上花開」這一句賦詩三首,名曰《陌上花》。
今日蘇軾又聞陌上句,又恰逢春暖花開的時節,應情應景,卻是知交好友催他歸矣,其中情義,怎能不令他流淚涕零。
默默流淚半響,蘇軾方才哽咽地道:「回去轉告子安,老夫—-暫不歸也。」
甄慶訝然:「為何?」
蘇軾搖搖頭,從懷裡掏出一封早就寫好的信,道:「轉交此信給子安,
老夫不歸之因,其中盡述矣。」
說完蘇軾朝甄慶揮了揮手,道:「速回,莫引人注目,你我雖道不同,
但都是報國的漢子,身處龍潭虎穴,爾等當保重。」
甄慶說不出話來,將信妥善地收入懷中,然後沉默地朝蘇軾長揖一禮,
正欲告辭,甄慶卻突然轉身,道:「郡王殿下還有一句話欲轉告蘇學士。
「說。」
「郡王殿下說,他在真定府親自獵得一頭壯年黑熊,特意為蘇學士留了一隻熊掌,而且是肉質肥美的前掌,熊掌已醃製風乾,就等蘇學士歸來,與您大快朵頤。」
蘇軾哈哈一笑:「子安那文弱模樣,居然能獵熊?騙鬼去吧,簡直不知廉恥!」
說著說著,蘇軾又流下淚來,臉上卻強撐著笑:「告訴子安,熊掌給老夫留著,一口也不准動。」
飛狐兵馬司。
趙孝騫坐在官署正堂,面前站著一名從真定府遠道而來的文吏。
文更大約是真定府推官之類的人物,趙孝騫沒仔細問。
他是被李清臣派來凜事的。
上月,趙孝騫率部與遼軍激戰之時,真定府來了一批官吏。
官吏是朝廷經政事堂諸位相公商定,由吏部從一批寄祿官中篩選了一批,補充到真定府各個官職位置上的。
自從趙孝騫以雷霆手段拿問了劉謙諒等官員後,真定府的官場幾乎被清除了一半,涉案官員皆被拿問下獄,押送汴京治罪。
犯官拿下了,位置卻空了,真定府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李清臣一人身兼數職,人都快累成狗了。
而朝廷的辦事效率卻奇慢無比,趙孝騫催請政事堂補充真定府官更的奏疏遞上去兩個多月了,直到今日那些官員才赴任。
這樣的效率,趙孝騫也真是開了眼界,又不方便在奏疏里指著章的鼻子罵街。
面前的文吏凜報過後,便垂手安靜地站在一旁,一臉恭敬地等候趙孝騫的吩咐。
趙孝騫沒什麼吩咐,他這個真定知府如今是類似於精神領袖般的存在,
從來不管正事,都扔給牛馬們去干。
牛馬們倒也自覺,尤其是李清臣,身為真定府判官,大小事務仍老老實實派快馬送到飛狐兵馬司票報,生怕給趙孝騫留下擅專的壞印象。
其實趙孝騫根本沒印象。
他放眼的地方,說是星辰大海未免有點誇張,但絕不止真定府的一畝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