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料敵於先
第269章 料敵於先
火船順流直下,卻沒有如高元武的意料之中撞上浮橋,然後將浮橋撞斷。
早就有梁軍士卒用箭將鉤鎖拋射到船上,岸上的直接驅動挽馬,連著民夫和輔兵一起上陣,全力驅動,將船隻拖拽到西岸。
同時梁軍將士又急忙扯起一條早就預備好的鐵索安放在最上游的浮橋上面,
兩端用木樁固定好,就算漏過的船隻,也沒有撞到浮橋上,而是直接被鐵索攔住,隨後又被梁軍用鉤鎖勾到西岸。
眼前的一切讓高元武等人如喪肝膽,因為這幾乎是他們最後的後手了。
梁軍的浮橋成了,現在他們只有力戰退敵一途。
「怎麼會?」
「竟然如此?」一眾高句麗將領全都驚呼起來。
高元武大手一揮,「讓後軍壓上去,將梁人趕下河!」
隨後,令旗招展,又有萬餘名高句麗大軍投入戰鬥,試圖將梁軍壓回去。
西岸的梁軍將領則全都交口盛讚,「燕公有先見之明。」
李峻更是大笑道:「使我大軍轉危為安,大紅今日當為首功。」
劉絳擺擺手,「不過是小事一樁。」
在渡河戰役之前,劉絳在將領們合議之前就提出了要防備敵軍從上游用船撞斷浮橋,特意命令部隊準備一條長長的鐵索,用來阻攔敵軍船隻,以及利用鉤鎖將船隻拖拽到西岸。
事實證明,劉絳這一手幾乎可以稱之為神機妙算,料敵於先了。
若不提前做好防備,浮橋一斷,已經渡河衝到東岸的梁軍幾乎避免不了被圍殲的命運。
而首戰若敗,不只是士氣的打擊,對皇帝也有很大的影響。
至於劉絳為什麼做了防備,因為他見過。還是李峻的部下的徐州兵,在汶水之戰的時候就是在上游布置了船隻,燒撞浮橋,隔絕南北,最後在南岸圍殲了渡河的趙軍。
李峻甚至都忘記這場作戰的細節,因為他看到的是戰報,但劉絳是親眼目睹,所以當即就提出了為免敵人燒橋,必須要設置攔截措施。
說一句先見之明絲毫不為過。這也讓梁軍徹底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大批的步軍精銳抵達了東岸,並持續將高句麗軍隊的陣線壓下下去,並且帶過去不少大弩,需要數人才能操作的強弩,射程達到五百步,在百步之內,可以輕鬆洞穿兩三人。
在戰鬥力、組織度和軍械三個維度上,梁軍全面碾壓高句麗人,一旦讓梁軍在東岸立足,戰事的結果也就沒什麼懸念了。
不過不得不承認,高句麗並非是普通沒有組織度可言的流寇式蠻夷,反而是學習了中原軍隊的組織架構,就算學了個皮毛,也足夠他們在東北吊打各路鄰居了。
因此高句麗人一直堅持到下午,才出現潰敗之勢,而高元武和淵子由也果斷的下令撤退,因為他們也看出了火候。
持續的反擊被梁軍一次一次擊退,而梁軍對岸的騎兵已經開始集結準備過河了,一旦讓對方的騎兵過來,就有被敵人沖跨的風險。
所以不如趁這個時候迅速撤退,讓大軍有序撤退,好過讓大軍潰敗四散奔逃高句麗人如同潮水一般退去,梁軍因為過河的都是步兵,並且力戰之後體力也消耗過大,無法展開追擊,只能看著對方緩緩退卻。
而高句麗人的連續衝擊,在丟下將近兩千戶體撤退的同時,實際上也給梁軍造成一定的傷亡,
不少於五百人。
因此戰事的激烈程度,是讓梁軍將領們感到了高句麗人也並不軟弱,因此軍中也都失去了驕狂之心。
開始重視這個對手。
高句麗大軍毫不猶豫的後撤,大軍退往遼東城一帶,準備依靠堅城跟梁軍周旋。
梁軍在迅速在西岸立營,並且加固了浮橋,鞏固營壘,正式進入大漢時期的玄。
而在下游,袁鳳舉在奪取卑沙城之後,迅速率軍水陸並進,奪取了遼水下游的建安城,奪取了遼水下游的重要據點,
四月初一,皇帝陛下親率精銳大軍到達遼水西岸五湯E
方>
11
了蓋牟,直驅高句麗在遼東最重要的依仗,遼東城下。
高句麗軍增兵至二十萬,依遼東城和太子河,列陣紮營,連綿數十里。
但面對只有八萬餘人的梁軍卻沒有主動發起進攻,雙方由此形成了對時之勢四月初一,皇帝陛下親率後軍、中軍精銳以及後續徵召的萬餘隴右、河西藩騎,以及袁鳳舉的部三萬餘人,以土和砂石作橋,渡過了遼澤,與李峻等會師於遼東城下。
十餘萬梁軍成功會師,李如願親自檢閱諸軍,隨後召集了李峻劉絳等前部兵馬的將領,首先表達了對他們在前期戰事的嘉獎,很滿意,接下來希望他們再接再厲。
隨後又詢問諸將,這仗接下來應該怎麼打啊。
大司馬李峻,司徒毛襄,太尉段千士,司空李煦,以及包括劉絳、張子悅、
袁鳳舉等一眾大將軍,全都表示陛下南征北戰,所向披靡,這次遼東作戰,自然應該陛下作為總指揮,您說怎麼打,咱們都按照您的指示來,請下命令吧。
李如願表示我這軍事能力也就一般,都是靠你們衝鋒陷陣我才能有今日的功業,比起前代的漢高,光武這些能打仗的皇帝差遠了。
司空李煦表示,陛下的武功之盛,只有漢高帝能跟您相提並論,其餘的人都不配跟您並稱,您就受累,帶兄第們再打一仗。
李如願這邊就台階就下了,既然都這麼說,那就我再給你們指揮指揮..,
隨後指著遼東輿圖跟眾人道:「我大軍遠道而來,每日耗費甚巨,而高麗則久在遼東,國都更是遠在平壤,此時必然會留下遼東堅城,而引我大軍深入,迫使我分兵.:」
「我軍要留下大軍圍攻遼東,只須步騎五萬追敵攻之,就可大獲全勝。」
翻譯一下就是敵人一定不跟咱們在這打,肯定留下遼東城讓咱們啃,主力後退引誘咱們分兵去追,咱們就將計就計,派數方精兵人追過去幹掉他們!
戰術簡單粗暴,但是李如願說完了,眾將都表示我願意率軍,去干高句麗的主力。
李峻和毛襄,周元祺,袁鳳舉全都請命。
從官職上來說,這些人都夠格,甚至劉絳和張子悅、李衡這些人更全都夠格。
但這種場面,李如願肯定是要自己來的,直接點名,魏國公袁鳳舉、夏國公周元祺率軍圍困遼東城,李如願率領各路猛將率精銳戰兵五萬人去追擊高句麗主力。
「朕要讓高句麗人明白,我大樑上承天命,主中原之國,遼東四郡乃是大漢之舊疆,亦中原之地!一寸不與人!」
火船順流直下,卻沒有如高元武的意料之中撞上浮橋,然後將浮橋撞斷。
早就有梁軍士卒用箭將鉤鎖拋射到船上,岸上的直接驅動挽馬,連著民夫和輔兵一起上陣,全力驅動,將船隻拖拽到西岸。
同時梁軍將士又急忙扯起一條早就預備好的鐵索安放在最上游的浮橋上面,
兩端用木樁固定好,就算漏過的船隻,也沒有撞到浮橋上,而是直接被鐵索攔住,隨後又被梁軍用鉤鎖勾到西岸。
眼前的一切讓高元武等人如喪肝膽,因為這幾乎是他們最後的後手了。
梁軍的浮橋成了,現在他們只有力戰退敵一途。
「怎麼會?」
「竟然如此?」一眾高句麗將領全都驚呼起來。
高元武大手一揮,「讓後軍壓上去,將梁人趕下河!」
隨後,令旗招展,又有萬餘名高句麗大軍投入戰鬥,試圖將梁軍壓回去。
西岸的梁軍將領則全都交口盛讚,「燕公有先見之明。」
李峻更是大笑道:「使我大軍轉危為安,大紅今日當為首功。」
劉絳擺擺手,「不過是小事一樁。」
在渡河戰役之前,劉絳在將領們合議之前就提出了要防備敵軍從上游用船撞斷浮橋,特意命令部隊準備一條長長的鐵索,用來阻攔敵軍船隻,以及利用鉤鎖將船隻拖拽到西岸。
事實證明,劉絳這一手幾乎可以稱之為神機妙算,料敵於先了。
若不提前做好防備,浮橋一斷,已經渡河衝到東岸的梁軍幾乎避免不了被圍殲的命運。
而首戰若敗,不只是士氣的打擊,對皇帝也有很大的影響。
至於劉絳為什麼做了防備,因為他見過。還是李峻的部下的徐州兵,在汶水之戰的時候就是在上游布置了船隻,燒撞浮橋,隔絕南北,最後在南岸圍殲了渡河的趙軍。
李峻甚至都忘記這場作戰的細節,因為他看到的是戰報,但劉絳是親眼目睹,所以當即就提出了為免敵人燒橋,必須要設置攔截措施。
說一句先見之明絲毫不為過。這也讓梁軍徹底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大批的步軍精銳抵達了東岸,並持續將高句麗軍隊的陣線壓下下去,並且帶過去不少大弩,需要數人才能操作的強弩,射程達到五百步,在百步之內,可以輕鬆洞穿兩三人。
在戰鬥力、組織度和軍械三個維度上,梁軍全面碾壓高句麗人,一旦讓梁軍在東岸立足,戰事的結果也就沒什麼懸念了。
不過不得不承認,高句麗並非是普通沒有組織度可言的流寇式蠻夷,反而是學習了中原軍隊的組織架構,就算學了個皮毛,也足夠他們在東北吊打各路鄰居了。
因此高句麗人一直堅持到下午,才出現潰敗之勢,而高元武和淵子由也果斷的下令撤退,因為他們也看出了火候。
持續的反擊被梁軍一次一次擊退,而梁軍對岸的騎兵已經開始集結準備過河了,一旦讓對方的騎兵過來,就有被敵人沖跨的風險。
所以不如趁這個時候迅速撤退,讓大軍有序撤退,好過讓大軍潰敗四散奔逃高句麗人如同潮水一般退去,梁軍因為過河的都是步兵,並且力戰之後體力也消耗過大,無法展開追擊,只能看著對方緩緩退卻。
而高句麗人的連續衝擊,在丟下將近兩千戶體撤退的同時,實際上也給梁軍造成一定的傷亡,
不少於五百人。
因此戰事的激烈程度,是讓梁軍將領們感到了高句麗人也並不軟弱,因此軍中也都失去了驕狂之心。
開始重視這個對手。
高句麗大軍毫不猶豫的後撤,大軍退往遼東城一帶,準備依靠堅城跟梁軍周旋。
梁軍在迅速在西岸立營,並且加固了浮橋,鞏固營壘,正式進入大漢時期的玄。
而在下游,袁鳳舉在奪取卑沙城之後,迅速率軍水陸並進,奪取了遼水下游的建安城,奪取了遼水下游的重要據點,
四月初一,皇帝陛下親率精銳大軍到達遼水西岸五湯E
方>
11
了蓋牟,直驅高句麗在遼東最重要的依仗,遼東城下。
高句麗軍增兵至二十萬,依遼東城和太子河,列陣紮營,連綿數十里。
但面對只有八萬餘人的梁軍卻沒有主動發起進攻,雙方由此形成了對時之勢四月初一,皇帝陛下親率後軍、中軍精銳以及後續徵召的萬餘隴右、河西藩騎,以及袁鳳舉的部三萬餘人,以土和砂石作橋,渡過了遼澤,與李峻等會師於遼東城下。
十餘萬梁軍成功會師,李如願親自檢閱諸軍,隨後召集了李峻劉絳等前部兵馬的將領,首先表達了對他們在前期戰事的嘉獎,很滿意,接下來希望他們再接再厲。
隨後又詢問諸將,這仗接下來應該怎麼打啊。
大司馬李峻,司徒毛襄,太尉段千士,司空李煦,以及包括劉絳、張子悅、
袁鳳舉等一眾大將軍,全都表示陛下南征北戰,所向披靡,這次遼東作戰,自然應該陛下作為總指揮,您說怎麼打,咱們都按照您的指示來,請下命令吧。
李如願表示我這軍事能力也就一般,都是靠你們衝鋒陷陣我才能有今日的功業,比起前代的漢高,光武這些能打仗的皇帝差遠了。
司空李煦表示,陛下的武功之盛,只有漢高帝能跟您相提並論,其餘的人都不配跟您並稱,您就受累,帶兄第們再打一仗。
李如願這邊就台階就下了,既然都這麼說,那就我再給你們指揮指揮..,
隨後指著遼東輿圖跟眾人道:「我大軍遠道而來,每日耗費甚巨,而高麗則久在遼東,國都更是遠在平壤,此時必然會留下遼東堅城,而引我大軍深入,迫使我分兵.:」
「我軍要留下大軍圍攻遼東,只須步騎五萬追敵攻之,就可大獲全勝。」
翻譯一下就是敵人一定不跟咱們在這打,肯定留下遼東城讓咱們啃,主力後退引誘咱們分兵去追,咱們就將計就計,派數方精兵人追過去幹掉他們!
戰術簡單粗暴,但是李如願說完了,眾將都表示我願意率軍,去干高句麗的主力。
李峻和毛襄,周元祺,袁鳳舉全都請命。
從官職上來說,這些人都夠格,甚至劉絳和張子悅、李衡這些人更全都夠格。
但這種場面,李如願肯定是要自己來的,直接點名,魏國公袁鳳舉、夏國公周元祺率軍圍困遼東城,李如願率領各路猛將率精銳戰兵五萬人去追擊高句麗主力。
「朕要讓高句麗人明白,我大樑上承天命,主中原之國,遼東四郡乃是大漢之舊疆,亦中原之地!一寸不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