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倒霉的張方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間小棚屋內,三個被綁架的受害者,彼此相見了。

  就......挺尷尬的。

  「兩位何以至此?!」先一步被綁來的書生,居然笑著行禮,向顧深和王單兩人問道。

  兩人都心說這書生不厚道......你丫怎麼來的,我們就是怎麼來的。

  「外出遊湖,不幸至此......不知兄台緣何至此?!」顧深如此說道。

  當然不能承認是被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給綁架過來的,所以就說是游湖嘛......反正顧深就是這麼認定的。

  而那個書生也是笑了一下,回答道,「前來訪友,不慎迷路,故而至此。」

  很顯然,書生也不想承認,自己被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給綁架了,太丟人了。

  事實如何,大家心裡都有數,找個理由,大家面子上過得去,彼此也不會去拆穿對方就是了。

  「還未請教,兄台尊姓大名?!」顧深問道。

  理由這茬揭過去,正式進入彼此互相介紹的環節......讀書人嘛,這種禮儀套路,已經快成為習慣了。

  「好說,在下應天府人士,姓張,名方平。」張方平如此說道。

  這名字,直接把顧深給干愣了。

  「可是今年制科進士,詔令知崑山縣的張知縣?!」顧深下意識的問道。

  張方平一聽到這話,眼睛裡頓時異彩連連,問道,「敢問兄台,何以知之?!」

  不怪張方平這麼問,他這次來崑山縣,因為一些原因,是單身赴任的,而剛到崑山縣境內沒多久,要查的事情剛剛有點眉目,他就被人綁到了太湖中心的湖島上......怎麼會有這麼巧的事情?!

  如今眼前又出現了兩個知道他真正身份的人......張方平不能不多想。

  顧深顯然也意識到了張方平的戒備心理,趕緊的開口,自我介紹。

  「蘇州顧深,這位是同窗王單。我二人皆是安定書院貢生,且與知蘇州的范公有舊......張知縣之事,學生乃是聽范公所言。」顧深說道。

  順帶的,還改了一下稱呼。

  張方平是進士,顧深和王單都只是貢生,再叫張方平「兄台」就不禮貌了,必須以官職相稱,而自稱,也得改為更加謙遜一點的「學生」,以表示對張方平的尊敬。

  這年月的規矩,就是這麼麻煩。

  而張方平吧,一聽到顧深的解釋,那臉色,就更精彩了。

  顧深也覺得奇怪,這個時候的張方平,不應該是在汴梁等著秋後的貢舉考試,等到考中了貢舉進士,就會立刻升官,改通判睦州了麼?!

  理論上講,張方平可是從來沒有當過一天的崑山知縣啊。

  他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在這個地方?!

  而要說這事兒吧......張方平其實滿肚子的怨氣。

  本來張方平確實是在汴梁城內安心溫書,等著考取了貢舉之後再入仕......雖然也考取了制科,但張方平對自己的名次並不滿意,還想再考一次貢舉。

  張方平是個有追求的人,他可不想因為進士名次過低而導致自己未來的仕途不順。

  但是吧......七月初,一封來自蘇州的疏奏,直接把張方平逼得南下了。

  范仲淹上疏朝廷,請求減免蘇州府今年秋稅的奏摺,經過驛站加急運送,終於抵達了汴梁。

  而在疏奏中,范仲淹除了請求減免蘇州秋稅,還順帶對蘇州各縣的主官評價了一遍。

  其中就有提到張方平。

  疏奏中,范仲淹詢問朝廷吏部,既然張方平已經被任命知崑山縣了,為什麼在蘇州水患這種關鍵時刻,張方平還滯留在汴梁,遲遲不赴任?!

  好嘛,張方平一天官都沒當呢,就被直屬上司,外加天下人望的范仲淹給「彈劾」了。

  就這,張方平要是繼續在汴梁城呆著,等著參加秋闈的貢舉考試......就算他能考上,也沒人敢用他。

  因此,張方平一合計,沒辦法,趕緊收拾包袱,去吏部辦完手續,趕緊的南下赴任吧。

  張方平可不是寒門出身,他家裡世代為官的,有的是渠道知道這些事情......因此吧,張方平對於范仲淹的感官,實在好不到哪兒去。


  不是,天下這麼多考中不赴任的官員,你范仲淹沒事兒就盯著我一個人幹什麼?!

  而這,也是張方平在得知顧深跟范仲淹有舊後,臉色精彩的原因......那個老范的親朋,張方平實在是很難提起好感來。

  再者說,這事兒吧,其實中間還真的有顧深的鍋。

  本來范仲淹的奏摺里,是不會提到張方平的。

  范仲淹也是讀書人出身,他當然是能理解張方平這種考試成績不理想不想入仕,非要等到考到好名次再入仕的心情。

  正如張方平所想的那樣,天下這種待選官那麼多,范仲淹沒道理只盯著張方平一個人。

  但偏巧,范仲淹跟顧深閒著沒事兒瞎聊天的時候,顧深還真的是好幾次提到過張方平......畢竟這位,是從仁宗朝一直活躍到神宗朝的大宋名臣,三朝元老。

  當時顧深感慨,如果水患的時候,張方平能在崑山縣,那以張方平的能力,崑山何至於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地方。

  這人,是有計相之才的。

  范仲淹對於顧深的吹牛皮,當然是不會盡信的,但是吧,老范當年在應天書院當過教書先生啊。

  這個時代的應天府,可不是後世的南京,而是宋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

  老范在母喪丁憂期間,受到晏殊的邀請,在應天府書院當過教習,而張方平的舅舅稽潁,跟范仲淹還是同僚。

  再加上張方平出身官宦世家,再加上張方平本人確實有才,范仲淹還真的聽說過張方平的傳聞......張方平這個人,讀書只讀一遍,因為這小子過目不忘,認為讀第二遍書是在浪費時間。

  是的,仁宗朝的名臣們,基本都不是省油的燈。

  范仲淹和歐陽修,是讀書狂,經常熬夜讀書,根本不需要休息的那種,韓琦和富弼都是幼年就以文知名,晏殊神童科入仕,夏竦和呂夷簡也都是四五歲就開始讀書,甚至夏竦十七歲就能作了一首讓時人傳頌的好詩。

  張方平也差不到哪兒去,他真的讀書就讀一遍,以至於後來張方平治蜀的時候遇到蘇軾,見蘇軾讀過的書還讀第二遍,相當詫異的詢問蘇軾,為啥要做這種浪費時間的事兒......給蘇軾都問懵了。

  這麼一個人才,考中了進士,卻不赴任......老范當然不能忍了。

  平日裡也就罷了,想要追求更好的出身,老范可以理解。

  但如今蘇州面臨水患,急需基層官員到任治理,你張方平既然有才,為何還不趕緊到任......心裡到底還有沒有治下百姓了?!

  嚴格說起來,范仲淹這也不算是正經的彈劾,就是作為上官,順嘴問了吏部一句......但就這麼一句話,仕途才剛剛起步的張方平頂不住啊。

  可以說,如果不是顧深閒著沒事兒,總在老范面前感慨「張方平大才」,「有張方平在崑山,何至於此」......老范還真的不會盯著張方平一個人不放。

  當然,這些事兒,張方平現在還不知道,否則張方平能直接邀請顧深跟他solo一把,真人對打的那種。

  現在的張方平,雖然因為顧深跟范仲淹有舊,有些芥蒂,但考慮到大家都是被綁來的肉票,彼此之間還隱隱有些同病相憐的意思。

  有功夫因為范仲淹而鬧矛盾,不如想想該怎麼齊心協力的逃出去。

  事實上,張方平被人綁架到這個湖心島,一半是因為倒霉,遇到了那個綁匪大姐頭,另一半......也是張方平自己找到的。

  由於頂頭上司范仲淹的「彈劾」,張方平不得不儘快趕赴崑山縣就任,一路上走的本來就很急,根本沒跟崑山地方上打招呼。

  因此,崑山地方上,知道張方平要赴任,但並不知道張方平具體哪天會到。

  而且呢,張方平好歹也是官宦家族出身,自己要赴任的地方又正巧遇到水患,張方平自然要提前了解當地情況,做好準備,否則上任後兩眼一抹黑,更容易被范仲淹這個上司針對了。

  因此,張方平通過家族裡的渠道,提前打探了一下崑山縣現在救災的情況......張方平一看情報,不懷疑就有鬼了。

  崑山縣的事情,只要稍微打聽一下,是個人都會覺得有貓膩,更別說張方平這種一時俊傑了。

  為了不打草驚蛇,也為了進一步了解事件真相,給自己知崑山縣開個好頭,張方平決定,讓自己的家丁護衛們打著自己的旗號掩人耳目,慢行南下,自己則先一步微服私訪,來到崑山縣附近,提前調查情況。


  結果,剛到崑山縣附近沒幾天,調查的事情剛有了一點頭緒,張方平莫名的就挨了一蒙棍,被人綁到這個湖心島上來了.......甚至張方平現在都不確定,自己的家丁和護衛們有沒有察覺到自己失蹤。

  自從被人綁架到這座島上後,張方平倒是沒怎麼吃苦。

  這座島上的大當家對自己還算客氣,再三解釋說只是兒子女兒胡鬧,不是真的要綁架張方平,甚至都單獨劃撥了一間棚屋給自己居住,飲食方面雖然簡陋,卻也從來不曾苛待。

  但,就是不提什麼時候放自己回去。

  而張方平呢,出于謹慎起見,也不敢輕易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

  站在張方平的立場上,他沒法不懷疑......畢竟自己被綁的這個時機也太巧了。

  萬一這個島上的大當家跟自己要查的事情有牽連,張方平再貿然暴露身份......這個太湖裡,丟進去個把人,根本找都找不到。

  所以,張方平只能儘可能的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同時還得一個人想辦法擺脫這個困境。

  但.....不容易。

  張方平的平日行走,只被允許在這個棚屋附近數丈之內,走的再遠,就會被島民給「請」回去。

  至於半夜逃走,張方平也不是沒想過,但這座島四面環水,張方平是北方人,又不擅操舟......甚至可能連船都找不到。

  所以,這段時間,張方平一直以來都是非常愁的。

  可如今,終於有了兩個本地書生,跟自己關到了一起。

  既然是本地人,張方平想來,必然熟知太湖水文,也應該擅長操舟。

  而跟范仲淹有關係,張方平覺得,這兩人也是可以信任的。

  雖然張方平私人對范仲淹很不滿,但張方平依然相信范仲淹作為天下人望的品德和操守......自己要調查的那些事情,必然不可能跟范仲淹有任何關係。

  所以嘛......張方平覺得,只要找準時機,尋得合適的渡船,三個人要逃出去,其實並不難。

  但,很快的,張方平又失望了。

  因為啊,不管是顧深,還是王單,兩個人都不會操船,更加不識得太湖水路。

  兩個人,一個是富家子弟,出行皆有伴隨,另一個則是連跑一趟蘇州府城都要猶豫好久的書生宅男......誰會這玩意兒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