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凡人之路
第662章 凡人之路
王堯臣的這句話,簡直是絕殺!
要知道,包拯等人那天其實早就已經準備好了,要在殿上狠狠的和張觀等人對上一場。
但是等真正到了殿上的時候,他們面對張觀的氣勢,卻遲疑了片刻。
也正是這片刻的遲疑,導致局勢迅速走向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雖然說,這場朝會最終的結局還是不錯的,朝臣們最後都被震鑷住了,狄青等人順利獲爵,而朝中上下,也對多年固不可變的祖宗之法產生了動搖。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官家動手自傷的前提下的。
所謂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身為『新黨』,他們這些人,讓官家親自上陣去和張觀等人辯駁,已是失職,更論鬧到如此地步?
因此,這場朝會在外人看來,或許是成功的,但是對於這些『新黨」而言,
卻無疑是一場讓他們感到羞愧的朝會。
故而,王堯臣的這句話一出,就連包拯也忍不住有些動容。
沉默了片刻之後,他總算是緩緩道,
「既是如此,我明日具本上奏便是。」
他沒有說聯名,算是自己最後的底線。
當然,文彥博等人,其實也不在乎這些小細節。
籠統的講,其實包拯在「新黨』當中的地位,並沒有比他們高多少,他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受天子的信任,這一路擔任的基本都是要職。
可官場之上,光靠這個是不夠的,想要成為一方勢力的領頭人,要麼得自身的地位夠高,要麼就得是長袖善舞,同時頗有家財。
事實上,『新黨』當中,能對應著這兩者的,就是范仲淹和韓琦。
范仲淹只差一步入中書,韓琦則是官宦世家,本人年輕俊秀,家底豐厚,更兼背後有呂夷簡做靠山,自然受人追捧,
至於包拯,說句不好聽的,眾人看重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范仲淹平時和他走的最近,如今范仲淹不在京城,但卻和包拯信件往來最密,所以眾人才會看重他的意見而已。
聯名不聯名的無所謂,只要包拯肯上這道奏札,就足夠了。
事情辦的差不多了,眾人倒是也不多留,婉拒了包郎中留飯的客氣話,又寒喧了幾句,眾人很快便離去了。
所有人當中,唯有韓琦留到了最後。
應該說,包拯和韓琦兩個人,其實是有過節的,之前的時候,為了爭奪『新黨』領頭人的位置,韓琦宴請包拯,結果,卻被當眾落了面子,二人因此關係進入了相當長的一段冷淡期。
但是,隨著包拯越來越受信任,和范仲淹走的越來越近,韓琦也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
於是,他便開始主動和包拯修復關係。
至於包拯這邊,官場多年,雖然性情未變,但是,也多少明白了幾分人情世故,尤其是近段時間,他們二人同時被調到吏部之後,也算是同僚,往來的多了,當年的疙瘩自然也就慢慢的解開了。
當然,這並不代表,包拯就認可韓琦的性情,打心底里,他仍然覺得韓琦太過熱心於仕宦,甚至於他懷疑,所謂『新黨』的這個名頭,就是韓琦在暗中搞出來的。
只不過,他沒有證據,也不好多說而已。
「韓郎中難道看不出,他們是有所求?」
包拯顯然也知道,韓琦為何留下,待得文彥博等人離去之後,他嘆了口氣,
皺眉開口。
聞言,韓琦搖了搖頭,道。
「包兄,水至清則無魚,文兄他們固然是有自己的打算,但是,於公事之上,卻也說的沒錯,過往朝廷之上,便是被那群遷腐之輩的聲音占的太滿,而我等支持新政之人,總想著靠中書和官家下令,所以,這才使得朝中奸臣作祟。」
「如今,朝中新政大勢已成,我等若再不跟上,未免有愧官家栽培信重。」
包拯有些沉默。
其實,他和韓琦都很清楚,文彥博等人在打什麼主意。
其實這樣不難猜,事到如今,支持新政的青壯年官員數量不少,但是,這次來的官員,卻基本都以言官為主。
自打上次舍人院事件,更準確的說,其實是自台諫合一之後,御史台的日子,就過的大不如往日了。
因為官家有意無意對言路的打壓,導致在很多重大的政務上,御史台收到消息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是木已成舟的事了。
就算是他們提前知曉,然後提出反對,官家也基本都留中不發,然後繼續我行我素。
不是沒有人想過,要大鬧一場,但是,有舍人院事件中幾位同僚的前車之鑑在,大多數人都是口號喊得響亮,實際行動卻沒人敢做,
像是那些本就反對新政的言官,平時還可以刷刷存在感,但是,他們這些本就支持的人,除了歌功頌德,好像也沒什麼可說的。
可問題是,唱讚歌這種事,實在是不符合御史的風格,夸的多了,反而會被認為沒有風骨。
如此狀況下,文彥博這些還在言路當中盤桓的官員,想要獲得功勞遷升,就變得十分困難。
正因如此,他們的表現欲望是最強烈的。
尤其是當這次的消息傳出來之後,雖然軍制改動和他們沒什麼關係,但是,
流民賑撫方式的改變,隨之帶來的,就是地方處理政務方式的轉變,這個過程當中,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
而據小道消息,官家有意派遣言官到各地去監察此類事由。
這可和巡邊御史大不一樣,巡邊御史因涉及到邊軍,所以,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有為嚴重。
但是,賑撫流民,本質上來說屬於民政,因此,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只要事辦的好,完全可以做到既得功勞,又賺名聲。
所以,這才是文彥博等人這次如此熱切的原因所在。
畢竟,御史台中的言官眾多,總不可能都放出去巡視,既是如此,那麼,誰能夠搶先在官家面前露臉,誰最後拿到差事的可能性自然也便大些。
「發心不端,其行如何端正,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大家都是官家首屆恩科的舉子,其實哪怕他們不這麼做,官家也必然會優先考慮他們的。」
搖了搖頭,對於文彥博等人的行為,包拯到底還是覺得難以認同。
見此狀況,韓琦倒是也不和他爭論,只道。
「人各有路,包兄清正令人敬服,可這官場當中,終究大多數人,都不過只是凡人而已,守好自身便是·
聞言,包拯倒是目光微動,看著眼前的韓琦,道。
「這句話說得好,為官者最重要的,便是守好自身,韓郎中,你我-————-共勉
王堯臣的這句話,簡直是絕殺!
要知道,包拯等人那天其實早就已經準備好了,要在殿上狠狠的和張觀等人對上一場。
但是等真正到了殿上的時候,他們面對張觀的氣勢,卻遲疑了片刻。
也正是這片刻的遲疑,導致局勢迅速走向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雖然說,這場朝會最終的結局還是不錯的,朝臣們最後都被震鑷住了,狄青等人順利獲爵,而朝中上下,也對多年固不可變的祖宗之法產生了動搖。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官家動手自傷的前提下的。
所謂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身為『新黨』,他們這些人,讓官家親自上陣去和張觀等人辯駁,已是失職,更論鬧到如此地步?
因此,這場朝會在外人看來,或許是成功的,但是對於這些『新黨」而言,
卻無疑是一場讓他們感到羞愧的朝會。
故而,王堯臣的這句話一出,就連包拯也忍不住有些動容。
沉默了片刻之後,他總算是緩緩道,
「既是如此,我明日具本上奏便是。」
他沒有說聯名,算是自己最後的底線。
當然,文彥博等人,其實也不在乎這些小細節。
籠統的講,其實包拯在「新黨』當中的地位,並沒有比他們高多少,他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受天子的信任,這一路擔任的基本都是要職。
可官場之上,光靠這個是不夠的,想要成為一方勢力的領頭人,要麼得自身的地位夠高,要麼就得是長袖善舞,同時頗有家財。
事實上,『新黨』當中,能對應著這兩者的,就是范仲淹和韓琦。
范仲淹只差一步入中書,韓琦則是官宦世家,本人年輕俊秀,家底豐厚,更兼背後有呂夷簡做靠山,自然受人追捧,
至於包拯,說句不好聽的,眾人看重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范仲淹平時和他走的最近,如今范仲淹不在京城,但卻和包拯信件往來最密,所以眾人才會看重他的意見而已。
聯名不聯名的無所謂,只要包拯肯上這道奏札,就足夠了。
事情辦的差不多了,眾人倒是也不多留,婉拒了包郎中留飯的客氣話,又寒喧了幾句,眾人很快便離去了。
所有人當中,唯有韓琦留到了最後。
應該說,包拯和韓琦兩個人,其實是有過節的,之前的時候,為了爭奪『新黨』領頭人的位置,韓琦宴請包拯,結果,卻被當眾落了面子,二人因此關係進入了相當長的一段冷淡期。
但是,隨著包拯越來越受信任,和范仲淹走的越來越近,韓琦也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
於是,他便開始主動和包拯修復關係。
至於包拯這邊,官場多年,雖然性情未變,但是,也多少明白了幾分人情世故,尤其是近段時間,他們二人同時被調到吏部之後,也算是同僚,往來的多了,當年的疙瘩自然也就慢慢的解開了。
當然,這並不代表,包拯就認可韓琦的性情,打心底里,他仍然覺得韓琦太過熱心於仕宦,甚至於他懷疑,所謂『新黨』的這個名頭,就是韓琦在暗中搞出來的。
只不過,他沒有證據,也不好多說而已。
「韓郎中難道看不出,他們是有所求?」
包拯顯然也知道,韓琦為何留下,待得文彥博等人離去之後,他嘆了口氣,
皺眉開口。
聞言,韓琦搖了搖頭,道。
「包兄,水至清則無魚,文兄他們固然是有自己的打算,但是,於公事之上,卻也說的沒錯,過往朝廷之上,便是被那群遷腐之輩的聲音占的太滿,而我等支持新政之人,總想著靠中書和官家下令,所以,這才使得朝中奸臣作祟。」
「如今,朝中新政大勢已成,我等若再不跟上,未免有愧官家栽培信重。」
包拯有些沉默。
其實,他和韓琦都很清楚,文彥博等人在打什麼主意。
其實這樣不難猜,事到如今,支持新政的青壯年官員數量不少,但是,這次來的官員,卻基本都以言官為主。
自打上次舍人院事件,更準確的說,其實是自台諫合一之後,御史台的日子,就過的大不如往日了。
因為官家有意無意對言路的打壓,導致在很多重大的政務上,御史台收到消息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是木已成舟的事了。
就算是他們提前知曉,然後提出反對,官家也基本都留中不發,然後繼續我行我素。
不是沒有人想過,要大鬧一場,但是,有舍人院事件中幾位同僚的前車之鑑在,大多數人都是口號喊得響亮,實際行動卻沒人敢做,
像是那些本就反對新政的言官,平時還可以刷刷存在感,但是,他們這些本就支持的人,除了歌功頌德,好像也沒什麼可說的。
可問題是,唱讚歌這種事,實在是不符合御史的風格,夸的多了,反而會被認為沒有風骨。
如此狀況下,文彥博這些還在言路當中盤桓的官員,想要獲得功勞遷升,就變得十分困難。
正因如此,他們的表現欲望是最強烈的。
尤其是當這次的消息傳出來之後,雖然軍制改動和他們沒什麼關係,但是,
流民賑撫方式的改變,隨之帶來的,就是地方處理政務方式的轉變,這個過程當中,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
而據小道消息,官家有意派遣言官到各地去監察此類事由。
這可和巡邊御史大不一樣,巡邊御史因涉及到邊軍,所以,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有為嚴重。
但是,賑撫流民,本質上來說屬於民政,因此,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只要事辦的好,完全可以做到既得功勞,又賺名聲。
所以,這才是文彥博等人這次如此熱切的原因所在。
畢竟,御史台中的言官眾多,總不可能都放出去巡視,既是如此,那麼,誰能夠搶先在官家面前露臉,誰最後拿到差事的可能性自然也便大些。
「發心不端,其行如何端正,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大家都是官家首屆恩科的舉子,其實哪怕他們不這麼做,官家也必然會優先考慮他們的。」
搖了搖頭,對於文彥博等人的行為,包拯到底還是覺得難以認同。
見此狀況,韓琦倒是也不和他爭論,只道。
「人各有路,包兄清正令人敬服,可這官場當中,終究大多數人,都不過只是凡人而已,守好自身便是·
聞言,包拯倒是目光微動,看著眼前的韓琦,道。
「這句話說得好,為官者最重要的,便是守好自身,韓郎中,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