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朕替先帝彌補過失
第248章 朕替先帝彌補過失
深夜,立政殿。
寬闊的鳳榻上,李治靠在榻壁,單手樓著武媚娘,手指輕輕撫摸著她光滑細膩的肩膀。
「媚娘,你聽說過李君羨這個人嗎?」
武媚娘原本愜意的靠在李治肩膀上,鳳目微閉,聽到此話,條地睜眼。
「九郎,你怎麼忽然提起他?」
李治緩緩道:「他的兒子來長安了,明天有可能會告御狀,為李君羨平反。」
武媚娘眸光輕閃,仰頭道:「九郎,你打算幫李君羨平反嗎?』
李治道:「這世上總要有個是非對錯,李君羨比吳王還冤,總不能因為先帝所斷,就讓他一直冤下去。」
武媚娘早瞧出李治對先帝的孝不過停留在表面,實際上對先帝並沒有那麼尊崇,故而並不奇怪。
她奇怪的是李治怎麼會知道李義元的事?
難道是司宮台查探到的?
次日清晨,武媚娘伺候李治穿衣後,將他送出殿外,
等李治走遠,她才回到殿內,命人將張多海喊了過來,淡淡道:「讓你辦的差事,你可辦好了?」
張多海陪笑道:「回殿下,那李義元實在是冥頑不靈,臣實在勸不動他,後來臣便想著,利用長孫無忌來對付他。」
「長孫無忌?」武媚娘眼角一跳。
張多海急忙道:「臣琢磨著,長孫無忌也不希望此事鬧大,故而派人告訴他,希望他設法阻止,誰知——.」
武媚娘冷冷道:「誰知他告訴了陛下。」」
「什麼,他告訴了聖人嗎?」張多海一。
武媚娘眼中閃過一道煞氣,站起身來,「啪」的一聲,甩手給了張多海一耳光。
「你這胖廝,竟敢擅作主張!」她語氣森然道。
張多海急忙跪在地上,伸出腦袋,用力吹著武媚娘剛才打他的那隻手,
道:「殿下請息怒,別打疼了手,臣自罰便是。」
吹了一會後,兩隻手用力扇打著自己耳光。
張多海一張胖臉彈性十足,武媚娘一巴掌下來,還真有點手疼,見他扇了自己二十多耳光後,冷冷道:「夠了。」
張多海額頭貼在地上,道:「臣辦事不利,請殿下責罰。」
武媚娘俯視著他,道:「你以為吾生氣,僅僅是因為你辦事不利嗎?」
張多海愣了一下,不敢吱聲。
武媚娘道:「你是怎麼告訴長孫無忌的?」
「臣派人讓他一名外出的家僕聽到了此事。」
武媚娘哼道:「長孫無忌如此精明之人,會瞧不出是別人故意讓他知道?」
這「他知道後,就會覺得吾想繼續對付他,你懂嗎?」
張多海稍稍抬起頭,吶吶道:「可他如今不過是個平民,就算知道了,
也不敢報復吧。」
武媚娘一腳踢在他肩膀上,怒道:「愚蠢,你以為我怕的是他?我早已和陛下承諾,以後不會主動對付他,你這是讓我對陛下失言!」
張多海渾身一顫,又將頭貼回地面。
武媚娘胸口起伏,喘了幾口氣,道:「你也知道長孫無忌現在是平民,
吾堂堂皇后,再去對付他,豈不惹人恥笑?陛下知道後,也會覺得我小肚雞腸!」
張多海低聲道:「臣知錯了—————」
武媚娘正要繼續訓斥,一陣低沉的鼓聲忽然響起。
這是登聞鼓的聲音。
武媚娘走到門口,遙望著朱雀門方向,心道:「李義元果然來告狀了。」
李義元邁著沉重的步伐,穿過承天門,繞過太極殿,終於來到了兩儀殿殿內原本正在商議正日假期內,發生的政務,此刻卻被打斷,
滿朝文武都一言不發,默默望著他進入大殿,
李義元抬頭警了眼寶座台方向,只把皇帝的輪廓瞧個大概,便跪在地上,叩首道:「草民李義元,拜見陛下。」
李治抬手道:「起來吧,你既然擊登聞鼓,定是有冤情了。』
李義元咬了咬牙,道:「回陛下,草民是李君羨之子,家父因女主武王的言,含冤受死。草民聽說當今聖人仁德寬厚,不信言,這才冒死擊鼓,只盼能為父申冤,雖死無悔!」
群臣聽到此話,都住了。
李君羨的冤情,上次討論女主武王時,便已有了定論,按理來說,應該為李君羨平反。
然而此案是太宗皇帝定的案子。
當今聖人仁孝,是否願為一樁冤案,質疑太宗皇帝的決定,誰也拿不準一時間,朝堂陷入了安靜,針落可聞,大臣們屏氣凝神,誰也沒有做聲。
突然間,一道消瘦的人影走了出來,拱手道:「臣懇請陛下,為李君羨平反。」
眾大臣瞧見此人出列,先是異,隨即又琢磨過味來,對他支持李義元的行為,能夠理解。
此人正是與李義元有類似遭遇的吳王李吉。
今日是正日後第一個朝會,規模和朔望朝一樣,故而李吉也有資格朝參。
李貞見侄兒插手此事,也不好坐視不管,當即跟著出列。
「陛下,先帝處置李君羨,是因有人造謠,當時先帝病勢沉重,難免犯下錯誤,陛下若是能幫先帝彌補過失,以先帝的英明神武,只會高興才是。」
李慎跟著出列,道:「臣附議。」當即又有幾名宗室出列附議。
李治緩緩站起身,道:「越王之言有理。君王也會犯錯,當初魏徵就多次指出先帝過失,先帝反而非常喜悅。相信先帝在天之靈,得知此事後,也會欣然同意。」
群臣見皇帝表態,也紛紛出列支持。
這事和吳王李恪的冤案不同,不需得罪任何人,故而大殿內的所有大臣,都表示附議。
李治當即裁決,命大理寺聯合刑部,給李君羨的冤案平反。
另外還當朝宣布由李義元繼承李君羨的郡公爵位。
李義元喜極而泣,叩首謝恩,離開大殿時,恍若夢中。
此事議定後,朝會繼續進行。
隨著各項事務一一商議完畢,長孫詮越來越緊張。
這時,輪到燕然副都護周智度匯報漠北之事。
李治聽他說完後,問道:「漠北最近可有什麼特別的事發生嗎?」
周智度愣了一下,道:「回陛下,除了部落增多了一些外,並無特別之事。」
李治沒好氣道:「部落忽然增多,不就是奇怪的事嗎?可查清增加的部落,都是哪族的胡人?」
周智度忙道:「回陛下,都是鐵勒人。」
李治道:「都從哪裡來的?」
周智度道:「應該是之前流離失所的小部落,重新返回漠北。
韓王李元嘉忽然出列,道:「薛將軍當初平叛時,只針對鐵勒九大部落,小部落並未受影響,何來流離失所的說法?會不會是鐵勒九姓部落,悄悄回到漠北?」
周智度道:「不會啊,臣派人打探過,他們已西遷到謙河流域,正在和本地的戛斯部征戰,搶奪他們的水草,並無東歸跡象。」
李元嘉拱手道:「陛下,既然不是鐵勒部,很可能是其他胡族,假冒鐵勒部。臣以為應該查清此事,驅逐他們,否則會影響到本朝商人在漠北的利益。」
李治目光看向周智度,道:「周卿,你以為韓王所言如何?」
周智度忙道:「如果真是其他部落偽裝成鐵勒部,臣一定查清此事,驅逐他們!」
李治點頭道:「很好,朕等著你的消息。」
此事完畢後,上官儀出列,奏請在太府寺新設一個機構,名為「質櫃所」,在各州縣設立官營質櫃,允許百姓們低息借貸。
這正是李弘與東宮官員們研究出的方案,在李弘堅持下,利息非常低不到一分。
李治已經看過方案,並且同意,只加了一條,讓御史台和戶部官員監督此事,防止有官員以公謀私,藉機賺錢,
上官儀兼任太子詹事,所以由他提出此事,最為合適。
群臣都知道此事是太子所謀,無人反對。
李治當即同意了此事,先挑選十個大州,設立質庫所,以觀後效。
眼瞧大事基本都商議完畢,長孫詮終於出列,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啟奏。」
群臣早已聽聞免除役的消息,見他出列,心中皆是一驚。
李治道:「講!」
長孫詮拱手道:「陛下,這兩年來,魯城縣以招募民力之法,代替徵召民力,效果顯著,極受百姓推崇,臣以為可將此策,推至全國。」
話音剛落,立刻有好幾名官員出列反對。
長孫詮側頭看去,反對之人中有盧承慶、杜正倫、于志寧、李、尉遲恭、程知節等人。
若是一般官員,見到這麼多重量級大員反對自己,必定沒有勇氣再堅持己見。
長孫詮卻絲毫不懼,因為這些出列的人,都在長孫無忌的意料之中。
畫會的一番布置,也成功奏效,閻立本穩穩坐在席上,並無起身的意思。
這也讓長孫詮多了幾分信心。
盧承慶最先發難,道:「長孫縣尉,役自夏商周便存在,至秦漢成為常制,乃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怎能說取消就取消。」
杜正倫道:「我知道駙馬是為民考慮,可你想過沒有,取消役,國家將增加多少財政支出,到時國庫入不敷出,只能增稅,於民未必有利!」
長孫詮道:「在下計算過,魯城縣取消役後,財政支出確實增多,但民眾收入卻增加的更多。就算將來增加賦稅,百姓們也不會抱怨。」
杜正倫若有所思道:「你的意思是說,就算多增稅,百姓們多出的收入,減去這些賦稅,也有盈餘?」
長孫詮道:「正是如此,而且役免除後,還會從其他方式,為國家增加收入。」
杜正倫道:「不知有哪些方式?」
長孫詮道:「第一個是商稅,這兩年來,魯城縣商業發展大幅增加,商稅增加了近五成。」
杜正倫與盧承慶對視一眼,似乎都被說動了一些。
長孫詮接著道:「第二,魯城縣新生人口,遠勝其他州縣,十五年後,
田稅也會大幅增加。」
杜盧二人聽到此處,都沒有再開口,
于志寧忽然道:「若是役取消,將來修建各種工事,豈不要花費大量的額外支出?」
閻立本道:「話是如此,不過與之相對的,百姓免受徵調,便能專心打理良田,增加產出。這些錢可以從賦稅中收回來,對吧,長孫縣尉。」
長孫詮沒想到閻立本不僅不反對,竟還幫自己說話,心中大喜,
道:「正是如此。」
閻立本身為工部尚書,負責的就是全國大項工事,他既然這麼說,于志寧也不好反對了。
李道:「請問長孫縣尉,若是取消役,戰爭時期,如何輸送物資,
也是用錢招募民力嗎?」
他的語氣很溫和,不像質問,更像是商量。
長孫詮拱手道:「回李將軍,下官以為,可以保留一部分雜役,取名『兵役』」,戰時徵調。戰後,由朝廷給受征百姓一部分補償。」
如此一來,對軍隊來說,與原來徵調的民力並無分別。
李與尉遲恭,程知節用眼神交流了一會後,三人都退了回去。
于志寧反應很快,見他們退回躡席,也緊跟著退下。
如此一來,反對之人都被說服,其他如李義府、上官儀等人都知道皇帝支持此事,自不會反對。
李治環視一圈,見無人再反對,暗暗點頭:「讓長孫無忌幫長孫詮謀劃此事,果然是個正確決定。」
「諸卿既無異議,那就依長孫縣尉之言,在全國取消正役,只保留兵役。」他大聲宣布。
長孫詮又道:「陛下,臣以為可循序漸進,先在河北道施行,若無問題,再推行其他九道。」
李治道:「准奏。」
眾大臣見他如此謹慎,原本還有幾分質疑的大臣,也暗暗點頭。
此事奏畢,再無大臣出列上奏。
李治喊了聲「退朝」,從側門離開大殿。
新年的第一場朝會,就此結束。
深夜,立政殿。
寬闊的鳳榻上,李治靠在榻壁,單手樓著武媚娘,手指輕輕撫摸著她光滑細膩的肩膀。
「媚娘,你聽說過李君羨這個人嗎?」
武媚娘原本愜意的靠在李治肩膀上,鳳目微閉,聽到此話,條地睜眼。
「九郎,你怎麼忽然提起他?」
李治緩緩道:「他的兒子來長安了,明天有可能會告御狀,為李君羨平反。」
武媚娘眸光輕閃,仰頭道:「九郎,你打算幫李君羨平反嗎?』
李治道:「這世上總要有個是非對錯,李君羨比吳王還冤,總不能因為先帝所斷,就讓他一直冤下去。」
武媚娘早瞧出李治對先帝的孝不過停留在表面,實際上對先帝並沒有那麼尊崇,故而並不奇怪。
她奇怪的是李治怎麼會知道李義元的事?
難道是司宮台查探到的?
次日清晨,武媚娘伺候李治穿衣後,將他送出殿外,
等李治走遠,她才回到殿內,命人將張多海喊了過來,淡淡道:「讓你辦的差事,你可辦好了?」
張多海陪笑道:「回殿下,那李義元實在是冥頑不靈,臣實在勸不動他,後來臣便想著,利用長孫無忌來對付他。」
「長孫無忌?」武媚娘眼角一跳。
張多海急忙道:「臣琢磨著,長孫無忌也不希望此事鬧大,故而派人告訴他,希望他設法阻止,誰知——.」
武媚娘冷冷道:「誰知他告訴了陛下。」」
「什麼,他告訴了聖人嗎?」張多海一。
武媚娘眼中閃過一道煞氣,站起身來,「啪」的一聲,甩手給了張多海一耳光。
「你這胖廝,竟敢擅作主張!」她語氣森然道。
張多海急忙跪在地上,伸出腦袋,用力吹著武媚娘剛才打他的那隻手,
道:「殿下請息怒,別打疼了手,臣自罰便是。」
吹了一會後,兩隻手用力扇打著自己耳光。
張多海一張胖臉彈性十足,武媚娘一巴掌下來,還真有點手疼,見他扇了自己二十多耳光後,冷冷道:「夠了。」
張多海額頭貼在地上,道:「臣辦事不利,請殿下責罰。」
武媚娘俯視著他,道:「你以為吾生氣,僅僅是因為你辦事不利嗎?」
張多海愣了一下,不敢吱聲。
武媚娘道:「你是怎麼告訴長孫無忌的?」
「臣派人讓他一名外出的家僕聽到了此事。」
武媚娘哼道:「長孫無忌如此精明之人,會瞧不出是別人故意讓他知道?」
這「他知道後,就會覺得吾想繼續對付他,你懂嗎?」
張多海稍稍抬起頭,吶吶道:「可他如今不過是個平民,就算知道了,
也不敢報復吧。」
武媚娘一腳踢在他肩膀上,怒道:「愚蠢,你以為我怕的是他?我早已和陛下承諾,以後不會主動對付他,你這是讓我對陛下失言!」
張多海渾身一顫,又將頭貼回地面。
武媚娘胸口起伏,喘了幾口氣,道:「你也知道長孫無忌現在是平民,
吾堂堂皇后,再去對付他,豈不惹人恥笑?陛下知道後,也會覺得我小肚雞腸!」
張多海低聲道:「臣知錯了—————」
武媚娘正要繼續訓斥,一陣低沉的鼓聲忽然響起。
這是登聞鼓的聲音。
武媚娘走到門口,遙望著朱雀門方向,心道:「李義元果然來告狀了。」
李義元邁著沉重的步伐,穿過承天門,繞過太極殿,終於來到了兩儀殿殿內原本正在商議正日假期內,發生的政務,此刻卻被打斷,
滿朝文武都一言不發,默默望著他進入大殿,
李義元抬頭警了眼寶座台方向,只把皇帝的輪廓瞧個大概,便跪在地上,叩首道:「草民李義元,拜見陛下。」
李治抬手道:「起來吧,你既然擊登聞鼓,定是有冤情了。』
李義元咬了咬牙,道:「回陛下,草民是李君羨之子,家父因女主武王的言,含冤受死。草民聽說當今聖人仁德寬厚,不信言,這才冒死擊鼓,只盼能為父申冤,雖死無悔!」
群臣聽到此話,都住了。
李君羨的冤情,上次討論女主武王時,便已有了定論,按理來說,應該為李君羨平反。
然而此案是太宗皇帝定的案子。
當今聖人仁孝,是否願為一樁冤案,質疑太宗皇帝的決定,誰也拿不準一時間,朝堂陷入了安靜,針落可聞,大臣們屏氣凝神,誰也沒有做聲。
突然間,一道消瘦的人影走了出來,拱手道:「臣懇請陛下,為李君羨平反。」
眾大臣瞧見此人出列,先是異,隨即又琢磨過味來,對他支持李義元的行為,能夠理解。
此人正是與李義元有類似遭遇的吳王李吉。
今日是正日後第一個朝會,規模和朔望朝一樣,故而李吉也有資格朝參。
李貞見侄兒插手此事,也不好坐視不管,當即跟著出列。
「陛下,先帝處置李君羨,是因有人造謠,當時先帝病勢沉重,難免犯下錯誤,陛下若是能幫先帝彌補過失,以先帝的英明神武,只會高興才是。」
李慎跟著出列,道:「臣附議。」當即又有幾名宗室出列附議。
李治緩緩站起身,道:「越王之言有理。君王也會犯錯,當初魏徵就多次指出先帝過失,先帝反而非常喜悅。相信先帝在天之靈,得知此事後,也會欣然同意。」
群臣見皇帝表態,也紛紛出列支持。
這事和吳王李恪的冤案不同,不需得罪任何人,故而大殿內的所有大臣,都表示附議。
李治當即裁決,命大理寺聯合刑部,給李君羨的冤案平反。
另外還當朝宣布由李義元繼承李君羨的郡公爵位。
李義元喜極而泣,叩首謝恩,離開大殿時,恍若夢中。
此事議定後,朝會繼續進行。
隨著各項事務一一商議完畢,長孫詮越來越緊張。
這時,輪到燕然副都護周智度匯報漠北之事。
李治聽他說完後,問道:「漠北最近可有什麼特別的事發生嗎?」
周智度愣了一下,道:「回陛下,除了部落增多了一些外,並無特別之事。」
李治沒好氣道:「部落忽然增多,不就是奇怪的事嗎?可查清增加的部落,都是哪族的胡人?」
周智度忙道:「回陛下,都是鐵勒人。」
李治道:「都從哪裡來的?」
周智度道:「應該是之前流離失所的小部落,重新返回漠北。
韓王李元嘉忽然出列,道:「薛將軍當初平叛時,只針對鐵勒九大部落,小部落並未受影響,何來流離失所的說法?會不會是鐵勒九姓部落,悄悄回到漠北?」
周智度道:「不會啊,臣派人打探過,他們已西遷到謙河流域,正在和本地的戛斯部征戰,搶奪他們的水草,並無東歸跡象。」
李元嘉拱手道:「陛下,既然不是鐵勒部,很可能是其他胡族,假冒鐵勒部。臣以為應該查清此事,驅逐他們,否則會影響到本朝商人在漠北的利益。」
李治目光看向周智度,道:「周卿,你以為韓王所言如何?」
周智度忙道:「如果真是其他部落偽裝成鐵勒部,臣一定查清此事,驅逐他們!」
李治點頭道:「很好,朕等著你的消息。」
此事完畢後,上官儀出列,奏請在太府寺新設一個機構,名為「質櫃所」,在各州縣設立官營質櫃,允許百姓們低息借貸。
這正是李弘與東宮官員們研究出的方案,在李弘堅持下,利息非常低不到一分。
李治已經看過方案,並且同意,只加了一條,讓御史台和戶部官員監督此事,防止有官員以公謀私,藉機賺錢,
上官儀兼任太子詹事,所以由他提出此事,最為合適。
群臣都知道此事是太子所謀,無人反對。
李治當即同意了此事,先挑選十個大州,設立質庫所,以觀後效。
眼瞧大事基本都商議完畢,長孫詮終於出列,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啟奏。」
群臣早已聽聞免除役的消息,見他出列,心中皆是一驚。
李治道:「講!」
長孫詮拱手道:「陛下,這兩年來,魯城縣以招募民力之法,代替徵召民力,效果顯著,極受百姓推崇,臣以為可將此策,推至全國。」
話音剛落,立刻有好幾名官員出列反對。
長孫詮側頭看去,反對之人中有盧承慶、杜正倫、于志寧、李、尉遲恭、程知節等人。
若是一般官員,見到這麼多重量級大員反對自己,必定沒有勇氣再堅持己見。
長孫詮卻絲毫不懼,因為這些出列的人,都在長孫無忌的意料之中。
畫會的一番布置,也成功奏效,閻立本穩穩坐在席上,並無起身的意思。
這也讓長孫詮多了幾分信心。
盧承慶最先發難,道:「長孫縣尉,役自夏商周便存在,至秦漢成為常制,乃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怎能說取消就取消。」
杜正倫道:「我知道駙馬是為民考慮,可你想過沒有,取消役,國家將增加多少財政支出,到時國庫入不敷出,只能增稅,於民未必有利!」
長孫詮道:「在下計算過,魯城縣取消役後,財政支出確實增多,但民眾收入卻增加的更多。就算將來增加賦稅,百姓們也不會抱怨。」
杜正倫若有所思道:「你的意思是說,就算多增稅,百姓們多出的收入,減去這些賦稅,也有盈餘?」
長孫詮道:「正是如此,而且役免除後,還會從其他方式,為國家增加收入。」
杜正倫道:「不知有哪些方式?」
長孫詮道:「第一個是商稅,這兩年來,魯城縣商業發展大幅增加,商稅增加了近五成。」
杜正倫與盧承慶對視一眼,似乎都被說動了一些。
長孫詮接著道:「第二,魯城縣新生人口,遠勝其他州縣,十五年後,
田稅也會大幅增加。」
杜盧二人聽到此處,都沒有再開口,
于志寧忽然道:「若是役取消,將來修建各種工事,豈不要花費大量的額外支出?」
閻立本道:「話是如此,不過與之相對的,百姓免受徵調,便能專心打理良田,增加產出。這些錢可以從賦稅中收回來,對吧,長孫縣尉。」
長孫詮沒想到閻立本不僅不反對,竟還幫自己說話,心中大喜,
道:「正是如此。」
閻立本身為工部尚書,負責的就是全國大項工事,他既然這麼說,于志寧也不好反對了。
李道:「請問長孫縣尉,若是取消役,戰爭時期,如何輸送物資,
也是用錢招募民力嗎?」
他的語氣很溫和,不像質問,更像是商量。
長孫詮拱手道:「回李將軍,下官以為,可以保留一部分雜役,取名『兵役』」,戰時徵調。戰後,由朝廷給受征百姓一部分補償。」
如此一來,對軍隊來說,與原來徵調的民力並無分別。
李與尉遲恭,程知節用眼神交流了一會後,三人都退了回去。
于志寧反應很快,見他們退回躡席,也緊跟著退下。
如此一來,反對之人都被說服,其他如李義府、上官儀等人都知道皇帝支持此事,自不會反對。
李治環視一圈,見無人再反對,暗暗點頭:「讓長孫無忌幫長孫詮謀劃此事,果然是個正確決定。」
「諸卿既無異議,那就依長孫縣尉之言,在全國取消正役,只保留兵役。」他大聲宣布。
長孫詮又道:「陛下,臣以為可循序漸進,先在河北道施行,若無問題,再推行其他九道。」
李治道:「准奏。」
眾大臣見他如此謹慎,原本還有幾分質疑的大臣,也暗暗點頭。
此事奏畢,再無大臣出列上奏。
李治喊了聲「退朝」,從側門離開大殿。
新年的第一場朝會,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