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得干點正事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90章 得干點正事了

  在八零年八月份,特區終於成立了。一下四個城市定為特區,特區實行減免所得稅政策,招中外合資企業,也招獨立經營的企業。

  特區生產的出口產品,除了一些特定的商品外,都免徵稅收,要徵稅的也就是菸酒之類的。

  江成在深圳的食品廠生產的丸子,只要出運費就可以運到香江和彎島了。另外就是來這邊投資的,土地跟白送沒有區別。主要是想外商來投資帶動就業,增加外匯收入,土地出讓金這筆錢都沒想過要掙。

  除了深圳,其他三個特區分別是珠海,汕頭和廈門。都是海口城市,從香江運輸貨物也容易。

  不過江成沒打算在其他三個城市都開工廠,最少食品廠目前沒打算開了。他的丸子銷售渠道有限制,國內的市場還做不了,光這個東西保質期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現在國內除了一些領導家裡可能有冰箱,普通老百姓連冰箱都沒有。江成的丸子可沒添加什麼防腐劑之類的東西,如果不冷藏的話,幾天就壞了。

  所以深圳的一家食品廠就夠江成的產量了,但其他三個城市,『江東來』商超還是要開過去的。

  只是把商超開過去不難,難的是江成一開始也不懂特區的政策。以為特區內就可以自由買賣了,在這邊生活,有錢就什麼都可以幹了。

  沒想到光接手食品加工廠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糧食的購買還是需要票證。

  當然了,既然要招商,自然上面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這就出現一個企業統購糧,也就是企業招了多少人,就可以去申報需要多少糧食。

  並不是你想買多少就買多少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江成想提供免費餐還實現不了。

  好在江成不是正了八經的香江人,可以購買黎川墾殖場那邊的糧食。但這樣的話,『江東來』商超那邊,想擺脫外匯採購很麻煩。

  除非『江東來』的食品區域,糧食,油,還有肉什麼的都實現高價策略。否則『江東來』要採購東西,要平價的話,人家只要外匯。不給外匯,加錢都可能不賣。

  而用外匯購買,走的卻是國內的匯率,很吃虧。

  泮溪酒家是香江過羅湖橋到深圳的第一間酒家,從香江來這邊的江商吃的第一頓飯基本都是在哪裡。

  而能從香江到國內投資的商人,現在空手套白狼的少,基本上都是衝著免稅免土地轉讓金來的。來這邊的基本都是要建廠的人,自然也是有錢的人。

  但一些來看看的江商人,到了飯店因為沒有糧票,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吃飯。非得到了深圳,然後去找招商單位那邊吃接待餐。

  就算是辦廠了,也要核實招工人數,開證明買一些糧食。而且只能買到糧食,香江商人沒有糧票,以後來深圳也只能在廠里吃飯,去飯店依然買不到飯吃。

  江成可以用墾殖場那邊採購來的糧食給工廠和職工弄免費的工作餐,這算是一種福利了。但拿糧食要是拿到要開業的商超去賣,不用糧票又不高價賣的話,墾殖場那邊的糧食肯定支持不住。

  而賣高價糧,又違背了江成的初衷。他搞『江東來』的目的不是為了掙錢,雖然在傳統行業里也的確很掙錢。在香江除了海外訂單,也就房地產比商超掙錢了。

  另外就是香江的金融行業,這個來錢也快,但不穩定。而商場超市,是一個穩定並且一直需要的行業。

  哪怕是在後世的網際網路時代,網購和外賣跑腿什麼的對實體行業造成了很大衝擊,商場超市還是堅挺的住的。

  畢竟平時生活購物也不可能全部依靠網購,而且網購也沒質量保障。

  虧本的生意就算江成有錢也不願意做,又不想延遲『江東來』商超開業,江成打算該活動活動了。

  最近這幾年隨身空間基本上都用在玩樂上面了,也是時候干一點正事了。

  香江的『江東來』最牛的是採購部,因為香江本身就是一個物資需要進口的地方。基本上沒有什麼可開發的資源,在後世的香江物價高,什麼都依靠進口很有關係。

  在香江你只會聽到有什麼品牌做的不錯,是看不到有什麼原材料特產的。比如東北有五常大米,山西有煤礦之類的。而在香江,就算有什麼特產,也只是進口來材料加工後的成品而已。

  如果說特產,現在『江東來』的各種品種丸子就是特產。一些經常去海外做生意的香江人,現在回到香江,就要買一些『江東來』的丸子吃。食材用料真實,口感地道。


  就是因為保質期問題,加上國際上的冷藏運輸不發達,出了香江還真吃不到這一口丸子。

  不過最近這一年在灣島做生意的香江人算是不用惦記這一口了,『江東來』的直營店丸子開到了灣島,生意還過的去。

  生產丸子,需要大量的麵粉。剛開始江成是在香江本地採購,但香江的大米和麵粉是採購國內的。

  國內的糧食價格在國際上其實沒什麼優勢,香江從國內進口大米,是因為沒有什麼運輸成本,火車直接就可以運輸過來。

  國內的麵粉是在不到兩毛錢一斤的價格,一噸是三百八十多塊人民幣。大米在一毛八一斤,一噸是三百六十塊錢。

  江成讓採購員去調查國際上的大米價格,光查價格的話不需要實地考察,很多外貿公司能查到資料。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不算運輸成本的話,其實在這個年代有四個國家的大米其實很便宜。

  最便宜的是印度,不過印度大米的品質不太好,價格是一百三十美刀左右,按照目前國內還沒變動的匯率,也不過是二百塊人民幣不到。

  其次就是泰國了,一百三十五美刀一噸,哪怕是便宜的品質大米,質量也比其他國家要好。

  剩餘的就是美利堅和巴基斯坦了,巴基斯坦完全可以直接排除。價格是比國內的便宜,但跟其他幾個國家比沒有優勢,不過周邊的國家會購買巴基斯坦的大米,這年代的運輸成本不低。

  就拿泰國來說,合算的價格是二百塊人民幣,比國內便宜一百五十塊。但每噸運輸的燃油成本,裝卸貨物,還有需要儲存糧食的倉庫成本,等於也就是港口費用。

  另外海運基本上都有保險費用的,根據物品的成本來計算比例的。

  綜合下來,每噸大米從泰國運輸到國內,成本得八十多塊人民幣。而且這還得是國家部門採購,私人購買,除非就免稅政策,否則加上一筆稅,就沒有多少利潤了。

  但就算如此,進口泰國那邊的大米,都比國內目前便宜。何況要是江成去泰國溜達一趟,只要在那邊租一個港口倉庫,買個十萬噸大米,能省一千五百多萬呢。

  不過聽上去是多,但一千五百萬在香江還只能是購買一套豪華別墅。頂級的別墅可能還買不到,江成在九龍區建設的星級酒店更不用說了,連地皮都購買不到。

  但沒有辦法,江成主要還是想要大量的大米在自己的空間裡,只要買一次也就夠了。就算捨得多花一千多萬,真正從泰國那邊運輸過來,還要準備大量的倉庫存放。

  那麼多糧食要是運輸到國內來,會出現很多問題,用空間存放是最省事的。

  除了大米,其他國家的肉和各類糧食食品都要採購。國內目前並不光是糧食需要票證,沒有票證,基本上在經濟特區依然買不到什麼東西。

  目前能吸引很多香江商人過來,那是人家的產業結構不一樣,人家是衝著企業免稅,土地不要錢過來的。

  找國內代工連建廠費用都不需要,但商人是逐利的,自己來深圳建廠,除了一個幾十萬的工廠費用。招工的工人工資,一個幾百人的工廠只要香江幾十個人的工資。

  就這樣說吧,目前在深圳建廠招工,連香江十分之一的成本都不要。

  服裝,玩具,還有一些組裝產品,根本不用擔心原材料的問題。偏偏江成搞的是零售行業,貨源很重要。

  如果放開了賣,十萬噸大米,是不夠四個經濟特區購買的。但就光這幾毛錢一斤的東西,就要上千萬。糧食類的可不光是大米,可是有幾十個品種。

  江成算了一下,真要什麼東西都這樣囤貨的話。還真~~依然傷不了江成財富上的筋骨,實在是香江的房子這些年暴漲了十多倍,光房租掙的都比他賣丸子的多,錢根本花不光。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在七零年代初,也就是江成剛到香港的時候,雖然大家的工資才幾百一個月。但一套二三百尺的房子也不過是二三萬,努力幾年再問朋友借一點,還是買的起房子的。

  但到了後面那些打工人掙的錢趕不上房價的增長了,很多香江人只能租房子住。可香江的房租真不便宜,江成當年租那麼差的地方,都要幾百塊。

  等於是一個二十多平米的房屋,在七二年就要香江人平均工資的百分之四十了。所以在香江經常看見一間房屋內住六七個人的,一個人在香江住二十多平的房子,那是混的不錯的人。

  現在別看香江的工資平均都在三千多塊了,但是房子價格動不動就二三十萬了,買一套房子得普通人不吃不喝最少七八年。關鍵是七八年內,房子還在漲。


  所以在香江要是沒有技術光打工,靠一個人的努力現在很難買房子,得夫妻兩個一起努力。

  其實在兩年前香江也推出了新的計劃,叫『居者有其屋』。計劃是早就制定了,但這是房屋,計劃出來後,得先建設一批房屋。等房屋建設好後,才正式開始推行。

  在兩年前推出了很多公屋出售,都是小戶型的,一套只要十二萬香江幣左右。是市場房價的一半,很多人得憑藉一些證明才能購買。

  而且第一批房子基本上是一出現就賣光了,香江的剛需很多,國內這些年來的人太多了。十幾歲的姑娘為了有房子住,嫁給香江四五十歲的都有。

  第一批房子出來的時候,弄虛作假的很多,很多條件達不到的也去買。也讓一些黃牛看到了商機,那些沒錢沒條件購買的,被一些黃牛包裝了一些,弄了一些假的信息資料。

  然後買來房子,光出租給別人,也要不了多久就能掙回來了。

  江成是不屑那樣去做,以前是沒錢才分批買了很多成品房。現在如果只是為了出租掙房租,沒必要刻意去買房子了。因為從別人手上買來,再便宜也沒房產商自己開發掙錢。

  深圳在成為經濟特區後,幾乎每天都有大量外來人員到這邊來。在八月份,江成就安排人從香江去深圳談判,準備接管在深圳的加工廠。

  加工廠那邊的人員,願意留下的就簽署新的勞務合同。不願意的就離開,製造丸子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又是流水線模式。招來的新人基本半天時間就能操作起來了,所以哪怕全部走光都沒有問題。

  而在工廠那邊的廠長負責人和一些領導班子,他們是提出希望進行中香合資。覺得沒必要折騰,反正接手了還是要在國內招工的。

  但江成喜歡搞一言堂,就是他的產業他說了算。哪怕決策是錯誤的,也不願意別人指手畫腳。

  在交涉了一個多月,在江成的安排堅持下,食品廠的管理權歸還給了『江東來』。因為沒有辦法,那邊霸占一個工廠不把管理權交出來也不行。

  一方面任務訂單是江成給的,還有就是工廠的工資是『江東來』發的,加工材料也要『江東來』付錢採購。

  『江東來』這邊要是不給訂單,不發工錢,不購買材料。工廠這邊的領導班子霸占著廠子也沒有用,另一方面真要這樣做了,其他海外商人知道了哪裡還敢來投資。

  接手工廠後,江成也沒有想到這邊的領導班子能把廠里幾百職工全部帶走,一個都沒給他留下。帶到其他一些中外合資的企業去了,而且那些職工本來跟『江東來』就沒有合同,並不算『江東來』的真正職工。

  深圳成為特區後,海外商人可以自主經營了。並不是單純的代加工之類的,吸引了很多香江商人。而來這邊的商人,發現這邊的工人工資是真的便宜。

  有不少人感慨,國內二十年前是這個工資,二十年後還是這個工資。而在二十年前,香江的工資其實跟內地是一個樣的,只不過在香江普通人好找工作一點。

  開工廠的很多,有一些小老闆也不要多大的廠房,單層的廠房就可以了。速度快的情況下,兩個月就可以建設好一個單層鋼結構屋頂廠房。

  來的早點的商人,招工很也容易,幾十人幾百人,都能幾天就招到。但隨著來深圳這邊建廠的商人越來越多,一些香江製造業開始真正的轉移。

  招工不再是喊一下,就會有好幾個人跟你走的時候,江成就知道深圳的工人工資快要開始漲價了。

  而『江東來』商超,在採購部的成員努力下,江成在一個半月內飛了好幾個國家,算是勉強採購到了可以開業的條件了。

  江成是準備在國慶開業,生鮮產品都要實行限購,大米每人只允許每次買一斤。一天賣掉多少就不賣了,肉也是按照一人多少兩來計算。

  反正都是限購,不要票的東西想多買是不可能的。有本事能買了東西結算後,還能排到隊再買一次,那也只能說運氣不錯。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