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聘禮與嫁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法律規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這從法律層面反對將不合理且過高的彩禮作為締結婚姻關係的前提條件,雖未明確具體數額,但為限制天價彩禮提供了法律依據.

  還有企業規定~和地方規定~

  在古今中外的婚姻文化中,男女性別地位價值一直對嫁妝彩禮的數額有著顯著影響,這背後本質上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體現,涉及到成本與回報的考量,男女雙方若想高嫁高娶,都需付出相應代價。

  古代中國

  性別地位與彩禮嫁妝:在古代中國,長期處於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女性地位相對較低,多被視為男性的附屬物。如《儀禮·士婚禮》記載婚姻有「六禮」,其中「納徵」環節男方向女方下聘財,婚約才成立,且聘禮具有強烈的法律約束意義,像東漢王符在《潛夫論·浮侈篇》中提到當時普通人家的彩禮,一頓飯的工夫夫家父母一輩子攢下的錢就沒了.

  高嫁高娶的代價與回報:以《知否》中的盛家為例,盛家通過培養出色的兒孫,提升家族地位與價值,從而實現兒女的高嫁高娶。盛長柏考中科舉,前途無量,引得世家大族紛紛求親,其妻子海氏更是出自清流中的顯貴之家,帶來豐厚的嫁妝,這些嫁妝不僅成為媳婦的傍身之物,還在家族低谷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代中國

  性別地位與彩禮嫁妝: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地位逐漸提高,在婚姻中的話語權也有所增加,彩禮和嫁妝的形式和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在一些地區,高額彩禮依然存在,如河南部分農村有「一動、兩不動」的說法,即車、城裡一套房和老家一套房,加上彩禮、婚宴等,結個婚可能要花費一兩百萬.

  高嫁高娶的代價與回報:在現代城市中,部分男女在選擇伴侶時,會綜合考慮雙方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因素。比如一位年入28萬、在上海有90平房子的男士,前兩次相親因女方經濟條件略差未成功,第三次與一位美國本科留學回國、年入20萬的女孩相親成功,雙方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相對匹配,都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高嫁高娶,期望婚後能共同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提升生活質量.

  古代外國

  性別地位與彩禮嫁妝:在古代印度,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盛行高嫁妝制度。女方家庭需要為女兒準備豐厚的嫁妝,以提高女兒在夫家的地位和生活保障。若嫁妝不足,女兒在夫家可能會遭受歧視甚至虐待。

  高嫁高娶的代價與回報:對於男方家庭來說,娶一位帶著豐厚嫁妝的妻子,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和資源,提升家庭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而女方家庭則希望通過高嫁妝,讓女兒嫁入更好的家庭,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同時也期望夫家能夠善待女兒。

  現代外國

  性別地位與彩禮嫁妝:在現代西方社會,性別平等觀念較為深入人心,婚姻更多地被視為愛情的結合,彩禮和嫁妝並非普遍存在,即使有,也多以象徵性的禮物或財產贈予形式出現,數額相對較小,且更注重情感價值而非經濟利益。

  高嫁高娶的代價與回報:一些西方男女在選擇伴侶時,也會考慮對方的經濟狀況、職業發展等因素,但這並非是決定婚姻的唯一因素。他們更傾向於尋找與自己在精神上、價值觀上相契合的伴侶,共同追求事業和生活的目標,通過雙方的努力和合作,實現個人和家庭的成長與發展。

  現代西方社會少有高彩禮高嫁妝主要有以下原因:

  性別比例與觀念因素

  在西方部分國家男少女多的情況下,婚姻市場相對而言對男性更有利,但西方的婚姻觀念是基於雙方的感情,而非以物質交換來保障婚姻。人們更看重伴侶之間的情感契合度、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例如,很多西方情侶從戀愛到結婚,主要是基於彼此的愛意和相互吸引,而非物質上的交易。

  西方的個人主義觀念盛行,強調個體的獨立性。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在經濟和人格上都追求獨立,並不像一些傳統社會觀念那樣把婚姻當作一種經濟上的聯合或者家族延續的手段。

  社會福利與經濟因素

  西方的高福利政策為人們提供了相對完善的生活保障。例如,在一些歐洲國家,公民可以享受免費的醫療、教育和住房補貼等福利。這些福利降低了人們對婚姻在經濟層面的依賴,即使單身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水平,所以不需要通過彩禮或嫁妝來保障婚後的生活質量。

  經濟上,西方社會有相對公平的就業環境和較高的薪資水平,男女在經濟上都比較獨立。夫妻雙方通常都有自己的收入來源,共同承擔家庭經濟責任,不像傳統社會那樣主要依靠男方的經濟收入或者女方的嫁妝來維持家庭生計。

  生育觀念的影響

  西方社會部分人群生育意願較低,對於他們來說,婚姻並不主要以生育和傳宗接代為目的。這使得婚姻的經濟聯合色彩減弱,不需要通過彩禮嫁妝這種經濟交換來保障家族延續等傳統需求。並且他們更願意將時間和金錢花費在個人興趣愛好上,如養寵物等,而不是在婚姻中的經濟交換方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