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綢繆牖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中老鐵路的建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即便是那歷史性的簽約之後,也並未立即迎來實質性的開工熱潮。

  相反,在世人未曾觸及的幕後,一場更為艱巨而細緻的籌備戰役悄然打響。

  其中,清除沿線末爆彈的艱巨任務,如同一道隱形的壁壘,橫亘在通往夢想的征途上。

  上寮的清晨,薄霧繚繞在山間,白天明與奕沙萬已並肩站在了中老邊境的一片密林前。

  四周,是鬱鬱蔥蔥的樹木與雜草叢生的土地,但在這片看似寧靜的自然之中,卻隱藏著無數歷史的傷痕——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美軍轟炸機投下的末爆彈,成為了中老鐵路建設前必須清除的定時炸彈。

  「這些老舊的炸彈,就像是時間的詛咒,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解開它們。」

  白天明緊握著手中的地圖,目光在密林與圖紙間來回穿梭,圖紙上每一個紅色的標記都代表著一次潛在的危險。

  奕沙萬點了點頭,眼神中充滿了焦急:「是的,我們不能讓歷史的陰影阻礙未來的光明。寮國人民期待這條鐵路太久了,我們不能讓他們失望。」

  由寮國專業人員組成的排爆小組緩緩進入密林。

  他們身著厚重的防爆服,手持探測器,仿佛是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試探,每一個動作都精確無誤。

  白天明與奕沙萬站在外圍,密切注視著一切。

  他們不時通過對講機與排爆小組保持聯繫,每一個發現、每一次排除,都讓他們緊繃的心弦稍稍緩解一些。

  但即便如此,緊張的氣氛依舊瀰漫在空氣中,因為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未爆彈的數量實在是不勝枚舉。

  「報告,發現一枚疑似未爆彈!」對講機里傳來排爆隊員急促的聲音,令緊張的氣氛愈發窒息。

  白天明與奕沙萬互相交換了一個凝重的眼神,隨即迅速向事發地點趕去。

  當他們趕到現場時,只見一名排爆隊員正小心翼翼地用工具挖掘著土層,他的眼神非常專注,仿佛在與時間賽跑。

  「情況如何?」奕沙萬問道。

  「初步判斷是一枚舊式加速彈,但型號還需進一步確認。」排爆隊員回答,語氣中透露出一絲緊張。

  奕沙萬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給予無聲的鼓勵:「慢慢來,安全第一。」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周圍的空氣似乎都凝固了。

  終於,在眾人的注視下,那枚沉睡多年的加速彈被緩緩挖出,安全地放入了特製的防爆箱內。

  那一刻,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仿佛是從死神手中奪回了一條生命。

  這樣的場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重複上演。

  白天明與奕沙萬幾乎成了這片密林的常客,他們與排爆隊員們一同面對危險、一同克服困難。

  隨著末爆彈清除工作的逐步推進,中老鐵路的籌備工作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每當夜幕降臨,中老鐵路項目協調組駐地的燈火與星空交相輝映,而在這片光影交錯中,中老鐵路的前期籌備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白天明與奕沙萬穿梭於各個會議室與實地考察點之間,兩人成為了中老鐵路項目協調組最忙碌的人。

  路線勘察,是這場浩大工程的首要任務。

  他們隨著一個個專業團隊,翻山越嶺,踏遍每一寸可能的路基,用腳步丈量著希望的距離。

  無人機在空中盤旋,高清攝像頭捕捉著每一寸地形的細微變化,為中老鐵路線路規劃提供著精準的數據支持。

  每一次測量,都凝聚著對未來的深思熟慮;每一份報告,都是對挑戰的無畏宣言。

  線路規劃,則是智慧與遠見的碰撞。

  他們和專業團隊反覆研討,權衡利弊,既要考慮地形的複雜多變,又要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

  是選擇蜿蜒曲折以避開生態敏感區,還是勇闖險峻以縮短距離?每一個決策背後,都是無數次思想的交鋒與妥協。

  招標投標,則是公平與效率的較量。

  專業團隊精心籌備,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公開透明,讓有實力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共同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

  合同的簽訂,不僅意味著資金的注入,更是兩國人民友誼與合作的見證。


  至於中老鐵路建設中的用工問題,則關乎著中老鐵路沿線的民生福祉與社會穩定。

  白天明與奕沙萬深知,這條鐵路不僅僅是冰冷的鐵軌與堅固的橋樑,更是連接人心、促進共同繁榮的紐帶。

  兩人頻繁穿梭於寮國的村莊與市集,與當地政府和村鎮領導促膝長談,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深深根植於每一個細節之中。

  白天明和奕沙萬向村民傳達了中老鐵路項目協調組倡導並實施的「本地化用工」策略,承諾優先僱傭沿線村莊的民眾參與建設,這不僅能有效緩解當地的就業壓力,更讓村民們親眼見證並參與到了國家發展的偉大曆程中。

  在寮國這片被歷史風霜雕琢過的土地上,中老鐵路的藍圖正緩緩鋪展,而關於其運營速度、技術標準及牽引動力的討論,如同一場跨越國界的智慧博弈,既充滿了理性的光芒,也不乏情感的交織。

  會議室內,氣氛凝重而熱烈。

  寮國方面的專家堅定地提出:「中國高鐵技術舉世矚目,我們寮國渴望能藉助這股力量,一步到位,建設出最先進的高鐵,讓寮國人民享受到飛馳的速度與便捷。」言語間,是他對國家發展的深切期盼。

  然而,中方專家卻以溫和的語氣回應道:「寮國的山川之美令人讚嘆,但正是這份自然賦予的壯麗,也為我們的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地質結構複雜,地震活動頻繁,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現實。高鐵雖快,卻需堅實穩定的地基作為支撐。若盲目追求速度,忽視安全與成本,恐將適得其反。」

  中方專家緩緩展開一幅幅詳盡的地質勘測圖,上面的每一個標記都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中方提議,將中老鐵路的運營速度調整至時速160公里,這樣的設計既能確保列車的穩定運行,又能有效控制投資成本,讓中老鐵路成為一條既經濟又安全的紐帶。」

  經過數輪深入的討論,寮國方面的專家逐漸理解了中方的考量,那份對速度與技術的渴望,被更為務實的態度所取代。

  老方專家組開始意識到,真正的進步不是盲目追求最先進的技術標籤,而是根據國情量身定製,讓每一分投入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隨著中老鐵路運營速度問題的塵埃落定,技術標準的制定又成為了新的討論焦點。

  會議桌上,雙方專家圍繞技術標準展開了激烈而富有成效的討論。

  中方專家詳細闡述了採用中國標準的優勢——它不僅代表著中國高鐵技術的成熟與先進,更在於其廣泛的國際認可度與兼容性,今後能夠讓東協乃至更廣泛的亞洲地區鐵路網無縫對接中國鐵路網,為泛亞鐵路的互聯互通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標準在成本控制、運營效率、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卓越表現,為寮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高性價比的選擇。

  寮國專家在聽取了中方詳盡的分析後,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他們意識到,中老鐵路不僅僅是中老兩國之間的交通動脈,更是寮國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一步。

  採用中國標準,意味著寮國能夠藉助中國高鐵技術的「東風」,加速本國鐵路系統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為未來與周邊國家鐵路網絡的互聯互通預留了廣闊的空間。

  中老雙方還就技術標準的具體實施細節進行了深入探討,確保每一項標準都能符合寮國的實際情況,既體現先進性又具實用性。

  這一過程中,中老兩國專家團隊的緊密合作與相互尊重,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最終,中老雙方達成共識,中老鐵路將全面採用中國標準,這不僅是對中國高鐵技術實力的認可,更是中老兩國在泛亞鐵路互聯互通框架下深化合作、共謀發展的重要舉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