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蓄勢待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成年後的諾薩旺次子奕通蓬,繼承了家族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與責任,將自家的莊園命名為「馮薩萬莊園」,這不僅是對已故祖父馮薩萬的一種深切緬懷,更是對家族世代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的崇高致敬。

  馮薩萬這個名字在阿卡山寨中如同山間的清泉,流淌著堅韌與希望,它不斷激勵著家族後人不斷前行。

  馮薩萬莊園位於阿卡山區的腹地,四周群山環抱,綠樹成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了這裡豐富的自然資源。

  奕通蓬深諳自然之道,他精心規劃,將莊園劃分為多個功能區——

  一是種植區,主要種植寮國傳統農作物如香糯米、木薯以及特色水果如芒果、榴槤等。

  這些作物不僅滿足了當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還因其獨特的風味和品質,逐漸在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市場上贏得了良好口碑。

  特別是香糯米,其軟糯香甜的口感,成為了寮國人節日慶典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二是養殖區,奕通蓬保留了阿卡山區的傳統養殖方式,養殖了當地特有的家禽如土雞、土鴨,以及珍稀的野生菌類養殖項目。

  奕通蓬利用山林間的自然資源,讓家禽自由覓食,輔以科學餵養,使得養殖出的家禽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

  而野生菌類的培育,更為莊園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珍貴的色彩,成為了莊園的一大特色產品。

  然而,儘管「馮薩萬莊園」擁有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其發展之路卻並非一帆風順。

  受制於交通、市場等條件的制約,莊園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交通不便成為了制約莊園發展的首要因素。

  阿卡山區地勢險峻,道路狹窄且多泥濘,這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還限制了農產品的外銷。

  每逢雨季,道路更是難行,導致農產品無法及時運出,常常面臨滯銷的風險。

  其次,信息閉塞也是莊園發展的一大障礙。由於地處偏遠,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奕通蓬在經營莊園的過程中,往往難以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導致生產與銷售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

  奕通蓬不得不依靠傳統的銷售模式,通過中間商將產品銷往市場,這不僅降低了利潤空間,還難以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

  此外,資金短缺和技術落後也是莊園發展面臨的難題。儘管奕通蓬有著滿腔的熱情,但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使得他在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質量和拓展市場方面步履維艱。

  奕通蓬深知,只有解決上述問題,才能讓「馮薩萬莊園」真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為阿卡山區的經濟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諾薩旺的三子奕頌康,自幼便展現出對知識的渴望。面對「馮薩萬莊園」發展的重重挑戰,奕頌康沒有選擇直接投身其中,而是另闢蹊徑,將目光聚焦於提升阿卡山區教育水平的深遠意義之上。

  奕頌康深知,唯有教育才能真正改變這片土地的命運,讓阿卡山寨的孩子們擁有更廣闊的未來。

  「阿卡之光」中老雙語學校不僅承載著他們對家族未來的期許,更寄託了改善阿卡山區教育現狀、促進中老文化交流的美好願景。

  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個旨在提升上寮山區教育質量的援助項目應運而生,而奕頌康正是這一項目的直接受益者。

  接受到中國援助的教育項目師資培訓,對奕頌康而言,是一次難得的學習與成長之旅。

  他飛越千山萬水,來到了中國雲南昆明一所名叫雲南師範大學的高校,那裡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

  在為期一年的培訓中,奕頌康不僅系統地學習了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還深入了解了中國教育體系的運作機制及其成功經驗。

  更為重要的是,奕頌康與中國同行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者之間的交流碰撞,激發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無限思考與創新靈感。

  學成歸來的奕頌康,滿懷激情地投入到「阿卡之光」的教學管理工作中。他清醒認識到,要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成果,並非易事。

  因此,奕頌康首先從師資隊伍建設入手,通過定期舉辦教師培訓班、依託中國國家教育部派遣的中文教師來校支教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同時,奕頌康還積極推動中老雙語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讓阿卡山區的孩子們在掌握母語的基礎上,也能流利地使用漢語進行交流,為他們打開通往中國乃至世界的大門。

  退休後攜妻子伊坎蘇回歸阿卡山區的宋,並沒有選擇安逸的田園生活,而是以一種更加深沉而持久的熱情,繼續為阿卡山區貢獻自己的力量。

  宋覺得,教育是改變一個地區命運的關鍵。

  於是,他帶著從政多年的智慧與資源,悄然間在阿卡山區編織起一張希望之網。

  清晨的薄霧中,宋衣著樸素,腳踏一雙布鞋,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走向「阿卡之光」中老雙語學校。

  「宋爺爺,您來啦!」一群阿卡孩子從校舍里跑出,圍著他歡笑著。

  宋慈祥地笑著,彎腰摸摸這個孩子的頭,拍拍那個孩子的肩,眼裡滿是慈祥的笑意。

  「孩子們,今天爺爺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新朋友。」說著,宋從背包中取出一摞嶄新的圖書,這些圖書是他那位已經退休的中國朋友精心挑選後給他寄過來的,涵蓋了科學、文學、歷史等多個領域,旨在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哇,是書!」孩子們興奮地接過圖書,顯得非常高興。宋看著這一幕,心中滿是慰藉。

  除了捐贈圖書,宋還積極聯繫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和志願者,為阿卡之光學校引入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他經常被奕頌康請到學校,參與學校的課程設計,倡導將中老兩國的優秀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中,讓孩子們在雙語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希望的火把。」在一次課程設計會上,宋語重心長地對老師們說,「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樑。」

  除了關注學校教育,宋還積極參與阿卡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爭取到了多個國際援助項目,為上寮山區修建了一些通往村寨的道路和橋樑。

  「宋,您咋和我們阿卡人這樣親近呢?」一位阿卡漢子緊緊握住宋的手,激動地說。

  宋輕輕拍了拍他的背,笑道:「我也是阿卡人哪,我是阿卡人馮薩萬的女婿,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寮國是我們的家,我們有責任讓它變得更好。」

  夜幕降臨,阿卡山寨籠罩在一片靜怡之中。

  宋坐在哥哥諾薩旺家屋前的竹椅上,望著滿天繁星,心中充滿了感慨。

  「宋爺爺,您在想什麼呢?」一個阿卡小女孩跑過來,依偎在他的身旁。

  宋微笑著摸了摸她的頭,輕聲說道:「我在想,我們阿卡山區的未來一定會像這滿天的星星一樣,璀璨奪目。」

  小女孩欣喜地點點頭,然後抬頭望向星空,眼睛一眨一眨的,還像聽懂了宋爺爺的話,又好像沒有聽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