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解甲歸田
2010年的夏天悄悄而至,年滿68歲的宋終於卸下了政府要職,但他依然時刻關心著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退休後的日子,對於宋而言,非但不是歲月的終結,而是另一段輝煌旅程的開始。
宋與妻子伊坎蘇攜手踏入了上寮山區的懷抱,阿卡山寨仿佛成了這對恩愛的老夫妻夢想再次起航的地方。
山風輕拂,仿佛在低語著,虔誠地歡迎著這對心懷大愛的夫婦歸來。
「阿卡之光」中老雙語學校,在晨曦微露中悄然綻放,如同穿透雲層的一束光,照亮了阿卡山區的每一個角落。
學校初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諾薩旺初建學校時條件異常艱苦。
在阿爸之前興辦學校的地方,他與妻子依貝親自參與設計,力求每一寸空間都能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諾薩旺和依貝帶領村民們搬運磚石,搭建校舍,經過一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把學校建起來了。
學校的老師們,來自四面八方,他們被諾薩旺的情懷所感動,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城市的繁華,投身到這片需要他們的土地上。
他們中,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用知識的甘霖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也有滿懷激情的青年教師,用創新的思維激發孩子們的探索欲。
在這裡,語言不再是障礙,中老文化的交融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阿卡孩子們在雙語的世界裡自由翱翔。
隨著「阿卡之光」中老雙語學校的名聲漸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資源匯聚而來。
尤其是中國雲南PE市(原稱思普),為學校捐贈了大量的圖書、教學設備,甚至設立了獎學金,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學業。
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諾薩旺和伊貝那份對教育的執著與熱愛,還有就是宋作為政府部門的高官為寮國上寮山區爭取的來自中國的教育援助項目。
第二天清晨,阿卡山區的空氣中瀰漫著森林與泥土的清新氣息。
諾薩旺和妻子依貝攜同妹妹伊坎蘇與妹夫宋,踏上了前往家族墓地的路途。
山路蜿蜒,兩旁是鬱鬱蔥蔥的林木,遠處不時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打破了山寨的寧靜。
諾薩旺和伊坎蘇這隊龍鳳胎兄妹的心情看上去有些沉重,她們的心中泛起對逝去多年的阿爸阿媽的緬懷之情。
終於,在一片被陽光溫柔擁抱的平地上,馮薩萬與貢香夫婦的墓碑靜靜矗立,歲月在它們的長眠之地演變出鬱鬱蔥蔥的蒿草,卻掩不住那份永恆的安寧與莊嚴。
諾薩旺停下腳步,輕輕拂去墓碑上的塵土,接著就用砍刀把長在阿爸阿媽墳頭茂盛的蒿草全部清理乾淨,眼中一直泛著淚光。
「阿爸阿媽,我們來看你們了。」諾薩旺的聲音充滿敬意,他轉身看向身旁的伊坎蘇與宋,繼續說道,「今天,伊坎蘇和宋也回來看你們二老了。另外,他們還給家裡帶來了一個好消息,伊坎蘇說要親自告訴阿爸阿媽。」
伊坎蘇眼眶泛紅,輕聲開口說道:「是的,阿爸阿媽,奕沙萬,你們的長孫,幾年前從中國上海留學歸來,現在已經供職於寮國公共工程與運輸部了。他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我們國家的建設貢獻著力量,你們一定會為他感到驕傲。」
說到這裡,伊坎蘇的眼淚撲簌簌落下,但她很快調整情緒,繼續說道:「奕沙萬常常提起,他在中國的日子裡,不僅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更深刻體會到了中老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他總說,沒有中國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就。」
剛才伊坎蘇的一席話,諾薩旺很認可,也禁不住認真地點了點頭。
然後緩緩從懷中取出那個阿媽過世前交給他珍藏的白鷳鳥荷包,那是馮薩萬生前最珍愛的物品,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中國親人對他的深深思念。
「阿爸,現在中國和寮國的關係這麼好,中國就是我們寮國的親哥哥,就像我們家族一樣,我那個中國的白熙成哥哥,我們一定會找到他的,也許他也會到寮國來找我們。這個荷包,就是白熙成哥哥和我們一家相認的信物,我一定會好好留著,並視若珍寶。」諾薩旺的聲音有些哽咽,「如果到我過世那天還沒有找到中國的親人,那麼我會把這個荷包交給奕沙萬,讓他帶著這份念想,繼續尋找下去。」
說著,諾薩旺將荷包遞給了伊坎蘇,伊坎蘇端詳了良久,又轉手交給了宋。
宋接過荷包,感受到的不僅是它的重量,更是那份沉甸甸的跨國情誼。
宋又鄭重地將其遞給哥哥諾薩旺,點頭道:「我們一定要將這份情誼傳承下去,讓中老兩國的友誼之花永遠綻放。」
此時,一陣山風吹過,飄來了遠處的苫芭花的清香,仿佛是在回應著他們的誓言,又似是潔白靈動的白鷳鳥在振翅高飛,在寮國與中國的山山水水間留下一串串清脆悅耳的鳴唱。
在阿卡山區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宋和伊坎蘇卻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
他們與阿卡鄉親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經常一起參加各種傳統節慶活動。
在閒暇之餘,他們還會到山林中採摘野菜、野果,享受大自然賦予的饋贈。
宋喜歡在傍晚時分坐在哥哥諾薩旺家屋前的竹椅上,望著遠處的山嵐和落日餘暉,心中充滿了對過往的感慨。
他感懷著,雖然自己已經退休了,但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將永遠鐫刻在寮國的歷史上,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而伊坎蘇則喜歡在廚房裡忙碌著,為宋和哥哥一家人準備可口的飯菜,她的廚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每當有節日或慶典時,伊坎蘇都會精心準備一桌豐盛的菜餚來款待大家。
在她的巧手下,簡單的食材也能變成美味佳肴,讓家人們的味蕾得到極大的滿足。
退休後的日子,對於宋而言,非但不是歲月的終結,而是另一段輝煌旅程的開始。
宋與妻子伊坎蘇攜手踏入了上寮山區的懷抱,阿卡山寨仿佛成了這對恩愛的老夫妻夢想再次起航的地方。
山風輕拂,仿佛在低語著,虔誠地歡迎著這對心懷大愛的夫婦歸來。
「阿卡之光」中老雙語學校,在晨曦微露中悄然綻放,如同穿透雲層的一束光,照亮了阿卡山區的每一個角落。
學校初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諾薩旺初建學校時條件異常艱苦。
在阿爸之前興辦學校的地方,他與妻子依貝親自參與設計,力求每一寸空間都能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諾薩旺和依貝帶領村民們搬運磚石,搭建校舍,經過一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把學校建起來了。
學校的老師們,來自四面八方,他們被諾薩旺的情懷所感動,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城市的繁華,投身到這片需要他們的土地上。
他們中,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用知識的甘霖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也有滿懷激情的青年教師,用創新的思維激發孩子們的探索欲。
在這裡,語言不再是障礙,中老文化的交融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阿卡孩子們在雙語的世界裡自由翱翔。
隨著「阿卡之光」中老雙語學校的名聲漸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資源匯聚而來。
尤其是中國雲南PE市(原稱思普),為學校捐贈了大量的圖書、教學設備,甚至設立了獎學金,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學業。
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諾薩旺和伊貝那份對教育的執著與熱愛,還有就是宋作為政府部門的高官為寮國上寮山區爭取的來自中國的教育援助項目。
第二天清晨,阿卡山區的空氣中瀰漫著森林與泥土的清新氣息。
諾薩旺和妻子依貝攜同妹妹伊坎蘇與妹夫宋,踏上了前往家族墓地的路途。
山路蜿蜒,兩旁是鬱鬱蔥蔥的林木,遠處不時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打破了山寨的寧靜。
諾薩旺和伊坎蘇這隊龍鳳胎兄妹的心情看上去有些沉重,她們的心中泛起對逝去多年的阿爸阿媽的緬懷之情。
終於,在一片被陽光溫柔擁抱的平地上,馮薩萬與貢香夫婦的墓碑靜靜矗立,歲月在它們的長眠之地演變出鬱鬱蔥蔥的蒿草,卻掩不住那份永恆的安寧與莊嚴。
諾薩旺停下腳步,輕輕拂去墓碑上的塵土,接著就用砍刀把長在阿爸阿媽墳頭茂盛的蒿草全部清理乾淨,眼中一直泛著淚光。
「阿爸阿媽,我們來看你們了。」諾薩旺的聲音充滿敬意,他轉身看向身旁的伊坎蘇與宋,繼續說道,「今天,伊坎蘇和宋也回來看你們二老了。另外,他們還給家裡帶來了一個好消息,伊坎蘇說要親自告訴阿爸阿媽。」
伊坎蘇眼眶泛紅,輕聲開口說道:「是的,阿爸阿媽,奕沙萬,你們的長孫,幾年前從中國上海留學歸來,現在已經供職於寮國公共工程與運輸部了。他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我們國家的建設貢獻著力量,你們一定會為他感到驕傲。」
說到這裡,伊坎蘇的眼淚撲簌簌落下,但她很快調整情緒,繼續說道:「奕沙萬常常提起,他在中國的日子裡,不僅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更深刻體會到了中老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他總說,沒有中國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就。」
剛才伊坎蘇的一席話,諾薩旺很認可,也禁不住認真地點了點頭。
然後緩緩從懷中取出那個阿媽過世前交給他珍藏的白鷳鳥荷包,那是馮薩萬生前最珍愛的物品,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中國親人對他的深深思念。
「阿爸,現在中國和寮國的關係這麼好,中國就是我們寮國的親哥哥,就像我們家族一樣,我那個中國的白熙成哥哥,我們一定會找到他的,也許他也會到寮國來找我們。這個荷包,就是白熙成哥哥和我們一家相認的信物,我一定會好好留著,並視若珍寶。」諾薩旺的聲音有些哽咽,「如果到我過世那天還沒有找到中國的親人,那麼我會把這個荷包交給奕沙萬,讓他帶著這份念想,繼續尋找下去。」
說著,諾薩旺將荷包遞給了伊坎蘇,伊坎蘇端詳了良久,又轉手交給了宋。
宋接過荷包,感受到的不僅是它的重量,更是那份沉甸甸的跨國情誼。
宋又鄭重地將其遞給哥哥諾薩旺,點頭道:「我們一定要將這份情誼傳承下去,讓中老兩國的友誼之花永遠綻放。」
此時,一陣山風吹過,飄來了遠處的苫芭花的清香,仿佛是在回應著他們的誓言,又似是潔白靈動的白鷳鳥在振翅高飛,在寮國與中國的山山水水間留下一串串清脆悅耳的鳴唱。
在阿卡山區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宋和伊坎蘇卻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
他們與阿卡鄉親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經常一起參加各種傳統節慶活動。
在閒暇之餘,他們還會到山林中採摘野菜、野果,享受大自然賦予的饋贈。
宋喜歡在傍晚時分坐在哥哥諾薩旺家屋前的竹椅上,望著遠處的山嵐和落日餘暉,心中充滿了對過往的感慨。
他感懷著,雖然自己已經退休了,但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將永遠鐫刻在寮國的歷史上,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而伊坎蘇則喜歡在廚房裡忙碌著,為宋和哥哥一家人準備可口的飯菜,她的廚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每當有節日或慶典時,伊坎蘇都會精心準備一桌豐盛的菜餚來款待大家。
在她的巧手下,簡單的食材也能變成美味佳肴,讓家人們的味蕾得到極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