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代王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書上沒記錄代王后和劉恆什麼時候成婚,就算帶著竇姬嫁給劉恆,那劉恆也是12歲的年齡。

  代王后在劉恆成為皇帝前就死了,而且死後沒有加封。

  當劉恆成為皇帝後,原「王后」生的四個兒子(也有說三個)相繼病死。

  代王王后姓是名誰,哪裡人氏,何時去世,埋在何處,史書上都沒有記載。

  漢文帝即位後,也沒有追封髮妻。

  其所生的兒子也在短短時間內病死,沒有留下名字,什麼都沒留下,甚至三個還是四個都有待商榷。

  這很反常。

  有一說,代王后可能是呂氏一族,在誅呂政變中被殺。代王后所生諸子因為有呂家血統不能被立為皇太子而被殺。

  讓兒子全「病死」,這應該也不是劉恆的主意,而是陳平等人的。劉恆那時根基還不穩,無法反對,兒子以後還會有,皇位卻只有一個,劉恆作出了他的選擇。

  對自己親生兒子們都能如此,更何況侄兒們,這就是二十四孝的仁德皇帝。

  不過有誰想到還有件事:

  劉恆一生共有十個孩子,分別為八個兒子,兩個女兒。

  四個兒子是之前代王后的,竇漪房有兩子一女。

  剩下二子一女都是母不詳。

  一女名字不詳、絳侯公主、絳邑公主,嫁給周勝之。周勝之,西漢開國功臣周勃之子,承襲其父絳侯的爵位。周勝之後因殺人被國除,絳侯公主結局不詳。《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周勃)子勝之代侯。六歲,尚公主,不相中,坐殺人,國除。

  兩子中,劉參活到壽終正寢,兒子繼任第二代代王;劉揖墜馬而死,在位十年,諡號梁懷王。無子,國除。

  對於那麼早就有兒女、並且在位23年的劉恆來說,就這點子嗣,顯然也很奇怪。

  是以前透支太厲害,導致早衰不能生育;還是宮斗太厲害,發生類似其他嬪妃拿到麝香做的手串、食物里下藥的情節,才導致子嗣單薄?

  事出反常必有妖,但歷史久遠,又無史書記載,真相早就淹沒在時間長河中,哪怕有興趣也只有胡亂猜想。

  如果劉恆知道後來他兒子只能再生兩個,還捨得讓代王后的兒子「病死」嗎?

  再談談竇漪房的兄弟,哥哥竇長君,弟弟竇少君。

  竇長君記載較少,父母早逝,兄妹三人戰亂失散,輾轉相聚於漢宮。得到竇皇后重賞,安置於長安居住。得到有德長者教育,謙讓有禮,淡泊明志。

  漢文帝駕崩後,竇太后主掌國事,追封竇長君為南皮侯,其子竇彭祖襲爵。

  弟弟竇少君則是有故事的人。

  竇漪房13歲入選去皇宮後,竇少君被拐賣了。

  先後被賣了多次,據說十幾次。極有可能這個被扶弟魔的竇漪房,寵得什麼事都不會幹,每到新的地方,都覺得是浪費糧食,從而轉賣了。

  最後賣到河南的宜陽,二十歲時,在大山里給主人燒木炭。

  天寒地凍,夜晚燒炭的百餘苦力都擠到山崖下取暖休息。半夜,山崩地裂一聲響,山崖崩塌,山泥傾瀉,整個臨時窩棚都被碎石流泥掩埋。

  竇少君因為在爭搶臥位時被工頭排擠到了窩棚邊緣的緣故,才能爬了出來,僥倖活了條命。

  一下子死了這麼多奴僕僱工,主人一家在河南宜陽呆不下去,只得躲到長安城裡來避風頭。竇廣國也就跟著主人遷居長安。

  大概是對自己大難不死的慶幸,竇少君到長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占了一卦,看前途吉凶如何。

  誰知卻得了一道丕極泰來的卦辭,說他不但再無性命之憂,而且幾日之內就要成為皇親國戚得以封侯。

  不得不服當時算命的,一看一個準。

  竇廣國當聽說新皇后是觀津竇氏,頓時想到什麼,於是壯著膽子上書,說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

  文帝於是和竇皇后一起召見了這個奴僕。

  他還記得曾與姐姐一起去採桑而不慎摔下樹的事情,還有當年竇漪房臨入宮前,在驛站要來水喝飯,為他洗了頭,餵了飯,把情景回憶了一遍。

  漢文帝得知消息也是感動不已,對竇少君是「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家於長安」。


  薄太后也對兒媳的身世十分憐惜,緊跟著也下了一道詔書,追封竇皇后的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在竇氏的家鄉清河為他們設立墓園,封邑二百戶,由地方長官按薄氏宗祠的規模四時祭拜。

  竇皇后忽然平地里冒出了兩個兄弟,吃夠了呂氏外戚苦頭的文臣武將們,唯恐大漢朝冒出一家暴發戶外戚。

  呂雉的陰影實在是太深了,要不是呂雉的腦子沒武則天前衛,自己稱帝的條件都夠了。

  由絳侯灌將軍等出面,向文帝進諫,說竇氏兄弟出身寒微,不懂禮儀也沒有學問,不宜封授官職,只好做富貴閒人,而且還要選擇一些有操行道德和學問的長者與他們比鄰而居,每天監督教導他們才行。

  文帝採納了這項意見。於是竇長君、竇少君就此教育成了謙謙君子。

  後來竇少君被封為章武侯,未授要職,讓其出謀劃策。竇氏姐弟所為,朝野讚譽,對形成「文景之治」起了重要作用。

  文帝由代國來到京城,即位不久,就對天下施以德惠,安撫諸侯和四方邊遠的部族,使各方面的上上下下都融洽歡樂,於是慰問從代國隨同來京的功臣。

  文帝說:「當朝廷大臣誅滅了諸呂迎接我入朝的時候,我猶疑不定,代國的大臣們也都勸阻我,只有中尉宋昌勸我入京,我才得以事奉宗廟。前已提拔宋昌為衛將軍,現在再封他為壯武侯。另外隨我進京的六個人,都任命為九卿。」

  文帝說:「當年跟隨高帝進入蜀郡和漢中的列侯六十八人,都加封食邑三百戶;原先官祿在二千石以上曾跟隨高帝的穎川郡守劉尊等十人,各賜封食邑六百戶;淮陽郡郡守申徒嘉等十人,各賜封食邑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各賜封食邑四百戶。封淮南王的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的舅父駟鈞為清郭侯。」秋天,封原常山國的丞相蔡兼為樊侯。

  一口氣賞賜了那麼多人,加官進爵的,上上下下自然很高興,認為這個皇帝選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