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追亡逐北
羽之復生——任化邦
義兵起江東,
揮師破強秦。
關外聞其名,
心肝俱膽寒。
回到曾立昌這邊,曾立昌已經擊敗王慶坨的清軍。
留一軍打掃戰場,搶運物資。
自帶兩軍沿大路北上,追擊清軍。
路過看押大隊清軍俘虜的任柱時,又得知這任柱竟然捉住了清軍大將善祿。
感覺是喜不自勝,痛苦的勉勵了一番。
想起清人稱讚他的一句:項羽復生。
路過天津通往京師的大路時,曾立昌又分出一千人。
從背後攻擊橫在前往天津方向的清軍工事。
工事前方的太平軍一個軍,已等待多時。
與後方的太平軍配合也順利攻下這個天津通往北京的據點。
曾立昌軍沿著王慶坨到楊村的道路,一路追殺清軍。
也不再藏著掖著,令太平軍打起火把,拉起長長的一隊。
黑夜中,宛如長達數里的火龍,不斷吞噬著清軍的生命。
一直追殺到駐紮在楊村的僧格林沁大營,才停了下來。
楊村清軍大營前,太平軍當著僧格林沁的面,排槍打死了落後的清軍。
氣得科爾沁郡王臉色發青,緊握的手指都已經開扣入肉中。
僧格林沁看著黑夜中太平軍長長的火龍。
加上已經從潰兵中,猜測勝保部八成已經遭遇不測。
只剩下自己軍扼守京津的要道,若自己再戰敗,太平軍將可長驅進犯。
只是恨恨的看著火光中的曾立昌咒罵,目送太平軍離去。
曾立昌最開始讓火槍兵嘗試進攻。
僧格林沁軍已經做了方便,營中的大炮開火後,曾立昌冷靜了不少。
算算時間,擔心天亮前無法撤退,也是引軍退去。
曾立昌領主力沿京師到天津方向回營。
等到大營後,時間已經到了清晨。
中一軍已經將繳獲裝船,天亮前已經將帶不走的付之一炬。
其他各軍也回到營中。
大致清點戰功後,斬首俘虜清軍萬餘,火藥五萬斤。
火槍刀矛上萬,大小火炮數十門。
還有意外之喜,快天亮時,竟然抓獲了戰馬五千餘匹。
曾立昌一拍腦袋,差點忘了勝保、善祿軍中,馬隊至少七千。
不但如此,還摧毀了天津通往京師的清軍工事,打開了通往燕都的通道。
大致統計了一下後,大喜的曾立昌也是派人去通知林鳳祥自己的戰果。
同時,大擺全魚宴,犒賞諸軍。
論各將軍功時,張樂行師五百多人騎士,斬獲最多,超過一千八百級。
還有幾十個俘虜的清軍官兵。
而任柱則是斬首七百多級,俘虜一千二百級,總數略高於張樂行。
且還生擒清軍大將、一品綏遠城將軍善祿。
軍功當之無愧的第一。
曾立昌其實最器重的是張樂行,不然也不會把僅有的騎兵歸他指揮。
不但是因為他替自己斷後。
也是因為,在捻軍中,張樂行相比其他捻軍將領,更親近太平軍。
也更加有大局觀,不似其他捻軍將領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太平軍不缺善戰的猛將,而是缺少治理地方的官吏和節制諸將的統帥。
所以,曾立昌也給他立功的機會。
給他足夠的功勳與戰績,以期他日後幫自己節制各路捻軍。
捻軍中出兩個大將,有點不利於統帥。
而任柱這員猛將,也確實真出彩。
想了一想,這任柱雖然也是安徽人,但主要活動在山東。
大不了,一個做安徽捻軍統帥,一個做山東捻幅的統帥吧。
按照北伐軍林鳳祥等軍中例,升二人分別做了指揮銜。
天津城西面的三角淀西岸,太平軍已經在天亮前撤出。
天亮後,一名親兵從外面探查回來,告訴躲在茫茫蘆葦盪的勝保,太平軍退了。
緊張不已的勝保,才是長舒了一口氣。
欽差大人勝保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並沒有像其他清軍一樣氣餒。
而是豪氣的騎上戰馬,揮起威風凜凜的尚方寶劍。
都打了不少敗仗了,早已是雲淡風輕了。
聚攏了和自己一樣,逃到蘆葦盪的清軍散兵和其他潰兵。
竟然也收攏了兩三千人。
並向楊村的清軍求援。
王慶坨大營中被太平軍焚燒後的灰燼還在冒著青煙。
一名如喪考妣的京營軍官,看到上官來了。
一邊驚慌失措的問欽差大人勝保:
「大人,今日我等大敗如此,恐怕牽連家人矣。」
一邊想像著自己全家因為自己被發配至荒涼的寧古塔為奴的樣子。
勝保哈哈一笑,反問道我何罪之有。
「本學士,硬是擋住了十幾萬長毛賊的夜間偷襲。」
「雖然本將只有兩萬多人,但手下將士寧死不退!」
「在天亮前,已經將長毛賊趕出營地。」
「將士們浴血奮戰,尤其是八旗將士。」
「個個以一當十,長毛眾莫不膽寒。」
「紛紛哭喊『八旗不滿萬,滿萬則無敵』,落荒而逃。」
「本將運籌帷幄,自是大功,何罪之有啊?」
這名最近剛來勝保帳下聽令的京營軍官,驚得是目瞪口呆。
身邊身邊的親兵、將領則是見怪不怪。
這名京營軍官暗探,雖然都是滿洲,但喝過漢人墨水的滿洲就是不一樣。
怪不得人家是手握尚方寶劍的欽差大學士。
而自己則是一個基層小軍官呢。
這頭腦、這氣度,妥妥的符合上官的氣質呀。
不像自己這榆木腦袋,都轉不過來彎。
僧格林沁意外勝保擊退了太平軍,率蒙古鐵騎前來王慶坨。
只看到清軍營帳破敗燒毀,兩萬大軍早已灰飛煙滅。
反而看到欽差大學士勝保,正端坐在破損冒煙的營中。
一臉喜滋滋的在紙上奮筆疾書。
得知勝保正準備上報擊退十幾萬長毛大軍的戰功。
本來就已臉色鐵青的蒙古王爺,臉都要成黑炭了。
只是撂下一句話:
「大將軍王綿愉讓你北上楊村大營。」
「與我等合兵一處,並收納你這裡逃散的七千多潰兵。」
原來大將軍王綿愉雖然名義上地位最高。
但這僧格林沁是有皇帝賦予的總理行營大臣的頭銜。
綿愉擔心勝保、善祿的潰兵歸入僧格林沁後,自己被架空。
反而把這些潰兵,歸入勝保麾下。
文不成武不就的綿愉,作為皇族近支,也是懂得一些制衡之道的。
義兵起江東,
揮師破強秦。
關外聞其名,
心肝俱膽寒。
回到曾立昌這邊,曾立昌已經擊敗王慶坨的清軍。
留一軍打掃戰場,搶運物資。
自帶兩軍沿大路北上,追擊清軍。
路過看押大隊清軍俘虜的任柱時,又得知這任柱竟然捉住了清軍大將善祿。
感覺是喜不自勝,痛苦的勉勵了一番。
想起清人稱讚他的一句:項羽復生。
路過天津通往京師的大路時,曾立昌又分出一千人。
從背後攻擊橫在前往天津方向的清軍工事。
工事前方的太平軍一個軍,已等待多時。
與後方的太平軍配合也順利攻下這個天津通往北京的據點。
曾立昌軍沿著王慶坨到楊村的道路,一路追殺清軍。
也不再藏著掖著,令太平軍打起火把,拉起長長的一隊。
黑夜中,宛如長達數里的火龍,不斷吞噬著清軍的生命。
一直追殺到駐紮在楊村的僧格林沁大營,才停了下來。
楊村清軍大營前,太平軍當著僧格林沁的面,排槍打死了落後的清軍。
氣得科爾沁郡王臉色發青,緊握的手指都已經開扣入肉中。
僧格林沁看著黑夜中太平軍長長的火龍。
加上已經從潰兵中,猜測勝保部八成已經遭遇不測。
只剩下自己軍扼守京津的要道,若自己再戰敗,太平軍將可長驅進犯。
只是恨恨的看著火光中的曾立昌咒罵,目送太平軍離去。
曾立昌最開始讓火槍兵嘗試進攻。
僧格林沁軍已經做了方便,營中的大炮開火後,曾立昌冷靜了不少。
算算時間,擔心天亮前無法撤退,也是引軍退去。
曾立昌領主力沿京師到天津方向回營。
等到大營後,時間已經到了清晨。
中一軍已經將繳獲裝船,天亮前已經將帶不走的付之一炬。
其他各軍也回到營中。
大致清點戰功後,斬首俘虜清軍萬餘,火藥五萬斤。
火槍刀矛上萬,大小火炮數十門。
還有意外之喜,快天亮時,竟然抓獲了戰馬五千餘匹。
曾立昌一拍腦袋,差點忘了勝保、善祿軍中,馬隊至少七千。
不但如此,還摧毀了天津通往京師的清軍工事,打開了通往燕都的通道。
大致統計了一下後,大喜的曾立昌也是派人去通知林鳳祥自己的戰果。
同時,大擺全魚宴,犒賞諸軍。
論各將軍功時,張樂行師五百多人騎士,斬獲最多,超過一千八百級。
還有幾十個俘虜的清軍官兵。
而任柱則是斬首七百多級,俘虜一千二百級,總數略高於張樂行。
且還生擒清軍大將、一品綏遠城將軍善祿。
軍功當之無愧的第一。
曾立昌其實最器重的是張樂行,不然也不會把僅有的騎兵歸他指揮。
不但是因為他替自己斷後。
也是因為,在捻軍中,張樂行相比其他捻軍將領,更親近太平軍。
也更加有大局觀,不似其他捻軍將領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太平軍不缺善戰的猛將,而是缺少治理地方的官吏和節制諸將的統帥。
所以,曾立昌也給他立功的機會。
給他足夠的功勳與戰績,以期他日後幫自己節制各路捻軍。
捻軍中出兩個大將,有點不利於統帥。
而任柱這員猛將,也確實真出彩。
想了一想,這任柱雖然也是安徽人,但主要活動在山東。
大不了,一個做安徽捻軍統帥,一個做山東捻幅的統帥吧。
按照北伐軍林鳳祥等軍中例,升二人分別做了指揮銜。
天津城西面的三角淀西岸,太平軍已經在天亮前撤出。
天亮後,一名親兵從外面探查回來,告訴躲在茫茫蘆葦盪的勝保,太平軍退了。
緊張不已的勝保,才是長舒了一口氣。
欽差大人勝保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並沒有像其他清軍一樣氣餒。
而是豪氣的騎上戰馬,揮起威風凜凜的尚方寶劍。
都打了不少敗仗了,早已是雲淡風輕了。
聚攏了和自己一樣,逃到蘆葦盪的清軍散兵和其他潰兵。
竟然也收攏了兩三千人。
並向楊村的清軍求援。
王慶坨大營中被太平軍焚燒後的灰燼還在冒著青煙。
一名如喪考妣的京營軍官,看到上官來了。
一邊驚慌失措的問欽差大人勝保:
「大人,今日我等大敗如此,恐怕牽連家人矣。」
一邊想像著自己全家因為自己被發配至荒涼的寧古塔為奴的樣子。
勝保哈哈一笑,反問道我何罪之有。
「本學士,硬是擋住了十幾萬長毛賊的夜間偷襲。」
「雖然本將只有兩萬多人,但手下將士寧死不退!」
「在天亮前,已經將長毛賊趕出營地。」
「將士們浴血奮戰,尤其是八旗將士。」
「個個以一當十,長毛眾莫不膽寒。」
「紛紛哭喊『八旗不滿萬,滿萬則無敵』,落荒而逃。」
「本將運籌帷幄,自是大功,何罪之有啊?」
這名最近剛來勝保帳下聽令的京營軍官,驚得是目瞪口呆。
身邊身邊的親兵、將領則是見怪不怪。
這名京營軍官暗探,雖然都是滿洲,但喝過漢人墨水的滿洲就是不一樣。
怪不得人家是手握尚方寶劍的欽差大學士。
而自己則是一個基層小軍官呢。
這頭腦、這氣度,妥妥的符合上官的氣質呀。
不像自己這榆木腦袋,都轉不過來彎。
僧格林沁意外勝保擊退了太平軍,率蒙古鐵騎前來王慶坨。
只看到清軍營帳破敗燒毀,兩萬大軍早已灰飛煙滅。
反而看到欽差大學士勝保,正端坐在破損冒煙的營中。
一臉喜滋滋的在紙上奮筆疾書。
得知勝保正準備上報擊退十幾萬長毛大軍的戰功。
本來就已臉色鐵青的蒙古王爺,臉都要成黑炭了。
只是撂下一句話:
「大將軍王綿愉讓你北上楊村大營。」
「與我等合兵一處,並收納你這裡逃散的七千多潰兵。」
原來大將軍王綿愉雖然名義上地位最高。
但這僧格林沁是有皇帝賦予的總理行營大臣的頭銜。
綿愉擔心勝保、善祿的潰兵歸入僧格林沁後,自己被架空。
反而把這些潰兵,歸入勝保麾下。
文不成武不就的綿愉,作為皇族近支,也是懂得一些制衡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