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金水橋上
翌日卯時,史可法一夜無眠,雙眼滿布血絲,在妻子楊氏協助下換上一套麻衣準備出門。
楊氏雖為一介婦道人家,但是龍袍裹屍一事早已傳遍南京城。
如今全城上下儘是披麻戴孝之人,家家白布素縞,戶戶都有悲戚哭聲傳出。
崇禎雖最終未能挽狂瀾於既倒,然其節儉、勤勉之美德,已經深入民心。
君父之死,更甚於親父。
「相公,這白麻網巾早已破損,恐會有損儀容,要不換個黑網巾?」楊氏輕聲問道。
「不必。」
「但是在旁邊會看到破口,人家還以為我們史家落魄,用不起好東西。」楊氏嗔怪道。
楊氏和史可法年紀相仿,二人自幼青梅竹馬,相伴成長。
可能因為從未生育,所以楊氏雖然年紀很大,但是行為舉止還是充滿活力。
史可法想到自己因為曾經戰場受傷,不能生育,但是楊氏卻把責任攬下。
每年祭祖拜山,楊氏都不准前往,因為族裡老人說她是石女。
史可法猶豫再三,還是說道:「知妻莫若夫,我若出事,你千萬別隨我去,讓我清靜幾年。
你也不必苦惱,史家還有四太爺、太爺、三哥等人照管。你若是難過,便在族裡過繼一個,我對夫人眼光完全信任。」
史可法像在交代遺言,他很清楚,隱瞞大行皇帝之事一定要有個交代。
他心中早就做好赴死準備。
「相公你穿得破破爛爛下去見皇上,人家說不定以為大明已經亡國。」楊氏強顏歡笑道
「胡說八道,國家以孝治國,豈有父死子不戴孝之理,回去罷。」
史可法穿戴整齊便轉身離去,只是他沒注意到,楊氏回房間時,手中已多了一條白綾。
廷推地點定在明宮奉天門旁邊的兵部衙門。
史可法抵達之時,其餘十人都已經到齊。
往常,大家都會起身示意,雖然同朝為官分屬同僚,但大體都很尊敬他。
只是如今卻個個無動於衷,史可法也不惱。
他形如枯朽坐在位子上,聽著眾人就潞福之爭唇槍舌戰,口燦蓮花。
所謂廷推都只是各說各話,大家都有既定立場,根本不可能改變分毫。
突然有人跑進來通報:「南京城出大事了!」
在宮城之外,一份署名無名氏的討史檄文貼滿全城。
檄文語氣慷慨激揚,對史可法人品和忠孝進行全面道德譴責。
檄文中細數五必殺:
一殺勤王不力;
二殺縱容兵災;
三殺不恤民力;
四殺阻撓賢王;
五殺秘不發喪。
總結就是史可法這種人沒資格竊據高位,號召南京民眾在十日之內,搗毀史宅。
文章做的風生水起,而且有極強烈鼓動性,一看就是出自行家之手。
「人心誰無公憤?凡我大明子民,當此國難之際,勿作旁觀,當念悲狐,毋嫌投鼠,奉行天討,以快人心。
彼等之字不及顛米之神韻,畫難比痴黃之精妙,文章非司馬宗門之淵博,翰墨難列歐陽班輩之高雅,卻妄圖僥倖以小人之身,濫竊高位,辱沒門楣。
……
若再容留,決非世事。吾之公文一到,眾鼓齊鳴,聲討之聲當響徹雲霄。
期於十日之中,定舉四凶之討。謹檄。」
因為此事,原本要投票也必須終止,決定休息片刻再投票。
史可法頭痛欲裂,這種過激文風,很明顯就是出自楊廷麟之手。
楊廷麟此人,無怪乎曾入大行皇帝法眼,讓他成為太子講官。
既然檄文發出來,從此他史可法在大明再難有容身之地。
滿天下待業士人,就算進士出身都安排不到官職,他如今一個身懷「五必殺」的不詳人,簡直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史可法不知不覺就走到奉天門內金水橋上,心中忽生悵然若失之感。
明初之時,時任刑部尚書開濟曾與朱元璋結伴遊覽金水橋。
君臣二人悠然信步至橋中央,朱元璋忽仰天而嘆,潸然淚下,轉而問開濟:「朕緣何如此?」
開濟思忖片刻,旋即回應:「過金橋,倚金欄,觀金魚,憶金妃,遂金淚。」
朱元璋聞之,大為嘆服,但心中又萌捉弄之意,遂上前緊握住開濟之手,說道:「綰手過金橋,有事不相饒!」
開濟鎮定自若,毫無懼色,從容對答:「臣無虧心事,不怕帝皇刀。」
————郎瑛《七修類稿》
開濟沒有做過虧心事,自然不懼帝皇刀。
史可法不同,他是真做了虧心事,就是不知道崇禎會否刀他。
如今走在這金水橋,都覺得自己汗顏不已。
每一個輔臣,心中都渴望能得皇帝賞識,君臣相得,誰不想成為下一個諸葛亮?
他在思考著,如今整個決策團共十一個人,明確支持潞王和福王分別都占五人。
所以他這一票就是決定勝負關鍵。
史可法目光呆滯地望著橋下金魚,突然後傳來聲音:「老夥計,何事讓你如此哀傷。」
史可法聞之,會心一笑,不用回頭都知道來人是魏國公徐弘基。
「不生氣了?」
徐弘基莞爾一笑:「福王讓阮大鋮找來,送我一隻蒸鵝。」
雖然徐弘基說得輕鬆,但是史可法驚惶回頭:「福王要殺你?」
「殺其他人換命。」
史可法有點神傷,「我嗎?」
徐弘基微笑道:「你這人頭還有用,我知你尚在福潞之間猶豫不決。
作為多年老友,我不會逼你選擇福王,但是......」
史可法以為他想勸自己票投福王,正想阻止。
可徐弘基並未理會,接著說道:「昨日我去福王中軍接你之時,曾與福王有一面之緣。
我還以為神宗皇帝復生,直到他送鵝威脅我,我才明白到我先祖當年面對太祖時的心情。」
史可法反駁道:「福王只是心狠手辣而已,他怎麼能與太祖相比。」
徐弘基輕蔑地看著他,意思像在說:『你要不想想自己在說什麼?而已?』
徐弘基拍了拍史可法肩膀:「回去吧,拖得越久大明越弱。
趁我還沒死,我也想名留青史,不只是魏國公徐弘基。
而你,我的朋友。
我不希望你以戴罪之身離開這世界。」
楊氏雖為一介婦道人家,但是龍袍裹屍一事早已傳遍南京城。
如今全城上下儘是披麻戴孝之人,家家白布素縞,戶戶都有悲戚哭聲傳出。
崇禎雖最終未能挽狂瀾於既倒,然其節儉、勤勉之美德,已經深入民心。
君父之死,更甚於親父。
「相公,這白麻網巾早已破損,恐會有損儀容,要不換個黑網巾?」楊氏輕聲問道。
「不必。」
「但是在旁邊會看到破口,人家還以為我們史家落魄,用不起好東西。」楊氏嗔怪道。
楊氏和史可法年紀相仿,二人自幼青梅竹馬,相伴成長。
可能因為從未生育,所以楊氏雖然年紀很大,但是行為舉止還是充滿活力。
史可法想到自己因為曾經戰場受傷,不能生育,但是楊氏卻把責任攬下。
每年祭祖拜山,楊氏都不准前往,因為族裡老人說她是石女。
史可法猶豫再三,還是說道:「知妻莫若夫,我若出事,你千萬別隨我去,讓我清靜幾年。
你也不必苦惱,史家還有四太爺、太爺、三哥等人照管。你若是難過,便在族裡過繼一個,我對夫人眼光完全信任。」
史可法像在交代遺言,他很清楚,隱瞞大行皇帝之事一定要有個交代。
他心中早就做好赴死準備。
「相公你穿得破破爛爛下去見皇上,人家說不定以為大明已經亡國。」楊氏強顏歡笑道
「胡說八道,國家以孝治國,豈有父死子不戴孝之理,回去罷。」
史可法穿戴整齊便轉身離去,只是他沒注意到,楊氏回房間時,手中已多了一條白綾。
廷推地點定在明宮奉天門旁邊的兵部衙門。
史可法抵達之時,其餘十人都已經到齊。
往常,大家都會起身示意,雖然同朝為官分屬同僚,但大體都很尊敬他。
只是如今卻個個無動於衷,史可法也不惱。
他形如枯朽坐在位子上,聽著眾人就潞福之爭唇槍舌戰,口燦蓮花。
所謂廷推都只是各說各話,大家都有既定立場,根本不可能改變分毫。
突然有人跑進來通報:「南京城出大事了!」
在宮城之外,一份署名無名氏的討史檄文貼滿全城。
檄文語氣慷慨激揚,對史可法人品和忠孝進行全面道德譴責。
檄文中細數五必殺:
一殺勤王不力;
二殺縱容兵災;
三殺不恤民力;
四殺阻撓賢王;
五殺秘不發喪。
總結就是史可法這種人沒資格竊據高位,號召南京民眾在十日之內,搗毀史宅。
文章做的風生水起,而且有極強烈鼓動性,一看就是出自行家之手。
「人心誰無公憤?凡我大明子民,當此國難之際,勿作旁觀,當念悲狐,毋嫌投鼠,奉行天討,以快人心。
彼等之字不及顛米之神韻,畫難比痴黃之精妙,文章非司馬宗門之淵博,翰墨難列歐陽班輩之高雅,卻妄圖僥倖以小人之身,濫竊高位,辱沒門楣。
……
若再容留,決非世事。吾之公文一到,眾鼓齊鳴,聲討之聲當響徹雲霄。
期於十日之中,定舉四凶之討。謹檄。」
因為此事,原本要投票也必須終止,決定休息片刻再投票。
史可法頭痛欲裂,這種過激文風,很明顯就是出自楊廷麟之手。
楊廷麟此人,無怪乎曾入大行皇帝法眼,讓他成為太子講官。
既然檄文發出來,從此他史可法在大明再難有容身之地。
滿天下待業士人,就算進士出身都安排不到官職,他如今一個身懷「五必殺」的不詳人,簡直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史可法不知不覺就走到奉天門內金水橋上,心中忽生悵然若失之感。
明初之時,時任刑部尚書開濟曾與朱元璋結伴遊覽金水橋。
君臣二人悠然信步至橋中央,朱元璋忽仰天而嘆,潸然淚下,轉而問開濟:「朕緣何如此?」
開濟思忖片刻,旋即回應:「過金橋,倚金欄,觀金魚,憶金妃,遂金淚。」
朱元璋聞之,大為嘆服,但心中又萌捉弄之意,遂上前緊握住開濟之手,說道:「綰手過金橋,有事不相饒!」
開濟鎮定自若,毫無懼色,從容對答:「臣無虧心事,不怕帝皇刀。」
————郎瑛《七修類稿》
開濟沒有做過虧心事,自然不懼帝皇刀。
史可法不同,他是真做了虧心事,就是不知道崇禎會否刀他。
如今走在這金水橋,都覺得自己汗顏不已。
每一個輔臣,心中都渴望能得皇帝賞識,君臣相得,誰不想成為下一個諸葛亮?
他在思考著,如今整個決策團共十一個人,明確支持潞王和福王分別都占五人。
所以他這一票就是決定勝負關鍵。
史可法目光呆滯地望著橋下金魚,突然後傳來聲音:「老夥計,何事讓你如此哀傷。」
史可法聞之,會心一笑,不用回頭都知道來人是魏國公徐弘基。
「不生氣了?」
徐弘基莞爾一笑:「福王讓阮大鋮找來,送我一隻蒸鵝。」
雖然徐弘基說得輕鬆,但是史可法驚惶回頭:「福王要殺你?」
「殺其他人換命。」
史可法有點神傷,「我嗎?」
徐弘基微笑道:「你這人頭還有用,我知你尚在福潞之間猶豫不決。
作為多年老友,我不會逼你選擇福王,但是......」
史可法以為他想勸自己票投福王,正想阻止。
可徐弘基並未理會,接著說道:「昨日我去福王中軍接你之時,曾與福王有一面之緣。
我還以為神宗皇帝復生,直到他送鵝威脅我,我才明白到我先祖當年面對太祖時的心情。」
史可法反駁道:「福王只是心狠手辣而已,他怎麼能與太祖相比。」
徐弘基輕蔑地看著他,意思像在說:『你要不想想自己在說什麼?而已?』
徐弘基拍了拍史可法肩膀:「回去吧,拖得越久大明越弱。
趁我還沒死,我也想名留青史,不只是魏國公徐弘基。
而你,我的朋友。
我不希望你以戴罪之身離開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