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渭州七將
眼見王稟有陷入迷障的跡象,種郎君連連呼喊,很快驚醒了想入非非的他。
王稟下意識的抹了抹嘴角,卻問道:「崧兒喊我做甚?」
種郎君道:「那李忠來瓦亭寨,卻只為傳遞一個消息,侄兒卻不知該不該說與稟叔知曉。」
「甚麼消息?」王稟問道。
種郎君卻把王老夫人在華州的變故大略說了一遍。
王稟聽得,卻是大驚失色,他終於醒悟得自家老娘讓史進送來的那封信里,為何著重囑咐不讓他回華州幫忙了。
站在王老夫人的角度來說,她選擇犧牲自己換回史太公,無疑是兩全其美的做法。
如此既能還了史家的恩情,又能為遠在他鄉兒子解決最後一點隱患和破綻,甚至如果操作的好,連同與高太尉之間的仇怨亦能消解不少。
說起來王稟母子對高太尉的仇恨倒是沒多少,畢竟當年被打的幾乎難以在京師立足的是高太尉,且高太尉剛露出報復的苗頭,王稟就帶著老娘跑路了。
這與後來被逼的家破人亡,不得不雪夜上梁山的林沖的遭遇完全是兩種情況。
所以王稟母子自離開京師後,並沒有甚報復高太尉的念頭,他亦能安心的改頭換面躲在西軍中重新建功立業。但若是王老夫人真的被那班草寇解與高太尉出氣,那王稟可就再也沒法繼續躲下去了。
畢竟在古典的大宋時代,孝道乃是世間一切禮法道德的制高點,且王稟本就是一個頗為孝順的男人。
故在聽得種郎君分說後,王稟當即驚怒交加,五內俱焚。
他當即安排了些本職事務,又與本寨知寨相公那裡寫了一份辭呈,只不等回復,便自收拾了些衣物盤纏,細軟銀兩,提了一桿鐵槍,騎快馬出瓦亭寨,直往渭州城去了。
王稟雖然急著去救老娘,但他可不是沒腦子的愣頭青,很清楚只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救回陷入賊巢的老娘。
更何況還有更多匯聚於華州的些個江湖鬣狗,諂媚權貴的地方官吏,王稟便是再自大,也不覺得能以一己之力對付得如斯虎豹豺狼。
作為一個軍將,王稟深知人多勢眾的道理。他此番入渭州城,卻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與小種經略相公面稟辭行,畢竟王稟易名後投軍入職基本上都是小種相公一手操辦的,王稟卻不好不辭而別。
而王稟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找幫手。
王稟倒不是沒有考慮去找魯達、史進等人,只前番他剛拒絕了他們,若直接找上門去,且不說情面上不好看,更叫人看輕了他王稟。
所以王稟卻想著先找幾個有本事的幫手,然後再與史進等人匯合,如此便就顯他些手段。
實際上王稟畢竟來西北不久,真正熟識的好手極為有限,而他唯一能夠藉助的卻還是小種相公的情面。
卻說王稟入得渭州城,很快就去經略使府求見小種相公。
小種相公見王稟突兀來訪,卻疑惑道:「賢侄緣何來也?」
不想王稟見得小種,卻當頭跪倒大哭起來。
小種被他這番作為弄的一陣驚疑,連忙細問緣由。
王稟卻才將華州之事大略說得出來。
小種相公聽得,卻已然知曉王稟心意,卻道:「令堂出此變故,我倒也不好阻你,畢竟人倫大禮罔顧不得。唉!只你此去,卻讓大兄為你一番謀劃皆作了泡影。稍後我會與大兄書信一封,與他解釋些緣由。」
王稟卻道:「稟此去華州頗有些人單力孤,但求世叔能與小侄尋幾個好手,以作策應。」
小種相公道:「賢侄多慮矣,前些時日華州來一小郎尋你,與魯達廝混得熟,近日更糾合了幾個鞏州來的草莽,雖上不得甚台面,卻也算難得的勇壯。此七八子,還不夠你作耍麼?」
王稟搖頭,卻拜道:「世叔乃多年宿將,豈不知兵將貴一的道理。他等草莽之輩,只合作得搖旗吶喊,真箇做大事還要靠信重之人。侄兒無狀,懇請世叔能撥幾個軍中硬手作腰膽!」
小種相公自也知曉草莽之輩多上不得台面,對王稟能有此認識亦頗為欣慰,更覺惋惜。
在他看來王稟確是難得的良將種子,只此一番被私事耽擱,未來再想混出頭怕是有些難了。
小種道:「賢侄所言卻也有些道理。罷了,我且點選幾人,與你走一遭華州便是。」
很快小種相公便點選了幾個親近驍將與王稟。
只王稟見得他等,卻是吃驚不小。
無他,只因這幾個幫手當中卻有好幾個種家的嫡系子弟,如大種之子種浩,種浩之子種彥崇,小種次子種浤。
其他還有驍將姚仲,府州折家子弟折可存,因涇源戰役失敗而受牽連的罪將翟進。
此數人當中,種彥崇、姚仲、折可存、翟進等四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種浩、種浤也算是武藝精熟之輩。
對於能得此六人襄助,王稟自然是再滿意不過,同樣也感動非常。
說句不客氣的話,這幾個人一走,渭州經略使府的武將戰力基本上算是被削弱了八九成。
當然,小種相公之所以敢抽調這些精銳驍將出去,卻也是因為西北最大的隱患——西夏已經沒有了。如此外患已去,再留他等在經略府也是蹉跎歲月,倒不如放出去活動活動。
不過王稟想要用好這六個人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尤其是王稟的真實身份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甚至種家子弟當中除了隱姓埋名於瓦亭寨與王稟打配合的種彥崧,種浩、種浤、種彥崇等皆不知王稟的來歷。
其他幾人也皆是性情桀驁之人,面對王稟這個被小種相公指名要做諸人頭領的外來者,卻是多有些不服氣。
其中折可存卻是個頗為傲氣的將門子弟哥兒,卻是一見王稟便來挑釁道:「兀那鳥男女,你有何本事,卻能做得我六人的頭領?」
王稟早也習慣了軍中的風格,自知這個時候卻不是他能退讓的,否則去了華州便很容易因內部不合而被人鑽了空子。
他卻道:「折郎君,恩相遣我作諸位的首領,自是有他道理。你若不服,我自與你解些疑惑便是。」
王稟下意識的抹了抹嘴角,卻問道:「崧兒喊我做甚?」
種郎君道:「那李忠來瓦亭寨,卻只為傳遞一個消息,侄兒卻不知該不該說與稟叔知曉。」
「甚麼消息?」王稟問道。
種郎君卻把王老夫人在華州的變故大略說了一遍。
王稟聽得,卻是大驚失色,他終於醒悟得自家老娘讓史進送來的那封信里,為何著重囑咐不讓他回華州幫忙了。
站在王老夫人的角度來說,她選擇犧牲自己換回史太公,無疑是兩全其美的做法。
如此既能還了史家的恩情,又能為遠在他鄉兒子解決最後一點隱患和破綻,甚至如果操作的好,連同與高太尉之間的仇怨亦能消解不少。
說起來王稟母子對高太尉的仇恨倒是沒多少,畢竟當年被打的幾乎難以在京師立足的是高太尉,且高太尉剛露出報復的苗頭,王稟就帶著老娘跑路了。
這與後來被逼的家破人亡,不得不雪夜上梁山的林沖的遭遇完全是兩種情況。
所以王稟母子自離開京師後,並沒有甚報復高太尉的念頭,他亦能安心的改頭換面躲在西軍中重新建功立業。但若是王老夫人真的被那班草寇解與高太尉出氣,那王稟可就再也沒法繼續躲下去了。
畢竟在古典的大宋時代,孝道乃是世間一切禮法道德的制高點,且王稟本就是一個頗為孝順的男人。
故在聽得種郎君分說後,王稟當即驚怒交加,五內俱焚。
他當即安排了些本職事務,又與本寨知寨相公那裡寫了一份辭呈,只不等回復,便自收拾了些衣物盤纏,細軟銀兩,提了一桿鐵槍,騎快馬出瓦亭寨,直往渭州城去了。
王稟雖然急著去救老娘,但他可不是沒腦子的愣頭青,很清楚只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救回陷入賊巢的老娘。
更何況還有更多匯聚於華州的些個江湖鬣狗,諂媚權貴的地方官吏,王稟便是再自大,也不覺得能以一己之力對付得如斯虎豹豺狼。
作為一個軍將,王稟深知人多勢眾的道理。他此番入渭州城,卻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與小種經略相公面稟辭行,畢竟王稟易名後投軍入職基本上都是小種相公一手操辦的,王稟卻不好不辭而別。
而王稟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找幫手。
王稟倒不是沒有考慮去找魯達、史進等人,只前番他剛拒絕了他們,若直接找上門去,且不說情面上不好看,更叫人看輕了他王稟。
所以王稟卻想著先找幾個有本事的幫手,然後再與史進等人匯合,如此便就顯他些手段。
實際上王稟畢竟來西北不久,真正熟識的好手極為有限,而他唯一能夠藉助的卻還是小種相公的情面。
卻說王稟入得渭州城,很快就去經略使府求見小種相公。
小種相公見王稟突兀來訪,卻疑惑道:「賢侄緣何來也?」
不想王稟見得小種,卻當頭跪倒大哭起來。
小種被他這番作為弄的一陣驚疑,連忙細問緣由。
王稟卻才將華州之事大略說得出來。
小種相公聽得,卻已然知曉王稟心意,卻道:「令堂出此變故,我倒也不好阻你,畢竟人倫大禮罔顧不得。唉!只你此去,卻讓大兄為你一番謀劃皆作了泡影。稍後我會與大兄書信一封,與他解釋些緣由。」
王稟卻道:「稟此去華州頗有些人單力孤,但求世叔能與小侄尋幾個好手,以作策應。」
小種相公道:「賢侄多慮矣,前些時日華州來一小郎尋你,與魯達廝混得熟,近日更糾合了幾個鞏州來的草莽,雖上不得甚台面,卻也算難得的勇壯。此七八子,還不夠你作耍麼?」
王稟搖頭,卻拜道:「世叔乃多年宿將,豈不知兵將貴一的道理。他等草莽之輩,只合作得搖旗吶喊,真箇做大事還要靠信重之人。侄兒無狀,懇請世叔能撥幾個軍中硬手作腰膽!」
小種相公自也知曉草莽之輩多上不得台面,對王稟能有此認識亦頗為欣慰,更覺惋惜。
在他看來王稟確是難得的良將種子,只此一番被私事耽擱,未來再想混出頭怕是有些難了。
小種道:「賢侄所言卻也有些道理。罷了,我且點選幾人,與你走一遭華州便是。」
很快小種相公便點選了幾個親近驍將與王稟。
只王稟見得他等,卻是吃驚不小。
無他,只因這幾個幫手當中卻有好幾個種家的嫡系子弟,如大種之子種浩,種浩之子種彥崇,小種次子種浤。
其他還有驍將姚仲,府州折家子弟折可存,因涇源戰役失敗而受牽連的罪將翟進。
此數人當中,種彥崇、姚仲、折可存、翟進等四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種浩、種浤也算是武藝精熟之輩。
對於能得此六人襄助,王稟自然是再滿意不過,同樣也感動非常。
說句不客氣的話,這幾個人一走,渭州經略使府的武將戰力基本上算是被削弱了八九成。
當然,小種相公之所以敢抽調這些精銳驍將出去,卻也是因為西北最大的隱患——西夏已經沒有了。如此外患已去,再留他等在經略府也是蹉跎歲月,倒不如放出去活動活動。
不過王稟想要用好這六個人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尤其是王稟的真實身份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甚至種家子弟當中除了隱姓埋名於瓦亭寨與王稟打配合的種彥崧,種浩、種浤、種彥崇等皆不知王稟的來歷。
其他幾人也皆是性情桀驁之人,面對王稟這個被小種相公指名要做諸人頭領的外來者,卻是多有些不服氣。
其中折可存卻是個頗為傲氣的將門子弟哥兒,卻是一見王稟便來挑釁道:「兀那鳥男女,你有何本事,卻能做得我六人的頭領?」
王稟早也習慣了軍中的風格,自知這個時候卻不是他能退讓的,否則去了華州便很容易因內部不合而被人鑽了空子。
他卻道:「折郎君,恩相遣我作諸位的首領,自是有他道理。你若不服,我自與你解些疑惑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