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吃茶論公案
帕查心中叫苦:「圓真,玄安,你們傻啊。」
但兩人不顧他勸阻,執意和他一同喝下茶水的舉動又讓他有些感動。
明明三人相識不久,但祝樂和玄安兩人卻有與他共飲的勇氣,兩人是真心把自己當做帕查兄,而非虛情假意。
帕查心裡對祝樂和玄安兩人的印象有了一絲變化。
玄安的想法很單純,既然帕查兄害怕吃這碗茶,那麼我和圓真兄陪帕查兄喝便是。
祝樂不知帕查和玄安是怎麼想,他只是覺得心幻居士沒道理在戲耍他們三個小沙彌。
茶水雖比岩漿還像岩漿,但祝樂在經歷過了靜禪室的黑暗、苦海心島、業海地獄變更後,他對這種周圍景色變化反而看得更開了。
固然茶水奇特,可這是業海地獄,茶水奇特又有他心在業海地獄,身在靜禪室那般奇特?
祝樂坦蕩蕩地飲下一口茶水。
茶水觸碰嘴唇,流入舌頭時,祝樂三人便感到有一股溫暖順流湧進體內、心間。
三人目光驚愕。
岩漿並非是岩漿,它雖熱,但又不夠熾熱,這種熱是讓人感到溫暖的熱。是讓人精神百倍,烘焙濕冷陰暗的內心,一掃所有灰暗雜念的溫暖。
祝樂三人相視一眼,三人都沒有說話,都能從對方眼神中讀取到對方的想法。
三人沒有絲毫片刻的猶豫,無比默契地再度揚起頭,再吃上一口看似熾熱的岩漿茶水。
那股溫暖流淌在心間,感覺暖呼呼,三人坐姿稍稍鬆弛,臉色無比陶醉,慵懶地嘆出一口滿足之氣。
太好喝了。
這是三人心中第一個想法。
玄安年紀最小,他雖佛法鑽研極深,但經歷還是過少。他還是第一次遇見這般場面,他臉色紅潤,激動道:「圓真兄,帕查兄,這真是好茶。」
祝樂點點頭:「確實是好茶,來之前就聽帕查兄說心幻居士茶道了得,今日一見,這何止是了得,簡直出神入化。」
祝樂轉頭望向另一個八角亭,他雙掌合十道謝:「感謝心幻居士為我等三人煮茶。」
玄安和帕查聞聲也和祝樂一樣行禮致謝:「多謝心幻居士煮茶。」
兩人也明白心幻居士這個茶非同小可,謝上一句並不過分。
心幻居士冷哼一聲,三人卻從他這道哼聲中聽出驕傲之意。
心幻居士道:「謝什麼謝,這新茶是我為我自己煮的,你們喝的不過是我喝剩的,就這,你們還要貼錢給我,還要感謝我?」
祝樂笑道:「心幻居士的誠意,我等三人自然能感受得到,理所當然向您說一聲謝。」
「你們三個小屁孩能感受個毛。不跟你們鬼扯了,和你們閒扯,還不如看我的書去。」
祝樂扭回頭來,他說:「心幻居士真是一位奇人。」
帕查和玄安深有同感地點點頭。
帕查說:「他這人就這樣,雖然嘴臭了些,不過人倒是挺好,只要順著他,他就會對你好。」
玄安摩拳擦掌,他興奮道:「心幻居士確實值得感謝。玄安喝了這口熱茶後,感覺渾身充滿勁,腦中靈機湧現,有些想開始公案論了。不知二位還須做何等準備?」
祝樂輕笑,他知玄安所言非虛,心幻居士的茶確實厲害,能將他和玄安疲倦的精神一掃而空,能以最好的精神狀態來面對公案論。
祝樂道:「我早已做好準備,不知帕查兄呢。」
「我也一樣,什麼時候開始都行。不過我們要討論的公案是哪一樁?」
玄安微微一笑:「南泉斬貓。方才我三人就聽到了這樁公案。因此我想我們不妨論一論南泉斬貓。我們不以辯論、打機鋒來交流,單純以各自對公案所想來談論。」
祝樂和帕查點頭答應。
帕查哈哈一笑:「這裡我最為年長,就由我來開這個話頭。」
帕查說:「南泉斬貓一案千百年來,佛門眾僧最愛談的莫過於普願想要的回答。因為普願才是南泉斬貓里最為關鍵的一點。
東西兩堂僧人爭執一隻貓固然是三毒執念,然而普願在這場公案中又何嘗沒有中了三毒。
誰道得出,貓即可救。道不出,他既斬貓。看似他直接從二堂僧人爭執根源入手,可實際貓只是一場衝突的根源。
執念滋生並非僅有一次。這次他固然能為二堂僧人而斬了貓。可若是下次二堂僧人為了別的而爭執,他又該斬何物才能斷絕二堂僧人執念。
一斬二斬,禪宗所說的拂塵的絕非是以外力之手段強拂邪念。
貓這隻外物是二堂僧人的執迷之物,可二堂僧人也成了普願執迷之物。執念的誕生源自心念之間,外物是執念誘發物,看似源頭又實則是心念的化身。
斬外物斷執念永遠是下乘之道,執念消除唯有心念去離。
普願這一斬,終究落了下乘。他本身是世外人,又因二堂僧人爭執不得不甘願墮落俗世。在斬貓這一事上,他和二堂僧人別無區別。
這也是為何從諗回來時,普願告訴從諗他斬貓一事,求問從諗的回答。
從諗脫鞋放置頭頂而離開。從諗不用言語,而用行動來回答了普願所希望的答案。
那就是沒有執念。見性為空。
因為從諗,普願對斬貓的回答的執念也因此拂去。可對二堂僧人執念卻還未消散。
在這樁公案中,普願有執,二堂僧人亦有執。唯有從諗,從始至終未曾入執。」
祝樂和玄安眼前一亮。
祝樂心道:「帕查兄所說的普願為執念人這一說法真不錯。最後從諗見性本空可謂是點睛之筆。」
玄安鼓掌,他眼睛明亮熠熠:「帕查兄說的在理。」
祝樂說:「從諗禪師以草鞋放置頭頂,從而灑脫離開。輕易的破除了困擾二堂僧人和普願的顛倒分別。可謂大師。
我在想,從諗之所以能輕易破除顛倒分別是否與他不在現場,並非當事人之因。
我曾聽聞儒學聖人之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人還每日三省吾身。
我雖學佛法正道,可有時亦會起執念忘掉佛法佛理,曲解真理。
因為我即是當事人,我身束縛我念,我念束縛自身,做出不符佛門戒律,不從三無漏學之理的行為。」
但兩人不顧他勸阻,執意和他一同喝下茶水的舉動又讓他有些感動。
明明三人相識不久,但祝樂和玄安兩人卻有與他共飲的勇氣,兩人是真心把自己當做帕查兄,而非虛情假意。
帕查心裡對祝樂和玄安兩人的印象有了一絲變化。
玄安的想法很單純,既然帕查兄害怕吃這碗茶,那麼我和圓真兄陪帕查兄喝便是。
祝樂不知帕查和玄安是怎麼想,他只是覺得心幻居士沒道理在戲耍他們三個小沙彌。
茶水雖比岩漿還像岩漿,但祝樂在經歷過了靜禪室的黑暗、苦海心島、業海地獄變更後,他對這種周圍景色變化反而看得更開了。
固然茶水奇特,可這是業海地獄,茶水奇特又有他心在業海地獄,身在靜禪室那般奇特?
祝樂坦蕩蕩地飲下一口茶水。
茶水觸碰嘴唇,流入舌頭時,祝樂三人便感到有一股溫暖順流湧進體內、心間。
三人目光驚愕。
岩漿並非是岩漿,它雖熱,但又不夠熾熱,這種熱是讓人感到溫暖的熱。是讓人精神百倍,烘焙濕冷陰暗的內心,一掃所有灰暗雜念的溫暖。
祝樂三人相視一眼,三人都沒有說話,都能從對方眼神中讀取到對方的想法。
三人沒有絲毫片刻的猶豫,無比默契地再度揚起頭,再吃上一口看似熾熱的岩漿茶水。
那股溫暖流淌在心間,感覺暖呼呼,三人坐姿稍稍鬆弛,臉色無比陶醉,慵懶地嘆出一口滿足之氣。
太好喝了。
這是三人心中第一個想法。
玄安年紀最小,他雖佛法鑽研極深,但經歷還是過少。他還是第一次遇見這般場面,他臉色紅潤,激動道:「圓真兄,帕查兄,這真是好茶。」
祝樂點點頭:「確實是好茶,來之前就聽帕查兄說心幻居士茶道了得,今日一見,這何止是了得,簡直出神入化。」
祝樂轉頭望向另一個八角亭,他雙掌合十道謝:「感謝心幻居士為我等三人煮茶。」
玄安和帕查聞聲也和祝樂一樣行禮致謝:「多謝心幻居士煮茶。」
兩人也明白心幻居士這個茶非同小可,謝上一句並不過分。
心幻居士冷哼一聲,三人卻從他這道哼聲中聽出驕傲之意。
心幻居士道:「謝什麼謝,這新茶是我為我自己煮的,你們喝的不過是我喝剩的,就這,你們還要貼錢給我,還要感謝我?」
祝樂笑道:「心幻居士的誠意,我等三人自然能感受得到,理所當然向您說一聲謝。」
「你們三個小屁孩能感受個毛。不跟你們鬼扯了,和你們閒扯,還不如看我的書去。」
祝樂扭回頭來,他說:「心幻居士真是一位奇人。」
帕查和玄安深有同感地點點頭。
帕查說:「他這人就這樣,雖然嘴臭了些,不過人倒是挺好,只要順著他,他就會對你好。」
玄安摩拳擦掌,他興奮道:「心幻居士確實值得感謝。玄安喝了這口熱茶後,感覺渾身充滿勁,腦中靈機湧現,有些想開始公案論了。不知二位還須做何等準備?」
祝樂輕笑,他知玄安所言非虛,心幻居士的茶確實厲害,能將他和玄安疲倦的精神一掃而空,能以最好的精神狀態來面對公案論。
祝樂道:「我早已做好準備,不知帕查兄呢。」
「我也一樣,什麼時候開始都行。不過我們要討論的公案是哪一樁?」
玄安微微一笑:「南泉斬貓。方才我三人就聽到了這樁公案。因此我想我們不妨論一論南泉斬貓。我們不以辯論、打機鋒來交流,單純以各自對公案所想來談論。」
祝樂和帕查點頭答應。
帕查哈哈一笑:「這裡我最為年長,就由我來開這個話頭。」
帕查說:「南泉斬貓一案千百年來,佛門眾僧最愛談的莫過於普願想要的回答。因為普願才是南泉斬貓里最為關鍵的一點。
東西兩堂僧人爭執一隻貓固然是三毒執念,然而普願在這場公案中又何嘗沒有中了三毒。
誰道得出,貓即可救。道不出,他既斬貓。看似他直接從二堂僧人爭執根源入手,可實際貓只是一場衝突的根源。
執念滋生並非僅有一次。這次他固然能為二堂僧人而斬了貓。可若是下次二堂僧人為了別的而爭執,他又該斬何物才能斷絕二堂僧人執念。
一斬二斬,禪宗所說的拂塵的絕非是以外力之手段強拂邪念。
貓這隻外物是二堂僧人的執迷之物,可二堂僧人也成了普願執迷之物。執念的誕生源自心念之間,外物是執念誘發物,看似源頭又實則是心念的化身。
斬外物斷執念永遠是下乘之道,執念消除唯有心念去離。
普願這一斬,終究落了下乘。他本身是世外人,又因二堂僧人爭執不得不甘願墮落俗世。在斬貓這一事上,他和二堂僧人別無區別。
這也是為何從諗回來時,普願告訴從諗他斬貓一事,求問從諗的回答。
從諗脫鞋放置頭頂而離開。從諗不用言語,而用行動來回答了普願所希望的答案。
那就是沒有執念。見性為空。
因為從諗,普願對斬貓的回答的執念也因此拂去。可對二堂僧人執念卻還未消散。
在這樁公案中,普願有執,二堂僧人亦有執。唯有從諗,從始至終未曾入執。」
祝樂和玄安眼前一亮。
祝樂心道:「帕查兄所說的普願為執念人這一說法真不錯。最後從諗見性本空可謂是點睛之筆。」
玄安鼓掌,他眼睛明亮熠熠:「帕查兄說的在理。」
祝樂說:「從諗禪師以草鞋放置頭頂,從而灑脫離開。輕易的破除了困擾二堂僧人和普願的顛倒分別。可謂大師。
我在想,從諗之所以能輕易破除顛倒分別是否與他不在現場,並非當事人之因。
我曾聽聞儒學聖人之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人還每日三省吾身。
我雖學佛法正道,可有時亦會起執念忘掉佛法佛理,曲解真理。
因為我即是當事人,我身束縛我念,我念束縛自身,做出不符佛門戒律,不從三無漏學之理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