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衛星發射成功
第207章 衛星發射成功
第二天的天氣依然良好,風速雖然達到了2級,但是對於太空梭的起飛和降落沒有什麼影響。
昨天晚上,王建昆在地勤人員收集完數據後,根據智子給出的修改意見,對「啟航號」上的一些部位進行了小改動。
然後用超能力製造了兩枚小型固體火箭助推器,讓地勤人員連夜安裝到了太空梭下方。
所以早上機庫打開後,「啟航號」已經完成了起飛前的準備了。
這次飛行不是從地面開始滑跑起飛,而是由一艘高空貨運飛艇將「啟航號」吊運到4萬米的高空,在那裡進行釋放起飛。
「報告總指揮,各觀測點已經準備就緒,系統自檢也已經完成,可以起飛了,請指示。」總指令長向已經飛到空中的王建昆匯報導。
「按照預定方案進行,我在空中等著它。」
「收到。」
「各單位注意,吊運工作5分鐘倒計時準備,請飛艇部做好起飛準備。」
「收到,飛艇已經檢驗完成,跟『啟航號』的連接也檢查完畢,沒有異常。」
「明白,1分鐘倒計時準備,控制室注意,飛艇將帶著『啟航號』升空了。」
在指令長喊1分鐘倒計時準備時,飛艇的電動升力風扇已經打開,保持著讓飛艇懸空,此時地面固定繩已經繃直,一旦倒計時結束,這些固定繩將與飛艇脫離,讓飛艇帶著「啟航號」自由的飛向高空。
「10,9,8……,3,2,1,起飛。」
隨著最後的「起飛」口令發出,遠處跑道上的飛艇脫離了繩索的束縛,帶著下方的「啟航號」緩緩的往空中飛去。
此時王建昆正待在另外一艘飛艇上,那艘飛艇也搭載著「雷鳥」號,他將在「啟航號」脫離飛艇,打開固體火箭助推器時跟蹤一段,確保第一次帶助推器飛行能夠順利。
萬一在起飛階段出現異常,他也能夠及時的用超能力投射出當時的場景,然後回來讓智子進行相應的修改。
如果是常規的發展太空梭,前面這些步驟其實都是應該在地面的風洞進行的,把製造出來的小模型放到風洞裡去吹,然後根據風洞實驗的結果來進行全尺寸原型機的製造。
不過王建昆發現製造風洞很麻煩,而且高超音速比如10倍音速以上的風洞很難製造,從收集回來的資料看,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風洞是蘇聯的,也只有6倍音速,美國的風洞還不到5倍音速。
至於為什麼美國和蘇聯沒有10倍以上的風洞,卻能夠製造出彈道飛彈和太空梭呢?
因為火箭的結構是非常簡單的,整個就是一個長圓柱形加頭部的尖錐,所以沒有高超音速風洞也沒多大關係,彈體表面的流體情況比較好推算,另外他們在上升段的速度並不快,在卡門線下的速度其實是不到10馬赫的,而且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受到的空氣影響會非常小,而越過卡門線後,其實都可以不考慮氣動外形了,稀薄的空氣已經不能對飛行器產生什麼影響。
洲際飛彈的彈頭在下降階段是非常小的,密度也非常的大,其結構也特簡單,就是一個尖椎體,其速度也就在最後距離地面幾公里時會上升到10馬赫以上,由於尖椎體會自旋,所以大氣對其影響非常的小,最後階段也幾乎是垂直砸向地面的,不需要考慮氣流的影響。
所以此時世界上並沒有國家發展出超過10倍音速以上的風洞,但是即使是5倍以上音速的風洞技術也是保密的,王建昆目前還沒有收集到相關的製造技術,而他即使能通過一些公開的理論知識,摸索著來發展風洞技術,那也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
因此他暫時不打算發展風洞技術,先用超能力來進行實物試飛,即使實驗失敗,損失也不會很大,就是浪費一些基礎原料和能量。
此時的基地上空,兩架飛艇垂直高度相差了300多米,水平位置相距500米,在空氣浮力和電動升力風扇的帶動下,緩緩的向4萬米的高空進發。
到了5千米左右,飛艇穿過幾片白色的雲層,金色的陽光撒向飛艇,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芒。
過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兩架飛艇終於來到了4萬米的高空,從這裡眺望遠方,大地的弧線已經出現,北方的喜馬拉雅山脈此時也顯得非常平緩,看起來好像白色的低緩丘陵。
「報告總指揮,飛艇已經到達指定高度,按照計劃,5分鐘後就要開始投放並點火起飛了。」
「可以投放起飛。」
「收到。」
「各單位注意,5分鐘後將投放點火,空中保障人員請現在再次對『啟航號』進行檢查,確保不帶病發射。」
「收到。」
「空中檢測已完成,一切正常,可以投放起飛。」3分鐘後,飛艇下方吊艙內的空中保障人員對「啟航號」進行了最後一次檢查。
「倒計時1分鐘準備。」
「倒計時10秒,10,9,8……,3,2,1,投放。」
隨著地面總指令員的投放命令下達,王建昆在「雷鳥」號上看到「啟航號」脫離飛艇下方的固定鎖,在重力作用下下墜了100米左右,上方的飛艇在卸下14噸的重量後,也向上竄了幾十米,其水平方向也跟「啟航號」拉開了200米的距離。
此時「啟航號」翼根下的兩枚固體火箭發動機按照設定的程序點火啟動,發出大量的白煙,其尾部的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也點火成功,發出了淡藍色的尾焰。
「啟航號」在3+2的超強動力推動下,速度瞬間由幾十公里每小時竄升到了幾百公里每小時,然後以每秒15G的加速度一直加速,僅僅過了5秒,其速度就超過了2馬赫。
王建昆駕駛著「雷鳥號」在其旁邊跟蹤記錄著固體火箭發動機點火後的飛行狀態,然後跟蹤了10秒不到就不得不遠離「啟航號」了。
因為在速度達到2馬赫不僅,「啟航號」就完成了平飛到爬高斜向上飛行的轉變。
王建昆就這樣在4萬米的高空往赤道方向飛去,因為按照飛行試驗,其將在赤道上空越過卡門線,然後掉頭向下飛到南回歸線附近再返回。
「報告總指揮,助推器分離成功,分離時『啟航號』的速度已達到23馬赫,高度達到了9萬米。」
「收到,注意跟蹤助推器殘骸落點,如果是在主要的航線附近,注意後續改變飛行路徑。」
「明白總指揮,現在『啟航號』已經越過卡門線,速度30馬赫,5秒後就要關閉發動機掉頭向下了。」
「很好,這說明有火箭助推器助推,咱們的『啟航號』能夠帶著載荷飛到太空了,注意返回時的黑障區,光學跟蹤設備要密切注意。」
「收到,此時南印度洋上空有6艘觀測飛艇在,此時都已經跟蹤到了『啟航號』,總指揮你可以接入數據鏈觀看跟蹤的畫面。」
於是王建昆一邊駕駛著「雷鳥號」讓其飛往南印度洋,一邊用腦波頭盔接入數據鏈,接收南回歸線到赤道線之間的幾艘空中觀測飛艇的數據。
在那浩瀚無垠的高空,四萬米之上,光學跟蹤系統的鏡頭如同一雙銳利的眼睛,緊緊地盯著卡門線附近的啟航號。
只見啟航號突然來了個驚險的掉頭向下,如同一顆流星般向著地球疾馳而去。
當它闖入 85公里的空域時,便一頭扎進了黑障區。
瞬間,啟航號被高溫等離子火焰層層包圍,那火焰仿佛是從地獄中竄出的惡魔,張牙舞爪地將啟航號吞噬。
在鏡頭裡,啟航號漸漸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熊熊燃燒的大火球,不斷地下降,那熾熱的光芒仿佛要將整個天空都點燃。
隨著高度不斷降低,到 40公里時,火焰又逐漸減少,就像那惡魔的力量在慢慢減弱。
漸漸地,啟航號那熟悉的身影又慢慢從火焰中顯露出來,仿佛是從烈火中重生的鳳凰,帶著一絲神秘與威嚴,繼續著它的歸途。
王建昆也幾秒鐘後趕到「啟航號」的附近,此時它的高度降低到了3萬米,速度也只有不到2馬赫了。
尾部的發動機在程序控制下成功再啟動,讓它保持著2馬赫的速度,調轉方向往緬北基地飛去。
當回到緬北基地,王建昆已經收集完數據,此次智子經過計算,發現這個構型和大小的「啟航號」太空梭已經沒有需要改動的了,其氣動外形已經非常完美,結構強度也能滿足天地往返飛行。
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也經過了長時間的飛行考驗,並且經過了高溫和低溫的變化,沒有出現未知的異常情況,所以基本可以定型了。
「小舅,今天的完全體飛行測試也圓滿完成,明天『啟航號』就要飛往真正的太空了。」
「好,非常好,明天我讓幾位高層一起觀看外太空飛行試驗,對了建昆,明天會帶載荷到太空中嗎?」
「帶的,會帶1噸多的載荷,是1顆『信使1號』試驗衛星,它的運行高度是在400公里,使用壽命在半年左右,其主要使命是測試我設計製造的衛星信號收發裝置在外太空能否正常工作,以及通信質量情況。」
「運行高度是400公里的話,只有1顆衛星不能很好的進行通信吧。」
「是的,後續在這個高度會發射多顆衛星,組成一個小型的通信網,主要是確保亞太地區的通信,等到通信技術試驗完成後,會發射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到時候高低空衛星組網,全球大部分地區都能用衛星進行通信了。」
「哦?那大概要多久啊。」
「如果明天的『信使1號』載荷能成功到達預定軌道的並且成功運行的話,後續將會進行一段密集的發射,總共是要發射66枚,軌道高度約在780公里,都是極地軌道,每條軌道上有 11顆衛星,共 6條軌道,形成一個完整的星座,這些衛星可以覆蓋全球 99%的地區,包括極地和海洋。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每枚『信使號』衛星的重量在1噸出頭一點,『啟航號』每次起飛可以攜帶11枚這種衛星,總共只要飛6次就能完成低軌道衛星網的搭建,然後再攜帶3噸多的同步軌道衛星,只要1次就能完成部署。
前前後後如果一切順利,大概只需要3個月左右就能完成。」
「3個月就能完成?那確實挺快的,建昆,那這樣咱們的移動通信是不是可以升級到衛星通信啦?」
「暫時還不行,咱們在移動通信上的投資還沒完全收回來呢,而且也不能暴露咱們已經發射了那麼多的衛星了,所以這衛星通信網目前只提供給腦機晶片和腦波頭盔連接使用。」
「哦,我給忘了還得保密一段時間,好吧,那明天什麼時間點開始試驗?」
「明天上午9點正式開始,不過『啟航號』飛到空中需要半小時左右,所以你們如果忙的話可以9點半再接入數據鏈進行觀看,那時候剛好可以看空中投放和點火,飛到太空投放衛星的時間很短,10多分鐘就能完成。」
「好啊,那我把時間告訴幾位高層領導。」
當天晚上,王建昆在航天研究所的機庫內製造出早已設計好的「信使號」衛星,它的具體重量是1022公斤,採用石墨烯太陽能電池板發電,在太空中的光能轉化率高達60%,內部有個能儲存1萬度電的石墨烯電池。
製造好後,研究所內的地勤人員按照操作手冊小心的將它吊裝到「啟航號」的貨艙內,然後小心仔細的進行固定。
這些地勤人員其實是在為後續的大量發射做準備,因為王建昆打算這次試驗成功後,他負責製造出66枚「信使號」通信衛星,然後讓航天研究所的新人類進行後續的發射任務,他就不參與到後續的重複工作中了,因為他有其他的研究需要進行。
……
1984年2月29號,此時天空飄著小雨,整個緬北基地都被春雨籠罩,地面霧蒙蒙的,都是蒸發的水汽。
幸好「啟航號」太空梭此次飛行是從4萬米的高空開始的,飛艇在這種天氣下完全可以帶著它飛到4萬米的高空,所以即使是下雨天,能見度特別低的情況,也能進行航天發射。
「小舅,馬上就要開始了,準備接入數據鏈吧,可以先從基地的視角開始看。」差10分鐘到9點,王建昆提醒遠在朗道的小舅。
「好,我們這就接入進去。」
等小舅和其他幾位高層領導都接入數據鏈後,王建昆讓總指令長按照預定的時間進行試驗。
9點一到,隨著總指令長的「起飛」命令下達,飛艇載著16噸多重的啟航號,在雨霧中緩緩的升空。
此時機場跑道上的探照燈都打開了,為了讓攝像系統拍攝清楚這起飛的畫面。
細雨紛飛間,飛艇破開頭頂厚厚的雲層,來到了萬米高空,陽光照耀在粘了冰晶的飛艇上,是水珠在高空的低溫下凝結而成的,冰晶反射著耀眼的金光,飛艇此時像披了一層金色的薄紗。
隨著高度的增加,飛艇上的冰晶開始升華氣化然後消失,到了4萬米的高度,它停了下來然後在水平方向加速。
「報告總指揮,啟航號已準備完畢,是否發射,請指示。」總指令長在接收完各部門的匯報後,發出了請求。
「發射。」王建昆回復
9點30分整,隨著發射指令下達,『啟航號』脫離了飛艇,然後在其下方300米處點燃了2枚固體火箭發動機以及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
這次起飛因為增加了1噸多的衛星載荷,所以加速度稍微小了一點,不過在光學跟蹤系統的鏡頭裡,那還是非常的快,只見嗖的一下就竄出老遠,然後來到下一個觀測鏡頭內。
在平飛了幾秒鐘獲得了一些初速度後,「啟航號」在舵面的控制下,抬起機頭快速的往高空飛去。
在進入孟加拉灣時,「啟航號」就來到了卡門線附近,速度也達到了23馬赫,並且還在加速。
當飛過卡門線後,高空觀測的光學系統就看不到「啟航號」的身影了,只能靠空中雷達來觀測。
王建昆從印度洋上空的雷達數據里得知,「啟航號」在到達赤道附近時,高度就已經達到350公里了,此時它已經關閉了發動機,靠著慣性帶著「信使1號」衛星往400公里的預定軌道飛去。
過了十幾秒鐘,它到達預定軌道了,在中央電腦的控制下,它打開背部的貨艙,露出裡面的「信使1號」,然後貨艙上的機械鎖夾取住衛星,固定梢也在程序控制下打開,機械手將「信使1號」衛星緩緩的移出貨艙。
地面雷達實時的跟蹤著,不斷將坐標數據發送給「啟航號」,它周邊的幾個姿態調整噴口在中央電腦計算出位置數據後斷斷續續的噴出氣體,將其位置調整到位。
它在調整到位之後,機械手鬆開,衛星正式與「啟航號」脫離。
「信使1號」衛星脫離「啟航號」後,在地面測控站的指令下打開石墨烯太陽能帆板,然後正式開始了它的太空工作。
它的第一條信息是預存到衛星電腦里的,總共是14個字,「信使1號向全解陣全體成員問好」。
此時幾位全解陣的高層都通過空中通信飛艇的轉接,接收到了這條來自太空的問候,高興得都從座椅上站立了起來,帶著會議室里的所有人開始鼓掌。
此時「啟航號」開始關閉貨艙,然後在姿態發動機的調整下逐步降低高度,它要在繞地球一圈後從XZ上空進入大氣層,然後在孟加拉灣上空完成減速來到3萬米的空中,再在尾部的旋轉爆震發動機的推動下回到緬北基地。
王建昆此時還在印度洋上空,他駕駛著「雷鳥號」,以2馬赫的速度慢慢往回飛,打算在孟加拉灣上空迎接返回的「啟航號」,然後和它一起回基地。
因為降低了飛行高度,所以啟航號並不需要90分鐘才能繞一圈,大概60分鐘不到,他就在XZ南部上空進入卡門線下,這地方地廣人稀,通信不便,所以從這裡進入大氣層不會被什麼人發現,因為到黑障區時已經是到緬北上空了。
王建昆趕到孟加拉灣上空時,完成了太空送貨任務的「啟航號」也剛好到達。
於是他一路護送著「啟航號」往緬北基地飛,在空中他就收到了全解陣高層領導的祝賀。
此後的兩周,王建昆不斷跟蹤著「信使1號」的通信測試工作,也帶著航天研究所的人不斷的熟悉啟航號的發射,讓他們儘快掌握髮射程序。
第二天的天氣依然良好,風速雖然達到了2級,但是對於太空梭的起飛和降落沒有什麼影響。
昨天晚上,王建昆在地勤人員收集完數據後,根據智子給出的修改意見,對「啟航號」上的一些部位進行了小改動。
然後用超能力製造了兩枚小型固體火箭助推器,讓地勤人員連夜安裝到了太空梭下方。
所以早上機庫打開後,「啟航號」已經完成了起飛前的準備了。
這次飛行不是從地面開始滑跑起飛,而是由一艘高空貨運飛艇將「啟航號」吊運到4萬米的高空,在那裡進行釋放起飛。
「報告總指揮,各觀測點已經準備就緒,系統自檢也已經完成,可以起飛了,請指示。」總指令長向已經飛到空中的王建昆匯報導。
「按照預定方案進行,我在空中等著它。」
「收到。」
「各單位注意,吊運工作5分鐘倒計時準備,請飛艇部做好起飛準備。」
「收到,飛艇已經檢驗完成,跟『啟航號』的連接也檢查完畢,沒有異常。」
「明白,1分鐘倒計時準備,控制室注意,飛艇將帶著『啟航號』升空了。」
在指令長喊1分鐘倒計時準備時,飛艇的電動升力風扇已經打開,保持著讓飛艇懸空,此時地面固定繩已經繃直,一旦倒計時結束,這些固定繩將與飛艇脫離,讓飛艇帶著「啟航號」自由的飛向高空。
「10,9,8……,3,2,1,起飛。」
隨著最後的「起飛」口令發出,遠處跑道上的飛艇脫離了繩索的束縛,帶著下方的「啟航號」緩緩的往空中飛去。
此時王建昆正待在另外一艘飛艇上,那艘飛艇也搭載著「雷鳥」號,他將在「啟航號」脫離飛艇,打開固體火箭助推器時跟蹤一段,確保第一次帶助推器飛行能夠順利。
萬一在起飛階段出現異常,他也能夠及時的用超能力投射出當時的場景,然後回來讓智子進行相應的修改。
如果是常規的發展太空梭,前面這些步驟其實都是應該在地面的風洞進行的,把製造出來的小模型放到風洞裡去吹,然後根據風洞實驗的結果來進行全尺寸原型機的製造。
不過王建昆發現製造風洞很麻煩,而且高超音速比如10倍音速以上的風洞很難製造,從收集回來的資料看,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風洞是蘇聯的,也只有6倍音速,美國的風洞還不到5倍音速。
至於為什麼美國和蘇聯沒有10倍以上的風洞,卻能夠製造出彈道飛彈和太空梭呢?
因為火箭的結構是非常簡單的,整個就是一個長圓柱形加頭部的尖錐,所以沒有高超音速風洞也沒多大關係,彈體表面的流體情況比較好推算,另外他們在上升段的速度並不快,在卡門線下的速度其實是不到10馬赫的,而且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受到的空氣影響會非常小,而越過卡門線後,其實都可以不考慮氣動外形了,稀薄的空氣已經不能對飛行器產生什麼影響。
洲際飛彈的彈頭在下降階段是非常小的,密度也非常的大,其結構也特簡單,就是一個尖椎體,其速度也就在最後距離地面幾公里時會上升到10馬赫以上,由於尖椎體會自旋,所以大氣對其影響非常的小,最後階段也幾乎是垂直砸向地面的,不需要考慮氣流的影響。
所以此時世界上並沒有國家發展出超過10倍音速以上的風洞,但是即使是5倍以上音速的風洞技術也是保密的,王建昆目前還沒有收集到相關的製造技術,而他即使能通過一些公開的理論知識,摸索著來發展風洞技術,那也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
因此他暫時不打算發展風洞技術,先用超能力來進行實物試飛,即使實驗失敗,損失也不會很大,就是浪費一些基礎原料和能量。
此時的基地上空,兩架飛艇垂直高度相差了300多米,水平位置相距500米,在空氣浮力和電動升力風扇的帶動下,緩緩的向4萬米的高空進發。
到了5千米左右,飛艇穿過幾片白色的雲層,金色的陽光撒向飛艇,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芒。
過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兩架飛艇終於來到了4萬米的高空,從這裡眺望遠方,大地的弧線已經出現,北方的喜馬拉雅山脈此時也顯得非常平緩,看起來好像白色的低緩丘陵。
「報告總指揮,飛艇已經到達指定高度,按照計劃,5分鐘後就要開始投放並點火起飛了。」
「可以投放起飛。」
「收到。」
「各單位注意,5分鐘後將投放點火,空中保障人員請現在再次對『啟航號』進行檢查,確保不帶病發射。」
「收到。」
「空中檢測已完成,一切正常,可以投放起飛。」3分鐘後,飛艇下方吊艙內的空中保障人員對「啟航號」進行了最後一次檢查。
「倒計時1分鐘準備。」
「倒計時10秒,10,9,8……,3,2,1,投放。」
隨著地面總指令員的投放命令下達,王建昆在「雷鳥」號上看到「啟航號」脫離飛艇下方的固定鎖,在重力作用下下墜了100米左右,上方的飛艇在卸下14噸的重量後,也向上竄了幾十米,其水平方向也跟「啟航號」拉開了200米的距離。
此時「啟航號」翼根下的兩枚固體火箭發動機按照設定的程序點火啟動,發出大量的白煙,其尾部的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也點火成功,發出了淡藍色的尾焰。
「啟航號」在3+2的超強動力推動下,速度瞬間由幾十公里每小時竄升到了幾百公里每小時,然後以每秒15G的加速度一直加速,僅僅過了5秒,其速度就超過了2馬赫。
王建昆駕駛著「雷鳥號」在其旁邊跟蹤記錄著固體火箭發動機點火後的飛行狀態,然後跟蹤了10秒不到就不得不遠離「啟航號」了。
因為在速度達到2馬赫不僅,「啟航號」就完成了平飛到爬高斜向上飛行的轉變。
王建昆就這樣在4萬米的高空往赤道方向飛去,因為按照飛行試驗,其將在赤道上空越過卡門線,然後掉頭向下飛到南回歸線附近再返回。
「報告總指揮,助推器分離成功,分離時『啟航號』的速度已達到23馬赫,高度達到了9萬米。」
「收到,注意跟蹤助推器殘骸落點,如果是在主要的航線附近,注意後續改變飛行路徑。」
「明白總指揮,現在『啟航號』已經越過卡門線,速度30馬赫,5秒後就要關閉發動機掉頭向下了。」
「很好,這說明有火箭助推器助推,咱們的『啟航號』能夠帶著載荷飛到太空了,注意返回時的黑障區,光學跟蹤設備要密切注意。」
「收到,此時南印度洋上空有6艘觀測飛艇在,此時都已經跟蹤到了『啟航號』,總指揮你可以接入數據鏈觀看跟蹤的畫面。」
於是王建昆一邊駕駛著「雷鳥號」讓其飛往南印度洋,一邊用腦波頭盔接入數據鏈,接收南回歸線到赤道線之間的幾艘空中觀測飛艇的數據。
在那浩瀚無垠的高空,四萬米之上,光學跟蹤系統的鏡頭如同一雙銳利的眼睛,緊緊地盯著卡門線附近的啟航號。
只見啟航號突然來了個驚險的掉頭向下,如同一顆流星般向著地球疾馳而去。
當它闖入 85公里的空域時,便一頭扎進了黑障區。
瞬間,啟航號被高溫等離子火焰層層包圍,那火焰仿佛是從地獄中竄出的惡魔,張牙舞爪地將啟航號吞噬。
在鏡頭裡,啟航號漸漸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熊熊燃燒的大火球,不斷地下降,那熾熱的光芒仿佛要將整個天空都點燃。
隨著高度不斷降低,到 40公里時,火焰又逐漸減少,就像那惡魔的力量在慢慢減弱。
漸漸地,啟航號那熟悉的身影又慢慢從火焰中顯露出來,仿佛是從烈火中重生的鳳凰,帶著一絲神秘與威嚴,繼續著它的歸途。
王建昆也幾秒鐘後趕到「啟航號」的附近,此時它的高度降低到了3萬米,速度也只有不到2馬赫了。
尾部的發動機在程序控制下成功再啟動,讓它保持著2馬赫的速度,調轉方向往緬北基地飛去。
當回到緬北基地,王建昆已經收集完數據,此次智子經過計算,發現這個構型和大小的「啟航號」太空梭已經沒有需要改動的了,其氣動外形已經非常完美,結構強度也能滿足天地往返飛行。
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也經過了長時間的飛行考驗,並且經過了高溫和低溫的變化,沒有出現未知的異常情況,所以基本可以定型了。
「小舅,今天的完全體飛行測試也圓滿完成,明天『啟航號』就要飛往真正的太空了。」
「好,非常好,明天我讓幾位高層一起觀看外太空飛行試驗,對了建昆,明天會帶載荷到太空中嗎?」
「帶的,會帶1噸多的載荷,是1顆『信使1號』試驗衛星,它的運行高度是在400公里,使用壽命在半年左右,其主要使命是測試我設計製造的衛星信號收發裝置在外太空能否正常工作,以及通信質量情況。」
「運行高度是400公里的話,只有1顆衛星不能很好的進行通信吧。」
「是的,後續在這個高度會發射多顆衛星,組成一個小型的通信網,主要是確保亞太地區的通信,等到通信技術試驗完成後,會發射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到時候高低空衛星組網,全球大部分地區都能用衛星進行通信了。」
「哦?那大概要多久啊。」
「如果明天的『信使1號』載荷能成功到達預定軌道的並且成功運行的話,後續將會進行一段密集的發射,總共是要發射66枚,軌道高度約在780公里,都是極地軌道,每條軌道上有 11顆衛星,共 6條軌道,形成一個完整的星座,這些衛星可以覆蓋全球 99%的地區,包括極地和海洋。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每枚『信使號』衛星的重量在1噸出頭一點,『啟航號』每次起飛可以攜帶11枚這種衛星,總共只要飛6次就能完成低軌道衛星網的搭建,然後再攜帶3噸多的同步軌道衛星,只要1次就能完成部署。
前前後後如果一切順利,大概只需要3個月左右就能完成。」
「3個月就能完成?那確實挺快的,建昆,那這樣咱們的移動通信是不是可以升級到衛星通信啦?」
「暫時還不行,咱們在移動通信上的投資還沒完全收回來呢,而且也不能暴露咱們已經發射了那麼多的衛星了,所以這衛星通信網目前只提供給腦機晶片和腦波頭盔連接使用。」
「哦,我給忘了還得保密一段時間,好吧,那明天什麼時間點開始試驗?」
「明天上午9點正式開始,不過『啟航號』飛到空中需要半小時左右,所以你們如果忙的話可以9點半再接入數據鏈進行觀看,那時候剛好可以看空中投放和點火,飛到太空投放衛星的時間很短,10多分鐘就能完成。」
「好啊,那我把時間告訴幾位高層領導。」
當天晚上,王建昆在航天研究所的機庫內製造出早已設計好的「信使號」衛星,它的具體重量是1022公斤,採用石墨烯太陽能電池板發電,在太空中的光能轉化率高達60%,內部有個能儲存1萬度電的石墨烯電池。
製造好後,研究所內的地勤人員按照操作手冊小心的將它吊裝到「啟航號」的貨艙內,然後小心仔細的進行固定。
這些地勤人員其實是在為後續的大量發射做準備,因為王建昆打算這次試驗成功後,他負責製造出66枚「信使號」通信衛星,然後讓航天研究所的新人類進行後續的發射任務,他就不參與到後續的重複工作中了,因為他有其他的研究需要進行。
……
1984年2月29號,此時天空飄著小雨,整個緬北基地都被春雨籠罩,地面霧蒙蒙的,都是蒸發的水汽。
幸好「啟航號」太空梭此次飛行是從4萬米的高空開始的,飛艇在這種天氣下完全可以帶著它飛到4萬米的高空,所以即使是下雨天,能見度特別低的情況,也能進行航天發射。
「小舅,馬上就要開始了,準備接入數據鏈吧,可以先從基地的視角開始看。」差10分鐘到9點,王建昆提醒遠在朗道的小舅。
「好,我們這就接入進去。」
等小舅和其他幾位高層領導都接入數據鏈後,王建昆讓總指令長按照預定的時間進行試驗。
9點一到,隨著總指令長的「起飛」命令下達,飛艇載著16噸多重的啟航號,在雨霧中緩緩的升空。
此時機場跑道上的探照燈都打開了,為了讓攝像系統拍攝清楚這起飛的畫面。
細雨紛飛間,飛艇破開頭頂厚厚的雲層,來到了萬米高空,陽光照耀在粘了冰晶的飛艇上,是水珠在高空的低溫下凝結而成的,冰晶反射著耀眼的金光,飛艇此時像披了一層金色的薄紗。
隨著高度的增加,飛艇上的冰晶開始升華氣化然後消失,到了4萬米的高度,它停了下來然後在水平方向加速。
「報告總指揮,啟航號已準備完畢,是否發射,請指示。」總指令長在接收完各部門的匯報後,發出了請求。
「發射。」王建昆回復
9點30分整,隨著發射指令下達,『啟航號』脫離了飛艇,然後在其下方300米處點燃了2枚固體火箭發動機以及3台旋轉爆震發動機。
這次起飛因為增加了1噸多的衛星載荷,所以加速度稍微小了一點,不過在光學跟蹤系統的鏡頭裡,那還是非常的快,只見嗖的一下就竄出老遠,然後來到下一個觀測鏡頭內。
在平飛了幾秒鐘獲得了一些初速度後,「啟航號」在舵面的控制下,抬起機頭快速的往高空飛去。
在進入孟加拉灣時,「啟航號」就來到了卡門線附近,速度也達到了23馬赫,並且還在加速。
當飛過卡門線後,高空觀測的光學系統就看不到「啟航號」的身影了,只能靠空中雷達來觀測。
王建昆從印度洋上空的雷達數據里得知,「啟航號」在到達赤道附近時,高度就已經達到350公里了,此時它已經關閉了發動機,靠著慣性帶著「信使1號」衛星往400公里的預定軌道飛去。
過了十幾秒鐘,它到達預定軌道了,在中央電腦的控制下,它打開背部的貨艙,露出裡面的「信使1號」,然後貨艙上的機械鎖夾取住衛星,固定梢也在程序控制下打開,機械手將「信使1號」衛星緩緩的移出貨艙。
地面雷達實時的跟蹤著,不斷將坐標數據發送給「啟航號」,它周邊的幾個姿態調整噴口在中央電腦計算出位置數據後斷斷續續的噴出氣體,將其位置調整到位。
它在調整到位之後,機械手鬆開,衛星正式與「啟航號」脫離。
「信使1號」衛星脫離「啟航號」後,在地面測控站的指令下打開石墨烯太陽能帆板,然後正式開始了它的太空工作。
它的第一條信息是預存到衛星電腦里的,總共是14個字,「信使1號向全解陣全體成員問好」。
此時幾位全解陣的高層都通過空中通信飛艇的轉接,接收到了這條來自太空的問候,高興得都從座椅上站立了起來,帶著會議室里的所有人開始鼓掌。
此時「啟航號」開始關閉貨艙,然後在姿態發動機的調整下逐步降低高度,它要在繞地球一圈後從XZ上空進入大氣層,然後在孟加拉灣上空完成減速來到3萬米的空中,再在尾部的旋轉爆震發動機的推動下回到緬北基地。
王建昆此時還在印度洋上空,他駕駛著「雷鳥號」,以2馬赫的速度慢慢往回飛,打算在孟加拉灣上空迎接返回的「啟航號」,然後和它一起回基地。
因為降低了飛行高度,所以啟航號並不需要90分鐘才能繞一圈,大概60分鐘不到,他就在XZ南部上空進入卡門線下,這地方地廣人稀,通信不便,所以從這裡進入大氣層不會被什麼人發現,因為到黑障區時已經是到緬北上空了。
王建昆趕到孟加拉灣上空時,完成了太空送貨任務的「啟航號」也剛好到達。
於是他一路護送著「啟航號」往緬北基地飛,在空中他就收到了全解陣高層領導的祝賀。
此後的兩周,王建昆不斷跟蹤著「信使1號」的通信測試工作,也帶著航天研究所的人不斷的熟悉啟航號的發射,讓他們儘快掌握髮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