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稱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84章 稱帝

  皇宮中和殿,朱朗坐在上方,瞿式耜焦璉等軍機府臣皆坐在殿中

  蘇觀生剛剛稟報完各省傳回的春耕情況,下方瞿式耜呂大器等一眾閣臣,卻是忽然齊齊出列,開口說道

  「殿下監國四載,掃滅東虜,安定八省,天下歸服,臣等請殿下早日登基即位,定我大明法統」

  一旁的焦璉馬寶等武臣聞言,皆是一愣,一眾武臣相視一眼,也是齊齊起身行禮勸進

  朱朗見得眾臣勸進,卻是輕笑一聲,開口說道

  「這便是禮部當日,把那三篇策論呈上來的原因嗎」

  當日禮部呈上來的顧炎武以及其他兩人的考卷,其主題只有一個,那就勸朱朗儘早即位

  下方的呂大器臉上神色一肅,開口說道

  「東虜不過關外蠻夷,其虜首福臨尚且偽稱帝號,殿下乃我大明神宗帝裔,自該即位明我中原法統所在」

  「此事關乎天下人心向背,請殿下早日即位,以安天下人心」

  自清廷使團抵達以後,朝中眾人也發現朱朗再自稱監國已是不妥

  朱朗如今只是監國,而清虜那邊卻已經稱帝,憑空便矮了對方一頭

  因此在清虜使團離去以後,朝中勸進之聲也越來越強烈

  朱朗對稱帝並不心急但也並不排斥,只是今日他召眾臣前來,可不是為了此事

  呂大器等人選在此時勸進,朱朗也多多少少能夠明白他們的用意,但他可不會讓呂大器他們就此矇混過關

  朱朗令眾人起身,而後便開口說道

  「此事不急,孤今日召諸卿前來,乃是另有一事要議」

  「這是戶部統計的滇省及潮惠兩府情況,你等先看」

  朱朗對著李國用示意了一下,李國用也是將幾份奏疏下發到眾臣手中

  這幾份文書中記載的乃是去年秋季,兩地的秋收情況

  滇省乃是最早開始試行七斗糧制的地方,如今滇省軍屯田畝近百萬畝,去年滇省單是這些軍屯之地,便收糧六十餘萬石

  滇省在發放完軍屯各級官吏所需的錢糧後,轉運了整整三十萬石米糧出滇,供應川省軍需

  滇省軍屯初見成效,而潮惠兩府的新制效果更加驚人,去年秋季潮惠兩府官倉竟收得米糧近三百萬石

  眾臣見得這個數字之後也盡皆沉默,崇禎朝時南直隸為天下稅賦重地,而南直隸每年所得的稅賦也不過六百萬石

  也就是說潮惠這名不見經傳的兩府,在施行新制以後,幾乎趕上了半個南直隸的稅收

  朱朗見得眾臣看完奏疏,也是直接開口說道

  「新制在滇省潮惠皆初見成效,孤欲在粵省正式推行新制,諸卿以為如何」

  下方沉默一陣,何吾騶卻是出列,沉聲說道

  「潮惠兩府成果自是喜人,但潮惠兩府情形特殊,卻非是其餘之地能比」

  「其餘暫且不論,若是朝廷要如兩府一般,令粵省官吏士紳盡皆一體納糧,恐會引得粵省人心動盪,請殿下三思」

  潮惠兩府自然與別處不同,潮惠兩府施行新制以後,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好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此時兩府之中的大部分田地,幾乎全掌握在禁軍兵卒手中

  在朱朗的一力支持下,朝中幾支禁軍地位水漲船高,潮惠兩府的胥吏根本不敢招惹勒索這些在役的禁軍兵卒

  一眾禁軍剛剛得到田土,軍中宣教使三令五申之下,他們也同樣不敢仗著自身身份,拖欠賦稅,一眾兵卒此時皆嚴令家中按時上交糧稅

  正是在這種制衡與主動之下,兩府去年秋季的糧稅,才能達到如此恐怖的規模

  如果說明廷此時要在境內評選清廉之地,那潮惠兩府必定榜上有名,而且還要高居榜首

  兩府糧稅激增的另一個重要因此,便是士紳一體納糧

  潮惠兩府一眾士紳因為先前的謀逆之事,被朝中盡數削去優免特權,兩府殘餘的士紳,此時皆和普通百姓一般俱交七斗糧稅

  潮惠兩府士紳因為附逆,失去了優免特權,但粵省其餘各府的士紳可沒有附逆

  若是朝廷為了推行新制,就這麼不明不白削去了粵省士紳的優免之權,這些粵省士紳必定要鬧起來


  朱朗既然準備全面推開新制,對此自然也早有準備

  士紳們敢喊出朝廷當與士大夫治天下,當然是有所倚仗的

  此時的現實情況就是,士紳們壟斷了知識渠道,朝廷還真得靠官吏士紳階層,來維持朝廷的運轉

  而且北方中原還在清廷手中,此時明廷若當真完全廢除士紳群體的優免之權,也不利於將來打回北方

  在朱朗看來,對士紳群體優免是合理的,一眾士人寒窗十年考得功名,若無法得到相應的特權待遇,那今後誰還會給朝廷效力

  嘉靖朝時朝中對士人的優免還算合理,但到萬曆朝時,朝廷對士紳的優免就開始變得極為誇張

  自萬曆朝開始,明廷一眾官吏士紳,動輒便優免數千上萬畝田地,如今明廷只剩這點殘山剩水,如何能夠維持這般龐大的優免額度

  朱朗想到此處,也是直接開口說道

  「優待士紳乃我大明祖制,朝廷縱是推行新制,士紳亦當有優免之權,此亦彰顯朝廷優待士人之意」

  「但此時朝中官吏士紳的優免之權卻是太過,孤準備另定新制,將優免之法由免田改回免糧」

  朱朗看向下方眾臣,而後便將制定好的優免新則告知眾臣

  根據擬定的新規,朝中一品官員可優免糧賦三百石,二品免糧二百五十石,三品免糧二百石,四品免糧一百五十石

  五品開始減退額度開始變小,五品免糧一百石,六品免糧八十石,七品免糧六十石

  從八品開始減免額度更小,八品免糧三十石,九品僅免糧十石

  進士功名視同八品,而擁有舉人生員功名卻無官身的士人,則視同九品,一律免糧十石

  朝廷的優免新制雖說將免田改為了免糧,但這些優免的糧賦,朝廷也並不會發放

  以一品為例,一品官吏可免糧三百石,按一畝七斗的稅率,一個一品大員名下便能有四百三十畝田地不必繳稅

  但如果這位一品大員名下田地不足四百三十畝,那朝廷同樣也不會另補錢糧

  按萬曆朝的標準,一品官吏足可免田一萬畝,在新制之下卻只能免田四百三十畝,優免額度自然是大大減少

  但相比於嘉靖朝時的情況,這個優免額度又有所超出,嘉靖朝時一品京官免糧的額度也不過是優免役糧三十石,加三十個免役名額

  優免額度相較從前縮水十幾倍,肯定不能讓朝中士紳滿意

  但那又怎樣,民間如今大部分田產皆在士紳手中,朝廷改制就是為了從士紳手中把錢糧收上來

  若改制以後,士紳們的優免力度還和從前一樣,那朝廷去哪弄出錢糧來

  這已經是朱朗能想到的影響最小的方案了,若是按滇省當初的做法,強行限制士紳持有田畝額度,收繳士紳家中的超額田畝,那要引發的動盪恐怕還要更大

  何吾騶等閣臣看著手中的優免新規,也是知道監國殿下恐怕已是籌備多時

  這份大幅縮減優免額度的新規,顯然不能讓他們滿意,但場中的閣臣卻同樣也不敢去爭

  他們要優免,殿下已經給了,監國殿下剛剛已經說的很清楚,降低士紳的優免額度,是為了積聚錢糧出兵恢復中原

  有這一道大義壓在這,一眾閣臣皆不好開口爭取

  但何吾騶等人卻並不準備放棄,他們可沒忘了此時的目的,他們要阻止的不是什麼優免新規,而是要阻止七斗糧制推行

  何吾騶等人相視一眼,而後齊齊看向上方的瞿式耜

  潮惠推行七斗糧制以後,內閣眾臣也多次商議過此制,他們反對七斗糧制,可不僅僅是因為這會損害士紳群體的利益

  瞿式耜見得眾臣看來,沉默片刻,最終還是起身出列

  瞿式耜是首輔,哪怕他當初已經同意支持新制,此時他也必須代表內閣眾臣,提出對新制的合理質疑

  「殿下將正役雜賦統征,乃是為了避免地方縣衙肆意攤派害民」

  「殿下之心自是仁聖,但地方加征攤派,有時亦是迫不得已,若一律嚴禁攤派以後,地方縣衙恐將難以維持運轉」

  瞿式耜所言的確不錯,明廷地方縣衙之所以大肆加派,有時候的確不止是因為縣官胥吏們想要斂財,而是確有必要

  明廷此時的財政體制極為混亂,各地收得的賦稅,起運留存並無明確規定


  上級衙門一道命令下來,有時候縣中全部的賦稅都要被運走

  這種做法極不合理,一個地方若無留存賦稅,如何能維持縣衙的運轉

  一個縣衙之中有正式編制的官員吏員不過十餘人,這些人自然有朝廷發俸,但其餘編外的幫閒書手,三班衙役等人怎麼辦

  雖然明廷縣衙的作用基本上就是收取賦稅,處理少量的民間訴訟,但事務再怎麼簡單,也不可能單靠十幾個人,便支撐起一縣的運轉

  各色衙役的俸銀不提,縣衙中的日常用度也同樣要錢

  官吏吃飯要錢,筆墨柴薪要錢,接待上官也要錢,上級衙門把收上來的賦稅都拿走了,縣衙哪來的銀子去應付這些日常開銷

  弄到最後地方縣衙只能巧立名目,以雜役的形式向民間攤派,獲取維持縣衙運轉的經費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層合理的藉口,一眾胥吏才敢如此的肆無忌憚

  他們撈上來的錢並不是自己全部拿走的,其中相當一部分確實是交到了縣衙之中,用來維持縣衙的日常運轉

  朱朗對這種情況自然也早有了解,此時聽得瞿式耜所言,又是從桌上取出一份奏疏,令李國用發給下方眾臣

  「朝廷既然統征錢糧,地方官衙的開支耗費也自當由朝廷負責」

  「這是兩府各地縣衙施行新制的情況,按滇省及潮惠兩府報上來的結果,朝中將明確各地起運留存比例」

  「今後各地所得糧賦,朝廷與地方將按四六比例劃分」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按新的起運留存規則,縣衙收取本地糧賦以後,四成留存本地,用來支付縣衙的差役俸銀及日常開銷,一成歸府衙,一成歸省中三司,剩餘四成則歸朝廷

  何吾騶等人聞言,心中也是一沉,他們卻是沒想到監國殿下竟準備的如此充分

  何吾騶看著手中潮惠兩府的各縣開支情況,又是沉聲說道

  「各地情況不一,各縣能收得的糧賦亦是不同,若存留錢糧無法支應縣衙開銷,那又該如何」

  朱朗臉上神色平靜,輕聲說道

  「潮惠兩府近十縣,皆能以四成糧賦,維持縣衙運轉,為何別處便不行」

  「有多大胃口吃多大碗飯,錢糧朝廷已經留給他們了,若是做不好,那便換個能做的來」

  朱朗看著下方沉默的瞿式耜等人,也是不再猶豫,直接開口說道

  「優免新規與起運留存細則,將隨七斗糧制一體推行」

  「此制在潮惠及滇省已經試行兩年,皆未見弊端,新制先在粵省推行,邊試邊改」

  「孤已將潮惠兩府禁軍調回,此次朝中各支禁軍亦將派往各府,保證新制順利推行」

  下方呂大器何吾騶等人皆是面色微變,但沒等他們再做反應,朱朗卻又是開口

  「新朝當有新氣象,新制在粵省推開以後,孤便登基即位,你等以為如何」

  「臣等謹遵聖諭」

  朱朗話音落下,下方一直沉默的焦璉便立時起身應命,而馬寶鄭鴻逵等列席武臣也是盡皆起身行禮

  何吾騶等文臣臉上亦是閃過一絲無奈,監國殿下準備的極為充分,兩年時間,兩地試行,基本已將新制的明顯漏洞盡皆補上

  此時又有一眾武臣支持,他們也沒法再繼續反對了

  瞿式耜沉默片刻,率先起身應命,而其餘閣臣也只得跟隨行禮

  在監國殿下的強立推動下,推行新制已是大勢所趨,此時再強行反對,那便是在對抗朝廷的決意

  如今朝廷實力蒸蒸日上,盯著內閣位置的人不知凡幾,他們可還沒想要告老還鄉

  要在粵省推行新制,當先一步便是要清田,只有將粵省各府田地重新清丈,將田地所有權明確到戶,朝中才好按戶徵收

  陳邦彥從潮惠兩府被調回京師,由粵東巡撫升任粵省巡撫

  如今粵省地位非同尋常,等粵省新制推開以後,陳邦彥憑著這份資歷,便可順勢入京出任一部侍郎

  陳邦彥升任粵省巡撫以後,很快便調出潮惠兩府官吏,分別派駐各府,監察當地清田事宜

  這些官吏除了重新清丈田畝以外,另一個重要任務,便是要將朝廷的畝收七斗,永免攤派的新制宣傳至民間


  若民間百姓不了解新制細則,各地官員胥吏在收上朝中的七斗糧以後,幾乎必定會繼續按照舊規,加收攤派

  如此一來朝廷施行的新制非但不能杜絕攤派,反而還會變成另類的加稅

  陳邦彥派駐各縣的官吏,同時還會兼上督查院的憲銜,負責監察新制推行情況

  新制推開以後,若是官員胥吏仍巧借名目,攤派雜役雜捐,那派駐各縣的監察官員便可直接將這些胥吏捕拿處置

  朝廷宣布在粵省推行新制以後,粵省各府自然一片譁然

  但在一眾著甲持刀的禁軍兵卒,跟隨一眾監察特使進駐各縣後,各縣也是開始平靜下來

  潮惠兩府兩年前的那場殺戮也不過剛剛過去,潮惠兩府士紳的下場,也讓粵省士紳們明白,朝廷為了推行新制是當真敢動刀子的

  粵省士紳寄往朝廷的無數奏疏盡皆石沉大海,朝廷中樞卻始終一片平靜

  哪怕粵省出身的何吾騶陳子壯等閣臣,也同樣對新制緘默不語

  在各縣禁軍的威懾之下,各府的清田工作開始推進,七斗糧制也正式在粵省推開

  從四月開始直到八月,粵省的清田工作終於初步完成,十月秋收之時,朝廷將正式開始轉行七斗糧制

  閩桂湖廣諸省皆在默默觀察著朝廷新制的推行效果,而此時另一件事,卻是忽然將天下的目光盡皆轉移開來

  八月初一大朝,以瞿式耜焦璉為首,朝中文武百官忽然齊齊勸進

  監國殿下卻是勃然大怒,以中原未復,大仇未雪為由,嚴辭拒絕,拂袖而去

  五日後,大宗伯唐王朱聿鐭,攜鄧王,惠王,鄭王等二十四位宗室藩王齊齊伏闕勸進,監國殿下再次拒絕

  又五日,閩省總督張肯堂並閩省提督李明忠,鄂省總督堵胤錫並鄂省提督高一功,川省總督樊一蘅並川省提督鄭文雄等八省總督提督,具皆上表勸進

  同時瞿式耜焦璉等朝中文武,大宗伯朱聿鐭等一干宗室藩王,再次在保和殿外奉表勸進,監國殿下辭拒半日,終於勉為其難,同意即位稱帝

  監國殿下同意即位以後,登基的各項準備工作卻是迅速推進

  新朝的備選年號也是被遞入宮中,禮部所呈的備選年號有三個,一名興武,一名興明,最後一個則是永曆

  這個原有軌跡的年號,在推遲了三年以後,終於還是被呈進了宮中

  永曆年號並不是隨意選取的,朱朗接任桂王以前封號為永明王,而桂藩一支則出自萬曆皇帝

  永曆實際上就是從朱朗的王號與萬曆的年號中各取一字,組成的年號

  永曆這個年號,實際上是在向天下昭示朱朗的法統所在

  九月初一,朱朗身著帝冠冕服,祭祀天地社稷壇,而後在百官的朝拜下改元登極

  大明在弘光隆武以後,終於正式迎來了他的第三位皇帝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