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大清天命中外一體
第710章 大清天命·中外一體
天幕上。
自秦至清的疆域圖依次排列布滿天野。
中國的疆土在不停擴大。
但下一瞬,每一個朝代的疆域圖又都變成了大小不一的彩色圖。
那些彩色圖布滿在疆域圖的周圍。
唯有一個朝代,它的疆域圖依然是一體顏色。
『清』
……
【在是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其應對邊疆及其以遠地區夷狄的重要策略是羈縻治策。】
【古人謂「羈縻」的本意,在於朝廷掌握要害諸如馬之「羈」(籠頭)、牛之「縻」(鼻繩),能有效控制蠻夷而又較寬鬆隨意,「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
【其治策源自春秋戰國,秦朝以後,逐漸成為中原王朝施用於邊疆及其以遠地區的治邊之策。】
【基本內容,是中原王朝借重邊陲夷狄首領的勢力進行控制,即根據其勢力的強弱,分別賜其首領以王、侯、邑長或將軍、都督與刺史等封號,實行土職代管或與所設郡縣參差而治。】
【朝廷為分封的王、侯、邑長和將軍、都督等配備協助管理的官吏,規定予封土職的級別類同於邊郡或縣。】
【受朝廷所封的王、侯、邑長或將軍、都督與刺史等,世襲其職,世率其民,並不屬於國家的正式官吏。】
【朝廷對各級土職的管理相當鬆弛,亦未形成嚴格的管理制度,對相關問題的處理亦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
【此外,王朝經營邊陲通常不指望經濟回報,在此類地區大多象徵性徵收少量貢納。】
【羈縻治策的主要特點,是施行的範圍十分寬泛,施行對象包括邊疆的蠻夷和與中原王朝有往來關係的鄰邦。】
【換言之,中原王朝施用羈縻治策的對象「蠻夷」,所指是與華夏對舉之「夷」,即華夏以外的其他文明。】
【晉人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
【其中心內核清楚的表明中原王朝區分夷或夏,大體是根據不同文明的差異,非華夏者均被中原王朝稱為「蠻夷」。】
【這就是「華夷之辯」】
【也是元代之前,中原王朝治理邊疆的思想內核。】
……
大秦。
宮殿內一片寂靜。
在場的眾人都是聰明絕頂之人。
聽話聽音那是刻在骨子裡的本能!
但也因為這份本能,他們更加難以接受天幕內的深刻涵義。
守中治邊,守在四夷。」
這就是羈縻治邊思想的體現。
腹地得到保障,王朝才能生存。
守中之地與四夷之地有明確區分,守中方可治邊!
治邊的理想目標是實現腹地的安定繁榮!
在邊陲實現守在四夷,做到內華夏而外夷狄以及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而漢唐兩朝為頂峰的繁榮,與四周邊陲得到有效防衛不無關係。
但天幕話後的意思卻不是這般。
「其實,也沒什麼不是嗎?」
蕭何先打開言路。
他有些忐忑的看著眼前地磚,顫著聲音道:
「唐太宗也依胡漢一家、天下一體的治理理念?他不也……」
話未說完,馮去疾肅穆開口道:
「但他是中原天子。」
殿內再次沉默了。
中原天子可以決定「華夷」「胡漢」
這是天子的職責。
但清朝皇帝不是。
他們是「夷」!
半晌後,上位處傳來一聲嘆息。
底下四人都沉下了頭,不敢言語。
夭壽了!!皇帝嘆氣了?!!
嬴政半垂目,臉上浮現一絲悲色。
這心事還得從那混球那邊說起。
對於漢朝,他是羨慕的,但他並不仰視。
劉邦關於「民」的見解他也認同。
但認同歸認同,理解歸理解,感受歸感受。
問題就在這裡……他感受到了悲哀。
他的嘆息不是基於什麼華夷之辯還是不辯。
用楚武王的一句名言:
「我蠻夷也!」
真按照華夷之辯來講,秦國也是蠻夷。
他嘆息的是自他往後的一群中原天子。
能跳出一國之君的身份,著眼四海萬民的只有兩人。
唐太宗、雍正。
而雍正不是中原天子。
換句話講。
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最上心、最做出成績的,是名外人!
還是名夷人!
那華夷還有什麼可爭的?
是自己無能無為,然後抱著祖宗留下的東西等死,有一個正統之名。
還是讓賢為能,讓祖宗留下的東西發揚光大,但得一個不孝之名。
兩者又該如何選擇呢?
「雍正……天子也。」
……
大漢。
「邊陲之患為手足疥瘡,腹地之困才是致命的胸背毒瘡。」
劉邦突然想起明清之前,歷代皇帝對邊患的認知。
他同樣這麼認為的。
但現在,還真就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
治邊之策既不能與內地雷同,亦不能固定化或模式化,而應保持必要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但問題來了。
天幕既然提了這事,那說明它一定是有落後不足的地方。
可不足在哪裡呢?
劉邦看向呂雉。
呂雉同樣擰眉不解。
兩人對視一眼,一人一句的對講開來。
「封邦建國。」
「郡縣。」
「郡縣封國。」
「州……」
「等等!」
劉邦突然抬手打斷呂雉的話語,看著呂雉正色道:
「郡縣封國……娥姁,你認為封國是國還是郡縣?」
呂雉剛要回答當然是郡縣,但話剛到喉嚨這裡就咽了回去。
但它是封國。
劉邦看著深思的呂雉,再次輕聲道:
「那麼,羈縻……是國家本部,還是國中之國呢?」
!!!
……
【但羈縻治策適用範圍過於寬泛,造成邊疆蠻夷治策與鄰邦應對政策的混同。】
【漢唐等王朝以鄰邦的君主為王、侯或將軍、都督等職的記載屢見不鮮。】
【這一時期應對邊疆蠻夷與鄰邦的政策,兩者間雖有一定的區別,但制度性的特徵並不明顯,中原王朝對邊疆蠻夷和鄰邦長期施行容易混淆的政策,對中國歷史疆域的形成產生不良的影響,也不利於對邊疆統治的深入。】
【以羈縻治策為亘古不變之策。從秦漢至唐代,基本上看不到根據南北部邊疆的差異和不同時期的變化,對羈縻治策進行相應調整的記載,可說是以不變應萬變。】
【在元代以前,羈縻治策大致停滯在草創及有待完善的階段,同時施行中的隨意性和不規範施治較明顯,亦缺少保證其穩定運行的相應機制。】
【以較重視治邊拓邊、並積累豐富經驗的兩漢和唐朝為例。】
【兩漢的邊郡制度與唐朝的羈縻府州,均施用於全國各地邊陲,並無因地制宜的改變和具體化一類的規定。】
【重防禦、輕開發是兩朝經營邊陲的共有特點。】
【可見兩漢與唐朝的治邊之策,在主體方面並無明顯差異。】
【兩宋面對北方夷狄政權的壓力,同時需從廣西等地增取稅收,經營南北邊疆的重點乃有變化,在南北部邊疆的治策亦有差異。】
【而設於廣西等地的羈縻州縣,由此產生土官制度的萌芽。】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眉頭微蹙。
自天幕里的長篇大論中,他感受到一股決然不同的思想主張。
這種主張與三代諸子的都大相逕庭。
也與他學習認知的知識體系南轅北轍。
但是……
劉恆緩緩舒展眉頭。
再次平靜下來。
這不就是天幕的意義嗎。
遠超時間的見解。
指明未來的天眼。
懸天之日。
……
大唐。
李世民將天幕上重點簡潔於紙上。
隨即看著紙張沉思著。
元朝與其他中原王朝不同。
他們乃視對外拓展為要事,是將守在四夷的邊疆為嚮往拓展的戰略前沿。
完全摒棄「內華夏外夷狄」的觀念,信任和重用西南蠻夷,經營邊疆的重點,主要在儘快建立統治並汲取邊疆的資源,以滿足對外拓展及內外用兵的需要。
他們身上沒有一點中原的影子。
可以說是真的格格不入。
李世民放下手裡的筆,感慨道:
「集華夷之觀之大成。」
「不……是跳出華夷之觀……以天下為一體……」
「雍正……」
「這才叫天子。」
李世民搖了搖頭。
「幾百年了……」
自趙匡胤至雍正。
這期間宋元明清看得久了。
他都快忘了真正的天子是何等模樣了。
……
【據明末人估計,入主中原初期的蒙古人約有四十萬人。】
【征服者企望以此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族地區極為困難。】
【因此元統治者視漢人為最大對手,在全國推行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重點防範漢人與南人的「四等人制」。】
【實行土官制度後,南方蠻夷上層被元朝視為得力助手,這是元朝大量任命西南蠻夷首領為土官,並予以充分信任的深層原因。】
【邊疆蠻夷亦感其厚意,為之積極奔走效力。】
【朱元璋一統天下後,言:「中國既安,守在四夷。」恢復漢唐以來「守在四夷」的治邊傳統。】
【其治策為以後諸帝所繼承。】
【因為漠北的蒙元後裔韃靼與瓦剌諸部,頗為活躍,屢為邊害。為防備韃靼與瓦剌南下,明朝在北部邊疆駐紮重兵,防範的重點仍在北方。】
【而且為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也發動了「三征麓川」等重大戰役。】
【但因為繼承漢唐以來「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與華夷之觀,所以只重視開發西南邊疆的資源,發展其稅收和金屬礦藏,在經濟上為我所用。】
【至於當地的具體情況,依然是土司自治。】
【所以,羈縻治策與土官土司制度雖有區別,但核心思想是相通的,兩者的做法都是「羈縻之治」】
【那麼問題來了。】
【羈縻之治在古代中國延續了數千年,影響廣泛而深遠。】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為什麼就偏偏斷在了雍正手裡?】
【這就不得不提一本「千古奇絕」的神書了。】
【《大義覺迷錄》】
……
大清·乾隆時期
「啪」的一聲!
乾隆一掌拍在腦門上。
臉上寫滿了痛苦二字。
「千防萬防啊……防不住啊!」
那本破書有個屁的深刻含義!
完完全全就是一個皇帝的恥辱!
「唉……」
乾隆嘆口氣,但也只能繼續看著。
反正丟人的不是我……
而且……他也確實開始好奇了。
……
【康熙時代浙江有個叫呂留良的學者,在著書和講學中尊奉孔子思想的精義是「尊王攘夷」。】
【雍正六年(1728)這個提法,在他死被湖南一個叫曾靜的落第書生看到了,很是激動,於是和學生張熙籌劃反清。
】
【他們宣揚雍正得位不法,並給他列了十大罪狀,即「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
【這十條罪名基本囊括了雍正從繼位起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其中除「好諛任佞」稍顯平淡,其他九條罪名全都稱得上是觸目驚心,駭人聽聞。】
【曾靜說雍正這樣的暴君,就算不是滿人,是漢人,也根本沒資格做皇帝。】
【又打聽到川陝總督岳鍾琪是岳飛的後代,想來肯定能繼承岳飛遺志來抗擊外夷,就派人帶給他一封策反的信,眼巴巴地請他起事。】
【岳鍾琪接信後虛假地應付了一下,理所當然的報告了雍正。】
【雍正下令逮捕了這個謀反集團。】
【按理說,這種鐵板釘釘的謀反罪直接按律法走就完了。】
【但雍正不,說他槓精也好,說他在這件事裡看到機會也好。】
【他去親自閱讀了呂留良的書信、著作,最後決定跟他好好辯論一番。】
……
大宋·太宗時期
趙匡義還想知道那本寫什麼呢,然後就被這起源震驚的一愣一愣的。
「你可真是個……」
趙匡義腦子裡突然浮現「朕就是這樣一個漢子」的那句話。
「不同尋常的男人。」
但同時他也明悟了一些東西。
「他不是只想當一名胡主啊。」
望著天幕,在趙恆不明所以的表情中,感嘆道:
「他是想當天下主。」
「不……」
回想雍正所做的事情。
銳意改革,剷除積弊,清查錢財,整飭吏治,攤丁入畝,打擊朋黨,都大刀闊斧,雷厲風行。
又是追贓,又是抄家,又是罷官,又是殺人,也難免蒙受操切之譏。
他心中哪怕在有所成見也不得不承認。
「他是天下主。」
……
【再用大逆不道的呂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嗎?】
【你曾靜為何尊敬悅服一個行走於市井江湖的呂留良呢?】
【你曾靜真的是可以擔當『天聰明,乾之九五』的大人物嗎?】
【你曾靜自命為濟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還是心懷異謀,圖為不軌呢?】
【這種不停反詰的問話也許問崩了曾靜,也許是曾靜怕死。】
【總之曾靜認罪,寫了本《歸仁錄》】
【案子結了,刑部決議,曾靜凌遲處死、誅五服、三族妻女為奴、抄家。】
【但誰也沒有料到,一向以冷酷著稱的雍正,這次卻做出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連下數道諭旨,赦免、寬宥曾靜等人,還做出承諾:以後朕的子孫也不得因為他詆毀朕而追究、誅戮其人及後人。】
【同時,雍正也透露出自己對於「華夷之辯」的看法。】
……
{說實話,看起來可能是有點搞笑。}
{但放在那個時代背景里,沒有幾個專制帝王會採取這種方式來處理此類案件。}
{他們的慣常做法,是誰要膽敢說他們一個「不」字,就把誰抓起來砍腦袋,或者拖下去打屁股。}
{而且,砍腦袋之前,還要在嘴巴里塞上木球,完全剝奪他人說話的權利。}
{如果自己遇到了什麼尷尬事體,則把蓋子捂得嚴嚴的,一點風都不讓透出去。}
{將知情人和目擊者秘密處死,殺人滅口,也是常規的配套措施。}
{實在掩蓋不住的,則歪曲真相,篡改事實,指鹿為馬,文過飾非,寄希望於民眾的健忘和弱智。}
{像雍正這樣,以九五之尊與案犯對簿公堂(本人未出場),等著對等講理的架勢,通過充分說理的方式來降服對方,確實絕無僅有,而且匪夷所思。}
{你們可能忘了,他可是精通儒學和佛學的雍正,堅信大義可以覺迷,而匪類亦可歸仁。}
{因為儒學講「人皆可以為舜堯」,佛學講「眾生是佛」,也就是人人都有慧根和善緣。墮落為小人、為匪類、為畜生,是因為被各種魔障謬見所迷,不能覺悟。}
{這就要由具有「大光明、大智慧」的人來啟迪,來開導。}
{雍正就這麼自認為的。}
{哇……好普信。}
{普信?不,按照現在的說法,他是一個彌賽亞情結的人。}
{而這就是他與其他明清皇帝的不同。}
{他是真心實意的覺得這個世界上的萬民需要他來拯救。}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張了張嘴,最後只能空留一聲嘆息。
讓啞巴開口,頑石點頭,畜生變人。
這就是覺迷,謂覺悟迷者。
「《大義覺迷錄》……老四啊……」
複雜……心情十分複雜。
他能感受到這個四兒子心中的志氣。
他要天下人,心悅誠服他。
……
【雍正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不是他自己發明的,是《書經》上的理論。】
【《大義覺迷錄》里的內容總結一下就是,因為明末時期明朝的政權已經物腐而後蟲生,自己不能收拾,所以我們入關來澄清宇內。】
【舜為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這是孟子講的。】
【滿洲人比他們還強,是在中國有籍貫的。】
【滿人有德,可同舜、文王一樣為天下君。】
【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華夷之分沒有道理。】
【天下本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這有什麼不對?】
【中土人中有禽獸,夷狄族中也有禽獸之人,人與禽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有無仁和義。這些都是孟子說的。】
【「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
大隋。
蹲在地上的楊堅看著這最後的一句話,抿了抿嘴角。
一個人,不看他怎麼說,只看他怎麼做。
言辭不一,偽君子。
言行一致,真君子。
他可以說雍正的這番話是為了收買人心,是為了加強滿人統治。
但問題就在這裡。
他說的話,他都做到了。
那百姓又有什麼理由不支持他呢?
總比「苦一苦百姓」要好的多吧?
獨孤伽羅抱著幼世民,看著天幕,干聲道:
「三代之治……只需再有一代……」
雍正話里的目標就會實現。
華夷之辯會徹底被有德者居之取代。
「這太可怕了。」
楊堅點點頭,然後愣了一下。
「不對,什麼叫太可怕了?」
獨孤伽羅緊張的看著他。
「這難道不可怕嗎?」
「萬一另一個夷人推翻了清朝,他也以有德者居之所立足,那這天下還有華人之地嗎。」
楊堅一頭黑線,看著獨孤伽羅道:
「炎黃子孫四字你是一字不看啊?」
獨孤伽羅愣了一下,隨即羞紅了臉,又轉瞬惱羞成怒!
「還不是我照看孩子太累了!」
「你看看你都做什麼了!」
楊堅面無表情道:
「洗尿布。」
……
【雍正將這套理論,以及逐條駁斥曾靜所述自己的十條罪狀製成長文特諭,又將曾靜的《歸仁說》和卷宗、口供等結集成冊,書名叫《大義覺迷錄》,大量印刷,發放給天下士子,讓他們學習。】
【於是清朝國土上出現了一道詭異的風景。】
【東路上,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由曾靜負責現身宣講。】
【西路上,張熙在山西、陝西等地宣講。】
【而共同的聲音只有一個。】
【雍正是個好皇帝。】
【而這種行為對於天下、對於清朝的結果,套用曾靜在《歸仁說》中的「夷夏觀」就是:
「是《春秋》之書分華夷者,在禮義之有無,不在地之遠近。其心實至公至平,原視乎人之自處何如耳。」】
【至此,清朝擁有了與明朝相似的正統性。】
【雍正正式重塑了大清天命。】
【中外一體。】
彌賽亞情結的人通常比別人更加敏感、富有同情心和愛心。
他們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非常關注,尤其是貧困、飢餓、戰爭等社會性問題。
缺點就是由於他們過度自信和自大,往往會低估自身能力的極限,也會傾向於過於理想化,希望一步到位地解決所有問題。
同時,他們的過度熱情和責任感有時會使他們過度投入,忽視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平衡。
這個詞是西方名詞,但不代表中國沒有同等的人。
畢竟社科里是沒有發明這個詞,只有發現這個詞。
就像科學這個詞,中國就叫格物,只是格物沒發展起來罷了。
東西一樣,名詞不同而已。
……
雍正的行為在帝制社會裡總是充滿一股奇怪的風格。
雍正的名聲其實跟趙匡胤差不多。
都是被後人拉後腿。
但清朝跟宋朝又不一樣。
宋朝那是純粹的能力問題,清朝不是。
清朝就是態度問題!
(本章完)
天幕上。
自秦至清的疆域圖依次排列布滿天野。
中國的疆土在不停擴大。
但下一瞬,每一個朝代的疆域圖又都變成了大小不一的彩色圖。
那些彩色圖布滿在疆域圖的周圍。
唯有一個朝代,它的疆域圖依然是一體顏色。
『清』
……
【在是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其應對邊疆及其以遠地區夷狄的重要策略是羈縻治策。】
【古人謂「羈縻」的本意,在於朝廷掌握要害諸如馬之「羈」(籠頭)、牛之「縻」(鼻繩),能有效控制蠻夷而又較寬鬆隨意,「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
【其治策源自春秋戰國,秦朝以後,逐漸成為中原王朝施用於邊疆及其以遠地區的治邊之策。】
【基本內容,是中原王朝借重邊陲夷狄首領的勢力進行控制,即根據其勢力的強弱,分別賜其首領以王、侯、邑長或將軍、都督與刺史等封號,實行土職代管或與所設郡縣參差而治。】
【朝廷為分封的王、侯、邑長和將軍、都督等配備協助管理的官吏,規定予封土職的級別類同於邊郡或縣。】
【受朝廷所封的王、侯、邑長或將軍、都督與刺史等,世襲其職,世率其民,並不屬於國家的正式官吏。】
【朝廷對各級土職的管理相當鬆弛,亦未形成嚴格的管理制度,對相關問題的處理亦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
【此外,王朝經營邊陲通常不指望經濟回報,在此類地區大多象徵性徵收少量貢納。】
【羈縻治策的主要特點,是施行的範圍十分寬泛,施行對象包括邊疆的蠻夷和與中原王朝有往來關係的鄰邦。】
【換言之,中原王朝施用羈縻治策的對象「蠻夷」,所指是與華夏對舉之「夷」,即華夏以外的其他文明。】
【晉人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
【其中心內核清楚的表明中原王朝區分夷或夏,大體是根據不同文明的差異,非華夏者均被中原王朝稱為「蠻夷」。】
【這就是「華夷之辯」】
【也是元代之前,中原王朝治理邊疆的思想內核。】
……
大秦。
宮殿內一片寂靜。
在場的眾人都是聰明絕頂之人。
聽話聽音那是刻在骨子裡的本能!
但也因為這份本能,他們更加難以接受天幕內的深刻涵義。
守中治邊,守在四夷。」
這就是羈縻治邊思想的體現。
腹地得到保障,王朝才能生存。
守中之地與四夷之地有明確區分,守中方可治邊!
治邊的理想目標是實現腹地的安定繁榮!
在邊陲實現守在四夷,做到內華夏而外夷狄以及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而漢唐兩朝為頂峰的繁榮,與四周邊陲得到有效防衛不無關係。
但天幕話後的意思卻不是這般。
「其實,也沒什麼不是嗎?」
蕭何先打開言路。
他有些忐忑的看著眼前地磚,顫著聲音道:
「唐太宗也依胡漢一家、天下一體的治理理念?他不也……」
話未說完,馮去疾肅穆開口道:
「但他是中原天子。」
殿內再次沉默了。
中原天子可以決定「華夷」「胡漢」
這是天子的職責。
但清朝皇帝不是。
他們是「夷」!
半晌後,上位處傳來一聲嘆息。
底下四人都沉下了頭,不敢言語。
夭壽了!!皇帝嘆氣了?!!
嬴政半垂目,臉上浮現一絲悲色。
這心事還得從那混球那邊說起。
對於漢朝,他是羨慕的,但他並不仰視。
劉邦關於「民」的見解他也認同。
但認同歸認同,理解歸理解,感受歸感受。
問題就在這裡……他感受到了悲哀。
他的嘆息不是基於什麼華夷之辯還是不辯。
用楚武王的一句名言:
「我蠻夷也!」
真按照華夷之辯來講,秦國也是蠻夷。
他嘆息的是自他往後的一群中原天子。
能跳出一國之君的身份,著眼四海萬民的只有兩人。
唐太宗、雍正。
而雍正不是中原天子。
換句話講。
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最上心、最做出成績的,是名外人!
還是名夷人!
那華夷還有什麼可爭的?
是自己無能無為,然後抱著祖宗留下的東西等死,有一個正統之名。
還是讓賢為能,讓祖宗留下的東西發揚光大,但得一個不孝之名。
兩者又該如何選擇呢?
「雍正……天子也。」
……
大漢。
「邊陲之患為手足疥瘡,腹地之困才是致命的胸背毒瘡。」
劉邦突然想起明清之前,歷代皇帝對邊患的認知。
他同樣這麼認為的。
但現在,還真就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
治邊之策既不能與內地雷同,亦不能固定化或模式化,而應保持必要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但問題來了。
天幕既然提了這事,那說明它一定是有落後不足的地方。
可不足在哪裡呢?
劉邦看向呂雉。
呂雉同樣擰眉不解。
兩人對視一眼,一人一句的對講開來。
「封邦建國。」
「郡縣。」
「郡縣封國。」
「州……」
「等等!」
劉邦突然抬手打斷呂雉的話語,看著呂雉正色道:
「郡縣封國……娥姁,你認為封國是國還是郡縣?」
呂雉剛要回答當然是郡縣,但話剛到喉嚨這裡就咽了回去。
但它是封國。
劉邦看著深思的呂雉,再次輕聲道:
「那麼,羈縻……是國家本部,還是國中之國呢?」
!!!
……
【但羈縻治策適用範圍過於寬泛,造成邊疆蠻夷治策與鄰邦應對政策的混同。】
【漢唐等王朝以鄰邦的君主為王、侯或將軍、都督等職的記載屢見不鮮。】
【這一時期應對邊疆蠻夷與鄰邦的政策,兩者間雖有一定的區別,但制度性的特徵並不明顯,中原王朝對邊疆蠻夷和鄰邦長期施行容易混淆的政策,對中國歷史疆域的形成產生不良的影響,也不利於對邊疆統治的深入。】
【以羈縻治策為亘古不變之策。從秦漢至唐代,基本上看不到根據南北部邊疆的差異和不同時期的變化,對羈縻治策進行相應調整的記載,可說是以不變應萬變。】
【在元代以前,羈縻治策大致停滯在草創及有待完善的階段,同時施行中的隨意性和不規範施治較明顯,亦缺少保證其穩定運行的相應機制。】
【以較重視治邊拓邊、並積累豐富經驗的兩漢和唐朝為例。】
【兩漢的邊郡制度與唐朝的羈縻府州,均施用於全國各地邊陲,並無因地制宜的改變和具體化一類的規定。】
【重防禦、輕開發是兩朝經營邊陲的共有特點。】
【可見兩漢與唐朝的治邊之策,在主體方面並無明顯差異。】
【兩宋面對北方夷狄政權的壓力,同時需從廣西等地增取稅收,經營南北邊疆的重點乃有變化,在南北部邊疆的治策亦有差異。】
【而設於廣西等地的羈縻州縣,由此產生土官制度的萌芽。】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眉頭微蹙。
自天幕里的長篇大論中,他感受到一股決然不同的思想主張。
這種主張與三代諸子的都大相逕庭。
也與他學習認知的知識體系南轅北轍。
但是……
劉恆緩緩舒展眉頭。
再次平靜下來。
這不就是天幕的意義嗎。
遠超時間的見解。
指明未來的天眼。
懸天之日。
……
大唐。
李世民將天幕上重點簡潔於紙上。
隨即看著紙張沉思著。
元朝與其他中原王朝不同。
他們乃視對外拓展為要事,是將守在四夷的邊疆為嚮往拓展的戰略前沿。
完全摒棄「內華夏外夷狄」的觀念,信任和重用西南蠻夷,經營邊疆的重點,主要在儘快建立統治並汲取邊疆的資源,以滿足對外拓展及內外用兵的需要。
他們身上沒有一點中原的影子。
可以說是真的格格不入。
李世民放下手裡的筆,感慨道:
「集華夷之觀之大成。」
「不……是跳出華夷之觀……以天下為一體……」
「雍正……」
「這才叫天子。」
李世民搖了搖頭。
「幾百年了……」
自趙匡胤至雍正。
這期間宋元明清看得久了。
他都快忘了真正的天子是何等模樣了。
……
【據明末人估計,入主中原初期的蒙古人約有四十萬人。】
【征服者企望以此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族地區極為困難。】
【因此元統治者視漢人為最大對手,在全國推行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重點防範漢人與南人的「四等人制」。】
【實行土官制度後,南方蠻夷上層被元朝視為得力助手,這是元朝大量任命西南蠻夷首領為土官,並予以充分信任的深層原因。】
【邊疆蠻夷亦感其厚意,為之積極奔走效力。】
【朱元璋一統天下後,言:「中國既安,守在四夷。」恢復漢唐以來「守在四夷」的治邊傳統。】
【其治策為以後諸帝所繼承。】
【因為漠北的蒙元後裔韃靼與瓦剌諸部,頗為活躍,屢為邊害。為防備韃靼與瓦剌南下,明朝在北部邊疆駐紮重兵,防範的重點仍在北方。】
【而且為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也發動了「三征麓川」等重大戰役。】
【但因為繼承漢唐以來「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與華夷之觀,所以只重視開發西南邊疆的資源,發展其稅收和金屬礦藏,在經濟上為我所用。】
【至於當地的具體情況,依然是土司自治。】
【所以,羈縻治策與土官土司制度雖有區別,但核心思想是相通的,兩者的做法都是「羈縻之治」】
【那麼問題來了。】
【羈縻之治在古代中國延續了數千年,影響廣泛而深遠。】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為什麼就偏偏斷在了雍正手裡?】
【這就不得不提一本「千古奇絕」的神書了。】
【《大義覺迷錄》】
……
大清·乾隆時期
「啪」的一聲!
乾隆一掌拍在腦門上。
臉上寫滿了痛苦二字。
「千防萬防啊……防不住啊!」
那本破書有個屁的深刻含義!
完完全全就是一個皇帝的恥辱!
「唉……」
乾隆嘆口氣,但也只能繼續看著。
反正丟人的不是我……
而且……他也確實開始好奇了。
……
【康熙時代浙江有個叫呂留良的學者,在著書和講學中尊奉孔子思想的精義是「尊王攘夷」。】
【雍正六年(1728)這個提法,在他死被湖南一個叫曾靜的落第書生看到了,很是激動,於是和學生張熙籌劃反清。
】
【他們宣揚雍正得位不法,並給他列了十大罪狀,即「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
【這十條罪名基本囊括了雍正從繼位起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其中除「好諛任佞」稍顯平淡,其他九條罪名全都稱得上是觸目驚心,駭人聽聞。】
【曾靜說雍正這樣的暴君,就算不是滿人,是漢人,也根本沒資格做皇帝。】
【又打聽到川陝總督岳鍾琪是岳飛的後代,想來肯定能繼承岳飛遺志來抗擊外夷,就派人帶給他一封策反的信,眼巴巴地請他起事。】
【岳鍾琪接信後虛假地應付了一下,理所當然的報告了雍正。】
【雍正下令逮捕了這個謀反集團。】
【按理說,這種鐵板釘釘的謀反罪直接按律法走就完了。】
【但雍正不,說他槓精也好,說他在這件事裡看到機會也好。】
【他去親自閱讀了呂留良的書信、著作,最後決定跟他好好辯論一番。】
……
大宋·太宗時期
趙匡義還想知道那本寫什麼呢,然後就被這起源震驚的一愣一愣的。
「你可真是個……」
趙匡義腦子裡突然浮現「朕就是這樣一個漢子」的那句話。
「不同尋常的男人。」
但同時他也明悟了一些東西。
「他不是只想當一名胡主啊。」
望著天幕,在趙恆不明所以的表情中,感嘆道:
「他是想當天下主。」
「不……」
回想雍正所做的事情。
銳意改革,剷除積弊,清查錢財,整飭吏治,攤丁入畝,打擊朋黨,都大刀闊斧,雷厲風行。
又是追贓,又是抄家,又是罷官,又是殺人,也難免蒙受操切之譏。
他心中哪怕在有所成見也不得不承認。
「他是天下主。」
……
【再用大逆不道的呂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嗎?】
【你曾靜為何尊敬悅服一個行走於市井江湖的呂留良呢?】
【你曾靜真的是可以擔當『天聰明,乾之九五』的大人物嗎?】
【你曾靜自命為濟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還是心懷異謀,圖為不軌呢?】
【這種不停反詰的問話也許問崩了曾靜,也許是曾靜怕死。】
【總之曾靜認罪,寫了本《歸仁錄》】
【案子結了,刑部決議,曾靜凌遲處死、誅五服、三族妻女為奴、抄家。】
【但誰也沒有料到,一向以冷酷著稱的雍正,這次卻做出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連下數道諭旨,赦免、寬宥曾靜等人,還做出承諾:以後朕的子孫也不得因為他詆毀朕而追究、誅戮其人及後人。】
【同時,雍正也透露出自己對於「華夷之辯」的看法。】
……
{說實話,看起來可能是有點搞笑。}
{但放在那個時代背景里,沒有幾個專制帝王會採取這種方式來處理此類案件。}
{他們的慣常做法,是誰要膽敢說他們一個「不」字,就把誰抓起來砍腦袋,或者拖下去打屁股。}
{而且,砍腦袋之前,還要在嘴巴里塞上木球,完全剝奪他人說話的權利。}
{如果自己遇到了什麼尷尬事體,則把蓋子捂得嚴嚴的,一點風都不讓透出去。}
{將知情人和目擊者秘密處死,殺人滅口,也是常規的配套措施。}
{實在掩蓋不住的,則歪曲真相,篡改事實,指鹿為馬,文過飾非,寄希望於民眾的健忘和弱智。}
{像雍正這樣,以九五之尊與案犯對簿公堂(本人未出場),等著對等講理的架勢,通過充分說理的方式來降服對方,確實絕無僅有,而且匪夷所思。}
{你們可能忘了,他可是精通儒學和佛學的雍正,堅信大義可以覺迷,而匪類亦可歸仁。}
{因為儒學講「人皆可以為舜堯」,佛學講「眾生是佛」,也就是人人都有慧根和善緣。墮落為小人、為匪類、為畜生,是因為被各種魔障謬見所迷,不能覺悟。}
{這就要由具有「大光明、大智慧」的人來啟迪,來開導。}
{雍正就這麼自認為的。}
{哇……好普信。}
{普信?不,按照現在的說法,他是一個彌賽亞情結的人。}
{而這就是他與其他明清皇帝的不同。}
{他是真心實意的覺得這個世界上的萬民需要他來拯救。}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張了張嘴,最後只能空留一聲嘆息。
讓啞巴開口,頑石點頭,畜生變人。
這就是覺迷,謂覺悟迷者。
「《大義覺迷錄》……老四啊……」
複雜……心情十分複雜。
他能感受到這個四兒子心中的志氣。
他要天下人,心悅誠服他。
……
【雍正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不是他自己發明的,是《書經》上的理論。】
【《大義覺迷錄》里的內容總結一下就是,因為明末時期明朝的政權已經物腐而後蟲生,自己不能收拾,所以我們入關來澄清宇內。】
【舜為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這是孟子講的。】
【滿洲人比他們還強,是在中國有籍貫的。】
【滿人有德,可同舜、文王一樣為天下君。】
【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華夷之分沒有道理。】
【天下本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這有什麼不對?】
【中土人中有禽獸,夷狄族中也有禽獸之人,人與禽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有無仁和義。這些都是孟子說的。】
【「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
大隋。
蹲在地上的楊堅看著這最後的一句話,抿了抿嘴角。
一個人,不看他怎麼說,只看他怎麼做。
言辭不一,偽君子。
言行一致,真君子。
他可以說雍正的這番話是為了收買人心,是為了加強滿人統治。
但問題就在這裡。
他說的話,他都做到了。
那百姓又有什麼理由不支持他呢?
總比「苦一苦百姓」要好的多吧?
獨孤伽羅抱著幼世民,看著天幕,干聲道:
「三代之治……只需再有一代……」
雍正話里的目標就會實現。
華夷之辯會徹底被有德者居之取代。
「這太可怕了。」
楊堅點點頭,然後愣了一下。
「不對,什麼叫太可怕了?」
獨孤伽羅緊張的看著他。
「這難道不可怕嗎?」
「萬一另一個夷人推翻了清朝,他也以有德者居之所立足,那這天下還有華人之地嗎。」
楊堅一頭黑線,看著獨孤伽羅道:
「炎黃子孫四字你是一字不看啊?」
獨孤伽羅愣了一下,隨即羞紅了臉,又轉瞬惱羞成怒!
「還不是我照看孩子太累了!」
「你看看你都做什麼了!」
楊堅面無表情道:
「洗尿布。」
……
【雍正將這套理論,以及逐條駁斥曾靜所述自己的十條罪狀製成長文特諭,又將曾靜的《歸仁說》和卷宗、口供等結集成冊,書名叫《大義覺迷錄》,大量印刷,發放給天下士子,讓他們學習。】
【於是清朝國土上出現了一道詭異的風景。】
【東路上,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由曾靜負責現身宣講。】
【西路上,張熙在山西、陝西等地宣講。】
【而共同的聲音只有一個。】
【雍正是個好皇帝。】
【而這種行為對於天下、對於清朝的結果,套用曾靜在《歸仁說》中的「夷夏觀」就是:
「是《春秋》之書分華夷者,在禮義之有無,不在地之遠近。其心實至公至平,原視乎人之自處何如耳。」】
【至此,清朝擁有了與明朝相似的正統性。】
【雍正正式重塑了大清天命。】
【中外一體。】
彌賽亞情結的人通常比別人更加敏感、富有同情心和愛心。
他們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非常關注,尤其是貧困、飢餓、戰爭等社會性問題。
缺點就是由於他們過度自信和自大,往往會低估自身能力的極限,也會傾向於過於理想化,希望一步到位地解決所有問題。
同時,他們的過度熱情和責任感有時會使他們過度投入,忽視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平衡。
這個詞是西方名詞,但不代表中國沒有同等的人。
畢竟社科里是沒有發明這個詞,只有發現這個詞。
就像科學這個詞,中國就叫格物,只是格物沒發展起來罷了。
東西一樣,名詞不同而已。
……
雍正的行為在帝制社會裡總是充滿一股奇怪的風格。
雍正的名聲其實跟趙匡胤差不多。
都是被後人拉後腿。
但清朝跟宋朝又不一樣。
宋朝那是純粹的能力問題,清朝不是。
清朝就是態度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