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麵包與馬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5章 麵包與馬戲

  西地中海東部,第勒尼安海,埃奧利群島。

  埃奧利群島位於西西里島北方,亞平寧半島西部,由七座大島嶼和五座小島嶼組成,是一座火山群島,距離西西里島和亞平寧半島距離都很近,得名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風神埃俄羅斯,因此也被稱為「風神群島」。

  雖然埃奧利群島的地理位置看上去還不錯,但由於西西里島與那不勒斯本身就很近,這座群島的中轉重要性大大降低,土地較為狹小,產出較為匱乏,常住人口並不算多,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利帕里島上。

  這座群島在幾十年前被阿拉貢上代國王阿豐索五世併入那不勒斯王國,也跟隨那不勒斯王冠一起成為了國王斐迪南一世的私有物。

  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是東羅馬皇后萊昂諾爾的表兄,與她的關係一直不錯,那不勒斯王國也因此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盟友之一,雙方貿易往來較為頻繁。

  然而,斐迪南一世也對東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有所警惕,並不想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下級附庸,維持了「親近而不妥協,和善而不順從」的外交方針,一方面依賴東羅馬帝國的貸款和貿易分紅填補虧空,一方面拒絕東羅馬帝國的過度干涉,加強自身權威。

  當然,以撒統帶下的東羅馬帝國從不吃虧,既然那不勒斯想跟著東羅馬帝國瓜分些許大航海利益,那就得付出相應的代價,幾十年的交往和談判中,東羅馬帝國逐漸從那不勒斯手裡得到了不少商貿特權,那不勒斯王國向東羅馬帝國出口糧食,羊毛等農牧業產品,東羅馬帝國則向那不勒斯出口絲綢,呢絨,寶石等高級手工業製品,雙方收稅都比較低。

  東羅馬——阿拉貢戰爭中,那不勒斯王國雖然拒絕直接出兵,也沒有讓東羅馬軍隊藉助那不勒斯領土跳往西西里,但依然提供了不少幫助,不僅向北非領地提供了不少戰爭物資,還在包括埃奧利群島等島嶼中嚴打拉丁海盜。

  除此之外,或許是因為對阿拉貢的特拉斯塔馬拉支系怨念太深,又或許是欠東羅馬皇帝太多債款,那不勒斯的斐迪南國王第一個承認了卡洛斯對格拉納達王國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正統宣稱,罔顧了阿拉貢王國的外交抗議。

  作為回報,東羅馬帝國將一片位於幾內亞海岸上的殖民地送給了斐迪南一世,並允許那不勒斯船隊在東羅馬殖民地任意停靠,進一步將他們綁上東羅馬帝國的戰車。

  時代變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這樣古羅馬時期的膏腴之地由於缺乏手工業基礎,逐漸被曾經荒蕪的北義大利迎頭趕上,一個地域不算太廣闊的農業國家是很難對東羅馬帝國手工業帶來多大威脅的。

  埃奧利群島的利帕里島上,一座莊園隱藏在樹林深處,莊園內,人員穿梭不止,印刷機響徹不停,一張張文件被辦事員們匯總起來,交給他們的主管。

  最大的辦公桌前,年輕人伏案而寫,羽毛筆沙沙響動,一行行拉丁文字浮現紙上。

  他叫卡爾菲斯,祖籍東羅馬帝國的帖撒羅尼迦,曾在文官考試中由於優美的文筆而嶄露頭角,也因為過分激進的主張而備受爭議。

  考試結束後,卡爾菲斯被任命為品都斯大區的政務員,主持圈地運動改革,在任上,他再一次開始寫作,對東羅馬帝國目前面臨的處境進行了深刻剖析,堅定地相信著「修昔底德陷阱」,並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闡述自己的見解。

  在他看來,羅馬民族要想將中興盛世維持下去,必須竭盡所能地強大起來,對弱小民族的壓榨和剝削是完全合理並正義的,而執行這一歷史使命的必然是偉大的皇帝及其繼承者,帝國內部的其他聲音都必須消失,只剩下皇帝的發號施令。

  他的見解與東羅馬帝國「言論自由,思想解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既定政策格格不入,就連皇帝也對他所說的「嚴格的思想管控」極不感冒,既不想讓百姓們把自己當神來崇拜,也不想因為過度的管控埋沒了人才。

  但是,卡爾菲斯在政務上的天賦就顯得乏善可陳,幾次考績都只是剛剛及格,這也讓他對自己的認知更加清晰:會寫文章,會搞宣傳,但不會辦實事。

  1474年,東羅馬帝國的「金元外交」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對西歐國家的干涉政策從軍事轉向經濟,從暴力轉向溫和,在此背景下,卡爾菲斯提出「宣傳論」,認為人民群眾本身是無知而善變的,誰掌控了發言權,誰就征服了群眾,一次好的宣傳勝過十萬雄兵。

  在他看來,最開始的金元外交具有相當大的漏洞,如果當地百姓對東羅馬帝國產生了太多的仇恨情緒和牴觸心理,東羅馬商品和東羅馬銀行也會受到抵制,要想將這套政策落實下去,除了提高產品質量外,還必須開展對應宣傳。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這一次,皇帝讚許了他的建議,開始籌備東羅馬帝國宣傳部,分為內宣署和外宣署,卡爾菲斯被破格提拔為外宣署的署長。

  儘管沒能得到他最想得到的內宣署署長之位,卡爾菲斯還是對皇帝的拔擢十分感激,將外宣署的辦事處設置在了東羅馬帝國的佛羅倫斯租界中,立馬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卡爾菲斯迅速編寫了一份宣傳指導手冊,對包括教士,報紙,吟遊詩人,馬戲團等宣傳媒介進行了系統性解釋,優點,缺點,利用方式……十分清晰。

  卡爾菲斯認為,隨著識字率的提高,報紙無疑是未來的宣傳重心,但現在,除了中北義大利的大城市之外,其他地方都不太行得通。

  卡爾菲斯很快就在佛羅倫斯的東羅馬租界區創立了第一家報社,為其取名為《佛羅倫斯自由報》,在上面描繪東羅馬帝國的美好生活,抹黑美第奇家族的獨裁醜態,還將東羅馬帝國的稅收政策和移民政策一股腦地刊登上去,為陷入迷茫的佛羅倫斯市民勾勒出一個近在眼前的完美國度,在報紙上對東羅馬帝國「開明專制」和「市場自由」的制度大書特書,明里暗裡對不奉行這一套政策的政權提出諷刺。

  為什麼你們的生活沒有東羅馬公民好?一定是因為你們的政府沒有使用東羅馬帝國的制度,你們得站起來推翻它,至於到底能不能在推翻後獲得更好的生活,東羅馬帝國不管。

  卡爾菲斯還在東羅馬原有報紙的基礎上刊登了許多「沒什麼用」的小故事,諸如帖撒羅尼迦小孩路不拾遺,君士坦丁堡送奶工當街批評皇帝政策而受到表揚,昔蘭尼加農民通過不懈努力當上了議員……這些東西雖然有所誇大,但在如今的東羅馬帝國都是有跡可循的,接受任何質疑,接受訪問考察。

  除了這些針對中產市民的報紙外,卡爾菲斯還招攬到了一些文人墨客,為富商貴族和小姐夫人們量身定做了一些沒什麼意義的閒暇讀物,言情,戰爭,冒險,無所不包,在其中大力吹噓伊薩克皇帝的英明神武,查士丁尼皇子的人格魅力,阿萊克修斯皇子的英俊瀟灑,順便在其中夾帶了不少關於東羅馬奢侈品的描寫,長篇累牘地介紹著皇帝和皇后的著裝如何尊貴,香水如何芬芳,首飾如何精美,工藝如何繁瑣,原材料如何珍惜……

  在面向最底層群眾時,卡爾菲斯又換了另一種方法,不再通過報紙和小說這種有識字門檻的媒介,而是將重心放在了簡單易懂的詩歌和雜戲上,派人把皇家史官萊克順手所寫的劇本和詩文一股腦抄了過來,安排給受外宣署資助的吟遊詩人。

  於是,不出幾月,《伊薩克大帝北歐獵龍記》,《查士丁尼騎狼訓蠻夷》等一系列詩歌開始在義大利城市中流行起來,皇家史官萊克雖然毫不在意真實性和嚴謹性,但他的文筆依然相當出色。

  卡爾菲斯還組織人員,編寫劇本,以一位米蘭難民的口吻,講述暴君加萊亞佐如何殘害百姓,他如何受到東羅馬帝國的救助,如何一路歷險,如何從米蘭到馬爾他,從馬爾他到迦太基,又如何最終被一位貴族小姐看中,成為了君士坦丁堡的大富豪。

  卡爾菲斯將其稱為《奔向文明》,安排一些雜戲團隊在各大城市巡迴演出,一樣夾帶了大量私貨,講述著東羅馬帝國的繁榮開放,描述著東羅馬商品的物美價廉,這些故事會隨著人員流動從佛羅倫斯傳入米蘭,從城市傳入鄉村。

  卡爾菲斯的工作消耗了大量資金,起初被幾乎所有東羅馬官員嗤之以鼻,但短短半年時間裡,從義大利前往東羅馬帝國的移民極速增多,從義大利大城市而來的奢侈品訂單也迅速增長,卡贊勒克玫瑰香水和米斯特拉斯皇家絲綢成為了不少貴婦小姐炫耀攀比的必需品。

  巨大的成功堵上了所有人的嘴,也讓卡爾菲斯堅定了自己的宣傳理論,他立刻在拉古薩,威尼斯等城市也開設了外宣署的分部,擴展宣傳業務。

  一個月前,卡爾菲斯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要求他們為西西里戰爭造勢宣傳,主要面向西西里島的民眾。

  東羅馬帝國的戰爭宣傳早就有了,但基本上是面向國內,在別人的地盤上通過輿論宣傳挑起事端,這還是第一次。

  對於外宣署來說,這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卡爾菲斯綜合自己的歷史,地理和宣傳等知識,決定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由於西西里島的文化水平過低,報紙被首先放棄,卡爾菲斯選擇了吟遊詩人,行腳商人和朝聖者作為主要媒介,通過這些流動性強的人群把想要傳達的消息傳播到位。

  第二,卡爾菲斯將自己的「指揮部」放在了位於那不勒斯王國的埃奧利群島,這裡距離西西里島非常近,最近處僅有兩百米,用小船即可抵達,接收消息和傳遞消息都十分迅速。


  於是,在他的資助下,一大批來自義大利的吟遊詩人,行腳商人和朝聖者進入西西里,他們中,有些人還會在各大城市布置信鴿位點,加強信息交流。

  「卡爾菲斯大人,稿子寫出來了,請您過目。」

  一位職員走了過來,把一份文稿遞給卡爾菲斯。

  卡爾菲斯一看,頓時皺起了眉。

  「都說了不能直接使用事實消息,必須經過加工修改,你怎麼就是不聽!」

  卡爾菲斯指向一段話。

  「帝國大軍在西西里南部成功登陸,伊薩克皇帝成功擊潰當地民團武裝。」

  「改!」

  卡爾菲斯指點著。

  「帝國解放軍與西西里自由軍在島嶼南部成功會師,伊薩克皇帝得到熱烈歡迎,與當地百姓打成一片!」

  「就這樣改!改完了就發給還在這裡的朝聖者團!讓他們趕快登島!」

  「還有這裡!」

  卡爾菲斯恨鐵不成鋼地看著職員。

  「你告訴我,什麼叫巴勒莫地區的西西里地方軍被西班牙僱傭兵直接擊潰?皇帝能滿意麼?西西里人聽了,還敢反抗麼?」

  「西班牙僱傭兵倉皇前進頹勢盡顯,西西里自由軍穩步後撤潛力無窮,這樣不好麼?」

  「西西里到處都是山,巴勒莫的消息沒那麼容易通過陸路傳到其他地方,能明白我的意思麼?」

  職員連連點頭,接過文稿。

  「我看,陛下說的沒錯,像我這樣的人才真是太少了,以後還得專門在大學中開設新聞學專業。」

  卡爾菲斯搖著頭,嘀咕著。

  「還有那幾支戲團,我們用不著他們了,讓他們立即乘船前往西西里南部,皇帝要用!」

  ……

  正值晚春,天空晴朗無雲,西西里島南部,利卡塔小鎮東部的海灘上,東羅馬帝國的大軍陸續登陸,成群的艦船在海面上巡弋,前鋒部隊在陸地上巡邏。

  海灘西北的高地上,以撒凝望著如蟻群般繁忙的士兵們,這已經是最後一批西西里登陸軍,待他們登陸完成,東羅馬帝國在西西里島上的總兵力將超過兩萬。

  作為一個海權國家,東羅馬帝國對海軍登陸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已故的海軍統帥喬萬尼·朱斯蒂尼亞尼曾經奉以撒之命組建了一支海軍陸戰隊,他們會在大型登陸戰中先一步搶灘登陸,為後續部隊開闢灘頭陣地。

  建築行業的革新讓東羅馬工程兵團的重要性節節攀升,這些工兵平時會被分配給每一個軍團,在大型戰役時會被集中起來,他們將使用混凝土結構為登陸部隊修築簡易堡壘,為大軍開拔砍伐森林,修建道路和浮橋。

  從巴爾幹驅除突厥後,東羅馬帝國便很少在本土作戰,為了減輕戰爭對本國百姓的傷害,東羅馬軍隊在遠離本土的地方進行登陸作戰時很少徵用民夫,後勤工作通常由奴隸射擊軍等二線部隊負責,後勤部門還會攜帶大量的牲畜,減輕大軍對人力的消耗。

  除此之外,戰車部門也會在每一場戰爭中攜帶著大量原材料抵達前線,就地製作改良馬車,為士兵們運送補給的同時,也能加快行軍速度。

  由於東羅馬軍隊長期依賴海上運輸,在內陸戰爭時常常會因為補給問題被迫放緩行軍速度,這一弊端在大土耳其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為了改善這一痛點,以撒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選擇揚長避短。

  建築材料,騾馬牲畜,馬車原材料……這些東西都能通過海路運輸,東羅馬帝國憑藉這種方式規避著陸上後勤的短板,發揚海上運輸的長處。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使得東羅馬軍隊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後勤調動,進軍速度超乎尋常,對國內百姓的正常生產生活不會造成多大影響。

  壞處也是有的,那就是實在太費錢了,近兩年來,由於以撒不願意對國內人民收取戰爭稅,也不願徵調民夫參與作戰,一連串的戰爭再一次讓東羅馬帝國的財政陷入窘迫,若不是阿爾布克爾克在東印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徹底壟斷了印度貿易,以撒的錢包又得變得空空如也。

  不過,目前的東羅馬帝國最缺的便是人口,拿錢換人,從長遠上來看,絕對穩賺不虧。

  「差不多了,讓易卜拉欣沿既定目標向大城市進軍吧,我還有其他事情。」

  收回目光,以撒向身邊的親衛吩咐著。


  「我還得去看看那幾個流民營地。」

  親衛點頭稱是,跨上戰馬,前往易卜拉欣的大營。

  以撒看了看還算有序的灘頭陣地,策馬離開,在親衛隊的陪同下,來到位於營地東方的破敗小村。

  西西里晚禱事件發生後,在東羅馬帝國的挑撥下,西班牙人和西西里人的矛盾集中爆發,在阿拉貢勢力穩固的大城鎮中,西班牙僱傭兵開始搜查迫害西西里民眾,在小鎮和廣大鄉村中,西西里民眾則向無辜的西班牙僑民揮起屠刀,同時抗拒徵兵,抗拒繳稅。

  這場風波在極大程度上破壞了西西里島的社會秩序,西班牙軍隊為了物資和金錢,不得不加重對島民的剝削,凡是膽敢反抗的村鎮都等來了血腥鎮壓,那些老實溫順的村莊也並未得到更好的生活,稅收反而繼續加重。

  除了底層民眾之間的爭鬥外,西西里本地貴族和西班牙貴族之間也產生了矛盾,由於利益和感情上的關係,西班牙貴族的負擔往往比西西里貴族的負擔輕上很多,這讓不少西西里小貴族十分不滿,對百姓的反抗持默許態度,藉此漁利。

  在古羅馬帝國時期,西西里島是相當重要的農業基地,人口超過七十五萬,經歷過阿拉伯人,諾曼人,法蘭西人和西班牙人的相繼征服後,哪怕過了這麼多年,這裡的人口也沒有得到多少增長,大概維持在九十餘萬。

  儘管這個數字對法蘭西王國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希臘語人口僅有六百餘萬的東羅馬帝國來說,這已經是個十分龐大的數字。

  再者,西西里山脈丘陵廣布,交通極其不便,如果無法處理得當,廣大的內陸並不能為帝國帶來多少經濟利益,反而會嚴重拖住帝國的兵鋒。

  很顯然,東羅馬帝國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改變西西里島的主要民族構成和主要語言習慣,要想和平統治下去,只能爭取西西里民眾的支持,採取懷柔政策。

  這裡可是傳統拉丁文化區,要是真像對待穆斯林那樣採取暴力手段,一定會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在安納托利亞的同化尚未完成前,西西里只能留待以後。

  於是,以撒將保護民眾作為了東羅馬帝國在西西里島的基本方針,東羅馬帝國必須讓西西里人民感受到生活在帝國之下的好處,必須改變他們目前的困窘局面,才能使這群桀驁不馴的山民承認帝國的統治。

  登陸之後,以撒立即瞄準了西西里民眾的生活痛點,決定從衣食住行及精神文化兩個方面,讓他們感受到東羅馬帝國的與眾不同。

  目前,西西里島仍然處於封建貴族的統治下,無論是西班牙貴族還是西西里貴族,都不可能為百姓帶來多好的生活,西班牙貴族自不必說,是東羅馬帝國必須予以清除的一類人,西西里本地貴族也必須進行甄選,溫和者可以保留,反抗者則堅決掃清。

  以撒策馬而行,建立在平緩山坡上的破敗村落近在眼前。

  西西里南部的海灘陽光充沛,美不勝收,但在旅遊業出現之前,這份美景無法為當地人民帶來多麼美好的生活,金黃沙灘,連綿峰巒,雪山深谷……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則美矣,卻顯然不適合農業的發展。

  這裡算得上西西里島最貧瘠的一片地區,由一位男爵統治,他雖然是個西西里人,卻迎娶了一位西班牙貴族小姐作為妻子,不僅在自己的領地上橫徵暴斂,還拉出了一支一千餘人的民兵隊,硬是要為他的國王獻上忠誠。

  結果是,東羅馬帝國的先頭部隊直接將其擊潰,男爵大人當場慘死,少量騎士也大多死亡,西西里民兵向帝國投降。

  這些人都是面黃肌瘦的農民,沒有任何戰鬥能力,以撒讓他們吃上了久違的飽飯,給了他們不少糧食,將他們放了回去,讓他們傳播帝國的恩德。

  往後,東羅馬帝國對西西里島的半自治統治將分為兩個部分,在直接解放的土地上實行行政制,在那些地方豪強勢力強大的地方採取封建制,時間一久,百姓們會明白,誰才能更好地代表他們的利益。

  隨後,以撒在這座小村設置了一個流民營地,當地的臨時政府全部由西西里本地人組成,十里八鄉的飢餓農民只要願意,都可以到這裡接受帝國的接濟。

  雖說是帝國的接濟,但這些物資全是以撒個人提供的,納稅人的錢只能用於內部建設,只能用於為本國百姓謀福利,面向外部的慈善活動只能來自於私人或慈善團體。

  為了在西西里島上營造出親民而仁德的好名聲,以撒自掏腰包,從埃及購買了一大批廉價小麥麵粉,又從國內購買了不少普通衣物,提供給西西里島的平民。

  除此之外,以撒還要求宣傳部請來了一批戲團和吟遊詩人,為這些平民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歌頌東羅馬帝國的美好生活。


  以撒將這個項目稱為「麵包與馬戲」,這原本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一項工程,被後世的評論家們認為是統治階級麻醉窮苦百姓的「精神鴉片」。

  但是,不管後世的清高評論家如何站在道德高點詆毀諷刺,古代平民依然很喜歡這種慈善政策,對於他們來說,有吃有穿有娛樂,還都是免費提供的,這已經完全足夠了。

  流民營地中聚集了不少人,以撒聘請的戲團正在營地的空地上表演《色薩里牧民的愛情》,麵包師們忙前忙後,把香氣撲鼻的小麥面包裝進籮筐,再運到流民們的手邊。

  一邊看節目,一邊吃麵包,西西里流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時不時抓著來自東羅馬帝國的麵包師問這問那,顯然對戲劇中描述的美好生活心馳神往。

  官員們的工作還算不錯,以撒的政策基本落實,以撒輕輕點頭,沒有直接過去,而是站在遠處想著心事。

  西西里島將是東羅馬帝國征服的第一片大型拉丁公教地區,對這裡的治理政策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如果能夠成功得到一個普適方案,將會對後人可能的征服提供重要幫助。

  現在,近現代民族主義尚未誕生,尤其是義大利,幾乎是一地散沙,一切都得趁早。

  地方豪強的順服,普通民眾的歸心,以撒已經找到了一些不錯的方法,只需一場決定性的勝仗,西西里島就會重新回到帝國手中。

  但是,還有一支重要力量,尚未對東羅馬帝國的進軍發表明確意見。

  西西里的拉丁教會。

  這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僅涉及到宗教禮儀糾紛,還涉及到東羅馬皇帝與羅馬教宗的敘任權之爭,需要妥協與談判。

  在以撒看來,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宗教差異其實並不大,很多價值觀都是一樣的,東正教百姓對天主教百姓的接受度遠比對穆斯林高,等宗教改革開始後,天主教會也許還會尋求「兄弟教會」的神學支持。

  當然,如果是威尼斯人這樣與東羅馬帝國有深仇大恨的族群,那就得另當別論。

  以撒揮揮手,叫來一位傳令兵。

  「敘拉古的大主教不是派了一位代表過來嗎?你去找他,讓他來見我!」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