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1292接旨
魏廣德三令五申的效果還是有的,至少江西籍官員,特別是那些剛剛入朝,正是熱血時期的新科進士,也只有江西進士這個時候還保持著沉默。
至於其他人,不管是翰林院的庶吉士,還是各部的觀政士,也是紛紛寫起了他們人生第一份奏疏,對張居正「奪情」之事進行褒貶。
而在紛擾的京城各省籍官員里,湖廣官員可以說是鬧得最利害的。
那些帶頭,言辭激烈反對「奪情」的官員,許多可都是張居正的湖廣老鄉。
對此,一些受惠於張居正的湖廣人這個時候也站出來,拼命維護張居正首輔地位。
可不就直接讓湖廣會館每天都是戰火連天,爭吵聲不絕於耳。
魏廣德還在內閣值房裡處理送來的奏疏,隨著宮裡旨意下發,不僅沒有止住那些官員反對「奪情」的奏疏,反而讓這樣的奏疏愈發洶湧起來。
魏廣德每天處理的奏疏,近三分之一都是和張居正有關係,不是支持就是反對。
可是面對這樣的奏疏,魏廣德也不能直接讓中書那裡就隨便票擬了,還得送到他和張四維的值房裡,由他們兩人親自票擬。
這天下午,魏廣德在內閣用了午飯,剛小憩一會兒,蘆布就快步進來。
「什麼事兒?」
魏廣德字躺椅上還沒眯著,看到蘆布進來,隨口就問道。
「老爺,剛收到消息,禮部尚書馬自強帶著吏部幾位大人去了首輔府邸。」
蘆布站在魏廣德身前小聲說道。
「去弔唁?」
魏廣德一皺眉問道。
雖然想起前日王希烈說的話,魏廣德多少有些猜測,但還是這麼問道。
「不是,聽說是去勸說首輔大人不要接旨。」
這次,蘆布說話語氣裡帶著小心。
「呵呵,馬自強也是飄了,身為禮部尚書,居然慫恿大臣抗旨不遵,哈哈.」
魏廣德笑的很灑脫,可聽在蘆布耳朵里卻很是刺耳,不覺低下頭去。
「王希烈去了沒有?」
魏廣德忽然收起笑容,開口問道。
「去了,王侍郎在人群里。」
蘆布馬上答道。
「潘晟呢?」
魏廣德繼續追問。
「潘侍郎沒去。」
蘆布回答很快,顯然已經把禮部過去的都有哪些人記得很熟。
魏廣德微微點頭,隨即擺擺手說道:『知道了,下去吧,有消息及時告訴我。』
等蘆布出了值房以後,魏廣德也沒心思眯覺了,在躺椅上坐正身體思索起來。
禮部這次為什麼要去,還不是因為前日下午宮裡發出旨意。
魏廣德草擬後送到張四維那裡,第二天擬好的旨意才送回司禮監,然後就是禮科那邊卡了一下,畢竟六科里反對張居正「奪情」的人也不少。
實際上,六科給事中們雖然名義上因為考成法臣服於張居正,但是他們哪裡會甘心。
要知道,之前能處罰他們的只有皇帝。
做錯了事兒,辦錯了差,那都是只能是皇帝親自處罰。
但是現在皇帝把監督六科的權利,移交給了首輔,他們頭上多了一個管他們的人,如何能心甘情願。
彈劾走張居正,就有機會奪回這個監督之權。
內閣按照宮裡的旨意草擬了聖旨,沒有封駁,可六科還有這樣的權利,他們也想再爭一爭。
只不過或許是馮保出了里,今天正式的聖旨還是通過了六科,發到禮部手裡,才有了今天禮部官員張府一行。
這是一道正式的聖旨,不是中旨。
如果是中旨發出,張居正是萬萬不敢接的。
做為首輔要是敢接中旨,那才真是壞了規矩,畢竟這涉及到內閣的權利。
正式的聖旨,那就不同了。
只是,禮部傳個旨意去那麼多人,魏廣德就知道肯定不止單純傳旨那麼簡單。
果然,一個時辰後,魏廣德重新做回書案後開始處理公務時,蘆布又從外面匆匆進門,到了他面前,小聲匯報張府傳來的消息。
雖然馬自強等人苦口婆心勸說半天,但是張居正還是接了旨意。
「沒鬧起來吧。」
魏廣德忽然插話,打斷了正滔滔不絕講述的蘆布。
「呃沒有吧,沒人說張府里有人爭吵,只是都在勸說首輔大人不應該接旨,還是應該遵從孝道回鄉守制。」
蘆布愣了愣,馬上就說道。
「那就好。」
魏廣德點點頭,只是勸說,那就還算好,就怕有愣頭青在張居正面前言辭激烈把人惹惱了,那才是不可收拾。
別的不說,光是一個慫恿「抗旨不遵」的帽子,就夠許多人喝一壺的。
官員可以憑心拒絕皇帝的聖旨,皇帝為了表現寬廣的胸懷,一般不會計較。
可是慫恿就是另一回事兒了,那是赤裸裸對皇帝的蔑視,讓別人不聽皇帝的話,那是欺君。
不過這次馬自強做的,多少還是有些出格了。
「唉」
終於,魏廣德還是長嘆一口氣,嘴裡喃喃低語道:「明知道是陽謀,叔大還是硬著頭皮往裡鑽了。」
張居正和魏廣德是多年老友,明知道現在其實張居正是被人算計了,可他卻不能做什麼。
其實,張居正何嘗不知道,只是到了這個時候,他也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沒有回頭的可能。
甚至,為了保住身前身後名,他還要把新政做的更好,才能堵住悠悠眾口,就如同唐太宗李世民那樣。
世人說到他,只會記得「貞觀之治」、「天可汗」,還有虛心納諫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美談,誰還會記得「玄武門之變」。
為了皇位他親手射死太子李建成,射傷李元吉,隨後率領數百騎與守門宿衛一同擊敗東宮及齊王府兩千精兵,藉機殺死了所有的侄子。
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成為一代帝王。
對於《實錄》,李世民讓直言其實,李世民此舉也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完整保留了下來。
只可惜,張居正最終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想法,大明的新政沒有完全實施,他自己就先死了。
雖然自魏廣德登門弔唁之後,他就再未和張居正見過面,但他還是能猜出,他應該已經意識到了危險。
到了晚上,魏廣德回到府里,吃過飯後,在書房裡一坐,沒一會兒張吉就進來了。
「老爺。」
張吉在魏廣德面前恭敬站好,輕聲呼喚一聲。
魏廣德抬頭看了他一眼,這才開口說道:「說說吧,今兒京城裡都發生了什麼事兒?」
「禮部那邊給張府送去了聖旨,不過禮部的人據說曾經勸說首輔大人不要接旨」
聽到這裡,魏廣德擺擺手插話道:「這事兒我知道了,還有其他的嗎?」
「張府門口宋堯愈、張鳳賢等幾人辭別了張府,搬到了國子監和其他地方。」
張吉又小聲說道,「這幾個人,都是之前反對「奪情」,堅持認為應該回鄉丁憂的人。」
「哦,有意思。」
聽到這個消息,魏廣德點點頭,張居正身邊是有明白人的。
有這些人在,就算張居正自己想不到,經過他們的提醒,也應該看出來了。
而且,這些人還十分機警的選擇了趨吉避凶,先一步離開了張府這個旋渦。
想來雖然對以後他們國子監的出身會有影響,但卻不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仕途,至少不必擔心被人清算。
「那首輔那邊,可有消息傳出,他什麼時候出府回內閣辦差?」
魏廣德又開口問道。
「這個,還沒有消息。」
張吉急忙答道。
雖然「奪情」,但不代表張居正就不在家守孝。
實際上就算是奪情,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完全脫離是居喪之禮的束縛,事實上除了不回鄉守孝,很多禮節他們依然必須遵守。
比如說不得參加或主持朝廷吉禮,不得從事娛樂活動、不得娶妻生子等,如果官員違法這些規定,即便是奪情在前,也會遭到其他官員的彈劾,嚴重者同樣會受到處罰。
而現在,張居正就必須在家呆滿七七喪期後才能出府辦公。
張居正這剛接了聖旨,明兒就得上奏謝恩,然後說清楚請假多久才能回內閣辦公。
至於回家安葬父親,那是明年的事兒了,到時候算著日子,張居正自然會提前上奏請假的。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時人們將社會禮節風俗歸納為簡單易明的「五禮」,也就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而其中,「凶禮」主要涉及的就是與喪葬之事的相關的一眾習俗。
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天子的殯葬喪儀更是有著嚴格的規定。
《禮記·王制》中就有明確規定,稱「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
這裡的「殯」指的就是停柩不葬,「七月而葬」則是指天子去世後需要停靈滿七個月方可安葬。
停靈這個日子,近代也多有學者進行研究考察,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確定死者確實氣絕,以避免誤斷。
這個原因聽起來似乎荒謬,但確實是有史可考的。
因為古時缺乏各類醫療輔助設備,確診斷病也多是要依靠醫者的「望聞問切」。
但純人力的診斷難免會有誤差存在,有時病者可能仍然一息尚存,但由於心跳呼吸極弱,極有可能被誤診為沒有生機,繼而被草草下葬斷送性命。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春秋時期神醫扁鵲問診虢國太子的典故,便是最好的印證。
話說扁鵲在遊歷至虢國境內時,聽聞該國的太子在凌晨時分突然暴斃。
正所謂醫者仁心,扁鵲覺得正值青年的男子驟然暴斃屬實蹊蹺,擔心其中另有原因,或是尚有救治可能性也未可知,因此專程扣響了宮殿大門,要求見太子一面。
儘管虢國皇宮內的一眾人等都覺得扁鵲所說都是無稽之談,但皇帝愛子心切,也應允了扁鵲這一請求。
扁鵲看診之後,以銀針刺入虢國太子的三陽五會之穴,太子果然漸漸甦醒。
待太子逐漸好轉之後,扁鵲方才將其中緣由告訴了周圍眾人。
原來,虢國太子所患的是類似於「腦卒中」一類的突發病症,病人往往於凌晨時分突然昏厥,呼吸斷斷續續,極為微弱,一不注意就極其容易診斷為病人已逝。
但如果搶救及時,卻還有轉圜餘地的。
有扁鵲「起死回生」的病例在前,後人在確定死者是否真的氣絕身亡時也變得愈發謹慎。
都主張需要停靈等待一段時間後,方可進行後續的喪葬事宜。
而這一做法在《禮記》「問喪」篇中也得到了印證,書中有雲「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也就是在死者亡故後,需要等待數日,確定死者確實沒有復生的可能性後,才可以行後續的送終之禮。
治喪環節中的「招魂」一禮,也是出於這一目的。
鄭玄曾經對《禮記》進行批註道:「氣絕則哭,哭而復,復而不蘇,可以為死事。」
因為舊時人們認為,死者沒有呼吸並不意味著絕對的死亡,只有在進行過招魂禮之後仍然不能轉醒,才說明亡者已經真正的逝去。
「沒有就沒有吧。」
魏廣德也沒什麼表示,不過忽然想起一事,又問道:「今日遞到通政使司里的奏疏,有多少是支持首輔的,多少是反對首輔的?」
「回老爺,支持奪情的奏疏十一份,反對的有二十二份,依舊是反對的多過支持的。」
張吉急忙答話,「官員的名字,我們都記錄下來了。」
「昨日也是三十多份?」
魏廣德想想才問道。
「對,比今日少一份,吳中行和趙用賢也都上了奏疏。」
張吉答道。
「這些人,連篇累牘上奏,也不怕出事兒。」
或許為了表達一直的堅決,這些力挺反對「奪情」的官員,不斷遊說其他官員加入不說,自己也不斷上奏,闡述其立場,言明在無重大國事的情況下,不應該隨意「奪情」。
「聖朝以孝治天下」這是歷朝歷代政治的根本綱領,不說具體實施起來有幾分真幾分假,但是在明面上必須絕對遵守。
這也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原因。
當然,更深層次還是因為一個破壞規則的人,一個損害既得利益集團利益的人,一個前所未有的「獨裁者」,讓那些官員們坐立難安,欲除之而後快。
「門生、鄉黨,也不知道他們最終會是什麼結局。」
魏廣德在心裡嘀咕道。(本章完)
至於其他人,不管是翰林院的庶吉士,還是各部的觀政士,也是紛紛寫起了他們人生第一份奏疏,對張居正「奪情」之事進行褒貶。
而在紛擾的京城各省籍官員里,湖廣官員可以說是鬧得最利害的。
那些帶頭,言辭激烈反對「奪情」的官員,許多可都是張居正的湖廣老鄉。
對此,一些受惠於張居正的湖廣人這個時候也站出來,拼命維護張居正首輔地位。
可不就直接讓湖廣會館每天都是戰火連天,爭吵聲不絕於耳。
魏廣德還在內閣值房裡處理送來的奏疏,隨著宮裡旨意下發,不僅沒有止住那些官員反對「奪情」的奏疏,反而讓這樣的奏疏愈發洶湧起來。
魏廣德每天處理的奏疏,近三分之一都是和張居正有關係,不是支持就是反對。
可是面對這樣的奏疏,魏廣德也不能直接讓中書那裡就隨便票擬了,還得送到他和張四維的值房裡,由他們兩人親自票擬。
這天下午,魏廣德在內閣用了午飯,剛小憩一會兒,蘆布就快步進來。
「什麼事兒?」
魏廣德字躺椅上還沒眯著,看到蘆布進來,隨口就問道。
「老爺,剛收到消息,禮部尚書馬自強帶著吏部幾位大人去了首輔府邸。」
蘆布站在魏廣德身前小聲說道。
「去弔唁?」
魏廣德一皺眉問道。
雖然想起前日王希烈說的話,魏廣德多少有些猜測,但還是這麼問道。
「不是,聽說是去勸說首輔大人不要接旨。」
這次,蘆布說話語氣裡帶著小心。
「呵呵,馬自強也是飄了,身為禮部尚書,居然慫恿大臣抗旨不遵,哈哈.」
魏廣德笑的很灑脫,可聽在蘆布耳朵里卻很是刺耳,不覺低下頭去。
「王希烈去了沒有?」
魏廣德忽然收起笑容,開口問道。
「去了,王侍郎在人群里。」
蘆布馬上答道。
「潘晟呢?」
魏廣德繼續追問。
「潘侍郎沒去。」
蘆布回答很快,顯然已經把禮部過去的都有哪些人記得很熟。
魏廣德微微點頭,隨即擺擺手說道:『知道了,下去吧,有消息及時告訴我。』
等蘆布出了值房以後,魏廣德也沒心思眯覺了,在躺椅上坐正身體思索起來。
禮部這次為什麼要去,還不是因為前日下午宮裡發出旨意。
魏廣德草擬後送到張四維那裡,第二天擬好的旨意才送回司禮監,然後就是禮科那邊卡了一下,畢竟六科里反對張居正「奪情」的人也不少。
實際上,六科給事中們雖然名義上因為考成法臣服於張居正,但是他們哪裡會甘心。
要知道,之前能處罰他們的只有皇帝。
做錯了事兒,辦錯了差,那都是只能是皇帝親自處罰。
但是現在皇帝把監督六科的權利,移交給了首輔,他們頭上多了一個管他們的人,如何能心甘情願。
彈劾走張居正,就有機會奪回這個監督之權。
內閣按照宮裡的旨意草擬了聖旨,沒有封駁,可六科還有這樣的權利,他們也想再爭一爭。
只不過或許是馮保出了里,今天正式的聖旨還是通過了六科,發到禮部手裡,才有了今天禮部官員張府一行。
這是一道正式的聖旨,不是中旨。
如果是中旨發出,張居正是萬萬不敢接的。
做為首輔要是敢接中旨,那才真是壞了規矩,畢竟這涉及到內閣的權利。
正式的聖旨,那就不同了。
只是,禮部傳個旨意去那麼多人,魏廣德就知道肯定不止單純傳旨那麼簡單。
果然,一個時辰後,魏廣德重新做回書案後開始處理公務時,蘆布又從外面匆匆進門,到了他面前,小聲匯報張府傳來的消息。
雖然馬自強等人苦口婆心勸說半天,但是張居正還是接了旨意。
「沒鬧起來吧。」
魏廣德忽然插話,打斷了正滔滔不絕講述的蘆布。
「呃沒有吧,沒人說張府里有人爭吵,只是都在勸說首輔大人不應該接旨,還是應該遵從孝道回鄉守制。」
蘆布愣了愣,馬上就說道。
「那就好。」
魏廣德點點頭,只是勸說,那就還算好,就怕有愣頭青在張居正面前言辭激烈把人惹惱了,那才是不可收拾。
別的不說,光是一個慫恿「抗旨不遵」的帽子,就夠許多人喝一壺的。
官員可以憑心拒絕皇帝的聖旨,皇帝為了表現寬廣的胸懷,一般不會計較。
可是慫恿就是另一回事兒了,那是赤裸裸對皇帝的蔑視,讓別人不聽皇帝的話,那是欺君。
不過這次馬自強做的,多少還是有些出格了。
「唉」
終於,魏廣德還是長嘆一口氣,嘴裡喃喃低語道:「明知道是陽謀,叔大還是硬著頭皮往裡鑽了。」
張居正和魏廣德是多年老友,明知道現在其實張居正是被人算計了,可他卻不能做什麼。
其實,張居正何嘗不知道,只是到了這個時候,他也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沒有回頭的可能。
甚至,為了保住身前身後名,他還要把新政做的更好,才能堵住悠悠眾口,就如同唐太宗李世民那樣。
世人說到他,只會記得「貞觀之治」、「天可汗」,還有虛心納諫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美談,誰還會記得「玄武門之變」。
為了皇位他親手射死太子李建成,射傷李元吉,隨後率領數百騎與守門宿衛一同擊敗東宮及齊王府兩千精兵,藉機殺死了所有的侄子。
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成為一代帝王。
對於《實錄》,李世民讓直言其實,李世民此舉也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完整保留了下來。
只可惜,張居正最終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想法,大明的新政沒有完全實施,他自己就先死了。
雖然自魏廣德登門弔唁之後,他就再未和張居正見過面,但他還是能猜出,他應該已經意識到了危險。
到了晚上,魏廣德回到府里,吃過飯後,在書房裡一坐,沒一會兒張吉就進來了。
「老爺。」
張吉在魏廣德面前恭敬站好,輕聲呼喚一聲。
魏廣德抬頭看了他一眼,這才開口說道:「說說吧,今兒京城裡都發生了什麼事兒?」
「禮部那邊給張府送去了聖旨,不過禮部的人據說曾經勸說首輔大人不要接旨」
聽到這裡,魏廣德擺擺手插話道:「這事兒我知道了,還有其他的嗎?」
「張府門口宋堯愈、張鳳賢等幾人辭別了張府,搬到了國子監和其他地方。」
張吉又小聲說道,「這幾個人,都是之前反對「奪情」,堅持認為應該回鄉丁憂的人。」
「哦,有意思。」
聽到這個消息,魏廣德點點頭,張居正身邊是有明白人的。
有這些人在,就算張居正自己想不到,經過他們的提醒,也應該看出來了。
而且,這些人還十分機警的選擇了趨吉避凶,先一步離開了張府這個旋渦。
想來雖然對以後他們國子監的出身會有影響,但卻不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仕途,至少不必擔心被人清算。
「那首輔那邊,可有消息傳出,他什麼時候出府回內閣辦差?」
魏廣德又開口問道。
「這個,還沒有消息。」
張吉急忙答道。
雖然「奪情」,但不代表張居正就不在家守孝。
實際上就算是奪情,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完全脫離是居喪之禮的束縛,事實上除了不回鄉守孝,很多禮節他們依然必須遵守。
比如說不得參加或主持朝廷吉禮,不得從事娛樂活動、不得娶妻生子等,如果官員違法這些規定,即便是奪情在前,也會遭到其他官員的彈劾,嚴重者同樣會受到處罰。
而現在,張居正就必須在家呆滿七七喪期後才能出府辦公。
張居正這剛接了聖旨,明兒就得上奏謝恩,然後說清楚請假多久才能回內閣辦公。
至於回家安葬父親,那是明年的事兒了,到時候算著日子,張居正自然會提前上奏請假的。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時人們將社會禮節風俗歸納為簡單易明的「五禮」,也就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而其中,「凶禮」主要涉及的就是與喪葬之事的相關的一眾習俗。
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天子的殯葬喪儀更是有著嚴格的規定。
《禮記·王制》中就有明確規定,稱「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
這裡的「殯」指的就是停柩不葬,「七月而葬」則是指天子去世後需要停靈滿七個月方可安葬。
停靈這個日子,近代也多有學者進行研究考察,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確定死者確實氣絕,以避免誤斷。
這個原因聽起來似乎荒謬,但確實是有史可考的。
因為古時缺乏各類醫療輔助設備,確診斷病也多是要依靠醫者的「望聞問切」。
但純人力的診斷難免會有誤差存在,有時病者可能仍然一息尚存,但由於心跳呼吸極弱,極有可能被誤診為沒有生機,繼而被草草下葬斷送性命。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春秋時期神醫扁鵲問診虢國太子的典故,便是最好的印證。
話說扁鵲在遊歷至虢國境內時,聽聞該國的太子在凌晨時分突然暴斃。
正所謂醫者仁心,扁鵲覺得正值青年的男子驟然暴斃屬實蹊蹺,擔心其中另有原因,或是尚有救治可能性也未可知,因此專程扣響了宮殿大門,要求見太子一面。
儘管虢國皇宮內的一眾人等都覺得扁鵲所說都是無稽之談,但皇帝愛子心切,也應允了扁鵲這一請求。
扁鵲看診之後,以銀針刺入虢國太子的三陽五會之穴,太子果然漸漸甦醒。
待太子逐漸好轉之後,扁鵲方才將其中緣由告訴了周圍眾人。
原來,虢國太子所患的是類似於「腦卒中」一類的突發病症,病人往往於凌晨時分突然昏厥,呼吸斷斷續續,極為微弱,一不注意就極其容易診斷為病人已逝。
但如果搶救及時,卻還有轉圜餘地的。
有扁鵲「起死回生」的病例在前,後人在確定死者是否真的氣絕身亡時也變得愈發謹慎。
都主張需要停靈等待一段時間後,方可進行後續的喪葬事宜。
而這一做法在《禮記》「問喪」篇中也得到了印證,書中有雲「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也就是在死者亡故後,需要等待數日,確定死者確實沒有復生的可能性後,才可以行後續的送終之禮。
治喪環節中的「招魂」一禮,也是出於這一目的。
鄭玄曾經對《禮記》進行批註道:「氣絕則哭,哭而復,復而不蘇,可以為死事。」
因為舊時人們認為,死者沒有呼吸並不意味著絕對的死亡,只有在進行過招魂禮之後仍然不能轉醒,才說明亡者已經真正的逝去。
「沒有就沒有吧。」
魏廣德也沒什麼表示,不過忽然想起一事,又問道:「今日遞到通政使司里的奏疏,有多少是支持首輔的,多少是反對首輔的?」
「回老爺,支持奪情的奏疏十一份,反對的有二十二份,依舊是反對的多過支持的。」
張吉急忙答話,「官員的名字,我們都記錄下來了。」
「昨日也是三十多份?」
魏廣德想想才問道。
「對,比今日少一份,吳中行和趙用賢也都上了奏疏。」
張吉答道。
「這些人,連篇累牘上奏,也不怕出事兒。」
或許為了表達一直的堅決,這些力挺反對「奪情」的官員,不斷遊說其他官員加入不說,自己也不斷上奏,闡述其立場,言明在無重大國事的情況下,不應該隨意「奪情」。
「聖朝以孝治天下」這是歷朝歷代政治的根本綱領,不說具體實施起來有幾分真幾分假,但是在明面上必須絕對遵守。
這也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原因。
當然,更深層次還是因為一個破壞規則的人,一個損害既得利益集團利益的人,一個前所未有的「獨裁者」,讓那些官員們坐立難安,欲除之而後快。
「門生、鄉黨,也不知道他們最終會是什麼結局。」
魏廣德在心裡嘀咕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