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美的優勢產業和主要的任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25章 北美的優勢產業和主要的任務。

  在美洲官員的期待和忐忑中,皇子們開始了他們的工作,整理美洲地方的行政區劃。

  皇子們有了在廣州的經驗之後,這次來美洲的路上沒有想著直接把方案定下來,非常保守的做了幾個調研方案。

  先把當地的情況了解清楚,再去做任何調整性質的方案。

  畢竟,他們自己也都知道,他們去廣東之前,也對廣東地區有基本的了解,而來美洲之前,對美洲就真的知之甚少了。

  皇子們參加了簡單的歡迎儀式,完成了權力交接儀式之後,就在美洲大學士和大臣們的陪同下到處參觀調研。

  翻閱本地歷年的政治和經濟報告,查閱各項工業和農業以及人口數據,到具體的工業區上去訪問。

  美洲官員們覺得,現在皇子們做的事情,與按察使和御史非常類似,都是到處查訪。

  很多官員都開始擔憂,這些皇子們會不會搞出什麼大案來彰顯政績。

  還好皇子們現在其實只是在概括性的了解情況,並沒有針對性的去調查某些事情。

  皇子們很快就有些意外的發現,太平府乃至北美最發達的產業,已經與大明本土不相上下了。

  美洲的農業機械產量,與大明本土在同一個數量級上,每年的拖拉機產量突破了十萬。

  現在北美地區總共有四個大型農業機械製造廠,分別位於太平府、白虎府、紐約府、美洲府四個府城周圍

  其中白虎府的工廠專門生產拖拉機,可以算是太平府工廠的分廠。

  而太平府是所有工廠中,周邊配套產業鏈最為齊全的,從煉鋼到發動機到燃料和配件,所有相關產業一應俱全。

  在太平府的產業鏈中,能夠從鐵礦石開始生產出完整的常見農機。

  農業機械生產如此發達,自然是因為本地有龐大的實際需求。

  北美大平原上到處都是開荒中的農場,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幾乎是沒有上限的。

  而且在大明現在的分配體系中,農業機械這種基礎生產用的器具,並不需要太過在意市場效益。

  只要有需求,只要工廠也能生產,那生產出來的這些東西,就能快速流動到需要的地方。

  不會出現用戶雖然確實有實際需求,但卻因為沒有購買資金而無法使用的情況。

  無論是朝廷直接撥款,還是走內部協議分期支付的方式,甚至先用後付款,都要先把工具送到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去。

  正是有大量的農業機械的輔助,美洲大平原的開發速度才能越來越快。

  不過截止到天工二十八年底的時候,美洲的總耕地面積仍然大幅度低於大明本土。

  大明本土畢竟是持續開發了三千年的地方,又最先完成了工業化,人口也是全世界最密集的地方。

  現在本土能種田的地方都已經開發完成了,目前的在使用的耕地面積,已經逼近朱簡烜前世的耕地紅線十八億畝了。

  而北美大陸的開發時間終究還是太過短暫,總的人口也只有本土的十分之一。

  目前北美的耕地總面積剛剛超過十億畝。

  不過大明本土的耕地規模也基本到頂了。

  東北地區雖然還有新的耕地被陸續開墾出來,但是東南和西南地區卻開始拋荒了。

  因為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不斷推進,較為平整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的程度也不斷攀高,農業的商業化的程度同樣不斷升高。

  特別是最近這些年,南洋、澳洲、美洲、霖洲、非洲生產的各種食物,都開始湧入大明本土。

  因為隨著貨船的規模越來越大,遠洋運輸費用不斷地降低。

  世界基本統一,船隻本身的安全性不斷升高,遠洋運輸的風險也不斷降低。

  從美洲運送糧食回大明本土,已經是能夠賺錢的生意了。

  大明本土的糧食和食物價格不斷下跌。

  這其實已經是穀賤傷農的情況了,但朱簡烜指揮的大明朝廷並沒有強行阻止。

  因為農業生產早就不再是底層百姓的唯一出路了。

  他們可以去工廠做工,偏遠地區沒有工廠的話,也可以去外地大城市闖蕩。


  大明本土的東南和西南地區,本來有大量的梯田。

  都是過去兩百多年間,在本土人口過度膨脹的狀態下,為了求生而強行開墾出來的。

  這種地方其實本來就不適合種田,現在大部分也仍然只能依靠人力耕種,不適合工業時代的機械化的生產方式。

  繼續以傳統人力的方式耕種這些土地,收益率相比機械化農場而言越來越難看。

  農民的收入相比進廠當工人而言也越來越弱勢。

  在這樣的總體環境的影響下,這種邊沿的次級耕地正在陸續進入荒廢狀態。

  不過大明本土的百姓大多是比較勤奮的,就算是沒有精力耕種自己的土地了,通常也會種上各種樹木。

  所以很多偏遠地方開始自發的退耕還林了。

  現在這個世界的大明本土耕地面積,應該不會超過前世的本土耕地總面積了。

  而美洲的耕地潛力顯然是巨大的,未來的耕地面積肯定會超過大明本土,糧食產量也有機會超過大明本土。

  如果統計刨除本地口糧消耗後的糧食產量,美洲實際上已經超過大明本土了。

  本土的糧食總產量雖然全世界最高,由於本土的人口同樣全世界最密集,大部分糧食都作為食物直接消耗了。

  牲畜飼料、釀酒材料、工業食品等相關產業,不得不由海外農場的糧食供應大部分消耗。

  美洲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糧食輸出區了,每年的糧食輸出量已經超過了開拓了一百多年的南洋地區。

  原因也是北美的旱田更適合機械化耕種,而南洋地區的土地大多是水田。

  與此同時,南洋地區的熱量過大,植物生產周期相對較短,再加上晝夜溫差較小,導致糧食本身的口感不佳。

  如果單純為了填飽肚子,當然不會在乎這些問題。

  但大明人已經過了填飽肚子的階段,已經進入開始普遍追求食物口感的階段了。

  大明東北地區和美洲大平原地區北部,都是晝夜溫差較大而且中溫度較低,產出的大米和小麥的口感更好。

  大明海外省份的大量農作物正以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進入大明本土市場。

  這些海量的農作物,要以儘可能廉價的成本運送出去,那就必須要有內河運輸業。

  所以美洲的內河船舶製造產業同樣異常發達,目前的總體水平和總產量已經僅次於大明本土了。

  不過非洲和霖洲的造船業同樣在快速發展,各種內河與近海船舶的產量同樣連年攀升,美洲未必能保持優勢。

  在此基礎上,美洲留守司這些年的最重要的長期目標,就是改造北美大河下游的航線。

  北美大河中游及以上地區,也就是太平府以上的地區,河道狀態非常接近標準的平原大河形態。

  蜿蜒曲折的河道在長期侵蝕形成的槽型河道中往返前進。

  但是重油及以下地區,由於最大支流來水量突然加大,河流的總體徑流量直接翻倍了。

  再加上北美大河中游以下也有廣闊低平的平原區域,北美大河下游的河道所在的河谷的規模也失去控制了。

  下游洪水泛濫的時候,河道的極限寬度能夠達到一百三十公里,大部分地區寬度超過一百公里。

  大河下游直接從一條河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這個湖泊甚至不算特別的細長,形狀大概像是一根S型的茄子。

  二十年前,美洲的官員勘察了大河下游的情況之後,就本能的建議直接在主河道兩側修河堤。

  直接控制美洲大河下游的河道,把下游泛濫區的寬度限制在幾公里的範圍內。

  河堤之外的一百多多公里寬的區域,也就是原本大河汛期泛濫這些地方,會變成兩片異常巨大的河灘。

  而河灘上的土地通常比較肥沃,非常適合開墾成為農田。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這些潛在的農田,就是官員們治理大河的直接目標,當時的官員們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規劃。

  但當時這個方案剛剛剛出來,就直接被當時的美國國王朱簡烜否決了。

  朱簡烜直接不允許直接修河堤控制河道,不允許直接把大部分泛濫區直接開拓出來,不讓他們直接轉化成能夠耕種的農田。


  而是要求他們從泛濫外圍向中間開發,要求他們在泛濫區邊沿築壩淤田。

  修築堤壩也是長期工程,而通過淤田的方式壓縮大河泛濫區範圍,那就更加是長期工程了。

  那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任務。

  朱靖坤等皇子們聽了本地官員的介紹,又非常好奇的去了這種改造的現場觀摩。

  大河下游的洪水泛濫區,可以看做是一個季節性湖泊。

  湖泊的東西寬度在一百五十公里左右,總長度在六百公里出頭,總體深度在十米左右。

  本地官員和移民的具體做法,是在枯水期的時候,在湖泊邊沿地區修建大量圍堰,形成一個個的圍堰方格。

  方格子圍堰上有半截閘門,等到汛期到來的時候,打開閘門放洪水進入圍堰方格。

  汛期結束之前關閉閘門,這些圍堰方格就變成了一個個的小湖泊,或者是一個個的小水庫。

  剛剛形成的圍堰方格的水比較深,可以養殖對水深有一定要求的魚類。

  每年汛期可以自動換水,小水庫不會變成死水。

  這種圍堰方格水庫不會專門清淤,方格水庫中的泥土會越來越多,水自然也會越來越淺。

  淺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改種菱角和蓮藕。

  繼續變淺到一定程度,可以直接種植水稻的時候,這個圍堰方格也變成了耕地了。

  這樣通過池塘淤積而形成的耕地泥土更加肥沃。

  關鍵是地勢高度會與河谷兩側的岸邊基本齊平,而不在河堤下面的隨時被洪水淹沒的狀態。

  只是這個淤田改造的速度太過緩慢了。

  高度依賴於兩岸的河流幹流和支流輸送進來的泥沙數量。

  原始狀態的北美大河流域內植被完整,所以衝到下游來的泥沙並不算多。

  北美的官員和工匠們,在的實際勘探和活動中,發現大河下游的洪水泛濫區並不平整。

  泛濫區內部隱約也有兩條縱向的隆起的地方。

  工匠們請示皇帝,是不是可以順著隆起修建圍堰,那樣能將泛濫區的寬度直接削掉三十到五十公里。

  關鍵是能夠節省很多修築圍堰所用的砂石材料。

  這個計劃倒是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北美官員在有些意外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大規模分割泛濫區了。

  然後經過了持續十幾年的建設,這兩條隆起上的縱向圍堰已經建成。

  圍堰內側仍然是一百公里左右的泛濫區。

  圍堰為外側的幾十公里寬度,已經變成了大大小小的格子。

  如果乘坐飛機從空中俯瞰,就像是看到了一塊巨大的,已經碎裂的鏡子。

  方格子的大小和形成的時間不同,目前的狀態也各不相同,顯現出的顏色也各不相同。

  皇子們在太平府中央碼頭登上來時的客船,正式去北美大河下游參觀。

  太平府的這個碼頭,其實位於環境條件更合適的美河(俄亥俄和)岸邊,而不是情況複雜的北美大河岸邊。

  美河匯入大河的地方,其實是美河上游的徑流量更大,如果按照流量算的話,美河才是大河的幹流。

  而且美河兩岸多丘陵地貌,與神洲東南部類似,河水清澈且河岸堅固,適合建設大型建築。

  太平府的城區,就在美河匯入大河之前的河道兩岸,基本上是順著河岸建設的。

  而美河下游的主河道的兩側,也就是泛濫區內現在仍然是灘涂狀態。

  皇子們乘坐的船隻從城中的碼頭啟航,先順著美河的河道向西航行,在城市的西側邊沿轉向南方。

  船隻在這裡脫離美河河道,也脫離了成熟的近代城市環境,進入了河水隨時泛濫的灘涂地帶。

  北美大陸中部的氣溫年較差比較大,冬季降水量較大明本土北方為多,五大湖的水汽又能產生對流雪效應。

  北美大河又是自北而南流淌的,相對寒冷而且降水豐富的上游地區,冬天的冰雪融化後容易形成春汛。

  春汛和凌汛,在大明本土的北方,都可能是非常危險複雜的自然災害,在美洲卻不算個大問題。

  美洲大河中上游的槽型河谷中,現在已經修建了大量的堤壩,河谷變成了狹長的水庫。

  水庫能夠蓄水,削弱洪峰的衝擊力,讓上游來水緩慢均勻的流入下游的河道。

  春季河道的冰塊也會被堤壩攔住,沒有辦法順著河道直接衝擊下游。

  而大河下游有寬闊的泄洪泛濫區,泛濫區內沒有大規模的居住和開墾區域,可以放任洪水自由的流淌。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