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火箭和飛彈和計算機
第402章 火箭和飛彈和計算機
相對於其他的那些飛機,直升機算是一個全新的類型,固定翼螺旋槳飛機的經驗,不能直接照搬過來。
關鍵是直升機得到的重視度並不高,以至於從設計到定型量產用的時間也很長,跟著預警機前後腳完成的。
然後按照生產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的規劃,在這些第一代定型的飛機量產服役的同時,工程院的新一代飛機和發動機也已經進入了實驗環節。
新發動機和新飛機將同步配套研發。
核心機型仍然是多功能的攻擊機,是一種尺寸更大也更重的雙發噴氣式飛機。
機體長度十六米,翼展也是十六米,機體空重十二噸,最大起飛重量二十六噸,最大載重量八噸,最大航程五千公里。
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可以量產服役。
這種飛機完成之後,原有的新戰一型也不會失業,而是會形成高低搭配,用於不同類型的作戰任務。
轟炸機和運輸機也按照同樣的模式進行,在原有六發的入門級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研製更大規模的八發大型戰略轟炸機,更大規模的戰略運輸機。
預警機則在短期內不會再更新機體了,主要在發動機和無線電探測設備上努力更新換代。
艦載機體系要繼續研發更大力量的彈射器。
朱簡烜看了一眼測試中的新雙發攻擊機,這個更大載彈量和更大航程的傢伙,看上去比單發的新戰一型更顯胖。
前世的米格15、米格21、F86、F104這種瘦長飛機,在大明空軍可能不會出現了。
因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大明的作戰飛機會順著這樣的科技路線繼續發展下去,最終應該會搞出類似殲16的東西。
始終會以攻擊為主,稍微帶點機動能力,也不是為了空戰,而是為了更好操控。
不過比早期噴氣機更為瘦長的東西卻已經出現了,那是火箭和火箭彈、彈道飛彈、巡航飛彈。
飛彈的研發本來是與渦輪發動機同步展開的,後來被分出去單獨設立了一個項目組。
這個項目組下面又分了三個小組,分別研發火箭和火箭彈、彈道飛彈、巡航飛彈。
火箭彈的結構最為簡單,很快就完成了技術驗證,進入了功能開發階段,也很快就搞出了有實際成果。
各種中小型的火箭彈,在最近幾年陸續量產下線,開始在部隊中小規模列裝試用。
大型火箭彈在軍事上費效比不高,實際上是彈道飛彈的載體。
給火箭裝上導引系統就變成飛彈了。
彈道飛彈的發動機,會將飛彈送到儘可能高的地方,並為飛彈提供儘可能高的速度。
在飛彈的燃料用盡之後,依靠慣性飛向指定的目標。
這種飛彈的軌跡是個拋物線,與炮彈的軌跡非常的類似,所以被稱為「彈道飛彈」。
彈道彈道的原理簡單粗暴,早期飛彈的最大速度很容易突破音速乃至兩三倍音速,最大的難點是精準度控制。
因為朱簡烜提的目標很高,要求射程達到三百公里,同時散布維持在五百米以內。
工程院在三年前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三百公里的最大射程,今年甚至實現了五百公里的射程。
但是散布仍然在一公里以上,甚至如果出了故障的話,可能會飄到幾十公里之外。
朱簡烜來工程院的時候,經常會問到這件事情的進度,如果有飛彈發射實驗,還會親自去發射場觀看。
工匠們因此知道,朱簡烜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
今天朱簡烜再次來到火箭飛彈實驗室,問起來最近有沒有安排實驗,鄭復光就頗為懊惱的報告:
「臣等有負聖上的囑託,在大型飛彈的技術上,始終不能取得足夠的成果,因為沒有新的好設想,所以沒有實驗計劃。」
朱簡烜在這邊輕輕點頭:
「嗯,精度這種東西,就是要靠經驗積累的,慢慢的摸索就行了。
「如果在這個方向上前進比較困難,也可以繼續設計研發更大尺寸的飛彈,繼續提高飛彈的最大射程。
「突破一千公里,兩千公里,五千公里,甚至八千一萬公里。」
鄭復光聽著就張大了嘴巴:
「這……聖上恕罪,數千甚至上萬公里的射程,在戰術上……應該如何應用呢?
「大型飛彈的製造成本太高了,關鍵還是一次性的消耗品,臣擔心軍隊沒辦法大規模使用。
鄭復光想說這一萬公里有啥用,但是面對皇帝必須儘可能委婉的請教,而不是用質問和反問的語氣。
其實旁邊的汪萊,以及周圍的飛彈實驗室的工匠中,也有很多有著類似的想法。
朱簡烜微笑著環顧左右,看著聚在自己周圍的工匠們:
「應該有人考慮過……用火箭把觀測儀器送到儘可能高的天空中去吧?
「將拍攝設備,無線電通訊設備,都送到高空之中,觀測地面上的情況,或者為地面提供通訊支持。
「理論上,只要高度足夠高,最少只需要三台設備,就能實現全球通訊。
「關鍵是,如果設備足夠多的話,就能實現人跡罕至區域的天地通訊,在沙漠和熱帶雨林以及深海之中都能夠與外界聯絡。
「這一項通訊功能非常重要,就算是成本巨大,也仍然要儘可能的實現。
「彈道飛彈能夠達到數千上萬公里之外,自然也能夠將東西送到數千公里的高度,將戰鬥部換成通訊設備就行了。
「將這些設備送到數千公里的高空,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上,它們能和月亮一樣持續運轉下去了。
「既然彈道飛彈的基本原理已經完成了驗證,那麼這個人造月亮實驗就可以開始準備了。」
這些邏輯現場的工匠們都明白,只是大部分工匠沒有負責相關研究,所以一時間沒有想到可以這麼做。
但就像朱簡烜所說的那樣,也確實有很多工匠,已經有過類似的想法了。
只是這個實驗的難度很高,成本也同樣高,關鍵是依賴的大型火箭還沒有完成,還沒有人正式提出要做這個實驗。
現在朱簡烜直接提出來,這些有想法的工匠當場就歡呼起來了:
「人造月亮?天地通訊?」
「這項目太好了,這大型飛彈確實不能不做了。」
「有了這東西之後,我們就能真正實現無死角的全球通訊了。」
「我以前怎麼沒想到啊?」
「所以聖上早就有計劃,這個大型彈道飛彈,本來就是給人造月亮準備的?」
朱簡烜的大型飛彈,當然不只是為了發衛星用的,還要用來搭載真正的大殺器的,裂變甚至聚變類型的原子能武器。
一次性的大型飛彈,用常規彈頭攻擊敵人當然很不划算,費效比也非常難看,但換成核彈頭就值得了。
放射性元素和裂變理論的相關的研究其實早就開始了,只不過高度保密而且進展緩慢。
朱簡烜也沒有公開去提這些事情,把火箭搭載的衛星換成核彈頭,就能迅速轉化成戰略飛彈了,兩者之間沒有技術隔閡。
朱簡烜繼續按照發衛星的目標去安排計劃:
「直接成立一個人造月亮項目組,暫時掛在彈道飛彈的項目組下面,與飛彈項目組一起設計大型火箭和飛彈。
「同時還是設計自動化的通訊天地通訊設備,在飛彈能量足夠之後開始發射實驗。
「今年應該是做不了什麼了,不過大家可以開動腦筋,集思廣益,討論和分析一下,這個實驗具體應該怎麼實現。
「有相關知識也想參加這個項目組的人,也可以直接找李銳或者汪萊報名。
「過年之後會有正式的聖旨下來。」
一群工匠們趕緊拱手躬身答應著:
「臣等遵命。」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朱簡烜說完彈道飛彈的事情,就去看了現在的巡航飛彈,這些尺寸較小的東西,可以放在工程院的室內試驗場裡面。
巡航飛彈可以算是一種一次性的無人機。
歷史上的早期巡航飛彈看上去就是個小飛機,早期的巡航飛彈實驗就是給飛機裝上了導航系統。
朱簡烜就算是有先見之明,也沒有辦法完全跳過這個階段。
因為把早期飛彈做的像飛機,可以利用現有的飛機產業積累的數據和生產能力。
大明的飛彈實驗也是這樣進行的。
首先在傳統的活塞式螺旋槳飛機上驗證飛彈的導引頭效果。
等噴氣式飛機實驗成功之後,再轉到噴氣式飛機上繼續調整,儘可能縮小尺寸和機翼以及尾翼的尺寸。
這樣一種早期巡航飛彈就這麼設計出來了。
現在大明剛剛服役的第一代巡航飛彈,也是一個頗為小巧的飛機外形。
不過相對飛機而言翅膀更小,沒有駕駛艙的機體也變得更加圓潤,看上去胖乎乎沒有什麼威脅。
這種巡航飛彈重量將近三噸,射程只有四十公里,飛行速度為每小時八百公里。
放在新世紀當然啥都不是,但在這個世界是絕對的黑科技。
而且這東西在天工十年的這批科研項目中,也是完成時間最晚的那一批。
因為它需要由無線電探測設備也就是雷達來引導攻擊。
只能在「雷達」誕生之後,才能完成最後的驗證,現在才剛剛進入量產階段,還沒有正式交付軍隊。
對於巡航飛彈,朱簡烜的指示就簡單了,每一樣都不好做,追求更遠、更快、更准。
然後就去了雷達實驗室,雷達在朱簡烜前世是個音譯詞,但是音譯的時候也加入了一點含義對應。
雷可以對應電,達可以對應通達,而這種設備的工作原理,就是將電波發射出去,到達目標之後反射回來。
通過這個發射和接收過程,計算出目標所在的位置,以及可能有的其他信息。
雷達這個詞,也勉強能夠對應上這些功能。
日本人用的「電探」雖然更加準確,但是聽起來顯然不如雷達大氣。
大明正式開始研究這種設備的時候,正式官方稱呼是無線電探測設備,但朱簡烜偶爾會下意識的稱其為雷達。
雷達這個稱呼也被不少工匠學了去,工匠們之後還自覺的做了一些解讀,覺得這個稱呼很合適。
朱簡烜知道之後,也不介意繼續用雷達這個稱呼了,只要不會誤解就行。
朱簡烜給雷達實驗室下了一些新的指示,根據電波的反射原理探索超視距雷達的可行性。
原始類型的雷達,發射的電波是直來直去的,而地球表面是弧形的。
電波無法超越地平線,探測距離自然也無法超越地平線,最大探測距離與肉眼的理論最大可見距離是一樣的。
根據雷達距離地面的高度,可觀測距離在三十到四十公里之間。
但電波其實是可以反射的,短波無線電就是依靠反射,將信號直接傳遍全球的。
利用電波反射的原理,就有可能探測到地平線之後的事物,成功之後就能製造超視距雷達了。
至於更加複雜精密的相控陣雷達,至少得再等下個十年再考慮了。
要在電晶體和計算機上繼續積累經驗。
按照朱簡烜的直接引導,計算機實驗室的工匠們,首先電子管完成了二進位通用計算驗證,同時也製造出了電晶體。
然後正式的設計就直奔電晶體計算機路線了,沒有在電子管計算機這條路上過多的停留。
現在已經製造出來的大型計算機,每秒運算次數達到了十萬次。
按照朱簡烜自己的判斷,大明現在的計算機水平,大概相當於前世美國五十年代,中國六十年代。
但是,現在擺在朱簡烜面前的計算機,已經擁有了圖像顯示器,還擁有鍵盤和滑鼠。
這些劃時代的輸入和輸出工具,因為朱簡烜的直接提示,被早早的連接到了計算機上,或者是早早的製作了出來。
這種計算機已經不再完全依賴紙帶輸入和輸出了,操作便利程度已經達到七十年代了。
朱簡烜看著現場的工匠操作了一會兒機器,然後就專門帶著計算機實驗室的相關工匠,給他們下大了新的指示和提醒。
他們下一階段的任務,是去搞矽晶半導體集成電路,朝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方向跑步前進。
朱簡烜希望自己去世之前,能體驗到前世新世紀水平的個人計算機。
至少應該能夠在電子計算機上打遊戲了。
在前世的歷史上,IBM7090計算機發布,到暗黑破壞神2發布,之間隔了大概四十一年左右。
大明有自己的直接引導,能夠避開一些典型的彎路,還有集天下之力攻關。
大明的計算機產業發展速度,應該能比前世歷史上更快,這四十一年的路程應該能壓縮到三十年以內。
相對於其他的那些飛機,直升機算是一個全新的類型,固定翼螺旋槳飛機的經驗,不能直接照搬過來。
關鍵是直升機得到的重視度並不高,以至於從設計到定型量產用的時間也很長,跟著預警機前後腳完成的。
然後按照生產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的規劃,在這些第一代定型的飛機量產服役的同時,工程院的新一代飛機和發動機也已經進入了實驗環節。
新發動機和新飛機將同步配套研發。
核心機型仍然是多功能的攻擊機,是一種尺寸更大也更重的雙發噴氣式飛機。
機體長度十六米,翼展也是十六米,機體空重十二噸,最大起飛重量二十六噸,最大載重量八噸,最大航程五千公里。
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可以量產服役。
這種飛機完成之後,原有的新戰一型也不會失業,而是會形成高低搭配,用於不同類型的作戰任務。
轟炸機和運輸機也按照同樣的模式進行,在原有六發的入門級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研製更大規模的八發大型戰略轟炸機,更大規模的戰略運輸機。
預警機則在短期內不會再更新機體了,主要在發動機和無線電探測設備上努力更新換代。
艦載機體系要繼續研發更大力量的彈射器。
朱簡烜看了一眼測試中的新雙發攻擊機,這個更大載彈量和更大航程的傢伙,看上去比單發的新戰一型更顯胖。
前世的米格15、米格21、F86、F104這種瘦長飛機,在大明空軍可能不會出現了。
因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大明的作戰飛機會順著這樣的科技路線繼續發展下去,最終應該會搞出類似殲16的東西。
始終會以攻擊為主,稍微帶點機動能力,也不是為了空戰,而是為了更好操控。
不過比早期噴氣機更為瘦長的東西卻已經出現了,那是火箭和火箭彈、彈道飛彈、巡航飛彈。
飛彈的研發本來是與渦輪發動機同步展開的,後來被分出去單獨設立了一個項目組。
這個項目組下面又分了三個小組,分別研發火箭和火箭彈、彈道飛彈、巡航飛彈。
火箭彈的結構最為簡單,很快就完成了技術驗證,進入了功能開發階段,也很快就搞出了有實際成果。
各種中小型的火箭彈,在最近幾年陸續量產下線,開始在部隊中小規模列裝試用。
大型火箭彈在軍事上費效比不高,實際上是彈道飛彈的載體。
給火箭裝上導引系統就變成飛彈了。
彈道飛彈的發動機,會將飛彈送到儘可能高的地方,並為飛彈提供儘可能高的速度。
在飛彈的燃料用盡之後,依靠慣性飛向指定的目標。
這種飛彈的軌跡是個拋物線,與炮彈的軌跡非常的類似,所以被稱為「彈道飛彈」。
彈道彈道的原理簡單粗暴,早期飛彈的最大速度很容易突破音速乃至兩三倍音速,最大的難點是精準度控制。
因為朱簡烜提的目標很高,要求射程達到三百公里,同時散布維持在五百米以內。
工程院在三年前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三百公里的最大射程,今年甚至實現了五百公里的射程。
但是散布仍然在一公里以上,甚至如果出了故障的話,可能會飄到幾十公里之外。
朱簡烜來工程院的時候,經常會問到這件事情的進度,如果有飛彈發射實驗,還會親自去發射場觀看。
工匠們因此知道,朱簡烜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
今天朱簡烜再次來到火箭飛彈實驗室,問起來最近有沒有安排實驗,鄭復光就頗為懊惱的報告:
「臣等有負聖上的囑託,在大型飛彈的技術上,始終不能取得足夠的成果,因為沒有新的好設想,所以沒有實驗計劃。」
朱簡烜在這邊輕輕點頭:
「嗯,精度這種東西,就是要靠經驗積累的,慢慢的摸索就行了。
「如果在這個方向上前進比較困難,也可以繼續設計研發更大尺寸的飛彈,繼續提高飛彈的最大射程。
「突破一千公里,兩千公里,五千公里,甚至八千一萬公里。」
鄭復光聽著就張大了嘴巴:
「這……聖上恕罪,數千甚至上萬公里的射程,在戰術上……應該如何應用呢?
「大型飛彈的製造成本太高了,關鍵還是一次性的消耗品,臣擔心軍隊沒辦法大規模使用。
鄭復光想說這一萬公里有啥用,但是面對皇帝必須儘可能委婉的請教,而不是用質問和反問的語氣。
其實旁邊的汪萊,以及周圍的飛彈實驗室的工匠中,也有很多有著類似的想法。
朱簡烜微笑著環顧左右,看著聚在自己周圍的工匠們:
「應該有人考慮過……用火箭把觀測儀器送到儘可能高的天空中去吧?
「將拍攝設備,無線電通訊設備,都送到高空之中,觀測地面上的情況,或者為地面提供通訊支持。
「理論上,只要高度足夠高,最少只需要三台設備,就能實現全球通訊。
「關鍵是,如果設備足夠多的話,就能實現人跡罕至區域的天地通訊,在沙漠和熱帶雨林以及深海之中都能夠與外界聯絡。
「這一項通訊功能非常重要,就算是成本巨大,也仍然要儘可能的實現。
「彈道飛彈能夠達到數千上萬公里之外,自然也能夠將東西送到數千公里的高度,將戰鬥部換成通訊設備就行了。
「將這些設備送到數千公里的高空,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上,它們能和月亮一樣持續運轉下去了。
「既然彈道飛彈的基本原理已經完成了驗證,那麼這個人造月亮實驗就可以開始準備了。」
這些邏輯現場的工匠們都明白,只是大部分工匠沒有負責相關研究,所以一時間沒有想到可以這麼做。
但就像朱簡烜所說的那樣,也確實有很多工匠,已經有過類似的想法了。
只是這個實驗的難度很高,成本也同樣高,關鍵是依賴的大型火箭還沒有完成,還沒有人正式提出要做這個實驗。
現在朱簡烜直接提出來,這些有想法的工匠當場就歡呼起來了:
「人造月亮?天地通訊?」
「這項目太好了,這大型飛彈確實不能不做了。」
「有了這東西之後,我們就能真正實現無死角的全球通訊了。」
「我以前怎麼沒想到啊?」
「所以聖上早就有計劃,這個大型彈道飛彈,本來就是給人造月亮準備的?」
朱簡烜的大型飛彈,當然不只是為了發衛星用的,還要用來搭載真正的大殺器的,裂變甚至聚變類型的原子能武器。
一次性的大型飛彈,用常規彈頭攻擊敵人當然很不划算,費效比也非常難看,但換成核彈頭就值得了。
放射性元素和裂變理論的相關的研究其實早就開始了,只不過高度保密而且進展緩慢。
朱簡烜也沒有公開去提這些事情,把火箭搭載的衛星換成核彈頭,就能迅速轉化成戰略飛彈了,兩者之間沒有技術隔閡。
朱簡烜繼續按照發衛星的目標去安排計劃:
「直接成立一個人造月亮項目組,暫時掛在彈道飛彈的項目組下面,與飛彈項目組一起設計大型火箭和飛彈。
「同時還是設計自動化的通訊天地通訊設備,在飛彈能量足夠之後開始發射實驗。
「今年應該是做不了什麼了,不過大家可以開動腦筋,集思廣益,討論和分析一下,這個實驗具體應該怎麼實現。
「有相關知識也想參加這個項目組的人,也可以直接找李銳或者汪萊報名。
「過年之後會有正式的聖旨下來。」
一群工匠們趕緊拱手躬身答應著:
「臣等遵命。」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朱簡烜說完彈道飛彈的事情,就去看了現在的巡航飛彈,這些尺寸較小的東西,可以放在工程院的室內試驗場裡面。
巡航飛彈可以算是一種一次性的無人機。
歷史上的早期巡航飛彈看上去就是個小飛機,早期的巡航飛彈實驗就是給飛機裝上了導航系統。
朱簡烜就算是有先見之明,也沒有辦法完全跳過這個階段。
因為把早期飛彈做的像飛機,可以利用現有的飛機產業積累的數據和生產能力。
大明的飛彈實驗也是這樣進行的。
首先在傳統的活塞式螺旋槳飛機上驗證飛彈的導引頭效果。
等噴氣式飛機實驗成功之後,再轉到噴氣式飛機上繼續調整,儘可能縮小尺寸和機翼以及尾翼的尺寸。
這樣一種早期巡航飛彈就這麼設計出來了。
現在大明剛剛服役的第一代巡航飛彈,也是一個頗為小巧的飛機外形。
不過相對飛機而言翅膀更小,沒有駕駛艙的機體也變得更加圓潤,看上去胖乎乎沒有什麼威脅。
這種巡航飛彈重量將近三噸,射程只有四十公里,飛行速度為每小時八百公里。
放在新世紀當然啥都不是,但在這個世界是絕對的黑科技。
而且這東西在天工十年的這批科研項目中,也是完成時間最晚的那一批。
因為它需要由無線電探測設備也就是雷達來引導攻擊。
只能在「雷達」誕生之後,才能完成最後的驗證,現在才剛剛進入量產階段,還沒有正式交付軍隊。
對於巡航飛彈,朱簡烜的指示就簡單了,每一樣都不好做,追求更遠、更快、更准。
然後就去了雷達實驗室,雷達在朱簡烜前世是個音譯詞,但是音譯的時候也加入了一點含義對應。
雷可以對應電,達可以對應通達,而這種設備的工作原理,就是將電波發射出去,到達目標之後反射回來。
通過這個發射和接收過程,計算出目標所在的位置,以及可能有的其他信息。
雷達這個詞,也勉強能夠對應上這些功能。
日本人用的「電探」雖然更加準確,但是聽起來顯然不如雷達大氣。
大明正式開始研究這種設備的時候,正式官方稱呼是無線電探測設備,但朱簡烜偶爾會下意識的稱其為雷達。
雷達這個稱呼也被不少工匠學了去,工匠們之後還自覺的做了一些解讀,覺得這個稱呼很合適。
朱簡烜知道之後,也不介意繼續用雷達這個稱呼了,只要不會誤解就行。
朱簡烜給雷達實驗室下了一些新的指示,根據電波的反射原理探索超視距雷達的可行性。
原始類型的雷達,發射的電波是直來直去的,而地球表面是弧形的。
電波無法超越地平線,探測距離自然也無法超越地平線,最大探測距離與肉眼的理論最大可見距離是一樣的。
根據雷達距離地面的高度,可觀測距離在三十到四十公里之間。
但電波其實是可以反射的,短波無線電就是依靠反射,將信號直接傳遍全球的。
利用電波反射的原理,就有可能探測到地平線之後的事物,成功之後就能製造超視距雷達了。
至於更加複雜精密的相控陣雷達,至少得再等下個十年再考慮了。
要在電晶體和計算機上繼續積累經驗。
按照朱簡烜的直接引導,計算機實驗室的工匠們,首先電子管完成了二進位通用計算驗證,同時也製造出了電晶體。
然後正式的設計就直奔電晶體計算機路線了,沒有在電子管計算機這條路上過多的停留。
現在已經製造出來的大型計算機,每秒運算次數達到了十萬次。
按照朱簡烜自己的判斷,大明現在的計算機水平,大概相當於前世美國五十年代,中國六十年代。
但是,現在擺在朱簡烜面前的計算機,已經擁有了圖像顯示器,還擁有鍵盤和滑鼠。
這些劃時代的輸入和輸出工具,因為朱簡烜的直接提示,被早早的連接到了計算機上,或者是早早的製作了出來。
這種計算機已經不再完全依賴紙帶輸入和輸出了,操作便利程度已經達到七十年代了。
朱簡烜看著現場的工匠操作了一會兒機器,然後就專門帶著計算機實驗室的相關工匠,給他們下大了新的指示和提醒。
他們下一階段的任務,是去搞矽晶半導體集成電路,朝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方向跑步前進。
朱簡烜希望自己去世之前,能體驗到前世新世紀水平的個人計算機。
至少應該能夠在電子計算機上打遊戲了。
在前世的歷史上,IBM7090計算機發布,到暗黑破壞神2發布,之間隔了大概四十一年左右。
大明有自己的直接引導,能夠避開一些典型的彎路,還有集天下之力攻關。
大明的計算機產業發展速度,應該能比前世歷史上更快,這四十一年的路程應該能壓縮到三十年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