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拍馬屁
林海有心結識沈廷揚,於是便道:「既是沈記船廠能買到現成的新船,那我自家去崇明買,這事便不勞仁五爺費心。」
吳孟仁提醒道:「去崇明的海路可不好走,林兄需等我找到伙長之後再去,否則很容易出事。」
林海也知長江口水文複雜,堪稱是風帆時代的海船墳場,點頭道:「多謝仁五爺提點,只要是經驗豐富的老伙長,我願意出雙倍工錢,不知仁五爺何時能替我找到人?」
吳孟仁笑道:「林兄如此慷慨,那些伙長們還不得搶破頭?三五日內吳某定然將此事辦妥。」
林海拱手稱謝,沉吟片刻又道:「那這樣,這次我要兩百擔七里春絲。按我們約定的價格,十天後我來提貨,到時有勞仁五爺把伙長一併帶給我。我的船如今停在寧波府海岸,不知貴府在紹興可有私港?」
吳孟仁回道:「臨山衛有個瀝海千戶所,就在曹娥江的出海口附近,林兄直接把船開過來就是,屆時吳某就在瀝海所恭候大駕。」
林海想了想道:「這怕是不妥,瀝海所的官兵不認識林某的船,到時萬一鬧出亂子來就麻煩了。」
「倒是忘了這茬。」吳孟仁拍著腦門道,「這樣罷,吳某明日就帶林兄去一趟瀝海所,討一面瀝海所兵船的認旗,到時林兄把旗子掛在船頭,保管出不了岔子。」
翌日,吳孟仁便帶著林海乘船順曹娥江北上,來到杭州灣南岸的瀝海所。
這個千戶所距離海岸線不過一里,城池遠比霩衢所要雄壯,瓮城、角樓、馬面、壕牆一應俱全,只不過有些年久失修。很顯然因為這裡扼守通往紹興腹地的水道,所以更受重視一點。
林海注意到壕牆前的壕溝竟然只有三尺寬,立定跳遠都能跳過去。問了一下吳孟仁才知道,原來這壕溝被軍戶們填平了用來種菜,只留下這麼點寬當作灌溉用的水渠。
林海聽了暗暗搖頭,連瀝海所這樣的海防要衝都如此兒戲,明中葉以後衛所武備的廢弛可見一斑。怪不得當年嘉靖大倭寇鬧了這麼多年,堂堂經制之師被一夥烏合之眾追著屁股跑,鬧出了不少笑話。
瀝海所的千戶是吳氏族人,吳孟仁給林海搞了一面兵船的認旗,問清林海準備去寧波府城後,乾脆好人做到底讓那千戶派一條冬仔船把林海送到鄞縣。
鄞縣就是寧波府的附郭縣,浙江海道副使兼寧紹兵備道、寧波知府、寧波海防同知、鄞縣知縣、寧波衛掌印等正印文武官員都駐紮於此。
林海來到沈一龍下榻的客棧,得知洪承疇還沒回來,便去城中找了家書店,買了幾本兵書,包括戚繼光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茅元儀的《武備志》,何汝賓的《兵錄》等。
這幾本都是明末爛大街的兵書,林海在後世就聽說過,甚至戚繼光那兩本書他還曾看過一點,因為網絡上都有簡體點校版。但這回買的是繁體豎版線裝書,還沒有標點符號,讀起來有點頭疼,林海決定抽空先把《兵錄》細讀一遍。
原因無他,許心素告訴他如今的舟山參將就是何汝賓,算是林海未來的現管。對於目前的林海來說,拍上官馬屁當然比練兵更重要一點。
不過僅僅過了一個晚上,他就決定還是先細讀戚繼光的兵書。只因他在消息靈通的店小二那裡打聽了一下何汝賓,對於這個以前僅知其名的晚明兵家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何汝賓雖是武將,但卻生於文華藻沃之鄉,家中是蘇州衛的世襲武官,從小就沾染了蘇州的文學氣息。故而此人最大的愛好不是軍事,而是附庸風雅,他編寫《兵錄》完全是為了出書,因為以他的文學水平也出不了別的書。
自從上任舟山參將後,這位何將軍又在一門心思編撰《舟山志》。據何府的清客所言,這本地方志已經快編完了,明年就要刊諸棗梨。眼下何將軍正在四處拜訪當代的文壇名流,想要給《舟山志》求個序言。
林海聽了店小二之言,心中便暗暗有了計較:這時代的文壇宗主應該是錢謙益,若是能替何汝賓求得「水太涼」的一篇序言,那豈不是把馬屁拍出了一定水平?
須知拍馬屁也是有學問的,必須要拍得精準,拍到馬腿上還不如不拍。
他琢磨了半宿,第二天一早便找到許一龍,問道:「賢弟可知虞山先生和哪位名妓交情最深?」
許一龍笑道:「林兄還在琢磨那文社之事?虞山先生被當道所忌,斷不敢如此高調,小弟勸林兄還是別動這心思了。」
林海道:「愚兄那日聽了賢弟教誨,早已死了這條心。之所以想找虞山先生,主要是想求一篇序言。聽聞舟山的何參將正在編書,愚兄這序言就是替何將軍求的。」
許一龍不由暗笑,這林海當真是個官迷,官身還沒下來就開始苦心琢磨如何討好上官。不過在晚明官場中,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混得如魚得水,他許一龍平日在福建不也是如此行事嗎?
他想了想道:「倒是有這麼一位,若能請動這位開口,找虞山先生討一篇序言便容易得緊。」
林海心道果然,在晚明這個充滿騷氣的時代,錢謙益作為文壇宗主,怎麼可能沒有幾個關係好的名妓?不過許一龍說的肯定不會是柳如是,雖然錢謙益應該有四五十歲了,但柳如是眼下多半還是個小屁孩。
他連忙問道:「敢問賢弟說的是哪一位?」
許一龍道:「我說的這位就住在杭州的西子湖畔,名叫王微,此姝和陳繼儒、董其昌、譚元春等當世名流都過從甚密,跟虞山先生也頗有交情。不過要想求她開口,只怕卻有些難了。」
林海笑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大不了多花些銀子。」
「林兄想得簡單了。」許一龍搖搖頭,「這個王微已年近三十,自號草衣道人,誅茅結庵隱於西湖,每日布衣蔬食參禪修道,與之交遊者都是名流巨子,尋常富商哪怕花再多銀子也難求一見。」
林海早料到這事沒這麼簡單,晚明名妓大多自有風骨。雖然其中不乏橫波夫人這等勢利之輩,但像柳如是一般琴心劍膽、像董小宛一般孤高自傲者也不在少數,這點還真和後世的娛樂明星不同。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唯其艱難,方顯可貴,這馬屁也才拍得到位。
林海早在昨晚便有了計較,不過這事卻要等回程後再說了。他對許一龍拱手笑道:「多謝賢弟指教,如何請動這草衣道人,山人自有妙計。」
許一龍問他有何妙計,林海卻只是笑而不語。
吳孟仁提醒道:「去崇明的海路可不好走,林兄需等我找到伙長之後再去,否則很容易出事。」
林海也知長江口水文複雜,堪稱是風帆時代的海船墳場,點頭道:「多謝仁五爺提點,只要是經驗豐富的老伙長,我願意出雙倍工錢,不知仁五爺何時能替我找到人?」
吳孟仁笑道:「林兄如此慷慨,那些伙長們還不得搶破頭?三五日內吳某定然將此事辦妥。」
林海拱手稱謝,沉吟片刻又道:「那這樣,這次我要兩百擔七里春絲。按我們約定的價格,十天後我來提貨,到時有勞仁五爺把伙長一併帶給我。我的船如今停在寧波府海岸,不知貴府在紹興可有私港?」
吳孟仁回道:「臨山衛有個瀝海千戶所,就在曹娥江的出海口附近,林兄直接把船開過來就是,屆時吳某就在瀝海所恭候大駕。」
林海想了想道:「這怕是不妥,瀝海所的官兵不認識林某的船,到時萬一鬧出亂子來就麻煩了。」
「倒是忘了這茬。」吳孟仁拍著腦門道,「這樣罷,吳某明日就帶林兄去一趟瀝海所,討一面瀝海所兵船的認旗,到時林兄把旗子掛在船頭,保管出不了岔子。」
翌日,吳孟仁便帶著林海乘船順曹娥江北上,來到杭州灣南岸的瀝海所。
這個千戶所距離海岸線不過一里,城池遠比霩衢所要雄壯,瓮城、角樓、馬面、壕牆一應俱全,只不過有些年久失修。很顯然因為這裡扼守通往紹興腹地的水道,所以更受重視一點。
林海注意到壕牆前的壕溝竟然只有三尺寬,立定跳遠都能跳過去。問了一下吳孟仁才知道,原來這壕溝被軍戶們填平了用來種菜,只留下這麼點寬當作灌溉用的水渠。
林海聽了暗暗搖頭,連瀝海所這樣的海防要衝都如此兒戲,明中葉以後衛所武備的廢弛可見一斑。怪不得當年嘉靖大倭寇鬧了這麼多年,堂堂經制之師被一夥烏合之眾追著屁股跑,鬧出了不少笑話。
瀝海所的千戶是吳氏族人,吳孟仁給林海搞了一面兵船的認旗,問清林海準備去寧波府城後,乾脆好人做到底讓那千戶派一條冬仔船把林海送到鄞縣。
鄞縣就是寧波府的附郭縣,浙江海道副使兼寧紹兵備道、寧波知府、寧波海防同知、鄞縣知縣、寧波衛掌印等正印文武官員都駐紮於此。
林海來到沈一龍下榻的客棧,得知洪承疇還沒回來,便去城中找了家書店,買了幾本兵書,包括戚繼光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茅元儀的《武備志》,何汝賓的《兵錄》等。
這幾本都是明末爛大街的兵書,林海在後世就聽說過,甚至戚繼光那兩本書他還曾看過一點,因為網絡上都有簡體點校版。但這回買的是繁體豎版線裝書,還沒有標點符號,讀起來有點頭疼,林海決定抽空先把《兵錄》細讀一遍。
原因無他,許心素告訴他如今的舟山參將就是何汝賓,算是林海未來的現管。對於目前的林海來說,拍上官馬屁當然比練兵更重要一點。
不過僅僅過了一個晚上,他就決定還是先細讀戚繼光的兵書。只因他在消息靈通的店小二那裡打聽了一下何汝賓,對於這個以前僅知其名的晚明兵家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何汝賓雖是武將,但卻生於文華藻沃之鄉,家中是蘇州衛的世襲武官,從小就沾染了蘇州的文學氣息。故而此人最大的愛好不是軍事,而是附庸風雅,他編寫《兵錄》完全是為了出書,因為以他的文學水平也出不了別的書。
自從上任舟山參將後,這位何將軍又在一門心思編撰《舟山志》。據何府的清客所言,這本地方志已經快編完了,明年就要刊諸棗梨。眼下何將軍正在四處拜訪當代的文壇名流,想要給《舟山志》求個序言。
林海聽了店小二之言,心中便暗暗有了計較:這時代的文壇宗主應該是錢謙益,若是能替何汝賓求得「水太涼」的一篇序言,那豈不是把馬屁拍出了一定水平?
須知拍馬屁也是有學問的,必須要拍得精準,拍到馬腿上還不如不拍。
他琢磨了半宿,第二天一早便找到許一龍,問道:「賢弟可知虞山先生和哪位名妓交情最深?」
許一龍笑道:「林兄還在琢磨那文社之事?虞山先生被當道所忌,斷不敢如此高調,小弟勸林兄還是別動這心思了。」
林海道:「愚兄那日聽了賢弟教誨,早已死了這條心。之所以想找虞山先生,主要是想求一篇序言。聽聞舟山的何參將正在編書,愚兄這序言就是替何將軍求的。」
許一龍不由暗笑,這林海當真是個官迷,官身還沒下來就開始苦心琢磨如何討好上官。不過在晚明官場中,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混得如魚得水,他許一龍平日在福建不也是如此行事嗎?
他想了想道:「倒是有這麼一位,若能請動這位開口,找虞山先生討一篇序言便容易得緊。」
林海心道果然,在晚明這個充滿騷氣的時代,錢謙益作為文壇宗主,怎麼可能沒有幾個關係好的名妓?不過許一龍說的肯定不會是柳如是,雖然錢謙益應該有四五十歲了,但柳如是眼下多半還是個小屁孩。
他連忙問道:「敢問賢弟說的是哪一位?」
許一龍道:「我說的這位就住在杭州的西子湖畔,名叫王微,此姝和陳繼儒、董其昌、譚元春等當世名流都過從甚密,跟虞山先生也頗有交情。不過要想求她開口,只怕卻有些難了。」
林海笑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大不了多花些銀子。」
「林兄想得簡單了。」許一龍搖搖頭,「這個王微已年近三十,自號草衣道人,誅茅結庵隱於西湖,每日布衣蔬食參禪修道,與之交遊者都是名流巨子,尋常富商哪怕花再多銀子也難求一見。」
林海早料到這事沒這麼簡單,晚明名妓大多自有風骨。雖然其中不乏橫波夫人這等勢利之輩,但像柳如是一般琴心劍膽、像董小宛一般孤高自傲者也不在少數,這點還真和後世的娛樂明星不同。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唯其艱難,方顯可貴,這馬屁也才拍得到位。
林海早在昨晚便有了計較,不過這事卻要等回程後再說了。他對許一龍拱手笑道:「多謝賢弟指教,如何請動這草衣道人,山人自有妙計。」
許一龍問他有何妙計,林海卻只是笑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