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被盜疑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市府大院2號辦公樓1號會議室內。

  一張巨大的思維導圖正投射在會議室的大屏幕上。劉米樂的肖像照赫然在列。

  「經過和地方的同志共同進行摸排,以上是劉米樂的社會關係圖。目前偵查的情況來看,我們公安口沒有掌握其文物犯罪的實質證據。」公安部刑偵局相關負責人正在發言。

  「這是劉米樂本人及其代理機構近5年委託我中心進行文物藏品鑑定的目錄冊。結合此冊,這一次我們在督查司(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督察下,我們中心會同省市兩級博物院結合省內被盜風險較高的古文化遺址、帝王陵寢、古墓葬的背景情況,做了文物溯源和被盜分析,截止上周我們和劉米樂本人實際接觸前,沒有發現明顯的直接關聯。相關附件在最後。」省鑑定中心的李主任一邊說,一邊把一摞列印的材料分給在座的參會人員。

  「目前我們偵查的方向還在早期階段,特別是現在對劉米樂海外關係的梳理從實際操作上會有一定難度。鑑於此次任務的重大性和特殊性,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建議可以立刻安排偵查員布控並同步使用技術手段。」省廳刑警總隊的領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是,各位,我還是有一個很大的疑惑,如果說劉米樂是盜墓文物銷贓的重要渠道,甚至有深度參與到國內國際文物有組織犯罪行為的重大嫌疑,那他為什麼主動要把自己暴露在明處,難道以他的能力會不知道「蕭何」瓶的神秘面世將會產生的巨大價值和影響?這說不通啊。」吳教授慢斯條理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我和吳教授持同樣的觀點。確實不符合邏輯。上周我在劉米樂的酒宴上曾試探過他,問這件元青花梅瓶是不是墓葬品,他的反應很自然,不像是偽裝出來的。他說……」宮亮一邊補充,一邊在從口袋裡往外摸煙。

  「他怎麼說的,宮院?」幾個部門的領導同時接話。

  「他說,他可以確定手上的藏品不是倒斗那個口子出來的。」

  「他這麼說有依據支撐嗎?」總隊的領導率先發問。

  「依據?因為這個梅瓶是傳世器不是出土器,更不是墓葬品。」

  宮亮吸了口煙,文物背後的那份歷史厚重感,讓宮院長在吞雲吐霧中心馳神往。

  與會人員面面相覷,這位領導怎麼說話總是兔子拉屎留半截呢?

  吳教授反應過來,畢竟這是案情分析會,大部分人的文物專業知識並不紮實。

  他介紹道,「我們國家目前收藏的各類古代文物中,無論是博物館內還是民間收藏,大致可分兩類,即傳世品和出土器。過往我們各地的官博展出的也分兩類,一類是各代皇室流傳下來的寶貝,一類是考古發現。考古發現除了墓葬,就是窖藏的實物珍品,這一類以陶瓷器為主。比如景德鎮歷代窯址、泉州宋元窯址子在考古開發時都發現了大批古代瓷器。當然這一類考古也包括了我們每年從民間徵集收購的一批私藏器物。館藏以傳世品居多,目前珍稀的古代皇室流傳下的傳世珍品大多都在台北故宮博物館內收藏保存。所以我們國內不管是館藏的還是民間的傳世品,民用品居多官家的少,由於民間傳承隔代保存的難度極大,所以咱們國內文物傳世品這方面200年內的晚清民國的多,元宋明的少。」

  吳教授抿了口茶,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在我們鑑定過程中發現民用品多於官用品。從歷代宮廷里流到民間的有沒有?比如說劉米樂手裡這件青花梅瓶,有沒有可能是600年前從明皇宮流傳到民間的?應該有!咱們就說瓷器;在歷代官宦,商人(其中有晉商,徽商,浙商)家裡存有大量精美的藏品,一般有的商人富可敵國,家財萬貫,有一些稀世珍寶,從他們家族中流出來並不奇怪,甚至有些是真正的官窯器。然近100年流傳在世更多的則為普通日用件,以文房中的水盂,筆架,筆筒,小瓶,小罐居多,民間日常使用的碗,盤,碟,洗更多。此類器物都有使用過的痕跡,有的有損傷,非破即殘或裂縫,有的上面有很厚的包漿,此類物件一般人都能看懂,專家們也能一眼認定是大路貨。這種一眼貨,雖真但價值不高,因為便宜,交易也比較活躍。不像有的官窯器門檻就千萬起步,讓一般玩家聽而止步,無力下手。出土器以往很少,歷代雖說也有古物出土面世,那是盜墓所致,物品極少。」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國內基礎建設的需要,全國各地開路,挖河,造房,使沉睡地下千百年的古物紛紛面世,這其中有墓葬也有窖藏,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大量文物出土,國家力不能及,考古也忙不過來,怎麼辦?只能依靠全國廣大收藏愛好者一起,共同擔負起保護文物的重任。但出土文物有它固有的特徵,一般目前發現的墓葬與窖藏這兩類,在出土特徵上會有所區別。墓葬器大部分為出土器,經過千百年歲月的變遷,器物在地下與泥土為伴,水浸,土埋,上面土漬斑斑。有土沁,水鹼,釉面老化等特徵。即使將它洗乾淨,但釉下形成的內在反映,永遠洗不掉,這就是我們鑑定分別的要點。有的特徵好仿,有的仿不像,現代仿品上的人為作舊,用水一洗就去,表面依然光亮如新,內在沒有一點的出土痕跡,非常好認。這與出土器是不同概念。窖藏之物,目前也很多,但爭議較大,原因在於窖藏的器物,就如新的一樣,大部分沒有使用過,保存完好,沒有使用的痕跡。唯獨改變的則是瓷器表面的釉光,一種自內發出的寶光,光澤柔和,光潤如玉,這與作舊去光也是二個概念。作舊去的光為死光,釉面蒼白乾燥,毫無滋潤感,手摸不光滑。有的專家在鑑定時首先看磨痕,如果沒有一點劃傷或掉釉,剝釉,立即定為仿品,這是一種極為偏面而主觀的斷定。要知道很多墓葬或窖藏之物,當年都是全新放入地下,怎麼進去,怎麼出來,何來劃痕及使用的痕跡?這不同於傳世品,陳列在家中,經常擦灰或使用,外面不但有磨損還會引成包漿,這也是傳世品與出土器的本質區別。傳世品年代不可能太久,若說清中晚期或民國時家中流傳下來的,比較可信。若說元代或明代流傳下來可能性極小,除了宮廷陳列代代相傳外,在民間傳世三,四百年可能性不大。劉米樂的這個梅瓶已經斷代為明初的皇家器皿,超過600年,別說在民間保存了,就是皇室流傳,這難度也堪比登天。所以劉米樂本人稱此瓶是傳世品的情況有沒有可能存在?有可能,但一定是極小概率事件。」


  「所以當宮院長在飯桌上和我同步了這個信息後,我們當晚回院裡連夜對這個梅瓶做了二次鑑定。」。

  眾人頻頻點頭。

  宮亮一根煙此時已經快嘬到煙屁股。看到吳教授已經介紹完。他把菸頭兒在菸灰缸掐滅,習慣性的左右擰了擰,斬釘截鐵的說道,

  「現有的技術條件不能百分百確定劉米樂手上到底是不是傳世品,但現有的技術條件可以百分百排除這件梅瓶是墓葬品的可能。」

  「所以說?」公安部的領導有點詫異。

  「是的,他送檢的這件梅瓶經過專家組再次鑑定,高精密機器檢測,百分百不是墓葬品。」宮裡說出了結果。

  他還想對大家說,土沁、水鹼、釉面老化都可以通過現在的技術手段作假,表體可以清除,但是釉下的反應是不可能造假的,因為作假者偽裝不了時間。如果不是墓葬品,二維排除法的話,劉米樂基本可以排除犯罪嫌疑。也就意味著這件絕世國寶作為私人藏品是劉米樂合法繼承,將擁有絕對處置權,相關單位將缺乏執法依據和法理支持。這從目前的態勢下,劉米樂隨時可以將梅瓶送往海外,這件文物瑰寶的流失將成為必然。可還沒等他接著把話說下去,被人打斷了。

  「當前文物犯罪呈團伙化、職業化和智能化的趨勢,下游倒賣銷贓的行為愈發隱蔽,不能因為掌握的證據不充分,就做無罪論。根據劉米樂送來的這個梅瓶的珍稀程度,我們有理由質疑他的來路。這涉及到國家重大的文物安全!」講話的是國家文物局督查司的黃副司長。他撇了一眼宮亮,一邊說一邊敲著桌子。

  「科學不會說謊。」宮亮有點不高興。

  宮亮和吳教授作為學術專家,他們只認可並接受一切客觀事實。這是嚴肅學者的操守。

  「堅持依法保護管理,守牢文物安全是我們的底線。」黃副司長說這話時,意味深長。他是看著宮亮說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