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疫情期間的「田螺姑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疫情期間,小區突然封控,進不去出不來,很多人措手不及,沒有菜吃,仁姨把封控前住在外面小區的兒子送來的菜,都分給了需要的鄰居們。

  「仁姨」是她的微信名,仁,取之她的乳名「淑仁」,「仁姨」是「仁義」的諧音,「仁姨」的真名叫金紅,回族,今年71歲,從教30多年,退休之前在上海YP區高校招生辦擔任秘書。

  從2022年3月18日第一天封控開始,居民生活所需全得從外面購買輸入。小區封閉了,快遞員進不來,東西都堆放在大門口,下雨了,人們打著傘擠在一起。仁姨想到,在這非常時期,這麼多人因為拿快遞而聚集在大門口處,不符合防疫要求,應儘快幫助解決送快遞問題,減少到大門處拿快遞人員的密集度,這樣在小區里也會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那時小區里還沒有志願者,於是,她從封控前兩天就率先開始物資轉運,將快遞用電動車一次一次轉運到鄰居家門口。

  仁姨感覺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她在群里呼籲,最好多一些志願者加入轉運中來,每棟樓的門口也安排一位志願者,接貨再通知到收貨人。隨後小區快速成立了一支轉運隊伍。每天一早開始,她就用自己的代步助動車做起了快遞轉運,把一件件快遞從小區大門口送到各家門口,將最後一兩百米距離縮減為零,能送多少是多少。大家常常見到她騎著助動車風裡來雨里去,並在大門口的貨架前忙忙碌碌。不管天晴還是下雨,只要有快遞到,她立即上前拿了就走。

  仁姨讓在大門外的快遞員把東西按樓棟裝進麻袋,紮好。助動車前後往往都扎滿了各種快遞。看到她這樣的年齡,每天超負荷的從早到晚做運輸,大家都很心疼她,可誰也勸返不了她。其他志願者幫助仁姨把東西放到車上,保安小呂師傅對他們說:「仁姨啊!她是重勞力,還是熟練工,什麼細節都能考慮到!做的特別好!」

  仁姨每到一棟樓前,就把東西拿下來,按門鈴,如果那家有人,就對他說,快遞在下面,請下樓來拿一下。有的人家門鈴壞了,沒人應,仁姨就一定要給送到家門口,敲敲門,有人應了她馬上轉身就走。人家開門只見東西不見人,那時,仁姨已經在樓下再紮好口袋準備去下一棟了。大家說,奇怪了,小區裡有「田螺姑娘」啊?快遞進不來,是誰幫我送到門口的呀?直到後來有人在群里說:「田螺姑娘終於找到了,就是仁姨呀!仁姨是中國好阿姨!」

  這個時候,「仁姨」這個名字開始在小區群里被迅速傳開了。大家也都慢慢認識了這個小區裡面年齡最大,卻最積極的志願者。在她的精神和事跡的感召下,小區各個樓棟裡面出來好多年輕人爭當志願者。在疫情期間,小區志願者報名人數最高達到將近五百人!

  ……

  送的時間久了,大家看見仁姨腳走路艱難,就問:「阿姨,您摔了嗎?」

  仁姨說:「沒關係,老毛病了。」

  你可知道,仁姨的右腳受過重創,是四級殘廢!雖然經過了手術,截肢三公分,解決了一些行走痛苦的情況。但是依舊還是不能負重,多走路,基本是靠一個腳的力量支撐。

  仁姨啊,她真是熬慣了,整個封控的70多天裡,她牙齒痛的腫起來,始終一邊不能咬東西。但是她顧不上自己,送快遞幾乎沒有停過一天,忙得自己都沒有時間定過一次快遞。最嚴重的一天,牙齒爆炸似的痛,她躺在沙發上,旁邊放一個臉盆,頭底下墊了幾層毛巾,開始每分鐘含一口涼水冰著,後來半分鐘一口,再後來15秒一口,家裡的礦泉水用完了,就用自來水,一直熬到凌晨四點,才迷迷糊糊地睡過去。熬過那艱難的一晚,漸漸牙齒就轉成慢性疼痛。唯一一次外出看牙,誰知醫院牙科當天通知停診,所有醫生護士都去執行做核酸任務了。那天,雖然沒看成牙齒,她卻帶著少數民族愛心人士,給辛辛苦苦顧不上吃飯的醫護人員捐送了便於攜帶的饢餅、饅頭等乾糧和牛奶。

  等到解封後兒子來帶她去醫院,醫生吃驚地說:「你牙痛熬了很久了吧?知道嗎?牙神經已經被活活地痛到爛掉了!」那時她豈止是牙痛,因每天送快遞過度疲勞還引發了腳後跟痛,至今走路都困難,站立時間一久就疼痛難忍。

  她就是忍受著從頭到腳的病痛,捨生忘死地穿梭在小區里為大家服務,颳風下雨也照送不誤。每到一個樓棟前,都要把助動車支架立起來,車上綁著很重的貨物,車把和座前座後都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物品,車子支架要用右腳力量去踩的,恰恰仁姨的右腳殘疾腿部力量不足,她就手腳並用硬拉,吃奶的力氣都用上了。如果只是送到一棟樓門口還好,可是小區有六十一棟樓,這六十一棟樓她都送到過,每棟樓前她都要停下踩助動車支架,有時車上扎了幾箱飲用水,仁姨不知要用多大的力氣才能支起車,把東西搬下來。小件快遞找到後,還要再把其餘的掛上去。


  後來,大多數棟樓門口都有了志願者接貨,但若是大風大雨,樓前就不是都有接應的志願者,轉運組的志願者在微信里說:「仁姨,大風大雨很危險的,暫時不要送了吧!」

  她說:「沒關係,這點路算什麼?也許別人正急等著用呢?」

  有人在群里說:「只要仁姨看到了,不管貨物大小,拿了就走,誰也勸不住她的……」

  一次,仁姨在大雨中將小區7號樓一家的飲用水送到樓前,紙箱被雨水打爛了,水又重,卸下來時,箱子破了,瓶子滾了一地,仁姨按門鈴告知紙箱壞了,請主人帶二個塑膠袋下來,要用袋子裝。室主拿了二個袋子下來,看到外面的大雨她卻步了,就將袋子遞給雨中的仁姨,仁姨將飲用水一瓶一瓶撿到袋子裡,看著眼前70多歲的老人,大風早就將雨衣帽子吹掉了,雨水順著脖子灌進去,裡面都濕透了,藍色防護帽也是濕的,雨水打得眼睛都難睜。這時,室主感動了,也顧不上沒穿雨衣,衝出來撿飲用水瓶,仁姨硬將她推回去說:「你不要受涼了,馬上就撿好了!」室主說:「太感謝您了,我真的好多天一瓶水都沒有了,您給我送來盼望的水!」她看上去是位年輕的媽媽,穿著睡衣和拖鞋,也許等著水,是要給嬰兒沖奶粉用吧。

  那段時間,仁姨就像搏命一樣,她是為志願者的使命在拚博。她說:「為居民轉運物資,說心裡話,做十七年公益了,做慣了呀,只要有人有困難跟我說,我總是會儘自己最大的力量,想辦法幫助解決的。」

  仁姨,不但為小區居民服務,還心系外面的少數民族同胞,因為,她是任期已經十年的張江鎮民族聯會長。即便她在家的時間,也是接各種求助電話和微信,為少數民族同胞們想方設法解決困難。

  一位在上海打工的撒拉族8個月孕婦,疫情期間被送到隔離酒店,吃了一個星期泡麵,想吃清真餐和水果,她打電話給青海循化駐滬辦請求援助,駐滬辦打電話給浦東新區民宗辦的同志,他們把情況轉告了仁姨。仁姨聽完流淚了,若不是她自己也在封控中,這件事一個小時就可以幫到她。她馬上到處打電話協調外面的清真店準備清真食品,一邊安撫孕婦,並告訴她:「現在領導們對你的情況都很關心,清真食品也在落實當中。千萬記住金老師的話,疫情沒有那麼恐懼,多曬太陽多喝水,在房間裡散步,聽音樂,少看手機,跟家人朋友聊聊天,想開心的事情,在上海不要擔心生孩子的事情。」

  經多方協調後,仁姨告訴她:「你需要的東西,馬上會有張江鎮統戰部的同志和社工給你送來,張江開店的維吾爾族買買提老闆提供的清真饢餅、手抓飯、大盤雞、羊排,回族白老闆送你們360個雞蛋,白蘿蔔、水果、電飯鍋。」

  隨後仁姨又讓她和酒店負責人溝通,請他們能否提供餐飲方便?仁姨把能想到的都做到了。當孕婦收到東西以後激動萬分,感謝金老師在百忙之中關心她,感謝買買提大叔和白老闆,感謝鎮裡派專車轉送來的食物,讓她在最困難的時候感覺到很溫暖,心裡踏實多了,也沒那麼害怕了。

  還有一家青海的回族清真店老闆娘也是懷孕8個月,因封控出不去,店裡七口人沒有吃的了,仁姨請鎮統戰社工給他們送去了XJKS捐贈的牛奶饢餅和牛肉,仁姨又打電話請附近的一家回族饅頭店老闆,利用出來做核酸的機會,買了三次各種蔬菜給孕婦和這家店送過去。

  仁姨還接到電話被告知一個回民家裡的老人和三歲孩子進了方艙,夜不能寢,沒有清真餐,她焦急地又流淚了,後來很快得知伊利夏利給他們送去了清真餐,仁姨才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為了儘快給封控期間的民族同胞提供清真餐,她還給鎮上民族聯統戰部長打報告,聯繫了五家清真店,希望解決方艙少數民族同胞的吃飯問題。整個疫情,她都是在汗水和淚水中度過的。仁姨說:「再苦再累我不怕,我寧願選擇流汗不流淚,流汗算什麼,解放軍打仗時,腸子流出來塞進去,忍住照樣打。就怕使不上勁,幫不了少數民族們的困難而心痛流淚。」由於仁姨自己也被封控在小區里,期間的艱難程度一言難盡。

  疫情封控期間,仁姨除了做物資轉運和消殺工作外,同時,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店家恢復生產,她還組織了清真饢餅和雞蛋團購,全部是平價的,惠利小區居民,不賺大家一分錢。

  ……

  曾經的仁姨是個不顧家的人,心裡只有工作。仁姨的兒子這樣描述他的母親:「從小很少見到母親,早上醒來媽媽已離家了,晚上睡著了媽媽還沒有回家(那時她在招生辦工作,太忙了,早出晚歸)。」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婆婆、先生照顧打理,家庭曾經連續多年被評為SH市、區五好家庭。

  仁姨和她夫妻倆相濡以沫、相互照顧,一輩子從未紅過臉。十年前,先生被診斷出小腦萎縮,只有七年的生命。如今,先生已經去世三年了,兒子每天來一次,照顧媽媽的飲食。封控期間,兒子無法進小區,他非常擔心媽媽,每次打電話來,她都對兒子說:「我很好,好多人都照顧我,你放心!」其實,是她在照顧好多好多的人。

  90天的封控期間,仁姨沒看過一次電視,沒開過一次電腦,沒定過一次快遞。為做公益,她已把自己的一切事情都忘記了。

  仁姨仁義!什麼叫仁義,仁義就是心裡裝著別人,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後來,因為是少數民族聯合會要統計志願者,她才同意進行了個人的志願者登記,她本來是什麼都不要的。她說:「志願者是服務不是索取,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俯首甘為孺子牛』。我不需要榮譽,不需要社會的評價,什麼以你為榜樣,向你學習,這些話聽了我是很不自在的。做好人是本分,不好才是不應該的。」

  但是登記時仁姨只寫每天出工四五個小時,可她每天服務何止四五個小時啊!除了當小區志願者之外,她更多的時間是在對少數民族因封控而造成的情緒等各方面問題進行溝通、安撫和協調中度過的,經常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

  疫情期間,仁姨感動了太多的人,小區里一位作家和一位原騰訊記者都寫文章,報導了仁姨的公益精神。 6月份,由太平洋保險公司贊助、解放日報獨家宣傳、上觀監督指導下,開展了「上海最美團長投票評選活動」,評選結果,仁姨榮登榜首。

  這個榮譽,仁姨實至名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