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農村記-帶你了解真實的農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末看到一篇文章,講訴作者離開農村的故事,說自己一定要待在大城市,文章有些東西是有共鳴的,有些東西是有爭議的,我不能完全認同作者的看法,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我想我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說說真實的農村,很多人並一定知道,特別是城市裡的孩子,姑且叫他出農村記吧。

  很多人對農村的理解,黃土地,玉米地,高粱地這些形象,還有就是短視頻中大片的農田,先機的收割機,成排的鄉村小別墅,鄉野的自然風光等等,這些都不是特別準確的,或者說切割的,還有就是別人像讓你看到的畫面。

  2000年之前的農村,沒有成片的農田,農田都是村里分的,按照人頭來分,有農村戶口的,一人一畝田,一畝相當於666個平方米,像我家5口人,就是4000個平方不到,不是連在一起的,而是分到各處,有的在河邊,有的不在河邊,這些田一部分是用來種水稻的,一部分是種蔬菜,甘蔗,玉米,橘子樹,棉花等等,因為農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種棉花和種甘蔗,可以賣錢,水稻一部分交國家公糧,一部分留自己吃,一分部做種子用,我說的是南方,北方可能不一樣,玉米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水稻是兩季,農忙的時候很辛苦,天不亮就拿鐮刀先去割稻子,放在田裡一捆一捆,那個時候沒有機器,只有腳踩的打骨機,你們可以搜搜,兩個站上邊,旁邊人傳遞割好的一捆捆水稻,把稻穀打出來,翻斗後面站一人,把稻穀清理乾淨裝麻袋裡面,扛回家後,曬在自家的院子裡,最後才能打包,用板車拉到村口的糧站上交,過程其實蠻複雜的,農村的孩子基本都幹過這活,沒有孩子喜歡,反正我不喜歡,很累,感覺看不到盡頭是的。

  然後是去拔秧苗,一摞摞放到籮筐里,運到已經收割好稻子的水田裡,開始栽禾,栽禾是土話,其實就是栽秧,我最怕的就是拔秧苗,裡面都是螞蝗,長長的,軟軟的,跟異性裡面的怪物縮小版一樣,看著就噁心,然後吸在你腳上,很疼,拔下來都是血,因為秧田裡都是水,雖然叫水田,水田裡就長這玩意。

  最後是放水,什麼叫放水,那個時候農村水很缺,在河邊的好一點,可以抽水,不在河邊的田,只能打井,大家分水,晚上大家都得去,因為放水經常吵架,甚至還會打架,大家都想早點回去,想自己的田先放滿水。

  這就是農忙的整個過程,是不是跟你想像的不一樣?

  平時不農忙幹什麼呢?種蔬菜,挑糞,因為買不起肥料,用自己的糞做肥料,所以郭德綱的相聲說于謙一家吃的菜都是自家大糞餵養的,說的是真的。

  種棉花我也不喜歡,最討厭的就是打農藥,背個農藥機在背上,那個棉花樹枝在你穿過的時候,戳的你身上都是傷,還有那個農藥的味道真的很難聞,但是沒辦法,這是賺錢的不多好途徑,大家都得干。

  種甘蔗我也不喜歡,那個甘蔗葉子跟刀鋒是的,一不小心就是一條血痕,甘蔗的溝壑里,還有蛇,你們沒見過吧,蛇就喜歡躲在甘蔗潮濕陰涼的環境裡,不小心踩到,就看你的命硬不硬了,毒蛇,基本你就夠嗆了,農村很多憨人就是被蛇咬,來不及救治變成的。

  當然除了農忙跟幹活,其他時間農村孩子是很快樂的,上山下河,整個村子玩,到處都是夥伴,也沒啥作業,每個人都帶條寵物狗,基本都是農村土狗,滿村溜達,歡聲笑語是真的。

  那個時候村里都有自己的農村小學,上學也方便,農村就是一個閉環,基本可以自給自足,藥店有,鄉村蹩腳醫生有,小賣店有,鞭炮炮竹都可以買的到,吃的更不用說了,雞鴨魚肉家家都有,雞鴨自己養的,魚是自己魚塘養的,肉自己家養的豬,一家人殺豬,全村來買肉。

  那個最好的交通工具是板車跟自行車,二八大槓,可以做三個人,做親戚都是用它,有摩托車的人很少很少。

  孩子們最喜歡的應該是過年,可以吃大餐,平時沒有肉吃的,殺豬是過年殺,可以去拜年,跟現在的拜年不一樣,現在的拜年就是去吃一餐飯,走個過程,那個時候拜年,是住在親戚家幾天,孩子們玩,大人也玩,氣氛熱鬧,現在已經沒有了,失去了他原本的氣息,沒有活力。

  那個時候的城市對我們來說,就是新奇,有高樓,有商店,還有汽車,對農村孩子來說,進城一次不得了,只有划龍舟和賽會的時候才去,整個鎮都沸騰的感覺,所有的人都在歡呼雀躍,發自內心的。

  每個農村孩子沒有想過會到城市裡生活,那是連夢裡都想不到的事情,有個城裡親戚,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很有牌面。

  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變化了呢?我們現在是知道,國家的戰略從農村走向城市,那個時候有多少人知道呢?

  變化是一點一滴開始,先是很多在外面打工的人回來,穿金戴銀,外面的錢好賺,慢慢很多年輕人開始出去賺錢了,再就是農村的小學漸漸沒人了,都慢慢像鎮的中心小學轉移了,要去鎮中心小學讀書,大人要不租房,要不在鎮裡買房,再後來,城裡轟轟烈烈的基建開始了,農村人口成批的往城市裡涌去,勢不可擋,再後來,農村就只剩下老人和殘破的房屋。這些年,很多在外的人回農村建房子,農村的房子越建越漂亮了,但是少了關鍵的核心,沒有人,除了逢年,基本都是冰冷的石頭和無盡的黑暗。

  我老家的房子是一排7戶的,我爸媽說,只有一戶老人家在住,前幾天,我爸還因為老人家突然的過世回去了一趟,看的出來我爸有點憂傷,他是希望回去的,但是他也不喜歡住在農村了,因為年紀大了,真的不方便。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也大致了解了農村的基本情況,我自己是因為讀書了才走出去,另一方面是跟著時代走的,農村到城市,是時代的腳步,每個人都身在其中,逃脫不了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到的城市遠近而已,其實我自己也沒想到會來到上海,那個時候畢業只是想走出農村,沒有想到走的這麼遠,轉眼已過快20年了。

  至於那個作者說農村很多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攀比,這些情況都有,早起的時候少一點,有人仗著家裡人多,男丁多強勢一點是有的,當時相當來說沒那麼嚴重,因為沒有利益衝突,大家都沒錢。這些年,大家相應的比以前條件好了,不好的事情越來越多了,這樣的情況城市裡也有,不光光是農村。

  至於是否一定要待在城市或者大城市,其實說實話,大多數人沒有太多的選擇,小孩讀書,老人看病,工作的壓力,農村有這些基礎條件嗎?這些只有城市裡有,看是有選擇,其實你沒選擇,唯一的選擇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遠的城市還是近的城市,不是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