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陪孩子讀書,無聊之餘,看到書架上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仿佛召喚我是的,又情不自禁的拿起來讀,不知不覺,這已是第三遍拜讀了,每讀一遍,感受都不一樣,邊讀之餘,又看了電視劇版的雍正王朝,查了史料,這個時代的主要幾個人物,大阿哥,二阿哥也就是原太子,三阿哥,四阿哥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八九十,十四阿哥等主要的人物史料,幾個主要官員,張廷玉,索額圖等,有了一點新的個人想法。
雍正帝的上位,有很多說法,有正常上位的,有篡改懿旨上位的兩種不通說法,這是歷史,其實不好辨別,我們不從這裡去考究它,這是歷史學家的事情,我寫一寫自己的理解。
史料中的原太子二阿哥其實沒有電視劇跟小說寫的那麼差勁,史料是這麼記載的,皇太子幼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代為祭祀、監國,頗具令名,熟練運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之處。「我們自己想想,能熟練掌握三種語言的人,會很差嗎?有一句古話說的很好,成王敗寇,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是二阿哥上位,即使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最不濟也可以做個守成的皇帝,其實是可以的,縱觀歷史,多少守成的皇帝。二阿哥失敗原因很多,其一,過早冊立皇太子,成了眾人的標靶;其二,康熙皇帝冊立皇太子本身就有極強的政治目的,當時順治駕崩,四大臣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輔政,皇權與旗權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為的是強化皇權,削弱旗權。同時為了加強於首府官員索尼的連結,穩固自己的帝位。其三,索額圖的謀反給康熙帝刺激了,從哪個時候開始,康熙對二阿哥就失去信任,怕自己不能善終。其四,康熙自己給自己挖的坑,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冊封諸成年皇子,包括胤禔為多羅直郡王,胤祉為多羅誠郡王,胤禛、胤祺、胤佑、胤禩,俱為多羅貝勒。受封諸子參與國家政務,並分撥佐領,各有屬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對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對皇太子是又一次考驗。同時,諸年長皇子有權有勢以後,加劇了與皇太子的矛盾,諸皇子及其黨羽的共同打擊目標是皇太子及皇太子黨。於是,在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最後一點,康熙的兒子都太厲害了,康熙也在歷練他們,私底下看他們斗,斗到最後才是勝者,康熙說過一句話,我們朝不能像明朝那個,養的皇子都是豬一樣的蠢,李自成攻破洛陽的時候,明朝的福王家裡都是金銀財寶,不拿一分錢出來抵抗李自成。說明從內心來說,康熙想繼承自己位置的人應該文武全才的。
一句話,皇帝跟太子是死對頭,怎麼弄都不對,清朝從康熙開始,後面沒有立過太子了,一直到朝代結束。
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廢掉當朝太子李建成當上的皇帝,我們看看李建成的史料記載,協助唐高祖李淵處理朝政,採用魏徵之計,招撫降眾、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為唐朝建立和統一奠定基礎。後期處理朝政,監國,負責國家日常事物,這樣的人物很差的?是不是跟二阿哥很像?
我們再講一個人物,明成祖朱棣,他的成就就不用細說了,明朝整個歷史上排第二的人物,被他奪下帝位的建文帝很差嗎?我們看看史料怎麼記載的,建文帝,即位之初,一改洪武之苛政,親賢好學,於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大赦天下,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更定內外大小官制。旌表節孝,賑濟災民。用齊泰、黃子澄之計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實施削藩後,導致湘王自焚,齊王、代王、岷王被廢。最後弄朱棣的時候,被掀翻了,其實不是他的過錯。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什麼呢?
都是歷史的選擇,歷史選擇有什麼標準呢?或者說需要怎麼去挑選人物呢?我個人的理解是,這些有歷史爭議的人物,如果他們上位,最最重要的是要做出一番成績,而且基本上都是改革性的人物,能改變一個朝代的走向或者對延續一個朝代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上位,貞觀之治的開創者;
朱棣上位,徹底肅清遊牧民族的襲擾,連他父親朱元璋都沒有做到的;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的豪邁,現在的BJ幾百年過去了,還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屹立在世界。
雍正,把遊牧民族徹底融入漢族,改革土地,賦稅,增強了國力,大致穩定了我們國家的疆域,為康乾盛世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所以不用去爭論,去正常即位還是非正常的即位,這些都是歷史的選擇,歷史選中了他們,他們需要一些特質,去完成他們該做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具備特質或者沒有起到作用,就會被歷史淘汰。
舉個例子,秦始皇雄才大略,立的接班人是扶蘇,結果被秦二世胡亥殺了,改變了歷史進程,胡亥沒有做到改革或者增強秦朝的功能,短短十幾年就滅亡了,就是例證。
歷史就是這麼好玩,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讀書也是如此,可以學到很東西,查史料,看進程,從大的歷史脈絡去看歷史,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光盯著眼前的事情,就會被歷史的迷霧給遮掩了最重要的東西。
歷史還有很多好玩的,可以去解讀的事情,比如項羽的烏江之殤;八王之亂的失敗,同樣是王爺早飯,朱棣就成功了;王莽短命的王朝;宋朝的軟弱;明朝的無奈;宦官的專權;近臣的得寵等等,都可以解讀,非常有意思。
歷史書只有短短的幾十頁,包括了幾百年的時間,無數的人物,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薄薄的一頁之上,短短几句話,我們讀的是他們的一生,人的一生,朝代的一世,越然紙上,栩栩如生。
雍正帝的上位,有很多說法,有正常上位的,有篡改懿旨上位的兩種不通說法,這是歷史,其實不好辨別,我們不從這裡去考究它,這是歷史學家的事情,我寫一寫自己的理解。
史料中的原太子二阿哥其實沒有電視劇跟小說寫的那麼差勁,史料是這麼記載的,皇太子幼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代為祭祀、監國,頗具令名,熟練運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之處。「我們自己想想,能熟練掌握三種語言的人,會很差嗎?有一句古話說的很好,成王敗寇,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是二阿哥上位,即使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最不濟也可以做個守成的皇帝,其實是可以的,縱觀歷史,多少守成的皇帝。二阿哥失敗原因很多,其一,過早冊立皇太子,成了眾人的標靶;其二,康熙皇帝冊立皇太子本身就有極強的政治目的,當時順治駕崩,四大臣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輔政,皇權與旗權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為的是強化皇權,削弱旗權。同時為了加強於首府官員索尼的連結,穩固自己的帝位。其三,索額圖的謀反給康熙帝刺激了,從哪個時候開始,康熙對二阿哥就失去信任,怕自己不能善終。其四,康熙自己給自己挖的坑,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冊封諸成年皇子,包括胤禔為多羅直郡王,胤祉為多羅誠郡王,胤禛、胤祺、胤佑、胤禩,俱為多羅貝勒。受封諸子參與國家政務,並分撥佐領,各有屬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對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對皇太子是又一次考驗。同時,諸年長皇子有權有勢以後,加劇了與皇太子的矛盾,諸皇子及其黨羽的共同打擊目標是皇太子及皇太子黨。於是,在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最後一點,康熙的兒子都太厲害了,康熙也在歷練他們,私底下看他們斗,斗到最後才是勝者,康熙說過一句話,我們朝不能像明朝那個,養的皇子都是豬一樣的蠢,李自成攻破洛陽的時候,明朝的福王家裡都是金銀財寶,不拿一分錢出來抵抗李自成。說明從內心來說,康熙想繼承自己位置的人應該文武全才的。
一句話,皇帝跟太子是死對頭,怎麼弄都不對,清朝從康熙開始,後面沒有立過太子了,一直到朝代結束。
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廢掉當朝太子李建成當上的皇帝,我們看看李建成的史料記載,協助唐高祖李淵處理朝政,採用魏徵之計,招撫降眾、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為唐朝建立和統一奠定基礎。後期處理朝政,監國,負責國家日常事物,這樣的人物很差的?是不是跟二阿哥很像?
我們再講一個人物,明成祖朱棣,他的成就就不用細說了,明朝整個歷史上排第二的人物,被他奪下帝位的建文帝很差嗎?我們看看史料怎麼記載的,建文帝,即位之初,一改洪武之苛政,親賢好學,於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大赦天下,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更定內外大小官制。旌表節孝,賑濟災民。用齊泰、黃子澄之計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實施削藩後,導致湘王自焚,齊王、代王、岷王被廢。最後弄朱棣的時候,被掀翻了,其實不是他的過錯。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什麼呢?
都是歷史的選擇,歷史選擇有什麼標準呢?或者說需要怎麼去挑選人物呢?我個人的理解是,這些有歷史爭議的人物,如果他們上位,最最重要的是要做出一番成績,而且基本上都是改革性的人物,能改變一個朝代的走向或者對延續一個朝代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上位,貞觀之治的開創者;
朱棣上位,徹底肅清遊牧民族的襲擾,連他父親朱元璋都沒有做到的;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的豪邁,現在的BJ幾百年過去了,還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屹立在世界。
雍正,把遊牧民族徹底融入漢族,改革土地,賦稅,增強了國力,大致穩定了我們國家的疆域,為康乾盛世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所以不用去爭論,去正常即位還是非正常的即位,這些都是歷史的選擇,歷史選中了他們,他們需要一些特質,去完成他們該做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具備特質或者沒有起到作用,就會被歷史淘汰。
舉個例子,秦始皇雄才大略,立的接班人是扶蘇,結果被秦二世胡亥殺了,改變了歷史進程,胡亥沒有做到改革或者增強秦朝的功能,短短十幾年就滅亡了,就是例證。
歷史就是這麼好玩,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讀書也是如此,可以學到很東西,查史料,看進程,從大的歷史脈絡去看歷史,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光盯著眼前的事情,就會被歷史的迷霧給遮掩了最重要的東西。
歷史還有很多好玩的,可以去解讀的事情,比如項羽的烏江之殤;八王之亂的失敗,同樣是王爺早飯,朱棣就成功了;王莽短命的王朝;宋朝的軟弱;明朝的無奈;宦官的專權;近臣的得寵等等,都可以解讀,非常有意思。
歷史書只有短短的幾十頁,包括了幾百年的時間,無數的人物,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薄薄的一頁之上,短短几句話,我們讀的是他們的一生,人的一生,朝代的一世,越然紙上,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