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番外二 瑞典諾貝爾文學院的煩惱
第525章 番外二 瑞典諾貝爾文學院的煩惱
瑞典。
位於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證券交易所大樓。
這裡是瑞典文學院主要辦公場所,也是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評選場所之一。
會議室之內,十幾位瑞典文學院院士,同樣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齊聚一堂,爭論不休。
原因是時間已經到了1992年的9月底,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卻遲遲不能夠確定。
馬悅然,瑞典人,同時也是一名世界聞名的漢學家、翻譯家,乃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
六十八歲的馬悅然,在這場評選之中,顯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看了看桌面上的兩部作品,嘆了一口氣,語重心長地說道。
「先生們,我們必須考慮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而不是考慮其在其他領域的影響,文學就是文學,不應該夾雜其他的什麼東西。
不論是這一本包教授的《赤色年代》,還是這一本沃爾科特先生的《在綠夜裡》都是極為優秀的作品。
前者乃是東方動亂年代的紀實文學,後者乃是融合非洲、歐洲和加勒比文化元素的詩集。
兩個都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存在。
該有一個決斷了先生們。」
會議室里,各個評委們面面相覷,卻依舊還是一言不發。
一名來自英國,早已移民美國的院士,率先發言說道。
「先生,您應該知道這部《赤色年代》代表著什麼,若是將他評選為今年的諾獎得主,恐怕會引來難以想像的影響,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進攻!」
他的嚴詞激烈,與此同時,有五六名評委,對他表示了支持。
顯然,正是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分歧,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坐在首座的馬悅然面色鐵青,他正色說道。
「先生們,我說過了,這裡不應該摻雜政治。
包是一個二十世紀以來,文學史幾乎難以磨滅的存在,他的年紀遠遠長於我們,便連我在他面前,也要尊稱一聲老師。
你們不應該忘記,我們接觸文學伊始,很多便是從包先生的作品開始的。
不論是《老人與海》,還是《活著》,都是極為優秀的作品。
這兩部作品早已經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你們應該明白,不是包需要諾貝爾文學獎,而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需要包!」
馬悅然話語振聾發聵,令場內不少評委都陷入到思考之中。
在場的,最大也不過七十多歲,達到八十歲的評委早就光榮退休了。
以他們的年紀和資歷,來評價包國維,實在確實是有些不夠格。
有一名評委忍不住感慨:「如包這樣的文學家,也是從來沒有見過的,這是我們困局的主要原因。」
在場許多評委都面露古怪之色。
歷史上的大多數傑出文學家幾乎都是早逝的,有些較為長壽,可卻從來沒有人有包國維這麼長壽。
八十九歲的年紀,加上早年間在歐洲的講學,使得包國維的資歷和輩分,天然就高過在場的任何一個人。
這該怎麼評?
另外一名稍微年邁點的評委也感慨說道:「上次見到包先生去倫敦講學,精神的樣子,看起來比我四十歲的孩子還要年輕,想必我這輩子是看不到包的悼念會了。」
「不關資歷和從前的成績,這部《赤色年代》絕對不能夠得獎!」
「沃爾科特值得這一次的獎項,他太需要了。」
「不!拋開包先生,必然讓我們受到外界的懷疑!」
一時間,在外界看起來極其高雅的瑞典文學院,竟然變成了菜市場,而一群頭髮花白的老頭,固執己見,爭論不休,甚至有要大打出手的跡象。
同樣坐在首座的謝爾·埃斯普馬克揉了揉自己的眉心,他是瑞典著名的文學史家,同樣也是學院院士,與馬悅然一同主持今年的評選。
他有些無奈,因為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埃斯普馬克用中氣十足的聲音,打斷了在場眾人的爭吵。
「先生們,安靜一些,我想,我們必須考慮到一個問題,包會不會來領取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此話一出。
「.」
場內再次沉默了。
評委們不由得想起了,自包國維橫空出世之後,這五十多年來的諾貝爾獎評選歷史。
實際上,包國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次數不止兩次,而是整整四次。
之所以是兩次,那是因為另外兩次,包國維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拒絕了。
其中一個,那就是國際上對於華夏人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視。
這是一個極其具有性格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在文壇和學術界有著超然地位的主兒。
他想要幹什麼,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
「這」
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尷尬往事,場內的許多評委竟然唉聲嘆氣起來。
他們在這裡討論將獎項頒給誰,可人家卻完全不在意這一點,實在是有些諷刺。
此刻,一直沒發聲的一名年輕些的評委,突然舉起手。
「那個.先生們.我有個建議,不知道能否提出。」
因為資歷的原因,他一直不敢發言,此刻才終於下定決心。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馬悅然嘆了一口氣,他已然盡力了,點頭說道。
「先生,請暢所欲言。」
年輕評委得到了允許,也大膽起來,他分析說道。
「正如各位先生所言,《赤色年代》這本書的影響太過於大了,評選它恐怕會引來爭議。
可以這本書的傳播度和文學性來說,不評選它有違諾貝爾的初衷。
另外一方面,以包的資歷來說,諾貝爾評委組實在難以評價他了。
所以答案便有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評委。
卻聽他說道。
「包已經獲得了整整四次諾貝爾獎了,普通獎項已經不能夠形容他的成就。
我們何不另立一個獎項,單獨頒給這位先生。
我想這應該叫做,終身成就獎!」
一時間,場內所有評委都屏息,他們面面相覷,都從對方眼神里看出了驚喜。
特別是謝爾·埃斯普馬克,他緊緊盯著對方,那眼神好像在說。
你他娘的,真是一個天才!
1992年十月。
北大宿舍之內。
一名叫做駱禾,臉上戴著厚重眼鏡的青年,看到報紙上面的報導之後,嘖了一聲。
「怎麼了?」
下鋪一名叫做查雨生的青年,面容白皙,留著雜亂的劉海和頗有風格的鬍鬚,探出腦袋詢問說道。
「最新的諾貝爾獎出爐了沒?」
「出爐是出爐了。」駱禾面色有些古怪地看向報紙,隨後將報紙遞給了下鋪的同學。「你自個看看吧,算是見證歷史了。」
查雨生有些懵,可看到報紙裡頭的內容後,驚叫出聲。
「秉文先生不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是獲得了諾貝爾終身獎!」
駱禾有些無奈地說道:「關鍵的在後頭。」
查雨生往後一看,臉上表情也有些古怪,隨後又笑出聲。
「不愧是包先生,不給這些洋人面子,同樣還是拒絕了。」
「洋人的獎,終究是有洋人的偏見,不待見咱們,咱們自然也不用待見他們,秉文先生真讓人解氣!」駱禾躺在床上評論說道。
沉默了一會兒,駱禾突然探出腦袋,對下鋪的查雨生說道。
「雨生啊,你今後想要成為秉文先生那樣的人麼?」
「今後麼?」
查雨生琢磨著這個問題,看向了枕頭邊的那本《赤色年代》,感覺渾身又充滿了幹勁一般。
「從前我不知道,但是現在,我想像秉文先生一般,活出真正的自己!」
(本章完)
瑞典。
位於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證券交易所大樓。
這裡是瑞典文學院主要辦公場所,也是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評選場所之一。
會議室之內,十幾位瑞典文學院院士,同樣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齊聚一堂,爭論不休。
原因是時間已經到了1992年的9月底,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卻遲遲不能夠確定。
馬悅然,瑞典人,同時也是一名世界聞名的漢學家、翻譯家,乃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
六十八歲的馬悅然,在這場評選之中,顯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看了看桌面上的兩部作品,嘆了一口氣,語重心長地說道。
「先生們,我們必須考慮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而不是考慮其在其他領域的影響,文學就是文學,不應該夾雜其他的什麼東西。
不論是這一本包教授的《赤色年代》,還是這一本沃爾科特先生的《在綠夜裡》都是極為優秀的作品。
前者乃是東方動亂年代的紀實文學,後者乃是融合非洲、歐洲和加勒比文化元素的詩集。
兩個都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存在。
該有一個決斷了先生們。」
會議室里,各個評委們面面相覷,卻依舊還是一言不發。
一名來自英國,早已移民美國的院士,率先發言說道。
「先生,您應該知道這部《赤色年代》代表著什麼,若是將他評選為今年的諾獎得主,恐怕會引來難以想像的影響,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進攻!」
他的嚴詞激烈,與此同時,有五六名評委,對他表示了支持。
顯然,正是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分歧,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坐在首座的馬悅然面色鐵青,他正色說道。
「先生們,我說過了,這裡不應該摻雜政治。
包是一個二十世紀以來,文學史幾乎難以磨滅的存在,他的年紀遠遠長於我們,便連我在他面前,也要尊稱一聲老師。
你們不應該忘記,我們接觸文學伊始,很多便是從包先生的作品開始的。
不論是《老人與海》,還是《活著》,都是極為優秀的作品。
這兩部作品早已經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你們應該明白,不是包需要諾貝爾文學獎,而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需要包!」
馬悅然話語振聾發聵,令場內不少評委都陷入到思考之中。
在場的,最大也不過七十多歲,達到八十歲的評委早就光榮退休了。
以他們的年紀和資歷,來評價包國維,實在確實是有些不夠格。
有一名評委忍不住感慨:「如包這樣的文學家,也是從來沒有見過的,這是我們困局的主要原因。」
在場許多評委都面露古怪之色。
歷史上的大多數傑出文學家幾乎都是早逝的,有些較為長壽,可卻從來沒有人有包國維這麼長壽。
八十九歲的年紀,加上早年間在歐洲的講學,使得包國維的資歷和輩分,天然就高過在場的任何一個人。
這該怎麼評?
另外一名稍微年邁點的評委也感慨說道:「上次見到包先生去倫敦講學,精神的樣子,看起來比我四十歲的孩子還要年輕,想必我這輩子是看不到包的悼念會了。」
「不關資歷和從前的成績,這部《赤色年代》絕對不能夠得獎!」
「沃爾科特值得這一次的獎項,他太需要了。」
「不!拋開包先生,必然讓我們受到外界的懷疑!」
一時間,在外界看起來極其高雅的瑞典文學院,竟然變成了菜市場,而一群頭髮花白的老頭,固執己見,爭論不休,甚至有要大打出手的跡象。
同樣坐在首座的謝爾·埃斯普馬克揉了揉自己的眉心,他是瑞典著名的文學史家,同樣也是學院院士,與馬悅然一同主持今年的評選。
他有些無奈,因為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埃斯普馬克用中氣十足的聲音,打斷了在場眾人的爭吵。
「先生們,安靜一些,我想,我們必須考慮到一個問題,包會不會來領取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此話一出。
「.」
場內再次沉默了。
評委們不由得想起了,自包國維橫空出世之後,這五十多年來的諾貝爾獎評選歷史。
實際上,包國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次數不止兩次,而是整整四次。
之所以是兩次,那是因為另外兩次,包國維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拒絕了。
其中一個,那就是國際上對於華夏人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視。
這是一個極其具有性格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在文壇和學術界有著超然地位的主兒。
他想要幹什麼,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
「這」
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尷尬往事,場內的許多評委竟然唉聲嘆氣起來。
他們在這裡討論將獎項頒給誰,可人家卻完全不在意這一點,實在是有些諷刺。
此刻,一直沒發聲的一名年輕些的評委,突然舉起手。
「那個.先生們.我有個建議,不知道能否提出。」
因為資歷的原因,他一直不敢發言,此刻才終於下定決心。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馬悅然嘆了一口氣,他已然盡力了,點頭說道。
「先生,請暢所欲言。」
年輕評委得到了允許,也大膽起來,他分析說道。
「正如各位先生所言,《赤色年代》這本書的影響太過於大了,評選它恐怕會引來爭議。
可以這本書的傳播度和文學性來說,不評選它有違諾貝爾的初衷。
另外一方面,以包的資歷來說,諾貝爾評委組實在難以評價他了。
所以答案便有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評委。
卻聽他說道。
「包已經獲得了整整四次諾貝爾獎了,普通獎項已經不能夠形容他的成就。
我們何不另立一個獎項,單獨頒給這位先生。
我想這應該叫做,終身成就獎!」
一時間,場內所有評委都屏息,他們面面相覷,都從對方眼神里看出了驚喜。
特別是謝爾·埃斯普馬克,他緊緊盯著對方,那眼神好像在說。
你他娘的,真是一個天才!
1992年十月。
北大宿舍之內。
一名叫做駱禾,臉上戴著厚重眼鏡的青年,看到報紙上面的報導之後,嘖了一聲。
「怎麼了?」
下鋪一名叫做查雨生的青年,面容白皙,留著雜亂的劉海和頗有風格的鬍鬚,探出腦袋詢問說道。
「最新的諾貝爾獎出爐了沒?」
「出爐是出爐了。」駱禾面色有些古怪地看向報紙,隨後將報紙遞給了下鋪的同學。「你自個看看吧,算是見證歷史了。」
查雨生有些懵,可看到報紙裡頭的內容後,驚叫出聲。
「秉文先生不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是獲得了諾貝爾終身獎!」
駱禾有些無奈地說道:「關鍵的在後頭。」
查雨生往後一看,臉上表情也有些古怪,隨後又笑出聲。
「不愧是包先生,不給這些洋人面子,同樣還是拒絕了。」
「洋人的獎,終究是有洋人的偏見,不待見咱們,咱們自然也不用待見他們,秉文先生真讓人解氣!」駱禾躺在床上評論說道。
沉默了一會兒,駱禾突然探出腦袋,對下鋪的查雨生說道。
「雨生啊,你今後想要成為秉文先生那樣的人麼?」
「今後麼?」
查雨生琢磨著這個問題,看向了枕頭邊的那本《赤色年代》,感覺渾身又充滿了幹勁一般。
「從前我不知道,但是現在,我想像秉文先生一般,活出真正的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