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番外一 張學良回憶錄
第524章 番外一 張學良回憶錄
1992年某日下午。
寶島省會,張學良居住的北投宅邸被陽光輕柔地籠罩著。
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群來自大陸的記者魚貫而入,領頭的記者快步上前,緊緊握住張學良的手說道。
「張先生,我們代表大陸同胞來探望您,很榮幸今天能夠與你見面。」
來訪的記者們無疑是激動的。
毫無疑問,在他們面前這位張漢卿先生,以九十一歲的高齡,成為了民國這段複雜而具有深遠意義歷史的活化石。
得到機會,能夠採訪這位先生,記者們自然不會放過一切有價值的問題。
「孫先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族共和」
場內,張學良即便是到了這個年紀,依舊是精神奕奕,對於記者們各種問題對答如流。
特別是詢問到對於各種民國名人的看法,他似乎有一肚子話要說。
可當記者們詢問起九一八的相關事情之時,張學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狀態。
他坐在窗前看著外頭明媚的陽光,用沙啞的聲音說道。
「對於九一八的事情,我是有所愧疚的常凱申與我有些謀劃,不過他並沒有給我明確的指示實際上我的抵抗便是用不抵抗來抵抗,曰本人是想要我們抵抗的,抵抗了以後便會發動戰爭,這顯然是對於我們不利的,我這便是我不抵抗的理由。
你們可還明白?」
張學良這番言語,乃是學界和記者們從來都沒有預料到的,一時間歷史上的細節,似乎在記者們面前揭開了一般。
記者們立即蜂擁上來,七嘴八舌地詢問說道。
「張先生,可這樣的決定會不會有些太過於軟弱呢?」
「以鬥爭來求和平,不才是最為明智的嗎?」
「張少帥,你可否再詳細講一下,當時的情況。」
張學良眼睛略顯渾濁,早已沒有了從前的意氣風發和自信,可還是固守著自己的觀點。
用平淡的語氣說道。
「說實話,當時我們的力量,很難抵抗曰本人。」
「可是.」
有一個年輕的記者還想要反駁,被其他人給勸了下來。
在場的記者們,許多也通讀歷史,或許有人想要反駁他,可對於那段歷史的細節,也不太了解。
如今似乎也只能,將張學良的這段話寫成報導,最終留給歷史學家和社會各界人士來評說了。
這個時候,一名記者提出問題,頓時令所有人眼前一亮。
「您能談談包秉文先生麼?聽聞他曾經在九一八之前,給過你一些忠告,可是」
記者終究還是沒有說下去。
張學良一愣,似乎很久沒有聽過這個名字,緊緊盯著記者看,將記者看得有些發毛了。
可隨後,他又重新笑了,似乎是釋懷了一般。
「給我借個火。」
不知什麼時候,張學良竟然從懷裡掏出一包煙,問詢了一干記者之後,這才叼上一根。
記者們面面相覷,按理來說,如此嚴肅的採訪,不應該出現煙這種東西。
不過張學良已經如此高齡,沒有人會再說什麼了。
特別是聽說,這位先生長壽的秘訣,就是菸酒都來?
「呼~」
張學良吐出一口煙,似是惆悵似是緬懷的複雜情感,浮現在他的臉上。
「秉文曾經給我提過,一直提過,但我不後悔沒聽他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秉文他很厲害,可終究不是執掌軍隊的將軍。」
即便是記者們提起了包秉文,張學良還是堅持著自己的想法。
包國維不懂軍事?
張學良的言外之意,或許就是這個吧?
這句話,讓在場的許多記者都有些義憤填膺。
記者們大都接受過國內的高等教育,而接受過高等教育,就不可避免的會成為包國維的徒子徒孫。
沒人知道,國內到底有多少教授曾經是包國維的學生。
可記者們剛剛想要反駁,卻又看見張學良臉上充滿讚賞的意味,眉飛色舞地說道。
「他是一個天才,各種武器構想,諸如沒良心炮,還有奉天88式步槍,都是他幫忙改進的,對於給我們後來抵抗曰本人起到了很大幫助。
天知道這個人是怎麼會這麼多東西的。」
一聽到有當事人的評價,記者們熱切起來,詢問起當時的細節。
「盛京兵工廠搬運的確很重要,不敢想像交給曰本人,他們的補給跟上後,我們會多死多少人。」
「青黴素自然是重要的,可惜當時還沒有量產,包秉文這小子也藏著掖著,還騙我說是老美研究的。」
「也給咱們華夏人漲了臉,從前洋人是看不起咱們的,從秉文這裡,我們出去講話也硬氣起來。」
此刻,又有記者提問說道。
「您對於秉文先生第五次提名諾貝爾獎,有什麼感想麼?您覺得他能夠得到這次的諾貝爾文學獎麼?」
另外一名記者感慨說道:「如今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已然成為社會上的熱點事件。
特別是包秉文分別獲得了四次諾貝爾獎,實在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情況。」
這也是記者們敬重包國維的原因,悉數諾貝爾獎創建以來,獲得諾貝爾獎最多次數也不過是兩次。
包國維一人便獲得了四次,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張學良年紀大了,可也時常關注實事,特別喜歡市面的流行歌曲,對於諾貝爾獎的評選,自然也是有些了解。
他笑著說道:「洋人可不太願意頒給咱們華夏人。」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某種意義上,諾貝爾獎作為學術界最為高端的獎項之一,所評選出之人,也代表著人類在這一領域的最高成就。
就算是瑞典組委會想要頒給包國維,可也要在乎西方的輿論,以及各國帶來的壓力不是。
一名記者臉上露出自豪地表情說道:「秉文先生所獲之獎項,皆是諾貝爾評選組不得不頒發的,一個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個經濟學獎,兩個文學獎,全部都是實至名歸,若是不頒給秉文先生,反倒是諾貝爾獎失去了權威。」
發明青黴素,完善宏觀經濟學,還有多如牛毛的文學著作,作為民國一直到如今的活化石,包國維所獲得的成就,足以載入到人類史冊了。
張學良睜開厚重眼袋下的眼睛,笑著說道。
「我倒是覺得,秉文獲不獲得這一獎項不太重要,他已經不需要其他東西來證明自己了。」
又有記者好奇地說道:「說起來,漢卿先生與秉文先生,自民國伊始就有深厚的友誼,漢卿先生多久沒有見秉文先生了?」
張學良吐出一個煙圈:「自到了寶島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了,他是個大忙人大能人,哪裡有時間搭理我這個爛人。」
被軟禁之後,張學良對於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
他頓了頓,最後說道。
「我跟包秉文一直都是朋友。」
「先生有機會,可以去大陸拜訪一下秉文先生。」
張學良掐滅了手中的菸頭,用意味深長的話語說道。
「還是不必了」
一個星期之後,在粵省深城的一場記者會上,年近九十的包國維頭髮花白,他端坐在主位之上,那一雙眼睛雖老邁,卻仍舊精神奕奕。
當他看到記者遞過來的報紙,上頭關於張學良的訪談之時。
毫不避諱地罵道。
「他張學良就是個混蛋!」
便將報紙撕得粉碎。
在場的記者們,無不震驚看著這一幕。
不過,以包國維的年紀和資歷來說,隨後的輿論場雖覺有些不妥,但並沒有指摘什麼。
南方某知名報紙,對於二人之間的恩怨這樣評價說道。
「在秉文先生看來,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張學良先生的不抵抗政策都是對於千萬百姓的不負責,他有著自己身為軍閥的局限性,敢打敢拼在接下來的工作.」
包國維為什麼不待見張學良?為什麼不願意原諒他?為什麼多年以後仍舊耿耿於懷?
其原因眾說紛紜,可包國維自己不願意出來說,也沒有人敢去問。
直到2001年,張學良去世之後,包國維才在祭奠他的文章裡頭,做出這樣的結語。
「悉數整個華夏歷史,王朝更替、國家大事從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在往上追溯到自己祖先之時,再平淡的家族,也總會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只不過有些顯煥一些,有些暗淡一些罷了.」
「當我們看到自己祖先,為了自由奮鬥,為發展而努力,為民族興衰國家生存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
同時也不應該忘記,我們血脈里所繼承的先人的無窮光輝,必將給我們的未來,帶去更大的期待。」
「而每一個華夏民族的兒女都應該為此而奮進!」
「縱觀張漢卿此人一生,自小便錦衣玉食.於鬥爭這件事情上,他太過於天真了,在這件事情上張漢卿開了一個壞頭,也為我們帶來了警醒.」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他在軍事方面遠不比其父張作霖!也缺少其父的果決,七十年前那場戰爭,他毫無疑問做了絕對錯誤的選擇!」
(本章完)
1992年某日下午。
寶島省會,張學良居住的北投宅邸被陽光輕柔地籠罩著。
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群來自大陸的記者魚貫而入,領頭的記者快步上前,緊緊握住張學良的手說道。
「張先生,我們代表大陸同胞來探望您,很榮幸今天能夠與你見面。」
來訪的記者們無疑是激動的。
毫無疑問,在他們面前這位張漢卿先生,以九十一歲的高齡,成為了民國這段複雜而具有深遠意義歷史的活化石。
得到機會,能夠採訪這位先生,記者們自然不會放過一切有價值的問題。
「孫先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族共和」
場內,張學良即便是到了這個年紀,依舊是精神奕奕,對於記者們各種問題對答如流。
特別是詢問到對於各種民國名人的看法,他似乎有一肚子話要說。
可當記者們詢問起九一八的相關事情之時,張學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狀態。
他坐在窗前看著外頭明媚的陽光,用沙啞的聲音說道。
「對於九一八的事情,我是有所愧疚的常凱申與我有些謀劃,不過他並沒有給我明確的指示實際上我的抵抗便是用不抵抗來抵抗,曰本人是想要我們抵抗的,抵抗了以後便會發動戰爭,這顯然是對於我們不利的,我這便是我不抵抗的理由。
你們可還明白?」
張學良這番言語,乃是學界和記者們從來都沒有預料到的,一時間歷史上的細節,似乎在記者們面前揭開了一般。
記者們立即蜂擁上來,七嘴八舌地詢問說道。
「張先生,可這樣的決定會不會有些太過於軟弱呢?」
「以鬥爭來求和平,不才是最為明智的嗎?」
「張少帥,你可否再詳細講一下,當時的情況。」
張學良眼睛略顯渾濁,早已沒有了從前的意氣風發和自信,可還是固守著自己的觀點。
用平淡的語氣說道。
「說實話,當時我們的力量,很難抵抗曰本人。」
「可是.」
有一個年輕的記者還想要反駁,被其他人給勸了下來。
在場的記者們,許多也通讀歷史,或許有人想要反駁他,可對於那段歷史的細節,也不太了解。
如今似乎也只能,將張學良的這段話寫成報導,最終留給歷史學家和社會各界人士來評說了。
這個時候,一名記者提出問題,頓時令所有人眼前一亮。
「您能談談包秉文先生麼?聽聞他曾經在九一八之前,給過你一些忠告,可是」
記者終究還是沒有說下去。
張學良一愣,似乎很久沒有聽過這個名字,緊緊盯著記者看,將記者看得有些發毛了。
可隨後,他又重新笑了,似乎是釋懷了一般。
「給我借個火。」
不知什麼時候,張學良竟然從懷裡掏出一包煙,問詢了一干記者之後,這才叼上一根。
記者們面面相覷,按理來說,如此嚴肅的採訪,不應該出現煙這種東西。
不過張學良已經如此高齡,沒有人會再說什麼了。
特別是聽說,這位先生長壽的秘訣,就是菸酒都來?
「呼~」
張學良吐出一口煙,似是惆悵似是緬懷的複雜情感,浮現在他的臉上。
「秉文曾經給我提過,一直提過,但我不後悔沒聽他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秉文他很厲害,可終究不是執掌軍隊的將軍。」
即便是記者們提起了包秉文,張學良還是堅持著自己的想法。
包國維不懂軍事?
張學良的言外之意,或許就是這個吧?
這句話,讓在場的許多記者都有些義憤填膺。
記者們大都接受過國內的高等教育,而接受過高等教育,就不可避免的會成為包國維的徒子徒孫。
沒人知道,國內到底有多少教授曾經是包國維的學生。
可記者們剛剛想要反駁,卻又看見張學良臉上充滿讚賞的意味,眉飛色舞地說道。
「他是一個天才,各種武器構想,諸如沒良心炮,還有奉天88式步槍,都是他幫忙改進的,對於給我們後來抵抗曰本人起到了很大幫助。
天知道這個人是怎麼會這麼多東西的。」
一聽到有當事人的評價,記者們熱切起來,詢問起當時的細節。
「盛京兵工廠搬運的確很重要,不敢想像交給曰本人,他們的補給跟上後,我們會多死多少人。」
「青黴素自然是重要的,可惜當時還沒有量產,包秉文這小子也藏著掖著,還騙我說是老美研究的。」
「也給咱們華夏人漲了臉,從前洋人是看不起咱們的,從秉文這裡,我們出去講話也硬氣起來。」
此刻,又有記者提問說道。
「您對於秉文先生第五次提名諾貝爾獎,有什麼感想麼?您覺得他能夠得到這次的諾貝爾文學獎麼?」
另外一名記者感慨說道:「如今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已然成為社會上的熱點事件。
特別是包秉文分別獲得了四次諾貝爾獎,實在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情況。」
這也是記者們敬重包國維的原因,悉數諾貝爾獎創建以來,獲得諾貝爾獎最多次數也不過是兩次。
包國維一人便獲得了四次,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張學良年紀大了,可也時常關注實事,特別喜歡市面的流行歌曲,對於諾貝爾獎的評選,自然也是有些了解。
他笑著說道:「洋人可不太願意頒給咱們華夏人。」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某種意義上,諾貝爾獎作為學術界最為高端的獎項之一,所評選出之人,也代表著人類在這一領域的最高成就。
就算是瑞典組委會想要頒給包國維,可也要在乎西方的輿論,以及各國帶來的壓力不是。
一名記者臉上露出自豪地表情說道:「秉文先生所獲之獎項,皆是諾貝爾評選組不得不頒發的,一個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個經濟學獎,兩個文學獎,全部都是實至名歸,若是不頒給秉文先生,反倒是諾貝爾獎失去了權威。」
發明青黴素,完善宏觀經濟學,還有多如牛毛的文學著作,作為民國一直到如今的活化石,包國維所獲得的成就,足以載入到人類史冊了。
張學良睜開厚重眼袋下的眼睛,笑著說道。
「我倒是覺得,秉文獲不獲得這一獎項不太重要,他已經不需要其他東西來證明自己了。」
又有記者好奇地說道:「說起來,漢卿先生與秉文先生,自民國伊始就有深厚的友誼,漢卿先生多久沒有見秉文先生了?」
張學良吐出一個煙圈:「自到了寶島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了,他是個大忙人大能人,哪裡有時間搭理我這個爛人。」
被軟禁之後,張學良對於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
他頓了頓,最後說道。
「我跟包秉文一直都是朋友。」
「先生有機會,可以去大陸拜訪一下秉文先生。」
張學良掐滅了手中的菸頭,用意味深長的話語說道。
「還是不必了」
一個星期之後,在粵省深城的一場記者會上,年近九十的包國維頭髮花白,他端坐在主位之上,那一雙眼睛雖老邁,卻仍舊精神奕奕。
當他看到記者遞過來的報紙,上頭關於張學良的訪談之時。
毫不避諱地罵道。
「他張學良就是個混蛋!」
便將報紙撕得粉碎。
在場的記者們,無不震驚看著這一幕。
不過,以包國維的年紀和資歷來說,隨後的輿論場雖覺有些不妥,但並沒有指摘什麼。
南方某知名報紙,對於二人之間的恩怨這樣評價說道。
「在秉文先生看來,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張學良先生的不抵抗政策都是對於千萬百姓的不負責,他有著自己身為軍閥的局限性,敢打敢拼在接下來的工作.」
包國維為什麼不待見張學良?為什麼不願意原諒他?為什麼多年以後仍舊耿耿於懷?
其原因眾說紛紜,可包國維自己不願意出來說,也沒有人敢去問。
直到2001年,張學良去世之後,包國維才在祭奠他的文章裡頭,做出這樣的結語。
「悉數整個華夏歷史,王朝更替、國家大事從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在往上追溯到自己祖先之時,再平淡的家族,也總會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只不過有些顯煥一些,有些暗淡一些罷了.」
「當我們看到自己祖先,為了自由奮鬥,為發展而努力,為民族興衰國家生存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
同時也不應該忘記,我們血脈里所繼承的先人的無窮光輝,必將給我們的未來,帶去更大的期待。」
「而每一個華夏民族的兒女都應該為此而奮進!」
「縱觀張漢卿此人一生,自小便錦衣玉食.於鬥爭這件事情上,他太過於天真了,在這件事情上張漢卿開了一個壞頭,也為我們帶來了警醒.」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他在軍事方面遠不比其父張作霖!也缺少其父的果決,七十年前那場戰爭,他毫無疑問做了絕對錯誤的選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