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章漢賊不兩立
見王正常和趙守業一個自個抹了脖子,一個跳城而死,早就癱坐在地的鄖陽縣學謝昌平和教諭沈書行二人是越發的恐懼。
他們都是官,家裡藏的銀子足夠他們活好幾輩子了,因此他們打心底不願意就這樣死了,他們也不甘心辛辛苦苦貪污的銀子和娶來的小妾都便宜了別人。
可他們偏偏又投不得,他們都是清流文人,倘委身做賊,這一輩子的清名可就毀了,生死是小,失節為大,他們不想被往日的同年罵成無恥小人,更不想為此連累整個家族。
保命還是盡忠,這顯然是一個難以決斷的選擇題,但現在已經容不得他們選了,就在這當頭,攻上城頭的太平軍已經衝到了城門樓兩側的台階附近。
望著越來越近的太平軍,鄖陽教諭沈書行最終下定了決心,他強自爬了起來,怒吼道:「漢賊不兩立,我等堂堂大漢男兒,豈能委身事賊,今日我等無論如何都要替大清盡忠,為皇帝守節。」然後也學著墜城而死的趙守業往城牆垛口方向跑去。
鄖西縣學謝昌平被沈書行慷慨激昂的宣言感染,這刻,他甚至為他剛才曾起過投降賊寇的心思感到丟臉,老夫是堂堂的舉人,是負責教化百姓的縣學提舉,為一縣文人之師表,如何能投降賊寇?
因此,謝昌平此刻居然忘記了害怕,霍然而起,轉頭看了看左右兩邊已經衝上城門樓的太平軍,輕蔑地一笑,高聲狂呼道:「生是大清人,死為大清鬼,皇上,不肖之臣謝昌平為您盡忠了……!」
說罷竟一個箭步,搶在沈書行前面跑到了城牆邊上,然後也學著之前跳城的鄖西知縣趙守業,一頭栽下了城頭。
緊跟上來的鄖陽教諭沈書行慢了半拍,他剛到城牆邊上,就聽到耳邊傳來一聲慘叫,緊接著他就看到他的好友謝昌平整個人直挺挺地躺在了一片血泊中,從城頭上往下看去,貌似還沒死透,雙手和雙腳依然不住地抽搐。
「想不到跳城而死的死樣竟然這麼難看,腦漿都崩出來了,這個樣子如何去面對先人,不成,本官不過是尋死,為什麼不體面點,也罷,本官還是換個死法吧!」
會咬人的狗不叫,口號喊的最高的也未必是真的不怕死,勛陽教諭沈書行在求生和赴死面前,最終還是選擇了求生。
因為他說本官還是換個死法的時候,他已經聽到了身後太平軍躁雜的腳步聲和呼喝聲,忙扯著嗓子大嚷道:「別殺我,願降……本官是鄖陽教諭沈書行,別殺我!」
「教諭是個啥?」
已經衝到沈書行近前的一個太平軍愣住了,他不明白眼前這個剛才似乎還要跳城的清狗,為啥突然轉了性子,更不明白他口中說的教諭是啥意思。
「鬼才知道教諭是個啥,不過看他的樣子應該是個官,咱們還是把他交給明王處置吧!」
帶隊的軍司馬正是在房縣加入太平軍的張大牛,大字不識幾個的他,也弄不明白清軍的官制,但是從衣服上,他卻能判斷出面前這個跪在地上不停求饒的人是個官。
那問話的兵丁一聽眼前這個搖尾乞憐的清狗居然是個官後,樂的大嘴一咧,搶步上前,一把提溜起不迭求饒的沈書行,對著他臉上吐了口濃痰,才說道:「原來韃子的官竟這麼怕死,早知道是這樣,咱們以前就不該怕他們!」
……
因是太平軍是在半夜攻城的原因,再加上幾乎是四座城門同時告破,所以鄖陽城內的百姓並沒有如上次房縣那樣亂成一團,除了在城頭逼降的青壯和民夫,大多數百姓都選擇躲在家中,把門堵的嚴嚴實實的。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城內的富紳地主們,在聽到太平軍攻入城內的喊殺聲後,他們中大多數人第一個想法就是跑路,可當他們挎著包袱跑出家門後,卻聽到四面八方都是喊殺聲,無路可逃的富紳地主只得又退回了家裡,躲在佛堂里,祈求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保他們家周全。
同樣選擇出逃的還有鄖陽知府蕭水清、鄖西知縣葉治和房縣駐防千總王興,可任憑他們跑遍了鄖陽城的四座城門,他們都沒找到出城的通道。
眼見無路可走,王興便拿出最後的意見,他建議大夥趁亂爬上鄖陽城牆,再想辦法縋城而走,否則一旦天明,又或者城防完全被賊寇控制,再想跑就沒有可能了。
王興的建議得到了鄖西知縣葉治的支持,他本人就是第一個從城牆上逃下來的,現在再從城牆上逃走,能算什麼事,況且再不跑可就沒機會跑了,葉大人可不想被賊寇點了天燈。
蕭水清猶豫了好半晌,直到前面路口傳來太平軍的喊殺聲時,才臉色難看地搖了搖頭,對王興和葉治二人揮了揮手,說道:「爹死娘嫁人,你們要逃就逃吧!本官身為鄖陽知府,今不能保住城池,又有何顏面苟活於世?」說罷,仿佛丟了魂一樣踉踉蹌蹌地跑回了知府衙門。
蕭水清雖是個捐納官,但他還是有幾分忠君報國情懷的,返回知府衙門後,蕭水清是先殺妻,後滅子,然後把衙門內所藏的人口和田畝黃冊以及府庫的資料全部付之一炬,然後抱著被他勒死的妻子和三歲的兒子,衝進了被他點燃的火場之中。
「知府大人壯哉!」
好不容易逃到城牆上的鄖陽知縣葉治,在看到知府衙門後院升起的火光後,不免感慨了一聲,當然感慨歸感慨,這並不影響他逃命的決定。
葉治和王三的運氣不錯,也正是因為知府衙門著了火,將攻入城的太平軍都吸引了過去,甚至連城頭上不少巡邏的兵丁也下了城,往府衙方向奔去,這讓他們有驚無險地在城牆上找到了一根繩索,很快二人就順著繩子下了鄖陽城,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王秀清是第一時間趕到鄖陽知府衙門的,整個太平軍體系內,知道人口和田畝黃冊以及清廷官方邸報重要性的只有他一人,尤其是邸報,有了這些官方消息,王秀清便能清楚地了解清軍在湖北有多少兵馬,是如何部署的,甚至連清軍的武器儲備都有跡可循,誰曾想卻被蕭水清這狗官燒的一乾二淨。
他們都是官,家裡藏的銀子足夠他們活好幾輩子了,因此他們打心底不願意就這樣死了,他們也不甘心辛辛苦苦貪污的銀子和娶來的小妾都便宜了別人。
可他們偏偏又投不得,他們都是清流文人,倘委身做賊,這一輩子的清名可就毀了,生死是小,失節為大,他們不想被往日的同年罵成無恥小人,更不想為此連累整個家族。
保命還是盡忠,這顯然是一個難以決斷的選擇題,但現在已經容不得他們選了,就在這當頭,攻上城頭的太平軍已經衝到了城門樓兩側的台階附近。
望著越來越近的太平軍,鄖陽教諭沈書行最終下定了決心,他強自爬了起來,怒吼道:「漢賊不兩立,我等堂堂大漢男兒,豈能委身事賊,今日我等無論如何都要替大清盡忠,為皇帝守節。」然後也學著墜城而死的趙守業往城牆垛口方向跑去。
鄖西縣學謝昌平被沈書行慷慨激昂的宣言感染,這刻,他甚至為他剛才曾起過投降賊寇的心思感到丟臉,老夫是堂堂的舉人,是負責教化百姓的縣學提舉,為一縣文人之師表,如何能投降賊寇?
因此,謝昌平此刻居然忘記了害怕,霍然而起,轉頭看了看左右兩邊已經衝上城門樓的太平軍,輕蔑地一笑,高聲狂呼道:「生是大清人,死為大清鬼,皇上,不肖之臣謝昌平為您盡忠了……!」
說罷竟一個箭步,搶在沈書行前面跑到了城牆邊上,然後也學著之前跳城的鄖西知縣趙守業,一頭栽下了城頭。
緊跟上來的鄖陽教諭沈書行慢了半拍,他剛到城牆邊上,就聽到耳邊傳來一聲慘叫,緊接著他就看到他的好友謝昌平整個人直挺挺地躺在了一片血泊中,從城頭上往下看去,貌似還沒死透,雙手和雙腳依然不住地抽搐。
「想不到跳城而死的死樣竟然這麼難看,腦漿都崩出來了,這個樣子如何去面對先人,不成,本官不過是尋死,為什麼不體面點,也罷,本官還是換個死法吧!」
會咬人的狗不叫,口號喊的最高的也未必是真的不怕死,勛陽教諭沈書行在求生和赴死面前,最終還是選擇了求生。
因為他說本官還是換個死法的時候,他已經聽到了身後太平軍躁雜的腳步聲和呼喝聲,忙扯著嗓子大嚷道:「別殺我,願降……本官是鄖陽教諭沈書行,別殺我!」
「教諭是個啥?」
已經衝到沈書行近前的一個太平軍愣住了,他不明白眼前這個剛才似乎還要跳城的清狗,為啥突然轉了性子,更不明白他口中說的教諭是啥意思。
「鬼才知道教諭是個啥,不過看他的樣子應該是個官,咱們還是把他交給明王處置吧!」
帶隊的軍司馬正是在房縣加入太平軍的張大牛,大字不識幾個的他,也弄不明白清軍的官制,但是從衣服上,他卻能判斷出面前這個跪在地上不停求饒的人是個官。
那問話的兵丁一聽眼前這個搖尾乞憐的清狗居然是個官後,樂的大嘴一咧,搶步上前,一把提溜起不迭求饒的沈書行,對著他臉上吐了口濃痰,才說道:「原來韃子的官竟這麼怕死,早知道是這樣,咱們以前就不該怕他們!」
……
因是太平軍是在半夜攻城的原因,再加上幾乎是四座城門同時告破,所以鄖陽城內的百姓並沒有如上次房縣那樣亂成一團,除了在城頭逼降的青壯和民夫,大多數百姓都選擇躲在家中,把門堵的嚴嚴實實的。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城內的富紳地主們,在聽到太平軍攻入城內的喊殺聲後,他們中大多數人第一個想法就是跑路,可當他們挎著包袱跑出家門後,卻聽到四面八方都是喊殺聲,無路可逃的富紳地主只得又退回了家裡,躲在佛堂里,祈求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保他們家周全。
同樣選擇出逃的還有鄖陽知府蕭水清、鄖西知縣葉治和房縣駐防千總王興,可任憑他們跑遍了鄖陽城的四座城門,他們都沒找到出城的通道。
眼見無路可走,王興便拿出最後的意見,他建議大夥趁亂爬上鄖陽城牆,再想辦法縋城而走,否則一旦天明,又或者城防完全被賊寇控制,再想跑就沒有可能了。
王興的建議得到了鄖西知縣葉治的支持,他本人就是第一個從城牆上逃下來的,現在再從城牆上逃走,能算什麼事,況且再不跑可就沒機會跑了,葉大人可不想被賊寇點了天燈。
蕭水清猶豫了好半晌,直到前面路口傳來太平軍的喊殺聲時,才臉色難看地搖了搖頭,對王興和葉治二人揮了揮手,說道:「爹死娘嫁人,你們要逃就逃吧!本官身為鄖陽知府,今不能保住城池,又有何顏面苟活於世?」說罷,仿佛丟了魂一樣踉踉蹌蹌地跑回了知府衙門。
蕭水清雖是個捐納官,但他還是有幾分忠君報國情懷的,返回知府衙門後,蕭水清是先殺妻,後滅子,然後把衙門內所藏的人口和田畝黃冊以及府庫的資料全部付之一炬,然後抱著被他勒死的妻子和三歲的兒子,衝進了被他點燃的火場之中。
「知府大人壯哉!」
好不容易逃到城牆上的鄖陽知縣葉治,在看到知府衙門後院升起的火光後,不免感慨了一聲,當然感慨歸感慨,這並不影響他逃命的決定。
葉治和王三的運氣不錯,也正是因為知府衙門著了火,將攻入城的太平軍都吸引了過去,甚至連城頭上不少巡邏的兵丁也下了城,往府衙方向奔去,這讓他們有驚無險地在城牆上找到了一根繩索,很快二人就順著繩子下了鄖陽城,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王秀清是第一時間趕到鄖陽知府衙門的,整個太平軍體系內,知道人口和田畝黃冊以及清廷官方邸報重要性的只有他一人,尤其是邸報,有了這些官方消息,王秀清便能清楚地了解清軍在湖北有多少兵馬,是如何部署的,甚至連清軍的武器儲備都有跡可循,誰曾想卻被蕭水清這狗官燒的一乾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