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993【螳臂當車】
第995章 993【螳臂當車】
大齊永寧三年,元月。
隨著京城花燈會落下帷幕,這場天家與民同樂的年節終於宣告結束。
新年伊始,朝廷也迎來一番新氣象。
在秦王陸沉的舉薦下,原先暫代靈州刺史一職的劉元返京升任左御史中丞。
原定州刺史丁會返京接任吏部左侍郎,原廣陵知府詹徽升任定州刺史,原定州都督府長史黃顯峰升任渭州刺史。
王衡升任青州刺史,高汝勵升任靈州刺史。
與此同時,經由陸沉奏請,寧太后批准,朝廷正式設立一個單獨的新政衙門革新司,全權負責各項新政的規劃統籌,以及施行過程中的監察和考核,具體施行則由中書二相和朝廷各部衙負責。
革新司由陸沉主理,日常工作則由厲良玉負責,此外還有一大批過去一年在江北歷練出來的年輕俊傑加入,譬如崔浩、王翰、魏惜雲等人。
他們出身各異性情不同,但是過去一年當中都非常優秀地完成陸沉交待的任務,尤其是曾經提出利民十五策的崔浩,他在王翰的配合下,將青州治理得欣欣向榮,愈發得到陸沉的認可和器重。
在陸沉的主持下,革新司很快便拿出新政第一階段的計劃。
首先第一條便是今年春天加開恩科,凡江南和江北三州有功名者,江北故土各地受官府舉薦者,皆可趕赴河洛參加恩科,此謂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第二條便是肅清吏治,針對朝廷多年來臃腫的官員體系進行修正,御史台將會在各州、府、縣建立監察體系,哪怕是最低階的選御史都有直接上折中樞的權利。
第三條是朝廷將在全國設定田賦的水準線,即根據農戶所擁有田地的數量和成色,設立不同的徵收水準。
這是一個極其明確的戶等制,朝廷將民戶分為上上、上中、中上、中中、下上、下中、下下七等,上上戶需要繳納的田賦額度最高,余者依次遞減,下下戶可酌情免除。
原本這項新政推行的難度極大,光是統計現有的田產情況就是一樁大麻煩,但是得益於經界法在江南推行數年,江北巨戶又被陸沉折磨得沒了脾氣,再加上過去一年已經完成各地田畝的清丈和統計,因此即便有不少朝臣認為戶等制存在一些問題,仍舊能夠強硬地推行下去。
光這一項就能極大地充實國庫。
第四條是在戶部之下設立農事司,專門負責培育良種、改良耕具、研究漚肥技術和輪作之法,而不再像之前那樣只是喊著勸課農桑的口號,不能給百姓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農事司還與工部增設的水利司合作,實地考察興修水利,工部不再只負責給天家修繕殿宇和給百官建造官邸,他們需要為百姓做一些實事,否則等待他們的就是被彈劾罷官,重則身首異處。
第五條是調整太醫院的職事,新設一處醫療局,主要藉助官府的渠道建立遍布各州縣的醫館和藥鋪,同時大量招募學徒,編寫簡單有效的衛生條例。
一輩子超然物外的薛懷義到老反而入了官場,成為醫療局首任主官。
第一階段的新政共有八條,此外還有興辦學堂、厘定商稅、鼓勵商貿這三項。
陸沉很清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沒想過一口氣就能實現跨越,因此在認真總結前世的一些經驗教訓之後,在許佐、高煥、陳循和劉元等人的協助下,先將目標對準這個國家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加上幾條溫水煮青蛙的政策。
增開恩科和肅清吏治是相輔相成的手段,通過前者讓官員們認清朝廷這次新政的決心,後者則是針對性地罷免和問罪一部分官員,又給予一部分官員將功補過的機會,從而避免釀成大規模惰性對抗的局面。
這一點陸沉尤其叮囑過劉元,彈劾官員需要掌握一個尺度,水至清則無魚的現狀雖然無奈,總得一步一步來。
新政的推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光靠陸沉一個人就能完成,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泥沙俱下是可以預見的情況。
當時間進入三月,新政磕磕絆絆地鋪展開來,秦王府也迎來第三位下一代。
厲冰雪順利產下一名男嬰,母子平安。
在京官員紛紛上門恭賀,宮裡自然不吝賞賜。
西城太平坊,一座精巧雅致的府邸內。
「這次秦王側妃誕下一子,你送了什麼賀禮?」
這座宅子的主人、禮部尚書孔映冬笑呵呵地望著對面的中年男人。
一張國字臉、不怒自威的刑部尚書尹博花眉微揚,淡淡道:「老夫家境貧寒,拿不出厚禮,乾脆就不去惹那位王爺心煩了。你呢?如今增開恩科和興辦學堂這兩項新政都是由禮部操辦,你孔尚書愈發權柄深重,想來不會錯過這個示好的機會。」
「大成兄何必話中帶刺?我們孔家雖然不至於過於貧寒,但如何與陸家商號相比?就算拿出幾千兩銀子,秦王怕是也不會放在眼裡,說不定還會讓那個劉秉元上折彈劾我一本。為了避免這些麻煩,我只好做了一幅畫讓人送去秦王府。」
孔映冬意味深長地說道:「你猜怎麼著?這幅畫原原本本地退了回來,王府長史親自登門道謝,只說秦王有令,心意他領了,賀禮一概不收。」
尹博道:「這也很正常,那位厲側妃只是第一位,接下來秦王府據說還有五位待產之人,要是每一次都收賀禮,恐怕京官今年都要活不下去了。」
孔映冬笑了笑,感慨道:「多子多孫,好福氣啊。」
尹博不輕不重地冷哼一聲。
「大成兄不必著惱。」
孔映冬嘆了一聲,徐徐道:「平心而論,這新政八策利國利民,若是真能順利施行,不出兩年就能見到效果。」
「老夫對新政並無意見。」
尹博稍稍提高語調,正色道:「老夫只是看不慣這位王爺的做派!新政既然由他首倡,那麼他就該擔起責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名聲和功勞全都在他身上,怨望則歸於二相和百官!」
孔映冬默然。
片刻後他低聲道:「我等又能如何?薛相和許相不站出來,秦王又靠著劉秉元這條老瘋狗撕咬百官,短短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被劉秉元和他麾下的御史們彈劾罷免七十六名官員,從中樞到各地州府,聖人和二相一言不發,任由秦王提拔心腹,安置在各個緊要衙門。大成兄,其實你不說我也知道,秦王這是借新政推行謀奪民心。」
尹博皺眉道:「難道我們就這樣看著?」
「如之奈何?」
孔映冬轉而看向下首那位一直沉默的年輕人,問道:「你說呢?」
年輕人不疾不徐地說道:「二位大人,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出秦王的狼子野心。據晚輩所知,有很多年輕官員依然忠心唯上,只是他們無力撼動秦王的權勢,而且沒人可以將他們團結起來。聖人和二相不是不知道秦王的謀算,只是他們身處那個位置無法表態,一旦表態就會導致局勢瞬間惡化,因為軍權始終握在秦王手裡。」
孔映冬搖頭道:「我相信聖人和薛相是有苦說不出,但是許相未必會這樣想,這三個月如果沒有他的默許甚至是支持,劉秉元哪能那麼容易調動御史台的力量,秦王也無法如此順利地插手朝政。」
「晚輩不敢妄議許相。」
年輕人微微垂首,繼而道:「二位大人,晚輩相信無論秦王如何權傾朝野,總有一批忠耿之臣願意為聖人付出一切包括性命,只要能除掉秦王這個禍國權奸。」
孔映冬和尹博同時吃了一驚。
雖說他們心中的擔憂逐漸成為現實,但是終究不敢明言,不像這個年輕人一般犀利又直接。
「二位大人勿憂,晚輩不會冒然行事。」
年輕人神色從容,冷靜地說道:「在晚輩看來,如今正好有一個機會,可以遲滯秦王在朝中大肆培植心腹的企圖。」
孔映冬動容道:「細細說來。」
「這件事還是要靠孔大人操持。」
「你是說這次的恩科?」
「沒錯。」
年輕人抬眼望著他,徐徐道:「秦王增開恩科的目的便是拉攏人心,確切來說是士林之心,那些江北的名士文人都想借著這次的恩科登上高位,可以預見他們都只會認秦王而非朝廷。孔大人,只要你能在這次恩科中儘可能多取江南士人,讓江北那些人鎩羽而歸,秦王之謀便可不攻自破。」
「這……」
孔映冬和尹博對視一眼,一時間遲疑不決。
年輕人鄭重地說道:「孔大人,秦王如今不願背負篡逆之名,所以才用這些手段,既然他要在朝廷規制之內行事,難道孔大人還找不出足夠的理由決定這場科考大典的結果?」
尹博雙眼一亮,頷首道:「此言有理。」
孔映冬這時也明白過來,他身為禮部尚書兼這次恩科的主考官,讓誰金榜題名還不簡單?
至於理由……如他這種飽學之士,無論選中哪些文章都有足夠充分的理由,引經據典更是他的拿手好戲。
一念及此,孔映冬悠然道:「好,不過為了避免秦王發怒,本官還是會給江北士人留一些名額。」
年輕人繼續提醒道:「孔大人不妨適當照顧一下那些被秦王反覆折騰的世族子弟。」
孔映冬自然明白其中深意,他忍不住笑了起來,抬手點了點年輕人,感慨道:「若谷啊,你不愧是薛相親自調理出來的年輕俊彥。」
年輕人垂首道:「大人謬讚,晚輩只是在為聖人效力。」
他便是當朝左相薛南亭長子,國子監司業薛若谷。
大齊永寧三年,元月。
隨著京城花燈會落下帷幕,這場天家與民同樂的年節終於宣告結束。
新年伊始,朝廷也迎來一番新氣象。
在秦王陸沉的舉薦下,原先暫代靈州刺史一職的劉元返京升任左御史中丞。
原定州刺史丁會返京接任吏部左侍郎,原廣陵知府詹徽升任定州刺史,原定州都督府長史黃顯峰升任渭州刺史。
王衡升任青州刺史,高汝勵升任靈州刺史。
與此同時,經由陸沉奏請,寧太后批准,朝廷正式設立一個單獨的新政衙門革新司,全權負責各項新政的規劃統籌,以及施行過程中的監察和考核,具體施行則由中書二相和朝廷各部衙負責。
革新司由陸沉主理,日常工作則由厲良玉負責,此外還有一大批過去一年在江北歷練出來的年輕俊傑加入,譬如崔浩、王翰、魏惜雲等人。
他們出身各異性情不同,但是過去一年當中都非常優秀地完成陸沉交待的任務,尤其是曾經提出利民十五策的崔浩,他在王翰的配合下,將青州治理得欣欣向榮,愈發得到陸沉的認可和器重。
在陸沉的主持下,革新司很快便拿出新政第一階段的計劃。
首先第一條便是今年春天加開恩科,凡江南和江北三州有功名者,江北故土各地受官府舉薦者,皆可趕赴河洛參加恩科,此謂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第二條便是肅清吏治,針對朝廷多年來臃腫的官員體系進行修正,御史台將會在各州、府、縣建立監察體系,哪怕是最低階的選御史都有直接上折中樞的權利。
第三條是朝廷將在全國設定田賦的水準線,即根據農戶所擁有田地的數量和成色,設立不同的徵收水準。
這是一個極其明確的戶等制,朝廷將民戶分為上上、上中、中上、中中、下上、下中、下下七等,上上戶需要繳納的田賦額度最高,余者依次遞減,下下戶可酌情免除。
原本這項新政推行的難度極大,光是統計現有的田產情況就是一樁大麻煩,但是得益於經界法在江南推行數年,江北巨戶又被陸沉折磨得沒了脾氣,再加上過去一年已經完成各地田畝的清丈和統計,因此即便有不少朝臣認為戶等制存在一些問題,仍舊能夠強硬地推行下去。
光這一項就能極大地充實國庫。
第四條是在戶部之下設立農事司,專門負責培育良種、改良耕具、研究漚肥技術和輪作之法,而不再像之前那樣只是喊著勸課農桑的口號,不能給百姓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農事司還與工部增設的水利司合作,實地考察興修水利,工部不再只負責給天家修繕殿宇和給百官建造官邸,他們需要為百姓做一些實事,否則等待他們的就是被彈劾罷官,重則身首異處。
第五條是調整太醫院的職事,新設一處醫療局,主要藉助官府的渠道建立遍布各州縣的醫館和藥鋪,同時大量招募學徒,編寫簡單有效的衛生條例。
一輩子超然物外的薛懷義到老反而入了官場,成為醫療局首任主官。
第一階段的新政共有八條,此外還有興辦學堂、厘定商稅、鼓勵商貿這三項。
陸沉很清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沒想過一口氣就能實現跨越,因此在認真總結前世的一些經驗教訓之後,在許佐、高煥、陳循和劉元等人的協助下,先將目標對準這個國家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加上幾條溫水煮青蛙的政策。
增開恩科和肅清吏治是相輔相成的手段,通過前者讓官員們認清朝廷這次新政的決心,後者則是針對性地罷免和問罪一部分官員,又給予一部分官員將功補過的機會,從而避免釀成大規模惰性對抗的局面。
這一點陸沉尤其叮囑過劉元,彈劾官員需要掌握一個尺度,水至清則無魚的現狀雖然無奈,總得一步一步來。
新政的推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光靠陸沉一個人就能完成,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泥沙俱下是可以預見的情況。
當時間進入三月,新政磕磕絆絆地鋪展開來,秦王府也迎來第三位下一代。
厲冰雪順利產下一名男嬰,母子平安。
在京官員紛紛上門恭賀,宮裡自然不吝賞賜。
西城太平坊,一座精巧雅致的府邸內。
「這次秦王側妃誕下一子,你送了什麼賀禮?」
這座宅子的主人、禮部尚書孔映冬笑呵呵地望著對面的中年男人。
一張國字臉、不怒自威的刑部尚書尹博花眉微揚,淡淡道:「老夫家境貧寒,拿不出厚禮,乾脆就不去惹那位王爺心煩了。你呢?如今增開恩科和興辦學堂這兩項新政都是由禮部操辦,你孔尚書愈發權柄深重,想來不會錯過這個示好的機會。」
「大成兄何必話中帶刺?我們孔家雖然不至於過於貧寒,但如何與陸家商號相比?就算拿出幾千兩銀子,秦王怕是也不會放在眼裡,說不定還會讓那個劉秉元上折彈劾我一本。為了避免這些麻煩,我只好做了一幅畫讓人送去秦王府。」
孔映冬意味深長地說道:「你猜怎麼著?這幅畫原原本本地退了回來,王府長史親自登門道謝,只說秦王有令,心意他領了,賀禮一概不收。」
尹博道:「這也很正常,那位厲側妃只是第一位,接下來秦王府據說還有五位待產之人,要是每一次都收賀禮,恐怕京官今年都要活不下去了。」
孔映冬笑了笑,感慨道:「多子多孫,好福氣啊。」
尹博不輕不重地冷哼一聲。
「大成兄不必著惱。」
孔映冬嘆了一聲,徐徐道:「平心而論,這新政八策利國利民,若是真能順利施行,不出兩年就能見到效果。」
「老夫對新政並無意見。」
尹博稍稍提高語調,正色道:「老夫只是看不慣這位王爺的做派!新政既然由他首倡,那麼他就該擔起責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名聲和功勞全都在他身上,怨望則歸於二相和百官!」
孔映冬默然。
片刻後他低聲道:「我等又能如何?薛相和許相不站出來,秦王又靠著劉秉元這條老瘋狗撕咬百官,短短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被劉秉元和他麾下的御史們彈劾罷免七十六名官員,從中樞到各地州府,聖人和二相一言不發,任由秦王提拔心腹,安置在各個緊要衙門。大成兄,其實你不說我也知道,秦王這是借新政推行謀奪民心。」
尹博皺眉道:「難道我們就這樣看著?」
「如之奈何?」
孔映冬轉而看向下首那位一直沉默的年輕人,問道:「你說呢?」
年輕人不疾不徐地說道:「二位大人,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出秦王的狼子野心。據晚輩所知,有很多年輕官員依然忠心唯上,只是他們無力撼動秦王的權勢,而且沒人可以將他們團結起來。聖人和二相不是不知道秦王的謀算,只是他們身處那個位置無法表態,一旦表態就會導致局勢瞬間惡化,因為軍權始終握在秦王手裡。」
孔映冬搖頭道:「我相信聖人和薛相是有苦說不出,但是許相未必會這樣想,這三個月如果沒有他的默許甚至是支持,劉秉元哪能那麼容易調動御史台的力量,秦王也無法如此順利地插手朝政。」
「晚輩不敢妄議許相。」
年輕人微微垂首,繼而道:「二位大人,晚輩相信無論秦王如何權傾朝野,總有一批忠耿之臣願意為聖人付出一切包括性命,只要能除掉秦王這個禍國權奸。」
孔映冬和尹博同時吃了一驚。
雖說他們心中的擔憂逐漸成為現實,但是終究不敢明言,不像這個年輕人一般犀利又直接。
「二位大人勿憂,晚輩不會冒然行事。」
年輕人神色從容,冷靜地說道:「在晚輩看來,如今正好有一個機會,可以遲滯秦王在朝中大肆培植心腹的企圖。」
孔映冬動容道:「細細說來。」
「這件事還是要靠孔大人操持。」
「你是說這次的恩科?」
「沒錯。」
年輕人抬眼望著他,徐徐道:「秦王增開恩科的目的便是拉攏人心,確切來說是士林之心,那些江北的名士文人都想借著這次的恩科登上高位,可以預見他們都只會認秦王而非朝廷。孔大人,只要你能在這次恩科中儘可能多取江南士人,讓江北那些人鎩羽而歸,秦王之謀便可不攻自破。」
「這……」
孔映冬和尹博對視一眼,一時間遲疑不決。
年輕人鄭重地說道:「孔大人,秦王如今不願背負篡逆之名,所以才用這些手段,既然他要在朝廷規制之內行事,難道孔大人還找不出足夠的理由決定這場科考大典的結果?」
尹博雙眼一亮,頷首道:「此言有理。」
孔映冬這時也明白過來,他身為禮部尚書兼這次恩科的主考官,讓誰金榜題名還不簡單?
至於理由……如他這種飽學之士,無論選中哪些文章都有足夠充分的理由,引經據典更是他的拿手好戲。
一念及此,孔映冬悠然道:「好,不過為了避免秦王發怒,本官還是會給江北士人留一些名額。」
年輕人繼續提醒道:「孔大人不妨適當照顧一下那些被秦王反覆折騰的世族子弟。」
孔映冬自然明白其中深意,他忍不住笑了起來,抬手點了點年輕人,感慨道:「若谷啊,你不愧是薛相親自調理出來的年輕俊彥。」
年輕人垂首道:「大人謬讚,晚輩只是在為聖人效力。」
他便是當朝左相薛南亭長子,國子監司業薛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