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遷都之爭,出其不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天順帝眼眸赤紅。

  那瘋狂的模樣,饒是朱見深見了,都不由有些膽寒。

  「這之後,朕一直在致力於打壓文臣縉紳!」

  「正統六年,戶部尚書劉中敷革職下獄,換上王佐,正統十三年,王佐下獄。」

  「正統六年三月,兵部左侍郎于謙下獄,正統八年正月,吏部尚書郭璉下獄。」

  「正統十一年八月,吏部尚書王直、戶部左侍郎李亨下獄……」

  朱見深一直在耐心地聽著,沒有發表任何言語。

  只是此刻他都有些心驚膽戰。

  在朱祁鎮的論述之中,六部主官成為重宅區,尚書、侍郎接連被革職下獄。

  如此一來,其下官員更是慘不忍睹。

  甚至史書上面都沒有記載這些人被革職下獄的原因,但不難想像,肯定是確鑿證據,否則難以服眾,那麼六部文官的所作所為就很明顯了。

  三楊秉政期間,推行保舉法,這些官員藉此大肆結黨營私,也成了正統皇帝向文臣縉紳發難的機會。

  只要查證了某個官員的確鑿罪證,那麼這一系都能夠連根拔起!

  國之蛀蟲,不過如此。

  「而且,朕還做了一件,讓三楊為此暴怒的事情,哈哈哈……」

  朱祁鎮神情瘋狂地大笑道,「朕直接定都北京,殘存的二楊當場就傻眼了,你是不知道,他們當時的臉色!」

  正統六年十一月,朱祁鎮正式去掉北京「行在」二字,定都北京。

  朱見深也逐漸回過味來,此舉對朝堂中的南方文人集團,無異於當頭一棒。

  永樂皇帝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原因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彌合南北。

  自靖難之役後,淮河以北的人口數量持續下降,不管是天災也好還是人禍也罷,大明人口北降南升都已經成為了不可否認的事實,這也是朝廷不得不重視的一大隱患!

  最直白的數據對比,洪武十四年,朝廷在戶帖制度基礎上建立了黃冊制度。黃冊以戶為單位,詳細登載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從事職業,劃定戶籍,主要分為民、軍、匠三大類。

  當年統計結果,黃冊在冊的人口為九百零四萬戶。而自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三十一年,在冊人口則增長至一千一百三十一萬戶。

  結果到永樂元年,淮河以北的人口下降了三十七萬戶,而淮河以南的人口卻得到了極大的增長。

  也就是說,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鞠為茂草,這並非只是一句空口白話。

  長此以往下去,朝廷對北疆的控制力無疑會逐年下降,而大明最主要的敵人,除了西北的帖木兒國外,還有來自漠北的韃靼和瓦剌,所以北方人丁一再崩壞,朝廷如果不想辦法解決,那不只是會牽連到北疆防線的問題,一旦等到漠北草原出現了什麼梟雄人物,那整個大明甚至都可能因此而遭遇險境!

  這個邏輯,其實很好理解。

  北疆人口為什麼一再下降?

  還不是因為自唐朝開始經濟中心就已經南移,以江南為中心的朝廷掌控了全國話語權!

  永樂皇帝掀起的那場靖難之役,前前後後一直打了差不多四年,而真正的主戰場,也就是淮河以北的北疆地區,燕軍和南軍進行了血腥殘酷的拉鋸戰,今日你攻下一座城池,明日我再出兵收服他,這等狀況之下先別說兩軍將士受不受得了了,平民百姓都受不了!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官過如剃!

  這並不是一句空口白話,而是古代百姓最真實的悽慘寫照。

  土匪過境或許只是搶奪一些財物錢糧罷了,老百姓可能還會有活路,但是等到這些官兵過境,那老百姓才是真正的沒有活路了。

  人家可是官兵,代表著朝廷,就像是一把篦子在頭上篦了一遍,把所有能吃的能喝的能穿的都篦得一乾二淨!

  篦子是在頭上篦虱子和蟣子的,齒子一個挨著一個很是稠密,篦得狠了,就把頭皮都篦爛了!

  「兵過如篦,官過如剃」,就是這麼個意思,你就算交出了錢糧財物,可能還真不一定能夠保命!

  為什麼?

  因為官兵可以殺良冒功啊!


  砍一個敵軍腦袋,那就是一筆軍功,誰知道你們這些刁民是不是早就投靠了敵軍,成了敵軍的眼線和細作?

  所以,一場靖難之役,徹底將整個北疆地區都給打崩了,戰火燃燒之處,百姓枉死慘死者不計其數!

  在這種前提之下,北疆百姓的人口自然會暴跌,而且因為傷得太狠,哪怕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恢復元氣,一直呈現出人口逐年下降的趨勢。

  不要忘了,大明真正的外敵,一直都是草原上面的蒙古人!

  北疆百姓人口降低,那誰去戍守邊防,誰向九邊軍鎮輸送糧草物資,誰為了家國大義毅然決然地奔赴邊疆戍邊衛國?

  難道你要讓江南這些士紳老爺們去戍守邊疆不成?

  別開玩笑了!

  所以北疆人口降低,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足以影響到大明國運的問題!

  永樂遷都勢在必行,否則大明南北分裂將會更加嚴重。

  朱棣也確實這麼做了,於永樂十八年便下旨將應天府改為南京,將北平順天府改為京師,隨即將政治中心遷往北京,南京保留六部等中央機構,是為留都。

  但定都乃天下第一大事,按例要詔告天下臣民,可明成祖朱棣卻從未有這樣的旨意,顯然,少了這麼一道重要的程序,至少在名義上北京還不能稱為是真正的國都。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登基,這位仁宗皇帝身旁聚集著大量的南臣縉紳,在他們的慫恿之下,朱高熾一度動了改還南京的念頭,下令修葺南京故宮,還將北京六部的印信收回重新鑄造,添上了「行在」二字,這等於就是廢除了北京的國都地位,可惜不巧的是,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遷都南京這事只能作罷。

  宣宗朱瞻基則是遵從太宗朱棣,對遷都南京並不熱衷,但終宣宗一朝,北京「行在」的頭銜也沒有廢除。

  所謂「行在」,就是臨時國都。

  直到正統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朱祁鎮御朝親政的當天,才直接正式下令,去北京「行在」二字,南京各衙門增加「南京」二字,徹底敲定北京國都、南京留都的兩京制度格局。

  毫無疑問,他這突如其來的一招,直接打了南方士紳一個措手不及。

  這也是此刻朱祁鎮最得意的事情。

  「那楊士奇和楊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朕下旨!」

  「這兩條該死的老狗,都快被氣瘋了!」

  「哈哈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