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行動順利
隨著黃包車越來越近,能夠清晰地聽出,絕對不只一輛,所以冉洪一聲不吭,放過了他們。
冉洪早就想得很清楚,此次行動成功的關鍵就是不能貪,只可對落單的黃包車動手,兩輛以上,就算打得贏,動槍的可能性也會很大,而一旦動了槍,後續的麻煩,會沒完沒了。
沒過多久,遠處又傳來了聲響,近了,發現又是兩輛,冉洪仍然沒有吭聲。
接下來,等了好久都沒有動靜。
就在眾人以為今晚要白白地浪費掉之時,道路盡頭,再度傳來聲響。
蒼天不負有心人,這次,離近後,從聲音、從依稀的身影,基本可以確認是一輛黃包車,一位車夫以及兩位武裝押運人員。
待黃包車來到近前,冉洪大喊了一聲:「動手」,便打開手電筒,一道光束射向靠近他這邊的一位武裝押運人員。
幾乎與此同時,對面的一束光亮也射向了另一位押運人員。
六個矯健的身影,迅捷地從小路兩旁撲出,撲向各自鎖定的目標。
葉紹堂與賈耀武,撲倒了一位押運人員,顧嘉棠與高鑫寶,則撲倒了另一位,芮慶榮與土狗,撲倒的是車夫。
葉焯山,則是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持槍。
還是賈耀武久經沙場,撲倒對方後,一記掌刀即把對方劈暈,又迅疾地過來劈暈了車夫。
看看顧、高二人還在死死地按住另一位押運人員,過去又是一記掌刀,劈暈了最後一個。
芮慶榮拉起黃包車,快速地向前跑去,幾個人或扶著車上的麻袋,或幫著推車,一同跑了起來。
只有冉洪,生怕押運人員過早地醒來,開槍壞了大事兒,俯身撿起兩把長槍,掛在身上,隨後才追著跑了過去。
眾人跑到戈登路左拐,上了戈登路沒有幾分鐘,一輛黑色的小轎車疾馳而至,戛然停在黃包車的面前,副駕駛位上,杜岳生的面孔探了出來。
眾人七手八腳地,將兩個裝煙土的麻袋,一個塞進後備箱,一個塞進后座,葉焯山及賈耀武這兩位持槍的人員,一左一右擠進后座,小轎車揚長而去。
其餘六人,扯去頭套,迅速化整為零,或一位,或兩位,四散而去。
冉洪是拉著土狗一起走的,就是有點兒擔心他,還好,兩人運氣不錯,走了沒多遠,就碰見一輛空駛的黃包車,便坐上去,讓車拉到了南京路,才又轉了幾圈兒,回到東方旅館。
回去等了不久,葉紹堂、賈耀武前後趕了回來,冉洪這才徹底放下心來。
第二天上午,冉洪吃過早飯後,又一次來到同孚里杜公館。
這是事先說好的,第二天就碰一下,防止有人出了事兒,杜岳生卻還不知道。
「杜先生,我們四個都很安全,沒有出任何意外。」
「那就好,冉老弟,昨晚儂幾人老結棍,乾淨利索地做好了事體,這是儂幾人那份,拿好。」
說著,杜岳生拉開辦公桌的抽屜,從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一沓鈔票,遞到冉洪手中。
「杜先生,不著急,這昨晚才辦完事兒,您拿回那麼快處理好,等幾天,沒關係。」冉洪連忙推讓。
「哈哈,儂曉得阿拉把東西送到啥地方,法租界黃老闆的煙館,阿拉啥辰光拿錢,還不是小事體。」
杜岳生大氣地說道。
說起來,這就是杜岳生的為人處事被人稱道的地方,他深知,要想讓兄弟們賣命,鈔票必須及時給到位,所以,即使銷贓沒有收到錢,他也寧願自己先墊上。
「冉兄弟,英租界他們運煙土,是一個月運五六次,時間並不固定,下一次不曉得是啥辰光,儂幾人要隨時做好準備。」
「杜先生,我建議,咱們等兩次以後,再干第二票,因為剛剛出了事兒,下一次他們一定會非常小心,而且一定會避免單獨的黃包車,如果可以的話,等兩次以後再干,會穩當得多。」冉洪誠懇地建議道。
杜岳生也有為難之處,「阿拉曉得,儂講的,很有道理,不過,如果不讓他們連續出事,丟失煙土,就沒法讓那些煙館老闆對大八股黨產生不滿,黃老闆安排人去談,就沒有意義,所以,即使有風險,還是要冒一冒。」
「好吧,杜先生您決定,不過我還是建議,如果可能的話,稍微緩一緩,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事緩則圓。」
冉洪很無奈,也有點兒鬱悶,可既然上了這條船,也就只有跟著船向前航行了,哪怕風急浪險。
這種鬱悶,持續的時間不短,直到第二天上午,方進山風風火火地找到了東方旅館,帶來一個重要消息,他才又重新振奮起來。
4月30日上午,巴黎終於傳來消息,巴黎和會做出決議,要求北洋政府,同意把德國的在華利益移交給日本。
消息傳至國內,大江南北,黃河兩岸,輿論一片譁然。
方進山激動地衝進旅館房間,對著冉洪說道:「老弟,你真的神了,預測得絲毫不差,不服不行,不服不行呀,走,走,跟我去報館,修公等著你呢。」
當冉洪和方進山,走進申報大廈四樓會議室時,史量才正在與報館的幾位中層一起開會。
見了冉洪,史量才率先對著他,鼓起掌來,會議室中的其他人,也跟著一起開始鼓掌。
冉洪雖然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得意,但還是恭敬地,給史量才,給會議室的眾人,一一鞠躬行禮,表示愧不敢當。
「小冉,你這個愚公可一點兒也不愚呀,洞若觀火,心明眼亮,對時局的把握,哪像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後生可畏呀。」
對冉洪,史量才不吝誇獎,褒獎連連,目的很明確,一定要留下這個人才。
巴黎和會傳來的消息,充分證明了眼前的這位年輕人,眼光獨具,嗅覺敏銳,是塊做媒體的好料子。
對目前的申報而言,因為冉洪的那篇文章,已經在這次重大事件中掌握了主動,剩下的就是,如何借著這次巴黎和會的消息,利用好前期的鋪墊,在新聞和時事評論上,繼續占據滬上所有新聞媒體的最高端。
冉洪早就想得很清楚,此次行動成功的關鍵就是不能貪,只可對落單的黃包車動手,兩輛以上,就算打得贏,動槍的可能性也會很大,而一旦動了槍,後續的麻煩,會沒完沒了。
沒過多久,遠處又傳來了聲響,近了,發現又是兩輛,冉洪仍然沒有吭聲。
接下來,等了好久都沒有動靜。
就在眾人以為今晚要白白地浪費掉之時,道路盡頭,再度傳來聲響。
蒼天不負有心人,這次,離近後,從聲音、從依稀的身影,基本可以確認是一輛黃包車,一位車夫以及兩位武裝押運人員。
待黃包車來到近前,冉洪大喊了一聲:「動手」,便打開手電筒,一道光束射向靠近他這邊的一位武裝押運人員。
幾乎與此同時,對面的一束光亮也射向了另一位押運人員。
六個矯健的身影,迅捷地從小路兩旁撲出,撲向各自鎖定的目標。
葉紹堂與賈耀武,撲倒了一位押運人員,顧嘉棠與高鑫寶,則撲倒了另一位,芮慶榮與土狗,撲倒的是車夫。
葉焯山,則是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持槍。
還是賈耀武久經沙場,撲倒對方後,一記掌刀即把對方劈暈,又迅疾地過來劈暈了車夫。
看看顧、高二人還在死死地按住另一位押運人員,過去又是一記掌刀,劈暈了最後一個。
芮慶榮拉起黃包車,快速地向前跑去,幾個人或扶著車上的麻袋,或幫著推車,一同跑了起來。
只有冉洪,生怕押運人員過早地醒來,開槍壞了大事兒,俯身撿起兩把長槍,掛在身上,隨後才追著跑了過去。
眾人跑到戈登路左拐,上了戈登路沒有幾分鐘,一輛黑色的小轎車疾馳而至,戛然停在黃包車的面前,副駕駛位上,杜岳生的面孔探了出來。
眾人七手八腳地,將兩個裝煙土的麻袋,一個塞進後備箱,一個塞進后座,葉焯山及賈耀武這兩位持槍的人員,一左一右擠進后座,小轎車揚長而去。
其餘六人,扯去頭套,迅速化整為零,或一位,或兩位,四散而去。
冉洪是拉著土狗一起走的,就是有點兒擔心他,還好,兩人運氣不錯,走了沒多遠,就碰見一輛空駛的黃包車,便坐上去,讓車拉到了南京路,才又轉了幾圈兒,回到東方旅館。
回去等了不久,葉紹堂、賈耀武前後趕了回來,冉洪這才徹底放下心來。
第二天上午,冉洪吃過早飯後,又一次來到同孚里杜公館。
這是事先說好的,第二天就碰一下,防止有人出了事兒,杜岳生卻還不知道。
「杜先生,我們四個都很安全,沒有出任何意外。」
「那就好,冉老弟,昨晚儂幾人老結棍,乾淨利索地做好了事體,這是儂幾人那份,拿好。」
說著,杜岳生拉開辦公桌的抽屜,從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一沓鈔票,遞到冉洪手中。
「杜先生,不著急,這昨晚才辦完事兒,您拿回那麼快處理好,等幾天,沒關係。」冉洪連忙推讓。
「哈哈,儂曉得阿拉把東西送到啥地方,法租界黃老闆的煙館,阿拉啥辰光拿錢,還不是小事體。」
杜岳生大氣地說道。
說起來,這就是杜岳生的為人處事被人稱道的地方,他深知,要想讓兄弟們賣命,鈔票必須及時給到位,所以,即使銷贓沒有收到錢,他也寧願自己先墊上。
「冉兄弟,英租界他們運煙土,是一個月運五六次,時間並不固定,下一次不曉得是啥辰光,儂幾人要隨時做好準備。」
「杜先生,我建議,咱們等兩次以後,再干第二票,因為剛剛出了事兒,下一次他們一定會非常小心,而且一定會避免單獨的黃包車,如果可以的話,等兩次以後再干,會穩當得多。」冉洪誠懇地建議道。
杜岳生也有為難之處,「阿拉曉得,儂講的,很有道理,不過,如果不讓他們連續出事,丟失煙土,就沒法讓那些煙館老闆對大八股黨產生不滿,黃老闆安排人去談,就沒有意義,所以,即使有風險,還是要冒一冒。」
「好吧,杜先生您決定,不過我還是建議,如果可能的話,稍微緩一緩,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事緩則圓。」
冉洪很無奈,也有點兒鬱悶,可既然上了這條船,也就只有跟著船向前航行了,哪怕風急浪險。
這種鬱悶,持續的時間不短,直到第二天上午,方進山風風火火地找到了東方旅館,帶來一個重要消息,他才又重新振奮起來。
4月30日上午,巴黎終於傳來消息,巴黎和會做出決議,要求北洋政府,同意把德國的在華利益移交給日本。
消息傳至國內,大江南北,黃河兩岸,輿論一片譁然。
方進山激動地衝進旅館房間,對著冉洪說道:「老弟,你真的神了,預測得絲毫不差,不服不行,不服不行呀,走,走,跟我去報館,修公等著你呢。」
當冉洪和方進山,走進申報大廈四樓會議室時,史量才正在與報館的幾位中層一起開會。
見了冉洪,史量才率先對著他,鼓起掌來,會議室中的其他人,也跟著一起開始鼓掌。
冉洪雖然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得意,但還是恭敬地,給史量才,給會議室的眾人,一一鞠躬行禮,表示愧不敢當。
「小冉,你這個愚公可一點兒也不愚呀,洞若觀火,心明眼亮,對時局的把握,哪像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後生可畏呀。」
對冉洪,史量才不吝誇獎,褒獎連連,目的很明確,一定要留下這個人才。
巴黎和會傳來的消息,充分證明了眼前的這位年輕人,眼光獨具,嗅覺敏銳,是塊做媒體的好料子。
對目前的申報而言,因為冉洪的那篇文章,已經在這次重大事件中掌握了主動,剩下的就是,如何借著這次巴黎和會的消息,利用好前期的鋪墊,在新聞和時事評論上,繼續占據滬上所有新聞媒體的最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