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黛玉耳墜
黛玉引著幾位姑娘款步來到梨香院的小園子裡,三春與薛寶釵早已在此等候。
黛玉逐一為雙方引見,眾人皆相互行禮,儀態端莊,禮數周全。
但見小園之中,擺放著精緻的茶水瓜果,眾人圍坐一處,開啟了閒聊談天之旅,話題自是圍繞著京中的奇聞八卦、閨閣趣事。
歡聲笑語不時響起,仿若春日裡的鶯啼燕語,清脆悅耳。
此時,衛府的三姑娘終是按捺不住心中好奇。
對黛玉道:「黛玉妹妹,你耳朵上戴的耳墜樣式極為別致,我在京中從未見過,可是揚州的樣式?」
黛玉聞得此言,心中暗喜,面上卻故作滿不在乎之態,輕描淡寫道:「不過是兄長隨意畫了個樣子,哄我開心罷了,算不得什麼。」
眾姑娘實則早留意到黛玉的耳墜,皆心懷好奇。
此刻一聽是林瑾所設計,愈發興致盎然。
那耳墜以羊脂玉為材,玉質瑩潤,宛如凝脂,透著淡淡的光暈。
墜子呈精巧的梅花形狀,花瓣微微舒展,似在風中輕舞,花蕊處鑲嵌著細碎的紅寶石,恰似點點紅蕊初綻,嬌艷欲滴。
耳墜的玉色與黛玉今日所著的月白綾子裙相得益彰,那裙子質地輕柔,如日光灑下的銀輝,裙角繡著幾縷淡藍色的雲紋,飄逸靈動。
黛玉頭上插著一支羊脂玉簪,簪身雕刻著簡約的竹節圖案,與耳墜的梅花相互呼應,仿若一幅清幽雅致的畫卷。
發間還點綴著幾顆圓潤的珍珠,隨著黛玉的動作微微晃動,更添幾分楚楚動人之姿。
蔣惠蘭生性爽利,連忙贊道:「你家兄長當真是用心良苦,這樣式與顏色,與咱們這天仙般的林妹妹最是相配!」
三春、林姿和五姑娘亦紛紛點頭,都對黛玉的耳墜誇讚不已。
一直沉默寡言的薛寶釵亦早瞧見這耳墜,又聽聞是林瑾所贈,心中不禁泛起羨慕之意。
她下意識地緊緊攥住手中之物,思緒如亂麻般湧上心間。
她與母親已然商定,這兩日便攜兄長搬離賈府,去往自家在上京城的住處。
母親雖仍有不舍,既盼她能繼續留在賈府,與賈寶玉多些接觸,又難以割捨林瑾這般優秀的男兒。
那日在榮壽堂,她鼓足勇氣望向林瑾,林瑾亦回視於她,然她未能從林瑾眼中探得半分情愫,終是率先敗下陣來,垂首低眸。
細細算來,她與林瑾不過相見三五面,甚至未曾有過真正意義上的交談。
多是從黛玉口中聽聞其兄長的種種。
薛寶釵暗自苦笑,林公子回了揚州,怕是不會再記起自己這等人物吧。
誠然,她承認林瑾是自己長這麼大所遇最為出眾的男兒,女子傾慕強者,本也無可厚非。
那日聽聞林瑾即將啟程回揚州,她心中確有一絲慌亂,只覺林瑾此去,重逢無期。
她欲給林瑾留下些許印象,悄悄張開左手,掌心之中躺著一個小巧的金鎖。
那金鎖小巧玲瓏,通身散發著柔和的光澤。鎖身以純金打造,約有一寸來長,半寸寬窄,呈如意雲頭形狀,線條流暢而優美。
仿佛天邊舒捲的祥雲,邊緣處還細細地鐫刻著精緻的回紋,連綿不絕,透著古樸的韻味。
此金鎖乃是一癩頭和尚所贈,和尚還贈言兩句:「不離不棄,芳齡永繼。」
其母大喜,令人打造金鎖,讓她日日佩戴。
待後來母親得知寶玉銜玉而生,玉上亦有字跡,便常提及「金玉良緣」。
初時,薛寶釵亦曾心生嚮往,然入了京,進了賈府,見了賈寶玉後,那念想便淡了許多。
待見到林瑾,她更是叮囑母親莫要再提「金玉良緣」,還偷偷取下金鎖,將上面的字磨平。
前院之中,林瑾正招呼著幾位貴公子前往書房飲茶。
林瑾知曉今日前來之人皆好文墨、有才學,在京中的文人圈子裡亦小有名氣。
且各個出身勛貴,無需擔憂科舉之路,家中早已為其鋪就錦繡前程,故而他們能逍遙自在地飲茶品茗、舞文弄墨。
幾位公子踏入林瑾書房,但見室內布置簡約,卻透著一股濃濃的禪意。
牆壁之上僅掛著一幅淡雅的山水畫卷,畫中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似有雲霧繚繞其間,給人以空靈悠遠之感。
書案之上,擺放著一方古樸的硯台,那紋理如行雲流水,黑墨如沉。
旁邊有一精緻的竹製筆筒,筒中插著幾支毛筆,筆桿上刻著簡單的花紋。
角落處有一尊小巧的白瓷淨瓶,瓶中插著幾枝幹枯的蓮蓬,蓮蓬雖枯,卻別有一番韻致。
室內別無過多繁飾,僅這零星擺件,便將主人超凡脫俗、飄逸若仙的意境展露無遺。
眾人見此書房,皆讚不絕口。
西平王世子馬凌川率先開口道:「瑾哥兒,快取你的手書來一觀!你可知,你那日所寫之字被殷翰殷老先生所得,掛於他在廣松學院的書房。」
「書院的學子、夫子們紛紛前去觀賞,我亦前去瞧了一眼。嘖,你比我還小兩歲,怎就能寫出那般精妙的字來!」
安遠伯府的林羽亦附和道:「正是,家父那日在殷先生書房見了林公子的字,回府後對我亦是連連誇讚,還問我為何寫不出那般好字。」言罷便是搖頭失笑。
林羽憶起父親那日風風火火奔赴書院,強行闖入殷先生書房,與那一臉驚愕的殷先生閒扯,話語間前言不搭後語,直將殷先生說得暈頭轉向,而後心滿意足而歸。
還大言不慚地稱不愧是他安遠伯的外甥,字寫得隨他!
林羽暗自腹誹,自己父親的字,實在難以入目,每次給皇上、太上皇寫奏摺,皆不敢用自己筆跡,恐惹不悅,皆是讓幕僚謄抄後才敢呈上。
他又怎會懂得字之精妙?
林瑾見眾人這般誇讚,忙不迭打斷,苦笑著說道:「各位兄台莫要再打趣我了,我有多少本事,自己心中有數。莫說與那些書法大家相比,便是與京中那幾位才子相較,亦是相差甚遠。」
林瑾所言非虛,他的字不過是借鑑了後世字體,令這些古人眼前一亮,只因他們未曾見過,方覺新奇。
若論書法功底,與成名大家及才子們相較,確有不小差距。
黛玉逐一為雙方引見,眾人皆相互行禮,儀態端莊,禮數周全。
但見小園之中,擺放著精緻的茶水瓜果,眾人圍坐一處,開啟了閒聊談天之旅,話題自是圍繞著京中的奇聞八卦、閨閣趣事。
歡聲笑語不時響起,仿若春日裡的鶯啼燕語,清脆悅耳。
此時,衛府的三姑娘終是按捺不住心中好奇。
對黛玉道:「黛玉妹妹,你耳朵上戴的耳墜樣式極為別致,我在京中從未見過,可是揚州的樣式?」
黛玉聞得此言,心中暗喜,面上卻故作滿不在乎之態,輕描淡寫道:「不過是兄長隨意畫了個樣子,哄我開心罷了,算不得什麼。」
眾姑娘實則早留意到黛玉的耳墜,皆心懷好奇。
此刻一聽是林瑾所設計,愈發興致盎然。
那耳墜以羊脂玉為材,玉質瑩潤,宛如凝脂,透著淡淡的光暈。
墜子呈精巧的梅花形狀,花瓣微微舒展,似在風中輕舞,花蕊處鑲嵌著細碎的紅寶石,恰似點點紅蕊初綻,嬌艷欲滴。
耳墜的玉色與黛玉今日所著的月白綾子裙相得益彰,那裙子質地輕柔,如日光灑下的銀輝,裙角繡著幾縷淡藍色的雲紋,飄逸靈動。
黛玉頭上插著一支羊脂玉簪,簪身雕刻著簡約的竹節圖案,與耳墜的梅花相互呼應,仿若一幅清幽雅致的畫卷。
發間還點綴著幾顆圓潤的珍珠,隨著黛玉的動作微微晃動,更添幾分楚楚動人之姿。
蔣惠蘭生性爽利,連忙贊道:「你家兄長當真是用心良苦,這樣式與顏色,與咱們這天仙般的林妹妹最是相配!」
三春、林姿和五姑娘亦紛紛點頭,都對黛玉的耳墜誇讚不已。
一直沉默寡言的薛寶釵亦早瞧見這耳墜,又聽聞是林瑾所贈,心中不禁泛起羨慕之意。
她下意識地緊緊攥住手中之物,思緒如亂麻般湧上心間。
她與母親已然商定,這兩日便攜兄長搬離賈府,去往自家在上京城的住處。
母親雖仍有不舍,既盼她能繼續留在賈府,與賈寶玉多些接觸,又難以割捨林瑾這般優秀的男兒。
那日在榮壽堂,她鼓足勇氣望向林瑾,林瑾亦回視於她,然她未能從林瑾眼中探得半分情愫,終是率先敗下陣來,垂首低眸。
細細算來,她與林瑾不過相見三五面,甚至未曾有過真正意義上的交談。
多是從黛玉口中聽聞其兄長的種種。
薛寶釵暗自苦笑,林公子回了揚州,怕是不會再記起自己這等人物吧。
誠然,她承認林瑾是自己長這麼大所遇最為出眾的男兒,女子傾慕強者,本也無可厚非。
那日聽聞林瑾即將啟程回揚州,她心中確有一絲慌亂,只覺林瑾此去,重逢無期。
她欲給林瑾留下些許印象,悄悄張開左手,掌心之中躺著一個小巧的金鎖。
那金鎖小巧玲瓏,通身散發著柔和的光澤。鎖身以純金打造,約有一寸來長,半寸寬窄,呈如意雲頭形狀,線條流暢而優美。
仿佛天邊舒捲的祥雲,邊緣處還細細地鐫刻著精緻的回紋,連綿不絕,透著古樸的韻味。
此金鎖乃是一癩頭和尚所贈,和尚還贈言兩句:「不離不棄,芳齡永繼。」
其母大喜,令人打造金鎖,讓她日日佩戴。
待後來母親得知寶玉銜玉而生,玉上亦有字跡,便常提及「金玉良緣」。
初時,薛寶釵亦曾心生嚮往,然入了京,進了賈府,見了賈寶玉後,那念想便淡了許多。
待見到林瑾,她更是叮囑母親莫要再提「金玉良緣」,還偷偷取下金鎖,將上面的字磨平。
前院之中,林瑾正招呼著幾位貴公子前往書房飲茶。
林瑾知曉今日前來之人皆好文墨、有才學,在京中的文人圈子裡亦小有名氣。
且各個出身勛貴,無需擔憂科舉之路,家中早已為其鋪就錦繡前程,故而他們能逍遙自在地飲茶品茗、舞文弄墨。
幾位公子踏入林瑾書房,但見室內布置簡約,卻透著一股濃濃的禪意。
牆壁之上僅掛著一幅淡雅的山水畫卷,畫中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似有雲霧繚繞其間,給人以空靈悠遠之感。
書案之上,擺放著一方古樸的硯台,那紋理如行雲流水,黑墨如沉。
旁邊有一精緻的竹製筆筒,筒中插著幾支毛筆,筆桿上刻著簡單的花紋。
角落處有一尊小巧的白瓷淨瓶,瓶中插著幾枝幹枯的蓮蓬,蓮蓬雖枯,卻別有一番韻致。
室內別無過多繁飾,僅這零星擺件,便將主人超凡脫俗、飄逸若仙的意境展露無遺。
眾人見此書房,皆讚不絕口。
西平王世子馬凌川率先開口道:「瑾哥兒,快取你的手書來一觀!你可知,你那日所寫之字被殷翰殷老先生所得,掛於他在廣松學院的書房。」
「書院的學子、夫子們紛紛前去觀賞,我亦前去瞧了一眼。嘖,你比我還小兩歲,怎就能寫出那般精妙的字來!」
安遠伯府的林羽亦附和道:「正是,家父那日在殷先生書房見了林公子的字,回府後對我亦是連連誇讚,還問我為何寫不出那般好字。」言罷便是搖頭失笑。
林羽憶起父親那日風風火火奔赴書院,強行闖入殷先生書房,與那一臉驚愕的殷先生閒扯,話語間前言不搭後語,直將殷先生說得暈頭轉向,而後心滿意足而歸。
還大言不慚地稱不愧是他安遠伯的外甥,字寫得隨他!
林羽暗自腹誹,自己父親的字,實在難以入目,每次給皇上、太上皇寫奏摺,皆不敢用自己筆跡,恐惹不悅,皆是讓幕僚謄抄後才敢呈上。
他又怎會懂得字之精妙?
林瑾見眾人這般誇讚,忙不迭打斷,苦笑著說道:「各位兄台莫要再打趣我了,我有多少本事,自己心中有數。莫說與那些書法大家相比,便是與京中那幾位才子相較,亦是相差甚遠。」
林瑾所言非虛,他的字不過是借鑑了後世字體,令這些古人眼前一亮,只因他們未曾見過,方覺新奇。
若論書法功底,與成名大家及才子們相較,確有不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