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決不能讓黃祖北上
「吾弟豈會亡?斷無可能——」
蔡瑁,痛失蔡中,難以承受再失三弟之耗,情緒激動至極,言語幾近失序。
王威長嘆一聲,面露苦色言道:
「主公,蔡將軍,吾亦不願信此,亦覺其荒誕不經。」
「然此事確鑿無疑,乃江北逃回之士卒親口所述。」
「劉備不知施何妙計,確已攻破樊城矣!」
蔡瑁身形搖曳,面色驚愕,頹然落座。
雖事實殘酷,卻無可迴避。
樊城已陷。
他竭盡心思,甚至脅迫劉表換回蔡和,仍死於劉備之刃下,終成諷刺。
「蔡瑁!」
「老夫屈尊與劉備求和,就換回這無能之輩?」
「若非汝固執己見,力薦汝弟,老夫豈會命其守樊城?」
「今汝弟失樊城,損我軍萬眾,令襄陽直面劉備之鋒!」
「此皆汝之過也!」
劉表怒不可遏,對蔡瑁怒斥連連。
此突變對他的打擊甚巨,憤怒至無視蔡瑁之尊。
「主公,這,這…」
蔡瑁滿臉羞愧,支吾難辯。
此時,蒯越從震驚中回神,稍復鎮定。
心思一轉,拱手勸道:
「此戰蹊蹺,疑點重重。」
「劉備宛城大辦梁翰婚事,怎會突現樊城?」
「樊城精兵萬眾,劉備即便突襲,怎會速破?」
「樊城既失,水軍足撤南岸,張允何故被俘?」
「主公,疑點甚多,宜先集兵南岸,再遣細作探查。」
「若情報有誤,又當如何?」
蒯越所言疑點,亦使劉表之怒轉為困惑。
其言亦令劉表生出僥倖之心。
「傳令,速集兵馬南岸水營,備渡江復樊城!」
劉表即策馬出城,直奔漢水南岸。
兩萬餘襄陽守軍,亦匆匆出城,向南岸水營集結。
黃昏時。
劉表立馬岸邊,北望。
隔江隱約見北岸水營、樊城上空,劉備旗幟飄揚。
江上逃船陸續南來。
大批細作斥侯,亦被遣過江探查。
天黑前,情報如雪片送回南岸。
此情報無情擊碎劉表微茫之望。
「劉備用梁翰計,趁蔡和壽宴,疏防突襲。」
「梁翰先反魏延,內外夾攻,奪東門迎劉備入城,樊城遂陷。」
「伊籍亦被梁翰收買,假傳蔡和令,以賀壽為名,送酒百餘壇入水營。」
「張允等水營將校,醉不能指軍,水軍遂被劉備截北岸,全降!」
王威神情肅穆,沉聲念情報。
樊城陷落細節,冷冰冰展現劉表主臣前。
梁翰!
情報皆指此名。
「彼大辦婚事,原為麻痹吾等!」
「暗中誘魏延伊籍,內外夾攻,破樊城!」
「其智計匪夷所思,詭詐至極!」
「吾不如也,吾不如也啊…」
蒯越苦澀感慨。
終親口認梁翰智謀超己。
劉表情緒由怒轉黯然。
蒯越言深觸劉表,不禁嘆道:
「不料梁翰鬼謀神算至此,戲吾於股掌!」
「若彼為吾所用,何至今日!」
「唉~~」
劉表嘆息中,滿含懊悔。
「吾不信,一寒門小子,智計若此?」
「其智再深,能料三弟昨日壽宴?」
「魏延伊籍,皆無名小卒,螻蟻之輩。」
「彼如何料此二人叛,助劉備破樊城?」
「吾不信,世有神機妙算之人!」
蔡瑁咬牙切齒,激亢搖頭,不接受蒯越之判。
蒯越看蔡瑁失理智,嘆道:
「德珪,吾等屢敗至今,知其故乎?」
「以吾等小覷劉備,小覷其謀主梁翰。」
「劉備雖起於微末,實具雄主之風,不然何致文聘倒戈,魏延伊籍等投靠?」
「至梁翰,雖寒門出身,依吾觀之,乃百年一遇之奇才。」
「若吾等仍小覷之,非失樊城,襄陽江陵亦將歸劉備。」
「主公基業,必為劉備梁翰奪去!」
言罷,蔡瑁無言以對。
樊城已然陷落。
他費盡心思,甚至不惜威脅逼迫劉表換回的弟弟,最終卻諷刺地死於劉備之手。
劉表深思熟慮,稍作沉吟,隨後嘆息道:
「觀此局勢,唯有召黃祖北上,方能抵禦劉備之鋒芒。」
黃祖,乃荊州之第二勇將。
昔日與孫堅爭奪荊州之時,劉表屢戰屢敗,退守襄陽,不敢輕出。
幸而黃祖設下伏兵,以流矢射殺孫堅,方解荊州之圍。
論功績,黃祖實為劉表麾下第一功臣。
然因黃家勢力不及蔡家,劉表以大局為重,將荊州軍權交予蔡瑁。
為安撫黃祖,劉表遂任命其為江夏太守,統領荊州最精銳之長江水師,駐守夏口。
江夏郡內人事任免、賦稅收入,皆賦予黃祖獨斷之權。
如此恩寵之下,黃祖方才安心鎮守江夏,為劉表抵禦江東孫氏之侵擾。
如今蔡氏兄弟無能,連失城池,荊州形勢危急,堪比孫堅當年入侵。
在此危急關頭,劉表自然而然,想起了黃祖這位福將。
蔡瑁聞言,心中一驚。
若黃祖北上,助劉表抵禦劉備,便是再立大功。
屆時,自己這荊州武將之首之位,是否還能穩固?
「決不能讓黃祖北上!」
一念及此,蔡瑁眼中精光一閃,隨即拱手道:
「主公,劉備雖僥倖奪取樊城,卻無水師,即便有百萬之眾,亦難越漢水之險。」
「末將以為,無需大動干戈,調黃祖北上。」
劉表卻瞪他一眼,反問之:
「你難道忘了,劉備已得樊城水師,且有文聘為其水師將領。」
「此際,汝尚敢言其無水師乎?」
蔡瑁聞言,怔忡片刻,方憶及此事。
然須臾,蔡瑁面露驕矜之色。
「樊城水師戰船不過四百,文聘雖諳水戰,亦僅止於略知一二。」
「吾所率襄陽水師,戰船五百,精兵水卒八千之眾!」
「若那大耳賊遣文聘來戰,吾有十足把握,定能一戰而勝,斬殺文聘那逆賊!」
蔡瑁之霸道自恃,忽而提醒劉表。
論陸戰,蔡瑁或將才平平。
論水戰,蔡瑁之能,無疑勝於文聘。
「主公,德珪水戰之才,主公自是瞭然於胸。」
「那劉備僅憑一文聘,數千降卒,欲渡漢水,實乃痴人說夢。」
「吾等雖不可輕視梁翰,然其縱有經天緯地之智,在水戰之上亦難展所長。」
「越亦以為無需調江夏水師北上,有德珪之襄陽水師,足以固守漢水之防。」
「且今孫策已奪柴桑,對我荊州虎視眈眈,黃祖仍需鎮守江夏,以御那小霸王。」
蔡瑁,痛失蔡中,難以承受再失三弟之耗,情緒激動至極,言語幾近失序。
王威長嘆一聲,面露苦色言道:
「主公,蔡將軍,吾亦不願信此,亦覺其荒誕不經。」
「然此事確鑿無疑,乃江北逃回之士卒親口所述。」
「劉備不知施何妙計,確已攻破樊城矣!」
蔡瑁身形搖曳,面色驚愕,頹然落座。
雖事實殘酷,卻無可迴避。
樊城已陷。
他竭盡心思,甚至脅迫劉表換回蔡和,仍死於劉備之刃下,終成諷刺。
「蔡瑁!」
「老夫屈尊與劉備求和,就換回這無能之輩?」
「若非汝固執己見,力薦汝弟,老夫豈會命其守樊城?」
「今汝弟失樊城,損我軍萬眾,令襄陽直面劉備之鋒!」
「此皆汝之過也!」
劉表怒不可遏,對蔡瑁怒斥連連。
此突變對他的打擊甚巨,憤怒至無視蔡瑁之尊。
「主公,這,這…」
蔡瑁滿臉羞愧,支吾難辯。
此時,蒯越從震驚中回神,稍復鎮定。
心思一轉,拱手勸道:
「此戰蹊蹺,疑點重重。」
「劉備宛城大辦梁翰婚事,怎會突現樊城?」
「樊城精兵萬眾,劉備即便突襲,怎會速破?」
「樊城既失,水軍足撤南岸,張允何故被俘?」
「主公,疑點甚多,宜先集兵南岸,再遣細作探查。」
「若情報有誤,又當如何?」
蒯越所言疑點,亦使劉表之怒轉為困惑。
其言亦令劉表生出僥倖之心。
「傳令,速集兵馬南岸水營,備渡江復樊城!」
劉表即策馬出城,直奔漢水南岸。
兩萬餘襄陽守軍,亦匆匆出城,向南岸水營集結。
黃昏時。
劉表立馬岸邊,北望。
隔江隱約見北岸水營、樊城上空,劉備旗幟飄揚。
江上逃船陸續南來。
大批細作斥侯,亦被遣過江探查。
天黑前,情報如雪片送回南岸。
此情報無情擊碎劉表微茫之望。
「劉備用梁翰計,趁蔡和壽宴,疏防突襲。」
「梁翰先反魏延,內外夾攻,奪東門迎劉備入城,樊城遂陷。」
「伊籍亦被梁翰收買,假傳蔡和令,以賀壽為名,送酒百餘壇入水營。」
「張允等水營將校,醉不能指軍,水軍遂被劉備截北岸,全降!」
王威神情肅穆,沉聲念情報。
樊城陷落細節,冷冰冰展現劉表主臣前。
梁翰!
情報皆指此名。
「彼大辦婚事,原為麻痹吾等!」
「暗中誘魏延伊籍,內外夾攻,破樊城!」
「其智計匪夷所思,詭詐至極!」
「吾不如也,吾不如也啊…」
蒯越苦澀感慨。
終親口認梁翰智謀超己。
劉表情緒由怒轉黯然。
蒯越言深觸劉表,不禁嘆道:
「不料梁翰鬼謀神算至此,戲吾於股掌!」
「若彼為吾所用,何至今日!」
「唉~~」
劉表嘆息中,滿含懊悔。
「吾不信,一寒門小子,智計若此?」
「其智再深,能料三弟昨日壽宴?」
「魏延伊籍,皆無名小卒,螻蟻之輩。」
「彼如何料此二人叛,助劉備破樊城?」
「吾不信,世有神機妙算之人!」
蔡瑁咬牙切齒,激亢搖頭,不接受蒯越之判。
蒯越看蔡瑁失理智,嘆道:
「德珪,吾等屢敗至今,知其故乎?」
「以吾等小覷劉備,小覷其謀主梁翰。」
「劉備雖起於微末,實具雄主之風,不然何致文聘倒戈,魏延伊籍等投靠?」
「至梁翰,雖寒門出身,依吾觀之,乃百年一遇之奇才。」
「若吾等仍小覷之,非失樊城,襄陽江陵亦將歸劉備。」
「主公基業,必為劉備梁翰奪去!」
言罷,蔡瑁無言以對。
樊城已然陷落。
他費盡心思,甚至不惜威脅逼迫劉表換回的弟弟,最終卻諷刺地死於劉備之手。
劉表深思熟慮,稍作沉吟,隨後嘆息道:
「觀此局勢,唯有召黃祖北上,方能抵禦劉備之鋒芒。」
黃祖,乃荊州之第二勇將。
昔日與孫堅爭奪荊州之時,劉表屢戰屢敗,退守襄陽,不敢輕出。
幸而黃祖設下伏兵,以流矢射殺孫堅,方解荊州之圍。
論功績,黃祖實為劉表麾下第一功臣。
然因黃家勢力不及蔡家,劉表以大局為重,將荊州軍權交予蔡瑁。
為安撫黃祖,劉表遂任命其為江夏太守,統領荊州最精銳之長江水師,駐守夏口。
江夏郡內人事任免、賦稅收入,皆賦予黃祖獨斷之權。
如此恩寵之下,黃祖方才安心鎮守江夏,為劉表抵禦江東孫氏之侵擾。
如今蔡氏兄弟無能,連失城池,荊州形勢危急,堪比孫堅當年入侵。
在此危急關頭,劉表自然而然,想起了黃祖這位福將。
蔡瑁聞言,心中一驚。
若黃祖北上,助劉表抵禦劉備,便是再立大功。
屆時,自己這荊州武將之首之位,是否還能穩固?
「決不能讓黃祖北上!」
一念及此,蔡瑁眼中精光一閃,隨即拱手道:
「主公,劉備雖僥倖奪取樊城,卻無水師,即便有百萬之眾,亦難越漢水之險。」
「末將以為,無需大動干戈,調黃祖北上。」
劉表卻瞪他一眼,反問之:
「你難道忘了,劉備已得樊城水師,且有文聘為其水師將領。」
「此際,汝尚敢言其無水師乎?」
蔡瑁聞言,怔忡片刻,方憶及此事。
然須臾,蔡瑁面露驕矜之色。
「樊城水師戰船不過四百,文聘雖諳水戰,亦僅止於略知一二。」
「吾所率襄陽水師,戰船五百,精兵水卒八千之眾!」
「若那大耳賊遣文聘來戰,吾有十足把握,定能一戰而勝,斬殺文聘那逆賊!」
蔡瑁之霸道自恃,忽而提醒劉表。
論陸戰,蔡瑁或將才平平。
論水戰,蔡瑁之能,無疑勝於文聘。
「主公,德珪水戰之才,主公自是瞭然於胸。」
「那劉備僅憑一文聘,數千降卒,欲渡漢水,實乃痴人說夢。」
「吾等雖不可輕視梁翰,然其縱有經天緯地之智,在水戰之上亦難展所長。」
「越亦以為無需調江夏水師北上,有德珪之襄陽水師,足以固守漢水之防。」
「且今孫策已奪柴桑,對我荊州虎視眈眈,黃祖仍需鎮守江夏,以御那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