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征南將軍
大將軍宗海挺直身軀,目光中透露出堅定與睿智。
「皇上,老臣一生南征北戰,所好者不是金錢也非權位,而獨好兵戈之事,尤其對兵法尤為喜愛。」
「老臣一把年紀了說出來也不怕陛下笑話,這些天老臣在家一直在琢磨韓徹小兒的「四渡赤河」之戰,陛下可知老臣得到了什麼結論?」
景德帝搖了搖頭:「大將軍還是直說吧,朕是您老從小看著長大的,您知道朕一向不喜軍事。」
景德帝說完,臉上閃過一絲尷尬。
文武百官見狀卻無一人敢說話,能夠在陛下面前如此言行無忌之人,整個大武除了太后,怕也就只有眼前這位老人了。
當初景德帝登基之時,也多虧老將軍有保駕從龍之功,因此才得陛下如此恩寵。
宗海笑道:「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四度赤河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軍事奇蹟。」
「陛下,四渡赤河足以稱得上驚世駭俗,因為無論從地理環境又或是兵力對比,我軍都毫無勝算。」
「然而韓徹卻在如此艱難之地,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軍事奇蹟,並且於奔狼原以八百騎兵擊潰耶律文才五千精銳,試問古往今來有哪位兵法大家能夠做到?」
說完,宗海舉目看向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爾等飽讀詩書,通古博今,可曾在史書上見到這樣天才將軍?」
剛剛被罵腐儒的文官很想反駁,但宗海卻是句句屬實,令他無從反駁。
宗海繼續道:「耶律文才乃司馬中行的高徒,絕非庸碌之輩,韓徹一次渡河或許能出其不意,但四次渡河,耶律文才豈能毫無防備?」
「其次北莽韃子兵力是韓徹這支孤軍的十倍以上,又是在本土作戰不愁糧草輜重;反觀韓策一方卻是域外作戰,沒有援兵沒有輜重,而韓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帶領赤焰軍殺出一條血路。」
「其三,為掩護大部隊撤退,韓徹以八百人擊潰耶律文才五千精銳,一戰功成。」
「我再請問,你們有誰敢率領八百騎兵在敵軍腹地主動進攻,遠勝於己的敵人?」
此一問,宗海以雷霆之音喊出。
朝堂之上,鴉雀無聲。
「一個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都無絲毫勝算戰鬥,韓徹卻做到了,這足以證明他的軍事才能卓越非凡,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謀略和膽識。正因為如此,老臣堅信,他定能勝任南境平叛之重任。」
景德帝聞言心中也已動容,只是此軍國大事,由不得他不慎重。
兵部尚書趁機上前一步,道:「陛下,大將軍所言極是,南境叛亂刻不容緩斷不能容忍孟通做大,韓徹年輕有為,有衝勁,有謀略,定能不負陛下重託,率領大軍平定叛亂,為我大武江山社稷再立新功。」
景德帝聽著大將軍的話語,陷入沉思。
片刻後,他微微抬頭,看向群臣,問道:「眾卿以為大將軍所言如何?」
群臣頓時議論紛紛,雖然有些人還是不相信韓徹你能夠擔此重任,但面對這位老人的舉薦,誰也不敢輕易反駁。
其餘群臣更是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御史大夫顏崇州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大將軍所言有理。淮陰侯韓徹之功績確實有目共睹,然其畢竟年輕,南境叛亂形勢複雜,是否可再斟酌其他更為穩妥之選?」
於東海微微皺眉,道:「顏大人此言差矣,年輕並非劣勢,韓徹之才能已在北境邊關得到充分驗證。如今國難當頭,正需有能力者挺身而出,若因年輕而棄之不用,豈不可惜?」
景德帝擺了擺手,道:「眾卿不必再爭,朕相信大將軍的眼光,傳朕旨意召淮陰侯韓徹入宮覲見。」
韓徹剛從六如居回到韓府,屁股還沒坐熱,便聽到府外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
緊接著,一位太監手持聖旨,在一群侍衛的簇擁下匆匆踏入韓府。
......
來到皇宮,韓徹步入金鑾殿,跪地行禮道:「臣韓徹,參見陛下。」
景德帝微微頷首,沉聲道:「韓徹,朕召你前來,乃為南境叛亂之事,如今南境局勢危急,你有何良策平叛?」
韓徹心中誹腹不已,南王孟通起兵叛亂一事,此事乃軍國大事。
自己雖有侯爵在身,歸根結底屬於只領俸祿不理政事的閒散侯爺,這等軍國大事怎麼會來問自己?
「竟然連大將軍都出動了?」韓徹看著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的宗海心中暗道。
面對景德帝的詢問,韓徹略微思索了片刻。
「陛下,臣以為,南境叛亂,需先明其勢。南境之地毒瘴橫生,地形複雜,叛軍勢大,不可貿然強攻。」
「具體可派遣細作潛入南境,收集叛軍情報,了解其兵力部署、糧草輜重等情況。首先,南蠻之地,山脈起伏,山川溝壑皆可藏兵,因此很難將其徹底消滅!」
「再者,南蠻里獠之兵,族類繁多,雖以南王孟通為盟主,但料想不是鐵板一塊,軍事上當可分而化之。」
「其三,臣以為此次平叛當以招撫為主,南境百姓不服王化,陛下可下旨安撫南境百姓,承諾平叛後減免賦稅,使百姓歸心,百姓若支持我軍,叛軍則失去根基,難以長久。」
「如此,我大軍雖未出動,已先勝一籌!」
韓策說完心中暗道好險,好在從邊關回來的路上和李三必交流了不少周邊的風土人情。
其中便有聊到南境的地理風貌和人文情況,否則今日就要在朝堂出醜了。
景德帝聽著韓徹的對答,微微點頭,看向群臣道:「眾卿以為韓徹之策如何?」
群臣面面相覷。
片刻後,兵部尚書王瓊率先開口道:「陛下,淮陰侯之策甚為周全,可依此行事。」
於東陽也道:「陛下,韓徹之策確有可取之處,然實施過程中需謹慎行事,確保萬無一失。」
景德帝沉思片刻,目光看向閉目養神的宗海。
宗海此時也已經開了眼睛,一雙虎目精光閃爍的打量著韓徹。
「小子,很不錯,不枉老夫豁出老臉為你作保!」
景德帝略微思考後,終於下定決心。
「韓徹,聽旨!」
「朕今封你為征南將軍,率領三萬大軍前往南境平叛,望你心繫國家,不負朕望,待卿得勝歸來,朕必有重賞。」
韓徹無奈,只得跪地領旨受命!
......
「皇上,老臣一生南征北戰,所好者不是金錢也非權位,而獨好兵戈之事,尤其對兵法尤為喜愛。」
「老臣一把年紀了說出來也不怕陛下笑話,這些天老臣在家一直在琢磨韓徹小兒的「四渡赤河」之戰,陛下可知老臣得到了什麼結論?」
景德帝搖了搖頭:「大將軍還是直說吧,朕是您老從小看著長大的,您知道朕一向不喜軍事。」
景德帝說完,臉上閃過一絲尷尬。
文武百官見狀卻無一人敢說話,能夠在陛下面前如此言行無忌之人,整個大武除了太后,怕也就只有眼前這位老人了。
當初景德帝登基之時,也多虧老將軍有保駕從龍之功,因此才得陛下如此恩寵。
宗海笑道:「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四度赤河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軍事奇蹟。」
「陛下,四渡赤河足以稱得上驚世駭俗,因為無論從地理環境又或是兵力對比,我軍都毫無勝算。」
「然而韓徹卻在如此艱難之地,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軍事奇蹟,並且於奔狼原以八百騎兵擊潰耶律文才五千精銳,試問古往今來有哪位兵法大家能夠做到?」
說完,宗海舉目看向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爾等飽讀詩書,通古博今,可曾在史書上見到這樣天才將軍?」
剛剛被罵腐儒的文官很想反駁,但宗海卻是句句屬實,令他無從反駁。
宗海繼續道:「耶律文才乃司馬中行的高徒,絕非庸碌之輩,韓徹一次渡河或許能出其不意,但四次渡河,耶律文才豈能毫無防備?」
「其次北莽韃子兵力是韓徹這支孤軍的十倍以上,又是在本土作戰不愁糧草輜重;反觀韓策一方卻是域外作戰,沒有援兵沒有輜重,而韓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帶領赤焰軍殺出一條血路。」
「其三,為掩護大部隊撤退,韓徹以八百人擊潰耶律文才五千精銳,一戰功成。」
「我再請問,你們有誰敢率領八百騎兵在敵軍腹地主動進攻,遠勝於己的敵人?」
此一問,宗海以雷霆之音喊出。
朝堂之上,鴉雀無聲。
「一個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都無絲毫勝算戰鬥,韓徹卻做到了,這足以證明他的軍事才能卓越非凡,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謀略和膽識。正因為如此,老臣堅信,他定能勝任南境平叛之重任。」
景德帝聞言心中也已動容,只是此軍國大事,由不得他不慎重。
兵部尚書趁機上前一步,道:「陛下,大將軍所言極是,南境叛亂刻不容緩斷不能容忍孟通做大,韓徹年輕有為,有衝勁,有謀略,定能不負陛下重託,率領大軍平定叛亂,為我大武江山社稷再立新功。」
景德帝聽著大將軍的話語,陷入沉思。
片刻後,他微微抬頭,看向群臣,問道:「眾卿以為大將軍所言如何?」
群臣頓時議論紛紛,雖然有些人還是不相信韓徹你能夠擔此重任,但面對這位老人的舉薦,誰也不敢輕易反駁。
其餘群臣更是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御史大夫顏崇州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大將軍所言有理。淮陰侯韓徹之功績確實有目共睹,然其畢竟年輕,南境叛亂形勢複雜,是否可再斟酌其他更為穩妥之選?」
於東海微微皺眉,道:「顏大人此言差矣,年輕並非劣勢,韓徹之才能已在北境邊關得到充分驗證。如今國難當頭,正需有能力者挺身而出,若因年輕而棄之不用,豈不可惜?」
景德帝擺了擺手,道:「眾卿不必再爭,朕相信大將軍的眼光,傳朕旨意召淮陰侯韓徹入宮覲見。」
韓徹剛從六如居回到韓府,屁股還沒坐熱,便聽到府外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
緊接著,一位太監手持聖旨,在一群侍衛的簇擁下匆匆踏入韓府。
......
來到皇宮,韓徹步入金鑾殿,跪地行禮道:「臣韓徹,參見陛下。」
景德帝微微頷首,沉聲道:「韓徹,朕召你前來,乃為南境叛亂之事,如今南境局勢危急,你有何良策平叛?」
韓徹心中誹腹不已,南王孟通起兵叛亂一事,此事乃軍國大事。
自己雖有侯爵在身,歸根結底屬於只領俸祿不理政事的閒散侯爺,這等軍國大事怎麼會來問自己?
「竟然連大將軍都出動了?」韓徹看著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的宗海心中暗道。
面對景德帝的詢問,韓徹略微思索了片刻。
「陛下,臣以為,南境叛亂,需先明其勢。南境之地毒瘴橫生,地形複雜,叛軍勢大,不可貿然強攻。」
「具體可派遣細作潛入南境,收集叛軍情報,了解其兵力部署、糧草輜重等情況。首先,南蠻之地,山脈起伏,山川溝壑皆可藏兵,因此很難將其徹底消滅!」
「再者,南蠻里獠之兵,族類繁多,雖以南王孟通為盟主,但料想不是鐵板一塊,軍事上當可分而化之。」
「其三,臣以為此次平叛當以招撫為主,南境百姓不服王化,陛下可下旨安撫南境百姓,承諾平叛後減免賦稅,使百姓歸心,百姓若支持我軍,叛軍則失去根基,難以長久。」
「如此,我大軍雖未出動,已先勝一籌!」
韓策說完心中暗道好險,好在從邊關回來的路上和李三必交流了不少周邊的風土人情。
其中便有聊到南境的地理風貌和人文情況,否則今日就要在朝堂出醜了。
景德帝聽著韓徹的對答,微微點頭,看向群臣道:「眾卿以為韓徹之策如何?」
群臣面面相覷。
片刻後,兵部尚書王瓊率先開口道:「陛下,淮陰侯之策甚為周全,可依此行事。」
於東陽也道:「陛下,韓徹之策確有可取之處,然實施過程中需謹慎行事,確保萬無一失。」
景德帝沉思片刻,目光看向閉目養神的宗海。
宗海此時也已經開了眼睛,一雙虎目精光閃爍的打量著韓徹。
「小子,很不錯,不枉老夫豁出老臉為你作保!」
景德帝略微思考後,終於下定決心。
「韓徹,聽旨!」
「朕今封你為征南將軍,率領三萬大軍前往南境平叛,望你心繫國家,不負朕望,待卿得勝歸來,朕必有重賞。」
韓徹無奈,只得跪地領旨受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