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龍象之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60章 龍象之爭

  龍指的是中國,而象指的是印度。

  南亞次大陸的印度被稱為「大象之國」,象頭神「甘奈施」是印度教的五大神之一。

  在時事評論雜誌上,評論員通常會借用文化圖騰代表這個民族,而首都的拼音則用來代指政府。

  「龍象之爭」是這時的熱門話題,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全世界人的注意力,擁有巨大的新聞價值,『龍』和『象』到底誰優誰劣也是一個熱門西方話題,和後世的印象相反,『象』曾有一段時間,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接近於甚至超過『龍』。

  「亞洲的兩個龐然大物正在努力和現代世界進行接觸,其中『龍』推出自己的改開政策,接觸西方,這標誌著他們放棄原有經濟模式,而轉向市場經濟,『象』卻在擺脫殖民主義的陰影后,仍然堅持高度的國有化和計劃體制……在奧運會上,計劃體制國家常常能獲得不俗的成績,人口1600萬,面積不過十萬平方公里的東德,長期名列金牌榜前列,這被用來當做制度『優越性』的表現之一。」

  「然而,印度卻並未獲得滿意的成績,這種現狀曾經有許多理由可用來開脫,積貧積弱,不成體系,沒有歷史傳統強項……當中國也進入到奧運體系,並取得不可思議的成就後,印度則不得不單獨面對慘澹的現實。」

  「Olympia,奧林匹克,指古希臘時期在奧林匹亞舉行的對天神宙斯的祭祖活動,後來演變為一系列包括體育在內的希臘公民活動,文藝復興時期,先哲們重新挖掘上千年前的奧林匹克遺蹟,他們驚訝的發現,在這個活動當中,總有一些優等公民反覆的拿到榮譽,他們的名字出現在貝殼和石碑上,他們事實上成為天神宙斯的寵兒。」

  「是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儘管只參加了一屆奧運會,然而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已經超過了印度建國以來的全部奧運總和,她相較起來就是那個『優等公民』。」

  「這是否有一種內生的民族性,造成了兩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以下,筆者將從組織度、文化和智商三個方面向您介紹這兩個國家……」

  這一篇文章,與其說是在比對兩國,不如說是在諷刺靠攏蘇聯人的印度。

  無論是組織度,還是文化上,文章都認為中國人顯然超過了印度人,這種情況在60年代某場邊境衝突之中已經有所顯現,當時印度人表現出來的懶散、無紀律令人瞠目結舌,最終也吞下了衝動的苦果。

  但文章更為辛辣的,卻是對智商的評價。

  它從根本上否定了現代人類的最大價值。

  1953年,諾貝爾生物獎項頒給了兩位美國科學家,因為他們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其中之一的詹姆斯·沃森在之後的科學事業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尋找各民族、人種的智力水平,因為他相信民族的智力決定了該民族所構成的國家是否能兌現他們的潛力。

  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科學研究。

  沃森隨後發現,與所謂的猶太人智力最高的流言不符,在常見的國家當中,東亞地區的人種平均智力水平最高,達到了110往上,「為什麼東亞能發展得那麼快?為什麼日本能成為發達國家的成員?因為他們的智力本來就高。」

  研究廣而傳之,西方人深信日韓和東南亞出現的經濟奇蹟,正和這種先天智商存在關係。

  「於是,當中國人也能得到同樣的發展機會,也出現在奧運賽場上時,他們就能把這樣的天賦兌現,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在中國,他們(指大多數)總被極少數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有一些人表現得格外好,接下來會出現在各個行業和方方面面,也許洛杉磯奧運會只是一個盛大交響曲的前奏。」

  既然提到了中國人的智力是110,那麼印度人的智力是多少呢?

  答案是82,低於全球人的平均智力(100),因此,普通的印度人難以完成複雜的情報工作,難以具備邏輯思維能力,表現在體育上,就是他們玩不轉射擊、體操、桌球等一系列小快靈的體育項目。

  而在傳統項目上,則更競爭不過體育強國。

  那麼,印度豈不是失敗的民族,智力不如人,體力也不如人。這種失敗,已經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徹底的暴露了,他們什麼也沒有得到。

  這篇文章的發布,引起軒然大波,在美國有許多印度裔移民,他們紛紛抗議,認為《時代周刊》的文章簡直是「不可饒恕的人種歧視」,難道少了幾塊金牌,竟然還要被這樣戳脊梁骨嗎?

  印度有自己的南亞運動會,也參加了大英國協奧運會,在那裡稱王稱霸,怎麼能說不如人?


  在美印度裔爆發了浩浩蕩蕩的反對文章活動,《時代周刊》不得不在隨後為此道歉,但拒絕收回這篇文章,因為文章所引用的數據和金牌數量,完全沒有任何作假,但凡是立場中立的人來看,都很難不得出「冒犯」的想法。

  慢著,你不要再想了,再想下去就冒犯了。

  華人移民看到了這篇文章,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感受。他們感到自己作為比印度裔更少數的族群被肯定了,而這種肯定偏偏來自於他們的祖國大陸。

  這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情感,說不清楚是自豪,茫然,還是惆悵。

  曼哈頓區,東百老匯的一位華裔老人接受採訪時,談到了最近的奧運會:「今天我在美國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我在閩省的時間,但我仍然會說中國話,會寫中國字,如果我的孩子對家鄉文化感興趣的話,我也會教導他們中國的文字。」

  記者問:「你看中國小說嗎?」

  華裔老人回答說:「我看了查良庸先生的幾乎所有武俠小說。」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一位也出自百老匯的年輕演員尊龍,他告訴記者:「我是個孤兒,我的名字裡面也有『龍』,因為我沒有父母,沒有親人,所以我總是想像著,在大海的另外一邊,有足足十億人是我的親人。」

  記者問他:「你看小說嗎?」

  「我現在還主要看英文劇本,但是我仍然有看中國劇本,或者說小說的能力。」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