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中國,加油
第158章 中國,加油
激動的王鏘和大白妞斷絕關係,他想明白了餘切的那句話:美國人尊重強者。
雖然這個國家總是宣傳自己是「山巔之國」,是被選中的國家,是一百多名從英格蘭出發,橫跨大西洋最終抵達的清教徒所組成的國家,但它從來不需要教徒一樣的移民。
印第安人不是因為改信上帝才活下來的,而是因為消亡的差不多了。
怪不得餘切瞧不上大白妞露西,露西看起來什麼都信,懷揣紅寶書,實際只是在搞另一種嬉皮士,她根本上是流著美國血的美國人,對其他人的善意,就像是對貓對狗的憐憫一樣,當這條貓狗起來和她相當的時候,她就怒不可遏了。
王鏘今天終於醒悟了。
他和俞敏宏參與到了燕大的這一場狂歡中,衝到餘切面前:「餘切!我想明白了,以後我去不去美國,由我自己的能力來決定,而不是其他人決定。」
餘切朝他點頭:「你可算是出息了。但是美國還是要去的,美國是個舞台嘛,你聽聽這幾天奧運會對美國政治經濟的介紹?」餘切把那些話原樣念了一遍,「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就是世界的燈塔之國,是技術上最先進,文化上最發達,經濟上最富裕的國家……」
央台轉播洛杉磯奧運會的同時,也製作了一系列有關於美國的介紹,向國內大眾科普這個陌生而熟悉的國度。
「多好的話啊,我們個人都很難講出這樣的話,但是別人說的是錯的嗎?在這個時候,從結果來看還真沒說錯。」
「王鏘,不要說你是學西語的,就連我這種搞文學……誰又能不看美國呢?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美國的文學在二戰之後相較於其他國家要強大的多,它早已經不是一個『文化沙漠』的國家,但這些文化成就,是其他國家的優秀移民,在它的土地上迸發出來的……」
「因此,」餘切這樣總結道,「他們就像是一個商人組成的共和國,有資本人的異鄉人就會被認可,大放光彩,普通人就是來搭便車的混蛋,他們是這麼看待外國人的。」
餘切這些話,當然也被燕大的學子聽到了。
在奧運會期間連番的宣傳下,許多人又對美國產生了朦朧的美感。他們不認可餘切這些「冷血」的言辭。
有人問餘切:「美國畢竟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國家,它完全能接納外來的移民,我們看到徐海峰拿到冠軍之後,美國人也給到了掌聲啊。」
那是因為徐海峰拿到了冠軍,折服了別人啊,呆子。
還有人說:「錢老原先不就在美國學到的知識文化嗎?也受到了美國社會的重用,我們假如去了美國,難道就不能成為這樣的人嗎?」
餘切說了一個類比。
「燕大也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但燕大只有幾萬人,它也有一堵牆,攔住了考不上的外來人。」
「而國家之間卻沒有實在的牆,所以許多人看不到更厚重的牆壁。」
燕大學生們可不是呆瓜啊,知道餘切說的那些隱性牆壁,但他們總有人覺得自己能行:「什麼意思呢?難道我們就不能克服嗎?」
餘切笑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在我的書裡面都已經寫過了,儘管去買那本書就行。今天讓我們盡情慶祝,只談奧運!」
「對!」
更多的燕大學子早已經激動的不行,今天無論是什麼樣的天國,都沒辦法引起他們的羨慕了。從燕大到隔壁的水木大學,再到林業大學、農業大學……凡是留在學校的學生們都走到街上,揮舞著紅旗,大聲喊「加油,中國!」
學生的聲浪又引起了其他年輕人出來,接著工人們,青年教師也漫步在街道上,不久,又傳來舉重隊的曾國強奪得了五十二公斤級比賽的金牌。
一晚上雙金牌!
誰說我們是東亞病夫呢?這塊牌匾,早該被踢碎了!
因為射擊和舉重項目舉辦的較早,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中國竟然短暫的在金牌榜上名列第一。儘管隨著其他國家優勢項目開始舉辦,中國隊的名次開始下滑,但這仍然是鼓舞人心的一次奧運會。
群眾們把口號轉變為國歌,不少人唱得嗓子嘶啞,此時此刻,他們從未這樣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這正是奧運會帶來的直觀效果。
31號早上,《人人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題為《「零的突破」喜訊我國運動員奪得兩枚金牌》的報導:
「我國選手徐海峰和王一夫在奧運會第一天下午進行的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分別奪得冠軍和第三名。中國在奧運會金牌榜上『零』的紀錄被打破了。這也是本屆奧運會決出的第一枚金牌!當晚,舉重隊選手曾國強又再獲金牌!」
「這是我國體育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標誌著中華體育事業新的飛躍!」
後面這句話不光是記者撰稿寫下的評價,更是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握住徐海峰的手時,親口說出的話。
其實外國人也很擔心中國不能取得好成績。
此時正值中國和西方的蜜月期,中國第一次作為政治實體參加奧運會,就是參加的美國洛杉磯奧運會,如果像印度人一樣顆粒無收,這實在是虎頭蛇尾,令人尷尬。
在印度建國後的近四十年間,該國一共只獲得了五枚金牌,全來自於男子曲棍球項目,並且在洛杉磯奧運會上沒有任何收穫,此後三屆奧運會,更是拿到0金,0銀,0銅的戰績。
徐海峰說:「我當時並沒有覺得那麼激動,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忽然澎湃的自豪湧入了我的胸膛,第二天央台的記者來採訪我,說昨天全國上下有關於我拿到金牌的報紙,都被一搶而空了,我這時候才感到頭皮都麻了!」
徐海峰確實是一槍成名,他頓時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
27歲,大齡青年,在系統性學習氣槍之前,幾乎沒有過專業訓練。他太符合大家對一名草根英雄的想像。
31號中午,央台對徐海峰進行了一次專題報導,請到了徐海峰本人和為他頒發金牌的薩馬蘭奇。
激動的王鏘和大白妞斷絕關係,他想明白了餘切的那句話:美國人尊重強者。
雖然這個國家總是宣傳自己是「山巔之國」,是被選中的國家,是一百多名從英格蘭出發,橫跨大西洋最終抵達的清教徒所組成的國家,但它從來不需要教徒一樣的移民。
印第安人不是因為改信上帝才活下來的,而是因為消亡的差不多了。
怪不得餘切瞧不上大白妞露西,露西看起來什麼都信,懷揣紅寶書,實際只是在搞另一種嬉皮士,她根本上是流著美國血的美國人,對其他人的善意,就像是對貓對狗的憐憫一樣,當這條貓狗起來和她相當的時候,她就怒不可遏了。
王鏘今天終於醒悟了。
他和俞敏宏參與到了燕大的這一場狂歡中,衝到餘切面前:「餘切!我想明白了,以後我去不去美國,由我自己的能力來決定,而不是其他人決定。」
餘切朝他點頭:「你可算是出息了。但是美國還是要去的,美國是個舞台嘛,你聽聽這幾天奧運會對美國政治經濟的介紹?」餘切把那些話原樣念了一遍,「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就是世界的燈塔之國,是技術上最先進,文化上最發達,經濟上最富裕的國家……」
央台轉播洛杉磯奧運會的同時,也製作了一系列有關於美國的介紹,向國內大眾科普這個陌生而熟悉的國度。
「多好的話啊,我們個人都很難講出這樣的話,但是別人說的是錯的嗎?在這個時候,從結果來看還真沒說錯。」
「王鏘,不要說你是學西語的,就連我這種搞文學……誰又能不看美國呢?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美國的文學在二戰之後相較於其他國家要強大的多,它早已經不是一個『文化沙漠』的國家,但這些文化成就,是其他國家的優秀移民,在它的土地上迸發出來的……」
「因此,」餘切這樣總結道,「他們就像是一個商人組成的共和國,有資本人的異鄉人就會被認可,大放光彩,普通人就是來搭便車的混蛋,他們是這麼看待外國人的。」
餘切這些話,當然也被燕大的學子聽到了。
在奧運會期間連番的宣傳下,許多人又對美國產生了朦朧的美感。他們不認可餘切這些「冷血」的言辭。
有人問餘切:「美國畢竟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國家,它完全能接納外來的移民,我們看到徐海峰拿到冠軍之後,美國人也給到了掌聲啊。」
那是因為徐海峰拿到了冠軍,折服了別人啊,呆子。
還有人說:「錢老原先不就在美國學到的知識文化嗎?也受到了美國社會的重用,我們假如去了美國,難道就不能成為這樣的人嗎?」
餘切說了一個類比。
「燕大也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但燕大只有幾萬人,它也有一堵牆,攔住了考不上的外來人。」
「而國家之間卻沒有實在的牆,所以許多人看不到更厚重的牆壁。」
燕大學生們可不是呆瓜啊,知道餘切說的那些隱性牆壁,但他們總有人覺得自己能行:「什麼意思呢?難道我們就不能克服嗎?」
餘切笑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在我的書裡面都已經寫過了,儘管去買那本書就行。今天讓我們盡情慶祝,只談奧運!」
「對!」
更多的燕大學子早已經激動的不行,今天無論是什麼樣的天國,都沒辦法引起他們的羨慕了。從燕大到隔壁的水木大學,再到林業大學、農業大學……凡是留在學校的學生們都走到街上,揮舞著紅旗,大聲喊「加油,中國!」
學生的聲浪又引起了其他年輕人出來,接著工人們,青年教師也漫步在街道上,不久,又傳來舉重隊的曾國強奪得了五十二公斤級比賽的金牌。
一晚上雙金牌!
誰說我們是東亞病夫呢?這塊牌匾,早該被踢碎了!
因為射擊和舉重項目舉辦的較早,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中國竟然短暫的在金牌榜上名列第一。儘管隨著其他國家優勢項目開始舉辦,中國隊的名次開始下滑,但這仍然是鼓舞人心的一次奧運會。
群眾們把口號轉變為國歌,不少人唱得嗓子嘶啞,此時此刻,他們從未這樣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這正是奧運會帶來的直觀效果。
31號早上,《人人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題為《「零的突破」喜訊我國運動員奪得兩枚金牌》的報導:
「我國選手徐海峰和王一夫在奧運會第一天下午進行的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分別奪得冠軍和第三名。中國在奧運會金牌榜上『零』的紀錄被打破了。這也是本屆奧運會決出的第一枚金牌!當晚,舉重隊選手曾國強又再獲金牌!」
「這是我國體育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標誌著中華體育事業新的飛躍!」
後面這句話不光是記者撰稿寫下的評價,更是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握住徐海峰的手時,親口說出的話。
其實外國人也很擔心中國不能取得好成績。
此時正值中國和西方的蜜月期,中國第一次作為政治實體參加奧運會,就是參加的美國洛杉磯奧運會,如果像印度人一樣顆粒無收,這實在是虎頭蛇尾,令人尷尬。
在印度建國後的近四十年間,該國一共只獲得了五枚金牌,全來自於男子曲棍球項目,並且在洛杉磯奧運會上沒有任何收穫,此後三屆奧運會,更是拿到0金,0銀,0銅的戰績。
徐海峰說:「我當時並沒有覺得那麼激動,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忽然澎湃的自豪湧入了我的胸膛,第二天央台的記者來採訪我,說昨天全國上下有關於我拿到金牌的報紙,都被一搶而空了,我這時候才感到頭皮都麻了!」
徐海峰確實是一槍成名,他頓時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
27歲,大齡青年,在系統性學習氣槍之前,幾乎沒有過專業訓練。他太符合大家對一名草根英雄的想像。
31號中午,央台對徐海峰進行了一次專題報導,請到了徐海峰本人和為他頒發金牌的薩馬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