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孫堅與關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08章 孫堅與關羽

  「東漢朝廷遷都長安,但董卓並未立即到長安,而是留守洛陽,對抗反董聯軍。由於袁紹、袁術都在聯軍之中,且袁紹還被推舉為聯軍盟主,董卓下令將太傅袁隗、太僕袁基滅族。」

  「遙想當年,董卓還曾拜在袁氏門下,也為袁氏門生故吏之一,在其免職時,若非袁隗將之提拔,董卓即便能東山再起,恐怕也沒這麼快。袁氏以為董卓是條能駕馭的犬,孰不知這是頭狼!」

  李念笑道:「也是袁氏自作孽不可活,董卓之秉性,並非無人知曉,但袁氏心高氣傲,認為區區董卓,必不可能翻出他們掌心,活該被滅族。終日打雁,終被雁啄!」

  蒙恬這時問出一個問題:「既有族人還在董卓手下,袁紹、袁術為何敢明目張胆參與反董?」

  李念笑道:「關於這個問題,後世有人認為袁紹和袁術起兵反董,甚至袁紹願意接受推舉,成為聯軍盟主,是想利用董卓除掉其他袁家人,尤其是袁基,因為相比袁紹、袁術,袁基在袁氏的地位更尊貴。」

  「要是袁基逃出來,那麼必定會由其帶領袁氏,統合袁氏之力,而袁紹、袁術都將為袁基附庸。兩人如果不想淪為替袁基打天下的馬前卒,那最好是送袁基去死。只有袁隗、袁基死了,袁紹、袁術哥倆才能真正接收袁氏留下的龐大人力物力。」

  「而且,當時天下多人反董,反董為大勢,袁氏身為名門望族的表率,如不站出反董,天下人將如何看他們?反倒是出來反董,既可得天下之名望,還可借董卓之手除去袁隗、袁基等人,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但是,反董聯軍雖聲勢浩大,卻心思各異,有孫堅這等確實想要反董之人,也有袁紹、袁術這等只想耗他人之力,不願耗己身者。」

  「可惜在演義小說中,刪減去孫堅之事跡,還將孫堅之功安到他人頭上,最終搞得世人皆知『關羽溫酒斬華雄』,孰不知這場反董之戰,關羽去沒去也未可知。」

  始皇問道:「這孫堅、關羽,皆為何許人也?」

  李念簡短介紹道:「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也是三國之一『吳』的奠基人,其少年便勇武非凡,以軍伍得以起勢,曾參與平定黃巾起義,在各路人馬反董之時,孫堅也響應反董。」

  「孫堅和那些只喊口號不幹事的人不同,他是真幹事,被董卓麾下徐榮打敗過一場後,又整軍重新討董,不僅一雪前恥,還逼得董卓放棄洛陽,退往長安。華雄也是在孫堅敗後重新討董時斬殺!」

  「但除了孫堅、曹操真在討董外,其餘討董的群雄早就忘了這事,甚至為了搶奪勢力地盤,開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像當時孫堅附屬在袁術麾下,袁術表奏孫堅為豫州刺史,可孫堅率軍討伐董卓未歸,袁紹卻改派會稽人周喁為豫州刺史。與一群蟲豸為伍,如何能成大事?」

  「孫堅得聞消息後,慨然嘆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孫堅也只得回師先解決後方事。」

  這種自己率軍在前方和強敵作戰,自己人卻在背後挖牆腳的行為讓蒙恬頗為生氣,再想到是袁紹向何進獻策讓董卓進洛陽,蒙恬頗為氣憤道:「袁紹豎子,不足與謀!」

  始皇也為孫堅惋惜道:「聯軍即便不予孫堅多少支持,只不拖後腿,結果也恐會不同。」

  有些人就是這樣,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夠,還在別人干正事時,專門拖幹事人的後腿。

  但話說回來,要是沒有這種人,大家都齊心協力,那大秦估計早就被六國給瓜分了。

  六國聯軍討伐大秦,不也是因為各懷心思,有像袁紹一般的人,才導致了最終失敗。

  李念道:「在初平三年,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劉表,在追擊劉表麾下黃祖之時,中黃祖部將暗箭而亡。孫堅死時僅三十六七,但其人雖死,卻闖下偌大名聲,為其子孫策打下了一些基礎。」

  聽到孫堅就這麼沒了後,始皇三人皆有嘆息,如此豪傑,竟因暗箭而亡,若非中了暗箭,這孫堅恐怕還有更大作為。

  從孫堅的軍事能力分析,還真有這可能,可惜沒如果,孫堅勇猛善戰是優點,也是缺點,其率軍上陣殺敵,固然能使麾下之軍更為強悍,但也更易陣亡。

  李念又講起另一人:「關羽,又稱『關公』、『關雲長』、『關二爺』、『關聖帝君』,這位在民間的傳聞極多。其乃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結義兄弟。」

  「關於結義,在演義小說中也有一段故事,名為桃園三結義,結義者分別為大哥劉備劉玄德、二哥關羽關雲長、三弟張飛張翼德。是時,黃巾起義爆發……」


  聽李念將「桃園結義」娓娓道來後,始皇好奇問道:「那這三人最後是否真完成了其等誓言,『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李念道:「並沒有,關羽先死,再是張飛、劉備。關羽非正常死亡,是在和東吳交戰中被俘,之後被殺,這也影響到了劉備,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起蜀漢大軍伐吳,卻被東吳陸遜擊敗,最終病逝於白帝城。」

  「至於張飛,則是因性格暴烈,常鞭打麾下將士,致使部將心生怨恨,最終被麾下將領殺害。」

  始皇聞言點了點頭,還以為這三人真做到了「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想想也可不能,除非三人約定在同個時間自殺,否則很難做到。

  但在兄弟死後,能起大軍伐吳為兄弟報仇,這蜀漢昭烈帝劉備有些意思,其是真想為結義兄弟報仇,還是只想趁機用這個藉口?

  「關羽的出身並不高,可能正是由於出身,關羽的性格『傲上而不辱下,欺強而不凌弱。重士卒而輕士大夫』。」

  「其一身武藝極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在那結識了劉備、張飛,後隨劉備討黃巾,征戰四方。」

  「在和劉備、張飛失散之時,也不忘護住劉備家小,曹操待之甚厚,想將之招攬,也未能成功,後在得知劉備蹤跡後,關羽盡封曹操所賜,拜書告辭,不遠千里前往劉備所在。」

  「這也在演義小說中被變為一個知名的故事流傳,『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始皇道:「此為忠義之士,能不戀權財,忠於舊主,甚為難得!」

  李念點頭笑道:「關公確實忠義,所以他在後世被多代帝王宣揚追封,最終甚至成為了神靈,在華夏甚少有人不知關公,乃至海外國邦也有信關公者。」

  「在後世,哪怕是兇惡的匪徒,也會拜一拜關公,敬其忠義,可說和呂布是截然相反的例子。」

  一個「方天畫戟捅義父」,一個「千里單騎尋舊主」,孰優孰劣,一目了然,沒人會想自己哪天就被兄弟或手下捅兩刀。

  「關於關公的傳聞故事還有不少,如『三英戰呂布』、『水淹七軍』、『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斬顏良文丑』等,但這『溫酒斬華雄』卻是關公諸多故事最能彰顯關公之……的厲害一個。」

  其實就是編出來讓關羽裝逼的,但在始皇帝面前,也不好用「逼格」、「裝逼」等詞彙,有辱聖聽。

  李念繼續道:「反董聯軍中究竟有無劉關張三人,後世史書中少有明確提及,但《三國演義》這部演義小說為讓劉關張合理出現在反董聯軍之中,作了一些虛構。」

  「如原本反董聯軍只有十一路諸侯分別為:南陽太守袁術、勃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

  「其實孫堅和曹操也在其中,但這兩位在當時算不得一路諸侯,孫堅附屬在袁術麾下,曹操則在張邈麾下,遂未被單獨列算。」

  「可在演義中,十一路擴充到了十八路,多的七路為:北海太守孔融、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之所以添加這北平太守公孫瓚,便是為了讓劉關張順利出場,因為按演義小說,此時劉關張三人在公孫瓚麾下。」

  請...您....收藏6...9...書....吧....!

  始皇道:「著寫那《三國演義》之人為何要如此做?其是為了抬高劉關張三人?」

  李念點頭:「正是,《三國演義》雖借鑑於歷史,卻並非歷史,只是流傳太廣,影響太大,以致很多人認為是歷史。而著作此書之人正是為了宣揚蜀漢之正統,曹魏之不正。」

  「當然,著作此書的人並非三國時人,是明初之人……」

  這麼一說,始皇立馬懂了,這個著書的傢伙是想借古諷今,故意在書中吹捧蜀漢,以此譏諷當時的明朝得位不正。

  見始皇不再問,李念接著道:「演義小說里,十八路諸侯聯軍抵達汜水關前,被董卓麾下驍騎校尉華雄所擋,華雄甚為勇猛,先殺濟北相鮑信之弟鮑忠,再斬袁術麾下武將俞涉,又斬太守韓馥麾下上將潘鳳,駭得諸侯失色,不敢再隨意派將出戰。」

  「正在這時,身為馬弓手的關羽主動請戰,曹操倒酒一杯為關羽壯行,然關羽卻並未立即飲下,反而道:『酒且斟下,某去便來』,說罷出帳提刀,飛身上馬。」


  「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李念在這番講說里用了《三國演義》的原文,聽得始皇笑道:「好個『溫酒斬華雄』,此實為彰顯那關羽之勇武,他人不可斬華雄,而其方可斬,取華雄之頭驚於諸侯,想必在那小說中,關羽請戰時,還曾遭遇諸侯懷疑刁難。」

  李念道:「陛下明鑑,那『三英戰呂布』亦是如此,為體現劉關張能做到其他諸侯不及之事,用後世說法,便是形成反轉,體現三人之厲害。」

  裝逼寫法在古代便有,不是現在才有,所以說爽文從古至今都很有市場。

  「然而實際歷史上,華雄是被孫堅所斬,此功卻被安至關羽頭上,後世許多人只知關羽溫酒斬華雄,卻不知孫堅,殊為可嘆。」

  「然縱有孫堅、曹操這等真想要討董之人,奈何其他人多為蟲豸,反董聯軍最終並未取得成功,但如袁紹等諸侯已得到他們所想要——讓天下更亂,唯有天下大亂起來,他們才更有機會奪取神器。」

  「董卓此時退走長安,繼續他的不當人,折辱大臣、欺凌皇帝、苛虐百姓,於郿縣修築塢堡供其享樂,裡面存放他搜刮而來的糧食珠寶,並將搜羅來的美女置於此處……」

  「董卓一系列作為鬧得天怒人怨,連他手下的幕僚都對董卓心生不滿,謀划行刺,可惜未能成功。這時,司徒王允出手了!」

  「王允認識到要殺董卓,很難從外部入手,因為董卓麾下之軍雖劫掠姦淫,卻為百戰精銳,天下間少有能與之相敵者。」

  「既然不可從外,那便只有從內,利用董卓身邊人將董卓殺死,且此人要武藝不俗,能殺得了董卓,不能重蹈董卓手下幕僚刺殺之事。王允也發現了這個合適的人選,正是『專捅義父』的呂布。」

  「說來,呂布雖入了董卓集團,與董卓誓為父子,但呂布屬於中途入伙,跟董卓集團的老人肯定有差距。他認了董卓當義父後,日子過得並沒他想的那麼好,甚至董卓因少許失意,拔出手戟擲向呂布,讓呂布心生怨恨。」

  「該說不說呂布和董卓確實可以成為義父子,至少兩人在好色方面有共通處。董卓極為好色,在掌握大權後,當然不會忘記搜羅美女,而呂布隨侍董卓,常會見到這些美女,一來二去,自然有心動者。」

  「於是,呂布便在董卓沒注意到時,代父辦事,與董卓侍婢私通,但這種事風險極高,一旦被董卓發現,呂布知曉其必死!」

  始皇三人心道:難怪那演義小說要寫司徒王允以其義女貂蟬設美人連環計,這呂布也當真是色膽包天。

  但這其實也還好,這兩人只是義父子,不是真的父子,至少沒有兒子和父親女人私通,父親和兒媳私通。

  不過,華夏數千年歷史,王朝這般多,說不定便有某個王朝的皇室就出現了這類奇觀。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