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從上到下有哪個環節是不要用電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74章 從上到下有哪個環節是不要用電的?

  充滿中世紀裝潢的書房陷入難言的沉默,麥克福爾盯著壁爐台上方懸掛著的奧斯本男爵一世肖像一言不發。

  在來之前,打死他也想不到奧斯本男爵會開出這樣的條件。

  如此容易做到,又無法答應的條件。

  麥克福爾張了張口,「當時用小紅書羞辱你的是麥克唐納,我們可以要求他一個人做這件事。

  所有上議院議員這個條件過於苛刻了。」

  奧斯本男爵搖頭道:「不,這個條件再簡單不過了。

  寫一篇讀後感而已,如果連如此簡單的條件都不肯答應,我又如何能夠相信這一次英格蘭下定了決定要向東看呢?

  如果你們連小紅書里的思想都不了解,我們在後續和華國的合作中,你們又如何能夠充分理解我的思考邏輯呢?

  如果這點小小的條件都不答應,面對未來和華國交好的新局面,我們又要如何說明底層的傲慢白人呢?

  他們現在對印度裔移民所做的一切,未嘗不會在不遙遠的未來把敵視目標轉為華裔。

  到那個時候,英格蘭敵視華裔卻和華國交好,這能說服華國方面嗎?

  用小紅書上的一句話說叫,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

  從奧斯本男爵對小紅書言論的信手拈來,麥克福爾男爵感到震驚:「你還真看啊?」心想,難怪這麼恨麥克唐納,最大的羞辱就是把事實說出來。

  謊言不會傷人,真相才是利劍。

  不過轉念又覺得高興,正所謂了解是達成合作的前提,奧斯本男爵對華國越了解,未來奧斯本男爵代表英格蘭和華國談合作就會越順利。

  親華得先知華。

  奧斯本男爵表現出來的知華水平在麥克福爾男爵看來,已經要遠超歐洲其他政客了。

  「當然,所以我回倫敦可以,先決條件就是答應我的要求。

  麥克福爾男爵,在你來之前挪威主權基金已經向我發來邀請函,邀請我出任他們負責華國業務的副總裁,如果一周時間裡倫敦方面沒有答應我的條件,那麼我將接受這份邀請。

  另外我知道上議院的議員們擔心什麼,我能退讓的唯一條件就是:他們寫的讀後感不要求蓋家族印章。」

  麥克福爾也沒有再勸,至於挪威主權基金一事,他壓根不懷疑奧斯本男爵在說謊。

  因為在華國平地起驚雷之後的當下,奧斯本男爵的身份確實具備這樣的價值,過去他也一直兼任了貝萊德基金顧問一職,所以去金融圈屬於是水到渠成。

  「好,我不保證上議院的議員們會答應。」麥克福爾男爵起身離開。

  男爵站在奧斯本男爵莊園門口,回過頭去看了眼奧斯本男爵書房的位置,扭頭後臉上寫滿了失落。

  他很清楚奧斯本要什麼,也同樣清楚這個條件上議院的男爵們很難答應。

  下議院的議員可能會答應,因為他們是官僚。

  上議院的議員們可不會,他們是貴族。

  和官僚比起來,貴族們想要說服可太難了。官僚更注重實際的利益和政治的權衡。骨子裡留著傲慢和保守血液的貴族可不會這麼容易妥協。

  奧斯本男爵要的是什麼,出口氣是表象,實質是要大家給他一份投名狀。

  不蓋家族印章壓根不關鍵,沒蓋章的投名狀那也是投名狀啊。

  倫敦5月的天空被厚重鉛幕所籠罩,沉悶讓人幾近窒息,就像麥克福爾男爵此時的心情。

  這可是投名狀啊。

  「讓我們歡迎奧斯本男爵,整個英格蘭最有先見之明的男人!」安德魯·尼爾很高興,最近發生的事情不僅證明了奧斯本男爵有眼光,同樣證明了他本人也很有眼光。

  前面有提到,奧斯本男爵在第四頻道擔任一檔政治脫口秀節目的常駐嘉賓,這檔節目就是《安德魯·尼爾秀》。

  安德魯·尼爾又是何許人也,他是老牌記者,早在1983年的時候就擔任了泰晤士報的主編,一直當了十餘年之久,後來主持了一系列的新聞類節目。

  輝煌的履歷導致尼爾在英格蘭的新聞類節目中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要知道不待見奧斯本男爵的可不止唐寧街10號那幫人,媒體界的人同樣不待見奧斯本男爵。

  因為他在當財政大臣期間,親手操辦了BBC電視牌照費協議,該協議規定BBC要為75歲以上人士承擔電視牌照費,根據《衛報》的測算,這將意味著BBC損失近20%的收入。

  後來鮑里斯在唐寧街10號的時候極力想安排奧斯本男爵去BBC當董事長,但最後沒能成行,和BBC電視牌照費協議有很大關係。

  作為大英帝國這樣一艘腐朽不堪的船的舵手,你只要想做事想改變,就一定會動到一些蛋糕,動到一些人的利益,進而得罪一些人。

  奧斯本的仇敵遍布政界和媒體界,本質上就是過去動到太多人利益。

  也就《安德魯·脫口秀》從BBC旗下的節目跳到第四頻道來了,不然哪怕有安德魯的死保,奧斯本男爵也無法繼續擔任常駐嘉賓。

  巧合中的巧合在於,奧斯本讓BBC收入減少,BBC收入減少得削減預算,削減預算把《安德魯·尼爾秀》給砍掉,《安德魯·尼爾秀》跑去第四頻道,奧斯本成為《安德魯·尼爾秀》常駐嘉賓。

  這是一種循環。

  倒不是說這個位置有多少油水,而是不希望他有繼續面對公眾發聲的機會,你要發聲可以,去錄製播客吧,想怎麼發聲就怎麼發。

  但像廣播、電視這樣的老牌傳媒平台就別想了,在英格蘭這樣的老舊派國家裡,這些渠道非常重要。

  安德魯死保下,奧斯本才得以繼續留在倫敦,能有自己的一小塊自留之地。

  「尼爾,如果說我是整個英格蘭最有先見之明的男人的話,那麼你就是英格蘭第二有先見之明的男人。」奧斯本男爵調侃道。

  你能頂住壓力收留我在這裡呆下來,換其他人來可未必能做到。

  「好了,玩笑就此打住,我們來看這兩天的爆炸性新聞,華國方面在5月5日,也就是卡爾·馬克思210周年誕辰的這一天,宣布實現了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驗證,並且在5月5日當天晚上在光甲航天的微信公眾號上開通了可控核聚變體驗館的預約。

  該新聞就像十二級地震一樣,對全世界產生了劇烈而又直接的影響。首先在霓虹方面,霓虹方面宣布加入阿美利肯學術聯盟的行為是文部科學省大臣的獨走行為,要對文部科學大臣的行為進行嚴厲追查。

  根據朝日新聞最新突發消息,5月6日晚凌晨文部科學省大臣阿部俊子在千代田區的家中自殺身亡,並留下遺書一封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

  在高麗方面,高麗方面在5月6日凌晨做的最新民調顯示,對現任總統李在明的支持率超過60%,達到他就任後的新高,一掃過去高麗半島突發狀況的陰霾。

  布魯塞爾方面,歐洲議會一致通過了不加入阿美利肯主導的自由學術聯盟決議.」

  一長串的新聞簡報結束後,安德魯問:「男爵,我們都知道可控核聚變被認為是科幻作品中的存在,一直以來因為好像在現實中無法實現而被大家所忽視。

  這些年外界在科技領域關注的焦點都是人工智慧和商業航天,少有人把目光集中在可控核聚變上。

  但毫無疑問,可控核聚變技術突破後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更加直接,也更加強烈。

  光是無限廉價能源這一點,就有足夠的想像空間。

  奧斯本男爵,你能基於你對該技術的了解,以及你對華國的了解來簡單談談嗎?」

  上節目之前都要做準備的。

  而且和5月5日比起來,現在消息起碼發酵了兩輪,各方都拿到了差不多的數據。奧斯本男爵顯得成竹在胸,準備格外充分。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我想先談一下,自從華國常溫超導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後,所有科學家都知道,可控核聚變實現的時間會大幅度提前。

  因為常溫超導技術就像是加速器一樣。

  只是科學家無法預估時間,原本要多少年,現在要多少年,學術界和工業界都無法預計。

  尤其在加上了萊特這個變量之後,就更無法預計了。」

  奧斯本男爵沒有明說的是,阿美利肯主導的輿論在讓全世界故意忽視這件事,故意忽視常溫超導對可控核聚變的幫助。

  「過去大家一直認為要五十年,有了常溫超導可能也要二十年。


  和已經給我們生活帶來改變的人工智慧、商業航天比起來,它確實要更遙遠。

  而這次華國實現的技術突破概念又不一樣。

  首先,它肯定還沒有到可以大規模商用的地步。

  Q值大於30很了不起,這意味著核聚變發電的成本將控制在0.3元每度,而華國的光伏發電成本是0.2元每度。

  從經濟效益上,它當前的成本要比光伏更高。

  所以它目前離大規模商用還有距離。

  甚至是不小的距離。

  因為0.3元是理論成本,這個成本不是實際成本,而光伏發電的是實際成本。

  就它持續時間300秒,放了多少電華國方面沒有提,但根據我的了解,他們一共放電的總能量是43750千瓦時,按照每戶家庭日均用電10千瓦時來算,單次放電能夠滿足4375戶家庭的單日用電需求。

  也就是說300秒放電,滿足4000戶家庭。

  但它的聚變反應哪怕是在300秒內保證電力輸出平穩,不是以瞬時脈衝的形勢,它對配套的設備要求都是很高的,需要有對應的超導故障電流限制器和固態變壓器。

  所以它的實際成本一定會大於0.3元,加上安全性、穩定性、併入電網的改造等等一系列工作,華國還需要時間,它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一定的距離。

  當然這個時間不會太長,對華國來說三五年應該夠了。

  三五年時間,我們就能看到來自華國的具備充分優勢的核聚變發電站了。

  得益於常溫超導材料的存在,整個托卡馬克裝置可以非常小,可能體積還沒有一個籃球場大,而它的發電成本和傳統核電相似,但建造成本可能只有傳統核電站的一百分之一,甚至更低。

  這將徹底改變現在的能源網絡局勢。

  而這只是來著華國的第一代核聚變發電站,第二代的話,隨著Q值的增大、發電時間的提高,發電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在十年內有可能降低到0.001元以內,也就相當於不要錢。

  這還是建立在華國願意輸出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前提下,要是華國不願意輸出該裝置,那麼華國在製造業的優勢,將是其他國家再也無法比擬的。」

  奧斯本的回答既專業又通俗易懂,對英格蘭人來說,這個難度剛剛好。

  但還是有點晦澀,大家不太明白意義何在。

  「我還是不太明白,能源只是一部分,它能夠讓其他國家的製造業都無法和華國競爭嗎?」尼爾森問。

  奧斯本男爵點頭道:「沒錯。

  能源確實只是一部分,可是工業的上下游所有材料的成本都包含能源。

  它不是單一優勢,它是複合優勢,好比我們要造一台機器人,機器人是不是由零部件組成,我組裝機器人的時候要用到各種自動化設備,組裝它,這裡需要用電。

  同時零部件的打造也要用電,甚至零部件最基本的原料,金屬的開採和冶煉同樣要用到能源。

  如果只是考慮機器人組裝的耗電,可能華國的成本優勢是10%,但我們把上游零部件和更上游的材料成本全部加在一起的話,成本優勢可能能來到50%。

  而如果考慮到現在電池技術的發展,電驅動的船舶越來越多,礦產航運的成本同樣會降低。採礦用到的電驅動設備越來越多,成本也會降低。

  從上游開採、運輸到冶煉、鍛造,再到零部件成型、組裝,整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用到電,也就是能源。」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