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從水下第一個生命的萌芽開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16章 從水下第一個生命的萌芽開始

  按照教官的話說,馮漢民最近算是走了狗屎運,正好趕上背鬼軍缺員補兵的好時候。

  軍爺拿走他手裡的破長矛,遞給他一把鋒利的腰刀,一把備用小刀,一面虎頭木盾,一套半身鏈甲,說他現在起是一名背鬼軍的戰兵了。

  一個輔兵經過數個月的加強訓練,就能晉升為戰兵,不是狗屎運是什麼。

  新的軍服暫時沒有,他穿的是從死人身上扒下來的棉襖。

  這年頭能有一身暖和的衣物就夠了,是不是新衣服,穿起來是否漂亮不重要。

  他一身漿洗乾淨的棉襖,到溪水邊照一照也覺得自己精神抖數起來,活像一個經制的大明官兵,威風又帥氣。

  不過上官卻就軍服表示,已經在安排軍戶婦女們努力趕製新衣,得等一段時間才能一次性發給部眾。

  馮漢民對此尤為感動。

  哪怕他在背軍庇護下擔任輔兵大半年時間,還是覺得背鬼軍的待遇太過夢幻。

  尋常將爺巴不得狠狠吸兵血,吃空餉,哪會管小卒子吃得飽,穿的暖反觀背鬼軍的將爺真是太過心善,巴不得給小卒子的「衣食住行」都給一手包辦了,簡直比親爹還要親。

  這不,打算定居遼東的馮漢民就得到屬於自己的小屋三間平房與木柵欄圍成的農家小院,門口的牌匾上寫著「馮漢民的家」

  ,足夠一家六口安逸生活。

  諸如此類的木屋還有許多,全是背鬼軍將官組織修建的。

  管是背軍的戰輔兵,還是其他遼東的駐軍,只要與背鬼軍關係不錯的,都被拉過來定期參加勞動。

  修路,造屋,打造工具,整備甲杖兵器——·

  遼東畢竟是地廣人稀,可耕的土地多,建屋的土地也很多。

  不怕沒屋田,就怕沒人來。

  難民也確實大量返鄉了。

  起初是返鄉的只是數千人,隨後返鄉的越來越多。

  最近一個月的返鄉難民,據報紙上說已然達到五萬人!

  大多數難民的家鄉早毀成渣了,只能從零開始修建。

  不過背鬼軍沒有給他們直接造好,等他們拎包入住,而是把難民組織起來「以工代賑」,每一批修完房屋,才會給難民隨機分配一戶居所。

  要是難民覺得是在給別人修房子,難免心生倦怠之心。

  當難民們知道這些房屋,未來很可能是自己的,生怕偷工減料的東西分到自家頭上,一個個拼命提高建造質量,最後反倒是大夥受益。

  背鬼軍還給安排「篝火晚會」,給單身男女們牽線搭橋,主打一個你情我願,成不成看自己本事。

  最近光是海州衛周邊就成了一千對,每對夫妻能得到一石糙米作為新婚賀禮。

  要不是馮漢民才剛剛晉升戰兵,薪資才剛剛有著落,他一定參加「聯誼會」。

  自從訓練量加大後,他總覺得「想辦事」的念頭越來越大。

  可是遼東剛剛收復沒多久,女人的人數都太少,更別說「相關從業者」了,於是他只能自己解決。

  而有些實在戀不住的,不敢對良家婦女伸手,只能進入馬既——

  有時候馮漢民也會想,背鬼軍應該吝嗇一些。

  要是錢糧被吃光了,這樣的美好生活也就無法維繫了。

  不過事實證明他杞人憂天了。

  背軍趕走一批,又殺了一批韃子後,遼東地方足足少了二十餘萬子的嘴。

  這些奴隸主向來是要多吃多占的,二十餘萬人,最少要壟斷六七十萬人份額的糧食留用·

  按照文化課上的軍爺的話說,百姓生產的糧食就那麼多,若是糧食能合理分配,這世上應該沒幾個人餓死。

  可事實是,錢糧分配總有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劇時常發生。

  因為有人多吃了,就有人只能少吃,有人沒得吃。

  這就像一個天平,不是右邊翹起來,就是左邊升起來,想搞好平衡並不容易軍爺殺了韃子,原本生產糧食的奴隸一下子變回農民。

  農民的人數沒變,糧食產量自然不降,甚至還會上升。


  由於少了大量耗糧的野豬,而背鬼軍將爺們從不多吃多占,糧食的生產與消耗一下子平衡了,甚至富餘了,所以百姓的生活狀況相較於奴隸狀態有了質的飛躍。

  同理,大明之所以狼煙四起,遍地流寇,便是因為權貴不做人,把貧民手裡賴以為生的口糧都奪走了。

  百姓活不下去,就只能殺官造反。

  即使官府把流寇剿滅乾淨,但貪腐橫行的局面不變,新的流寇又會崛起,直到老房子倒塌為止.

  馮漢民對於這種嗨澀的「分配問題」,依舊聽的憎懵懂懂,更不敢妄議朝廷。

  教官這話豈不是在說,大明遲早要被流寇推翻?

  如此大逆不道的話,還好是在一眾背鬼軍將士們之間流傳,要是被當官的聽了去,可是要殺頭的—

  大明在他眼中仍舊無比強大,是一座他這種小卒子難以逾越的高山。

  要是背鬼軍沒了,他現在的溫飽生活或將不復存在,又要回到過去的悲慘生活—

  他過去在直隸的時候,一天只能吃兩頓,就這還是混著糠跟野菜的硬窩頭,偶爾還得自己找短工掙點糧食。

  他被子捉到遼東之前,各地的局勢已經變得非常糟糕,收成差的時候,沿途都是路倒屍。

  有些屍體過不了一夜就會缺胳膊少腿,乃至完全消失,有時候是野獸吃了,有時候是被「餓鬼」吃了。

  現在他的生活好了,每個月的軍從五錢漲到一兩五錢,火夫做的一日三餐管飽,偶爾還能混到肉沫湯改善伙食,根本不必擔心變成路邊的無名屍體。

  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能擁有如此美妙的生活!

  他每天睡醒,都會想起過去的貧苦生活,然後狠狠掐一下自己的臉。

  輕微的疼痛感告訴他這是真實的一天。

  他體會過每日吃飽的體面生活後,才意識到過去的落魄生活宛如蟻,

  而在子奴役下的日常更是豬狗不如。

  那種昏暗的痛苦生活就像一條斷脊之犬,蜷縮在陰暗角落忍受痛苦的折磨,已經麻木到不敢期待明天,只想著趕緊死去。

  如果說剛入伍的時候,他只想當個混飯吃的輔兵,那麼現在他更希望這種安逸生活能長久下去。

  同隊的老劉頗為聰明,把這一切夢幻般的生活總結為一句話背鬼軍來了,他們貧民的生活就變好了。

  背鬼軍就是他們這些軍民的青天大老爺,別家官員都不能做到如此地步這般通俗易懂的話語就是好明白。

  小老百姓總是期待「青天大老爺」伸張正義,期盼齊天大聖那般的大英雄從天而降,為百姓掃除妖魔。

  背冤軍就是他小子的齊天大聖!可不能叫背冤軍被奸臣找到藉口暗害了於是他把所有聽來的「大逆之言」全部埋藏心底。

  當然,教官給小卒子們上的課,也不都是「大逆不道」的。

  比如識字,算術,行軍,隊列,後勤———·

  馮漢民能理解識字,社會上下都尊敬讀書人,而識字多的就是讀書人。

  多認幾個字,仿佛能給他增添幾分文氣,走出去都感覺腰杆子挺直了。

  軍事方面,他很努力在學,但不明白為何要學算術。

  他又不當帳房,能懂一些簡單的加減不就行了麼,總不可能指望他去查糧倉的帳吧?

  可當教官把一些軍事、後勤問題拆分來擺出來,馮漢民才意識到算術有多「恐怖」。

  普通勞動力在缺乏油水和蛋白質的情況下,日食糧食一升。

  士兵的訓練量極大,按照背鬼軍的標準每天吃糧一升五合。

  而戰馬的所需量更大,每日餵草料一束、豆料三升。

  一萬步卒、三千騎兵一個月的糧草消耗所需幾何,需要多少輻重隊運輸多少趟,中途的損耗多少?

  若是利用河運、海運,那麼糧食效率能提高几倍,運糧的總時間要幾日?

  這些問題剛拋出來,馮漢民就感覺自己腦子要炸了。

  他過去從沒考慮過這種問題,也不知道要考慮這些問題。

  他總以為大軍野戰,就是雙方拉到一個地方,比拼誰更勇猛,誰的火器更犀利—·

  聽教官說這是最基礎的算術,如果要駕馭火炮,還要學習更高階層的算術一一為什麼背鬼軍一向戰無不勝,除了個人悍不畏死以外,還具備極高的算術水平,打出去的炮又快又准。


  別人還沒摸到你,就被你的火炮暴揍一頓,產生傷亡。

  隨後自己以滿狀態迎戰敵人的減員狀態,誰輸誰贏那是顯而易見的事。

  馮漢民當時就傻了,原來一向被他輕視的算術竟有如此威力?!

  他只看到背軍屢戰屢勝,卻不知道勝利背後隱藏看多少深層原因難怪背鬼軍這支從黑旗軍分出來的數千部眾,能發展成如今數萬的大部隊。

  原來背軍將爺們一直在暗地裡用功,將所有細節都做到精益求精。

  真可謂是台上一刻鐘,台下十年功啊!

  連這般優秀的將爺們都在拼命,他這樣的小卒子憑什麼不努力呢?

  於是他對所有背軍傳授的學科來者不拒。

  拼搏半年多下來,他竟然獲得教官頒發的「丁級學歷認證」書。

  教官誇他是個學習的好苗子,雖然二十出頭才起步,但學起來會很快,

  他不知道這學歷認證有啥用,只知道自己的薪資加了三錢銀子,還要被選入「軍官速成班」。

  只是這速成班還沒開始,他就放了長假。

  教官說這叫勞逸結合,長時間高負荷訓練會把士兵逼瘋。

  人不僅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

  餓壞的人會瘋到吃人,長期精神壓抑的人也會喪失理智。

  所以要給肉體餵飽,同時也要把精神「餵飽」,屢見不鮮的營嘯騷亂便是因此而來·

  每每聽到新奇的知識,馮漢民都會感慨,背軍將爺們懂得真多。

  他們簡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麼冷門小眾的知識都明白。

  他們知道地上的蟻,空中的飛蟲,知道山川河流,知道天上繁星。上能行軍打仗,屢戰屢勝,下能種田做工,惠及萬民—

  他們就像一個無所不包的「六部」,又像一個外冷內熱的大家長,給予百姓無微不至的「照顧」。

  與背軍將官相比,那些士紳文人就是只能識字的半文盲。

  馮漢民與士兵們也由此對背鬼軍愈發敬佩。

  甚至有些小卒子已經到了「狂熱崇拜」的地步。

  只要背鬼軍說的就是對的,絕不質疑背鬼軍說的一切。

  哪怕是要他們拔刀砍了大明的官立刻造反,他們也不帶半點猶豫的。

  不過馮漢民一類的人就還沒到「謀逆」的地步。

  他不想背鬼軍倒下,但也不想對抗龐大的大明。

  如今的安逸生活不好嘛?

  難民們陸續返回遼東,各地生產建設一片欣欣向榮。

  去年種植的土豆如今開始收穫,難民的口糧也不缺了。

  無數對新婚夫婦正在配釀美好的新生活,遼東這片土地已經充滿了歡笑。

  讀報人每天都拿著報紙在茶館念給不識字的百姓聽,甚至有戲班子進出城市,深入屯堡、墩台、村落,把這些新聞扮成戲劇演給百姓看—一背鬼軍入朝作戰,背鬼軍征服赫圖阿拉,背鬼軍北伐鐵嶺,背鬼軍截擊遼北的虜潰卒·

  背鬼軍入朝作戰大獲全勝,拿回了許多戰利品,其中糧食據說就有數十萬石,足夠全體遼民躺吃大半年。可是「逆黨」的表現讓他有些畏懼,好好的生活不過,非得要打打殺殺嘛?

  懷揣著這樣的心思,馮漢民隻身一人回到家,除了一把防身的小刀以外,所有兵器甲具都要上交武器庫。

  沿途不時有同村的百姓對他打招呼,他都一一微笑看回應。

  他總是喜歡在放假時回家坐一坐。

  儘管家裡只有他一人,但他還是想坐在屋子裡,對著空蕩蕩的環境低呼一聲。

  我回來了。

  這裡是他靠自己雙手拼搏出來的「幸福」,他想好好守護。

  等他把媳婦娶回來,兒女在家中奔跑歡笑,冷清的小院熱鬧起來,他的日子也能更加好過吧?

  就在他暢想美好的未來之際,忽然聽到村外傳來一陣嘈雜的叫罵聲。

  什麼人起了紛爭?

  馮漢民心說自己是背鬼軍戰兵,遇到百姓爭執,理應去調解矛盾。

  可是當他走出房屋,才意識到並非這麼簡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