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一、紅梅初放
陳衣收了分身,那紅孩兒見了這分身,才知自己之前抓的並非是唐僧本體。
只見陳衣左手攤開道:「你不是最喜剝人衣褲,拆人廟門,放火燒山麼,今日也讓你嘗嘗這三昧真火的滋味如何?」
紅孩兒見陳衣手中有微微火焰跳動,他不屑道:「哼,你這點兒火也敢稱三昧真火!」
陳衣道:「你那是真火蒙昧,妄念造出的嗔火,只能焚燒世間之物,卻無慈悲,當知慈悲之火可生長萬物。」
他將手中真火御風送出,那火飄飄悠悠,輕落在紅孩兒披掛上,「呼剌剌」一聲,那披掛連著戰裙,便燃成灰燼,隨風散去,只給這聖嬰留了個褲衩。
紅孩兒譏笑道:「這點兒技倆也敢與我真火相比。」
陳衣未理會,走到旁邊一株一人高的梅樹旁,樹上梅花含苞待放,如童子眉心硃砂。
他又生出一絲真火來,那火入了梅樹,卻並未將樹燒成灰燼,反而溫養了花苞。剎那,朱紅的花瓣緩緩展開,朱紅點綴山間,成了這山中第一株盛開的紅梅。隱隱還飄來一絲清新梅香。
紅孩兒有些呆住,心中驚奇,也想要這樣的本領,卻又不敢露了怯。他吞吐道:「這,這不過雕蟲小技而已。」
陳衣嘆道:「本不願以火攻火,因為如此,會比以水克火還要更痛苦些,但你若想試試看是否是雕蟲小技,倒是可以演示一番。」
他手中真火揮出,徑鑽入紅孩兒鼻中,游遍四肢經脈,上下丹田,直燒得這魔王哇哇亂叫,倒在地上,不停打滾。
天眼通看去,這紅孩兒體內生出的玄紅嗔火,與金光真火衝撞,頑抗一瞬,便被真火吞噬。每吞滅一絲嗔火,這紅孩兒就少了一份猙獰,同時,也散了一分妖力。
半響,陳衣收了神通,那紅孩兒蜷在地上,臉色慘白,大汗淋漓。
陳衣緩步走去,蹲在他面前道:「你體內嗔火,已盡數除去。若想習這真三昧,便從此皈依佛門,受持戒律。若不願,那就將你交給這山神土地,看看如何了了你與他們之間的因果。」
這魔王哪裡敢說不願二字?這還需要選?分明就是在逼迫他!
紅孩兒虛弱道:「我,我自是願意,願意皈依佛門。」
還未等陳衣說話,那紅孩兒體內嗔火又起,不由得渾身劇痛,慘叫一聲。
陳衣道:「你被你父母寵溺,不敬長輩,不尊鬼神,統領這山中小妖,卻仗著自己本領大,到處欺負弱小,並無半分德行。這些都是助長你嗔火之緣,若不去除你這嗔習,他日必定為這世間大魔。我在你體內留了那真火,若你起了嗔心,必被反噬。」
紅孩兒道:「你,不是聖僧麼?怎如此心狠,這不讓我生不如死?」
陳衣搖頭道:「只是不想你誤入歧途而已。只要你不起嗔念,這火傷不了你。」
陳衣將紅孩兒扶起,讓他就地打坐,嘗試入定。
這聖嬰果真天賦異稟,竟也馬上拋了雜念,專心修習起來。
陳衣引導道:「嗔火由嗔念而來。你且觀一觀,這個嗔念從何而來?」
這牛聖嬰道:「嗔念,自然是因有人辱我、傷我、不服從我而生。」
陳衣道:「既是如此,這個『我』又是誰?是前一念的『我』,還是後一念的『我』,又或是當下這個『我』?」
聖嬰道:「後念未起,當下正觀,自然是前念之我。」
陳衣道:「你且再觀,這嗔念還在否?」
聖嬰奇道:「已是不在,卻不知何故而滅。」
陳衣道:「如此,可知了?」
聖嬰恍然大悟,體內嗔火滅盡,心中真火燃出,他道:「原來如此,一念之間可觀三世因果,那嗔念不過游朋塵勞,客居久矣,竟差點兒蒙昧真心。」
聖嬰拜道:「蒙聖僧教誨,今客塵已出,悟了真心法門,從此願一心歸正。」
陳衣解了他身上白骨佛珠串,扶起道:「善哉,善哉。」
此時,空中祥雲靄靄,梵音陣陣,觀世音菩薩攜善財龍女、引路鸚哥現於九天之上。
山間眾人皆跪拜菩薩。
陳衣笑道:「菩薩來得及時,也省了悟空使那筋斗雲了。」
觀世音菩薩慈悲笑道:「唐僧,你這一路辛苦,可有怨言?」
陳衣道:「菩薩說笑了,我這一路做了這許多功績,哪裡有什麼怨言。」
菩薩道:「此番魔難重重,要多加小心了。」
陳衣道:「謝菩薩提點。」
菩薩又對紅孩兒道:「你佛緣深厚,今已斬了心賊,可願入我法門中,勤修出離之法?」
紅孩兒磕頭道:「願。」
菩薩道:「既如此,我與你摩頂受戒。」
說罷,菩薩從袖中取出一把金剃頭刀兒,近前去,把紅孩兒分頂剃了幾刀,剃作一個泰山壓頂,與他留下三個頂搭,挽起三個窩角揪兒。
悟空在旁笑道:「這妖精大晦氣!弄得不男不女,不知像個什麼東西!」
陳衣道:「悟空,既是修行,何分男女,但問自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悟空合掌道:「是,師父。」
菩薩又對紅孩兒道:「你今既受我戒,我卻也不慢你,稱你做善財童子,如何?」
紅孩兒點頭受持,立於菩薩身側。
陳衣道:「菩薩,今有一事,還望菩薩恩准。」
菩薩道:「何事?」
陳衣道:「這紅孩兒真心歸正,但他父母卻未必樂意,可否讓他先行去與父母告別,也好讓父母不生心結。」
紅孩兒也道:「菩薩,今我自願出家,父母定然牽掛,若是現身,我母定要想法留我,不若我修書一封回翠雲山,說明緣由。」
菩薩頷首,著了白鸚哥將書信送去了翠雲山。
菩薩慈悲,見了眾山神土地廟宇破敗,山間被紅孩兒摧殘得焦敗不堪,便將楊柳枝蘸了一滴甘露出來,灑在山中。甘露落地,這六百里鑽頭號山的焦土全無,枯木逢春,整個號山青翠一片,散發勃勃生機,鬼神的廟宇也頃刻修復如初。
只見陳衣左手攤開道:「你不是最喜剝人衣褲,拆人廟門,放火燒山麼,今日也讓你嘗嘗這三昧真火的滋味如何?」
紅孩兒見陳衣手中有微微火焰跳動,他不屑道:「哼,你這點兒火也敢稱三昧真火!」
陳衣道:「你那是真火蒙昧,妄念造出的嗔火,只能焚燒世間之物,卻無慈悲,當知慈悲之火可生長萬物。」
他將手中真火御風送出,那火飄飄悠悠,輕落在紅孩兒披掛上,「呼剌剌」一聲,那披掛連著戰裙,便燃成灰燼,隨風散去,只給這聖嬰留了個褲衩。
紅孩兒譏笑道:「這點兒技倆也敢與我真火相比。」
陳衣未理會,走到旁邊一株一人高的梅樹旁,樹上梅花含苞待放,如童子眉心硃砂。
他又生出一絲真火來,那火入了梅樹,卻並未將樹燒成灰燼,反而溫養了花苞。剎那,朱紅的花瓣緩緩展開,朱紅點綴山間,成了這山中第一株盛開的紅梅。隱隱還飄來一絲清新梅香。
紅孩兒有些呆住,心中驚奇,也想要這樣的本領,卻又不敢露了怯。他吞吐道:「這,這不過雕蟲小技而已。」
陳衣嘆道:「本不願以火攻火,因為如此,會比以水克火還要更痛苦些,但你若想試試看是否是雕蟲小技,倒是可以演示一番。」
他手中真火揮出,徑鑽入紅孩兒鼻中,游遍四肢經脈,上下丹田,直燒得這魔王哇哇亂叫,倒在地上,不停打滾。
天眼通看去,這紅孩兒體內生出的玄紅嗔火,與金光真火衝撞,頑抗一瞬,便被真火吞噬。每吞滅一絲嗔火,這紅孩兒就少了一份猙獰,同時,也散了一分妖力。
半響,陳衣收了神通,那紅孩兒蜷在地上,臉色慘白,大汗淋漓。
陳衣緩步走去,蹲在他面前道:「你體內嗔火,已盡數除去。若想習這真三昧,便從此皈依佛門,受持戒律。若不願,那就將你交給這山神土地,看看如何了了你與他們之間的因果。」
這魔王哪裡敢說不願二字?這還需要選?分明就是在逼迫他!
紅孩兒虛弱道:「我,我自是願意,願意皈依佛門。」
還未等陳衣說話,那紅孩兒體內嗔火又起,不由得渾身劇痛,慘叫一聲。
陳衣道:「你被你父母寵溺,不敬長輩,不尊鬼神,統領這山中小妖,卻仗著自己本領大,到處欺負弱小,並無半分德行。這些都是助長你嗔火之緣,若不去除你這嗔習,他日必定為這世間大魔。我在你體內留了那真火,若你起了嗔心,必被反噬。」
紅孩兒道:「你,不是聖僧麼?怎如此心狠,這不讓我生不如死?」
陳衣搖頭道:「只是不想你誤入歧途而已。只要你不起嗔念,這火傷不了你。」
陳衣將紅孩兒扶起,讓他就地打坐,嘗試入定。
這聖嬰果真天賦異稟,竟也馬上拋了雜念,專心修習起來。
陳衣引導道:「嗔火由嗔念而來。你且觀一觀,這個嗔念從何而來?」
這牛聖嬰道:「嗔念,自然是因有人辱我、傷我、不服從我而生。」
陳衣道:「既是如此,這個『我』又是誰?是前一念的『我』,還是後一念的『我』,又或是當下這個『我』?」
聖嬰道:「後念未起,當下正觀,自然是前念之我。」
陳衣道:「你且再觀,這嗔念還在否?」
聖嬰奇道:「已是不在,卻不知何故而滅。」
陳衣道:「如此,可知了?」
聖嬰恍然大悟,體內嗔火滅盡,心中真火燃出,他道:「原來如此,一念之間可觀三世因果,那嗔念不過游朋塵勞,客居久矣,竟差點兒蒙昧真心。」
聖嬰拜道:「蒙聖僧教誨,今客塵已出,悟了真心法門,從此願一心歸正。」
陳衣解了他身上白骨佛珠串,扶起道:「善哉,善哉。」
此時,空中祥雲靄靄,梵音陣陣,觀世音菩薩攜善財龍女、引路鸚哥現於九天之上。
山間眾人皆跪拜菩薩。
陳衣笑道:「菩薩來得及時,也省了悟空使那筋斗雲了。」
觀世音菩薩慈悲笑道:「唐僧,你這一路辛苦,可有怨言?」
陳衣道:「菩薩說笑了,我這一路做了這許多功績,哪裡有什麼怨言。」
菩薩道:「此番魔難重重,要多加小心了。」
陳衣道:「謝菩薩提點。」
菩薩又對紅孩兒道:「你佛緣深厚,今已斬了心賊,可願入我法門中,勤修出離之法?」
紅孩兒磕頭道:「願。」
菩薩道:「既如此,我與你摩頂受戒。」
說罷,菩薩從袖中取出一把金剃頭刀兒,近前去,把紅孩兒分頂剃了幾刀,剃作一個泰山壓頂,與他留下三個頂搭,挽起三個窩角揪兒。
悟空在旁笑道:「這妖精大晦氣!弄得不男不女,不知像個什麼東西!」
陳衣道:「悟空,既是修行,何分男女,但問自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悟空合掌道:「是,師父。」
菩薩又對紅孩兒道:「你今既受我戒,我卻也不慢你,稱你做善財童子,如何?」
紅孩兒點頭受持,立於菩薩身側。
陳衣道:「菩薩,今有一事,還望菩薩恩准。」
菩薩道:「何事?」
陳衣道:「這紅孩兒真心歸正,但他父母卻未必樂意,可否讓他先行去與父母告別,也好讓父母不生心結。」
紅孩兒也道:「菩薩,今我自願出家,父母定然牽掛,若是現身,我母定要想法留我,不若我修書一封回翠雲山,說明緣由。」
菩薩頷首,著了白鸚哥將書信送去了翠雲山。
菩薩慈悲,見了眾山神土地廟宇破敗,山間被紅孩兒摧殘得焦敗不堪,便將楊柳枝蘸了一滴甘露出來,灑在山中。甘露落地,這六百里鑽頭號山的焦土全無,枯木逢春,整個號山青翠一片,散發勃勃生機,鬼神的廟宇也頃刻修復如初。